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感染免疫
近年來,真菌感染的發病率和病死率有所上升,原因與濫用廣譜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調和病原體感染或應用藥物等導緻的免疫低下有關。其中,二相性(dimorphic)真菌如莢膜組織胞質菌、皮炎芽生菌、粗球孢子菌等,在泥土等環境中呈絲狀菌,有孢子和菌絲;當感染免疫低下個體後變為酵母而緻病。而條件緻病性真菌如念珠菌、曲黴、新生隐球菌等,對于健康個體通常不緻病,AIDS患者、糖尿病以及放化療患者後由于免疫力低下容易導緻條件緻病真菌感染。
1.抗真菌固有免疫
完整皮膚分泌的脂肪酸有殺真菌作用。中性粒細胞是最有效的殺真菌細胞,可激活呼吸爆發形成H2 O2 、HCLO等ROI,或分泌防禦素等殺死白念珠菌和煙曲黴菌。中性粒細胞缺失患者常見播散性念球菌病和侵襲性煙曲黴病。M甲在抗真菌感染中的作用次于中性粒細胞。NK細胞有抑制新生隐球菌和巴西副球孢子菌生長作用;但NK細胞對莢膜組織胞質菌感染無效。真菌組分是補體替代途徑的強激活劑,但真菌能抵抗MAC的溶解;而補體活化過程中産生的C5a、C3a,可招引炎性細胞至感染部位。
2.抗真菌适應性免疫
細胞免疫對于抗真菌感染最為關鍵,其中Thl應答對宿主發揮免疫保護,而Th2應答可造成組織損害。新生隐球菌常定植在免疫低下患者的肺和腦,需T細胞應答的激活予以消滅。白色念珠菌感染常始于黏膜表面,細胞免疫可阻止其擴散至組織内。但抗真菌特異性抗體對于抗真菌作用不大。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