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姜、赤芍、白芷各10克,生草烏5克,官桂、生南星各8克
(上藥為一份量,可以一次多配幾份備用)
〔加減〕 〔制法〕把上面藥材一起打碎,研碾成細粉末;
用白酒調成稀糊狀,攤到紗布上。
将藥膏貼到患處,再用保鮮膜輕微包紮緊。
敷藥時間:冬季2.5~3.5小時,春秋季2~2.5小時,夏季1.5~2小時,不得超過4小時。
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溫經通絡,活血止痛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屬寒濕夾淤型
〔療效〕一般敷藥1~2天即見效,如症狀嚴重者可同時内服藥物,綜合治療
疏肝和胃飲 方藥:當歸10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枳實6克,瓜蒌、薤白、法半夏各10克,陳皮5克,甘草3克,蒲公英15克,煅瓦楞10克。
加減:
嗳氣打呃者,去柴胡、加旋覆花、代赫石(布包煎)各10克;
流涎吐酸者,加左金丸3克(吞服);
胃内灼熱者,加炒栀仁、淡豆豉各10克;
痛引脅肋者,加玄胡索、川楝子各10克;
疼痛劇烈者,加炒蒲黃、五靈脂各10克;
嘔血便血者,加炒茜根、烏賊骨各10克。
用法:
上藥每劑煎兩次。
第一次用清水250毫升浸藥,先用武火煎沸,再用文火煎成100毫升,取汁溫服;
第二次用水200毫升,文火煎成100毫升,去渣溫服。
功用:
疏肝和胃,制酸止痛。
主治:
消化性潰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方解:
消化性潰瘍,又稱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屬于中醫肝胃不和的胃痛範疇。由于交感神經興奮,小血管收縮,削弱了胃、十二指腸黏膜的保護因素,在胃酸、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導緻自我消化形成潰瘍。本病的臨床特點為慢性過程、周期性發作。誘發因素多與飲食失宜、氣候失調、精神緊張、情緒波動有關。主要表現:上腹部疼痛或不适、有節律性。胃潰瘍的疼痛多在餐後1至2小時出現,至下次餐前消失;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則在餐後3至4小時發作,進餐後可漸減輕或緩解。本方用當歸、柴胡、白芍養血疏肝;枳實、瓜蒌、薤白理氣止痛;法半夏、陳皮降逆和胃;煅瓦楞、蒲公英制酸消癰;甘草調和諸藥,共奏疏肝和胃、制酸止痛之功。
療效:
屢用屢效,奏效甚捷
鳳仙液配方:
鳳仙花(全草)60g,土槿皮60g,花椒30g,米醋500g。
制法:
将前3味藥放入米醋中浸泡1周,取濾液備用。
用法:
用此藥液浸泡患處,每次浸泡15分鐘,每天1次,如有甲癬,浸泡5分鐘後,用刀片刮除灰指甲,再行浸泡。
功效:
鵝掌風,甲癬。
骨裂 骨折外敷方 〔配方〕節節草60克,白茅根,骨碎補,地鼈蟲各30克,石蟹五個,紅糖30克,米酒60克,面粉60克。
〔制法〕把上面配方中前5味藥一起碾成細粉末;
加入紅糖、米酒、面粉,慢慢攪拌均勻,成藥膏糊狀;
如果太粘稠,可以加點熱開水,再調成藥膏。
将制好的藥膏敷在骨折處周邊,再用夾闆固定好。
每36小時換1次藥。
通經活血,續筋壯骨。
〔主治〕用于骨裂 骨折的接骨生骨。
節節草用于治療骨折,主要藥典并無正文記載,但民間多有實踐運用的經驗,如《福建民間草藥》:“節節草治跌打骨折:整複後,用鮮節節草一握,調紅糖搗爛外敷。”。白茅根清熱消炎,骨碎補補腎強骨,地鼈蟲接骨續筋,石蟹行血消腫。諸藥合用,确實針對骨折後的康複,有正面的治愈作用
治療牛皮癬的秘傳驗方 〔方藥〕生地黃、何首烏、金銀花、烏梢蛇各30克,當歸、黃芪各15克,白鮮皮、地膚子各12克,苦參、皂刺各10克,全蠍6克,蜈蚣2條。
〔加減〕無
〔制法〕上面藥材配好後加水煎煮,每劑煎2次,藥湯混合後,分成3份。
每日一劑,分早是晚3次,溫熱加冰糖服下。
連服3個月為一個療程。
各種頑固性牛皮癬
〔療效〕本方療效突出,一般1—2療裎見效。無論虛實寒熱均可
痨瘡散
〔配方〕鹿角霜30克,黃柏30克,南星30克,瓜簍根30克,煅龍骨15克。
〔加減〕無
〔制法〕上藥共研細末,過篩裝入消毒有色玻璃瓶内密封保存。
可根據患者瘡面大小,取藥粉加入适當的魚肝油調勻敷患處。
上藥前應用生理鹽水将瘡面清洗幹淨,再将調好的藥膏敷上。
每日換藥1次。直至瘡面痊愈為止。
活血消腫,拔毒生肌
〔主治〕治療褥瘡。
〔療效〕治療褥瘡患者,療效頗佳。
〔方解〕本方為李祖和家傳秘方。方中鹿角霜不僅有收斂止血的功效,且有促進肌肉迅速生長的功效;南星燥濕啟痹;黃柏燥濕清熱;瓜簍根性甘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之功;煅龍骨收斂生肌。諸藥配合,補偏救痹,共奏活血消腫、拔毒生肌之功
上一篇
“中”是對古代雅言的傳承
下一篇
“帳”和“賬”的困惑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