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方劑學》、《中醫病因病機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痛感和陰血之間的關系。
人,為什麼會有痛感?
為什麼人年輕的時候,身上很少有痛感?
為什麼人上了年紀,不是這裡疼,就是那裡疼?
我覺得,抛開其他因素不談,關鍵的,還是在于我們的血,或者說血的運行質量,越來越不好了。
或血瘀,或血虛,或血熱,或血中有寒,都會導緻我們出現痛感。
我給你說個簡單的例子吧。
話說有這麼一個女子,年68歲。
大概在50多天前,她胸背部皮膚忽然有陣陣刺痛感。
20天之後,此患痛處開始出現疱疹。到醫院檢查,說是帶狀疱疹。
經過治療,患者的疱疹很快就消退了。
可是,疱疹消退了,患者的痛感卻沒消失。那種針紮一樣的刺痛感,總是在夜間傳來,令她煩躁不已,坐卧不安。
為此,患者走了好幾家醫院,中西藥嘗試了無數,都不能很好止痛。
最後,她決定求治中醫。
刻診,見患者,脈象弦細,舌偏紅,苔薄。
在了解到這些情況以後,醫家給開了一張方子。但見——
當歸12克,延胡索、白芍、生地各15克,川芎、桃仁、柴胡各10克,紅花8克,牡蛎30克,甘草5克。
水煎服,每日一劑,一共開4劑。
結果如何?患者用了4劑以後,疼痛感減輕。雖然夜裡還是有些疼,但是能入睡。
這時候,效不更方,再投5劑。
這一回,患者痛感繼續減輕,發作次數很少。此時,原方加山藥15克善後。
最終,患者諸症悉平,疼痛感消失,而且再未複發。
這就是醫案的基本經過。它曾刊載于1992年的《甘肅中醫》上。迄今,恰好30年。
我說一下這裡的道理。
這個患者的問題,是帶狀疱疹後遺痛。這是全世界都為之撓頭的問題。就是說,帶狀疱疹本身已經好了,但是疼痛不消。而且,這個疼,還十分頑固,幾乎找不到解決的辦法。
為此,西醫還發展出了神經毀損術。你不是疼嗎?好,我把神經毀損了,痛感就不可能傳到你腦子裡。這樣,你就舒服了。
這樣的方法,對部分頑固疼痛、無藥可醫的人來說,未嘗不妥。
不過,我們既然愛好中醫,是不是可以用中醫的思維,來看待這個事兒呢?
前面我講了,随着年齡的增長,疾病的侵襲,我們血液的質量,包括血液的運行質量,都會受到影響。這就給疼痛的發生,埋下了伏筆。
上頭醫案裡這個患者,她的血,正常嗎?
來看看她就診時的狀态:脈弦細,舌偏紅,苔薄。
舌偏紅,提示有熱。
熱從何來?患者脈弦細,提示陰血不足,脈道失養。
于是,陰血不足的問題,就浮出水面了。
陰血不足,好比水渠中水流太細,于是就難免出現瘀滞。故而,患者在陰血不足的同時,還當有血瘀的問題。
于是,我們可以想象:一方面陰血不足失養,一方面血瘀阻滞脈絡,患者産生頑固痛感,是可以理解的。
那麼,這個狀态,是怎麼形成的呢?我個人認為,還是和帶狀疱疹這個疾病,對陰血的傷害有關系。
這個時候怎麼辦?補充陰血、活血化瘀、清熱涼血。
來看看當時醫家用的配伍——
當歸12克,延胡索、白芍、生地各15克,川芎、桃仁、柴胡各10克,紅花8克,牡蛎30克,甘草5克。
這個配伍,顯然是桃紅四物湯的加減。
其中,當歸、白芍和生地,用于養陰血。生地,還能滋陰涼血清熱。
桃仁、紅花、川芎,可以活血化瘀。
延胡索,理氣止痛。
柴胡,疏肝解郁,調暢氣機,有助于行血化瘀和理氣止痛。牡蛎,可以重鎮安神。
你看,這個配伍,是非常符合我們要求的。
這樣一來,患者陰血得補,淤血得化,内熱得解,她當然也就不疼了。
從這個小醫案,我們能感受到什麼呢?
咱們别管身上的疼痛,在西醫看來因何而起,我們都可以嘗試着,用中醫的思維來解讀它、看待它。有些時候就是這樣——我們換一個思維,換一種視角,就會發現不一樣的世界,不一樣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在這方面,我們中國人,受中醫的澤被數千年,是有優勢的。
比如說,陰血和疼痛之間的關系,就比較密切。這是隻有中醫學才有的認知。年輕人,不疼,因為人家血好。年紀老了,總疼,因為陰血不好,有問題。我們找到問題,解決問題,就有可能緩解疼痛。
另外,就帶狀疱疹後遺痛這個問題來說,中醫調治也确實是不錯的方向。盡管有人提出,中醫那麼粗糙的解剖理論,怎麼可能對這個病有建樹?但事實上,中醫通過獨特的病因病機認識,往往能拿出别具一格的調治辦法。比如說,上文提到的養血活血之法,就值得業界借鑒。可見,中醫治痛,确實有獨到之處的。
好了。對這個事兒,文老師就給你說這麼多吧。我感謝你的閱讀。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