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近代波蘭領土為什麼從115萬平方公裡,縮水到31萬平方公裡

談到波蘭這個國家,我們很容易想到的就是它曆史上堪稱悲劇的命運。最讓人們熟悉的曆史莫過于二戰時期歐洲戰場的開端,納粹德國閃擊波蘭,二戰打響,而東邊的蘇聯也趁火打劫,兩個大國從一東一西一起進攻波蘭,最後實現了兩國對波蘭的瓜分,波蘭就此亡國。二戰勝利,波蘭在蘇聯的扶持下再次建立國家,成了蘇聯在東歐的衛星國,一直到東歐劇變後,波蘭才成為如今的樣子。

簡短地回顧了一下波蘭這個國家近百年來的曆史,我們就會發現,在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之前的波蘭,其實一直都是大國手中的棋子罷了,從來都不曾有過屬于自己的自由。但當我們将時間往回撥到十七世紀我們就會發現,在二十世紀飽受大國淩辱的波蘭,實際上也曾經是歐洲大陸上一個雄踞一方的霸主,其在1650年鼎盛時期所擁有的領土達到115萬平方公裡,人口多達1100萬人,是不折不扣的歐洲大國。那麼,又是什麼讓這個曾經輝煌的大國一步步變成了後來的大國手下的棋子的呢?

我們得從十七世紀講起。十七世紀中葉,經曆了幾十年的發展後,波蘭(當時叫波蘭立陶宛聯邦),遭遇了兩大危機,一個是來自烏克蘭地區的哥薩克暴動,使得哥薩克人最後請求俄羅斯沙皇的保護,從而使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影響開始大過于波蘭;第二個危機則是來自瑞典帝國的入侵。這兩大危機标志着波蘭立陶宛聯邦結束了它的黃金時代,開始走向衰弱。

當然,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大國的衰弱也不會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實際上十七世紀中葉後波蘭開始衰弱,但依然能夠在十七世紀末期擊敗當時也是如日中天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使得奧斯曼帝國無力再度挺進中歐。一直到十八世紀的中後期,波蘭的貴族民主制造成的政治上的不确定性,以及來自俄羅斯帝國不斷滲透與擴張,波蘭在内憂外患中,逐漸淪為了任人宰割的一塊肥肉。

最終,大國們還是對波蘭下手了,在1772年,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三個大國為了實現三者之間的實力的平衡以避免造成互相之間的直接武力沖突,于是決定瓜分波蘭的領土,以此協調三國之間的實力。三個國家趁着波蘭國内發生内亂,以保衛國家和公民的借口開始對波蘭進行了瓜分。

三方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定好了各自的瓜分範圍,普魯士得到的領土最少,僅僅隻有3萬6000平方公裡,以及大約60萬的人口,不論是土地還是人口都是三國最少的,但普魯士得到的這些土地都是早已經過發展,并且對普魯士擁有着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的土地,這些土地主要集中在波蘭的西北部,這使得普魯士将其主體與原本的飛地東普魯士相連,并切斷了波蘭的出海口,擴大了自己的貿易額,并且對波蘭課以極高的關稅,使得波蘭的經濟狀況越發捉襟見肘。

奧地利雖然一開始對瓜分波蘭興趣不大(因為它想要的是巴爾幹地區,并且差點和在此地區越發有影響力的俄羅斯開戰),但卻獲得了最多的人口(265萬人)和第二多的土地(8萬3000平方公裡),算是對其的補償。而俄羅斯雖然獲得了最多的土地以及第二多的人口,但是其實它在這場瓜分中獲得的收益遠沒有想象的大,因為這些地區基本上是沒有什麼經濟意義的。

如此一來,第一次瓜分波蘭宣告結束,波蘭損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和三分之一的土地,可謂損失慘重。雖然波蘭的某些城市也曾作出抵抗,但由于三國的聯手,孤立無援的波蘭最終在議會上被迫承認了三國的瓜分條約。但波蘭不會想到,這還僅僅隻是一個開始罷了。

第一次瓜分波蘭後,時間過去了二十年,波蘭又再次遭到了被瓜分的厄運。1780年代末,由于受到啟蒙運動和美國獨立戰争的啟發,波蘭的愛國理性派人士發起抵禦外國幹涉的愛國主義運動,利用主要控制波蘭政治的俄國忙于與瑞典和土耳其的戰争之際,在議會中通過了一系列改革議案,其中内容大緻包括對俄國幹涉波蘭的抵制、擴軍、以及将波蘭改為中央集權的君主立憲政體的《五三憲法》。

這一系列行為使得俄國的葉卡捷琳娜女皇以及波蘭内部的反改革人士感到震怒,而推動改革的國王和改革派人士卻将自身安危寄托于和普魯士訂立的反俄同盟上。結果,當俄羅斯結束和土耳其以及瑞典的戰争後,迅速便将軍隊向波蘭調動,還策動了波蘭國内的守舊派貴族起兵發動内戰,以維護他們眼中所謂的光榮的貴族民主制。最終,在俄國大軍壓境以及波蘭内部叛軍的雙重壓力下,波蘭原本的改革被徹底取消。

而這場戰亂,也使得俄國撕毀了原本對波蘭領土提供保障的承諾,再次與普魯士一同瓜分波蘭(奧地利當時忙于處理法國大革命的事務),國王和守舊派人士對此雖然無比驚愕,但由于俄軍的大軍壓境,議會不得不以沉默的方式表示了對瓜分議案的通過。第二次瓜分波蘭就此結束,這次瓜分使得波蘭失去30萬8000平方公裡的土地,并且失去了超過300萬的人口,剩下的人口僅僅是第一次瓜分前的三分之一,而剩下的領土則有可憐的22萬3000平方公裡。

然而,讓人始料未及的是,第二次瓜分波蘭與第三次瓜分波蘭之間僅僅隻隔了兩年,而在第三次瓜分波蘭中,波蘭從世界地圖徹底消失了123年。第三次瓜分波蘭的起因是因為第二次瓜分波蘭中守舊派貴族的種種行為,以及第二次瓜分波蘭後,俄羅斯和普魯士為了壓制反抗而逼迫波蘭裁軍百分之五十,并且還要将剩下的士兵征召到兩國自己的軍隊中。

這激起了來自波蘭民衆和愛國人士的不滿,大波蘭國家第一騎兵旅的指揮官馬達林斯基将軍不服從裁軍的命令,并且将軍隊調集到克拉科夫,并擊敗俄羅斯在這裡駐紮的衛兵。這使得波蘭全國掀起了反抗俄國軍隊的暴動。在1794年的3月24日,從美國獨立戰争前線歸來的老兵科希丘什科宣布全面起義,成為波蘭所有軍隊的總司令,号召波蘭人起來包圍波蘭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

盡管初期獲得節節勝利,但最終還是被訓練有素的沙皇俄國軍隊鎮壓,起義最終走向失敗。更糟糕的是,普魯士、奧地利帝國和俄羅斯帝國三國,為了徹底鏟除波蘭剩餘的勢力可能造成的動蕩,決定“将獨立的波蘭徹底抹去”,并且試圖讓波蘭從曆史上徹底消失,以此來遏制波蘭的反抗情緒和民族情結。為此,三國的各種資料和法律文書,甚至百科全書,在提到波蘭和波蘭人民時都會專門用地名來代替波蘭,以此來模糊波蘭在曆史上的存在。

而在第三次瓜分中,俄羅斯獲得了12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和120萬人口;普魯士則獲得了5.5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以及100萬的人口,更重要的是它獲得了波蘭首都華沙;而奧地利則獲得了4.7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和120萬的人口。從此,波蘭從世界上消失了123年,一直到一戰後,由于同盟國的戰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沙皇俄國都消失了,波蘭才得以複國。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