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黃柏的臨床應用及其用量探究(深度好文,可提高臨床效果)


第 1418期

作者/1唐爽 2李修洋 2邸莎 1北京中醫藥大學 2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編輯 / 劉剛⊙ 校對/趙馨

黃柏為芸香科植物黃皮樹幹燥樹皮,主要含小檗堿、黃柏堿、木蘭花堿等生物堿、内脂、甾醇、黏液質等成分。臨床常用生黃柏、鹽黃柏、黃柏炭等。黃柏味苦,性寒,歸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除骨蒸等功效。中藥用量可謂處方之精華,臨床療效之保障。本文針對黃柏用量及配伍,總結名方、名老中醫、“方藥量效研究委員會”專家以及現代醫家的用藥經驗,對黃柏臨床用量及配伍進行總結歸納,以期為臨床合理使用黃柏提供參考。

1 經典名方用量與配伍

古籍記載黃柏可配伍相應中藥治療盜汗、遺精、痢疾、帶下等疾病,古方用量因不同朝代度量不一而不同,如東漢1兩約13.8 g、宋金元1兩約41.4 g、明1兩約37 g、清1兩約37.3 g。如固經丸(元·《丹溪心法》: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或白湯送下)中黃柏(三錢約12.4 g)性寒沉降而潤,瀉相火而補腎水,配龜甲滋陰降火,使清中有補,可(本文由岐黃民間傳承公衆号整理校對編發)治療陰虛血熱之崩漏;白頭翁湯(漢·《傷寒論》),黃柏(三兩約41.4 g)配伍白頭翁,黃柏長于瀉腎火、清下焦濕熱,白頭翁能入血分清腸熱,善除腸胃熱毒蘊結,相須為用,治療濕熱痢疾;易黃湯(清·《傅青主女科》),黃柏(二錢約7.5 g)配伍山藥、芡實,治療脾腎兩虛、濕熱帶下證;大補陰丸(元·《丹溪心法》:豬脊髓蜜丸,服七十丸,空腹,鹽白湯下),黃柏(四兩約165.6 g)配伍知母,清熱瀉火、滋水清金,治療陰虛火旺證;黃連解毒湯(方出東晉·《肘後備急方》,名見唐·《外台秘要》引崔氏方),黃柏(二兩約27.6 g)配伍黃芩、黃連、栀子,苦寒直折、瀉火解毒,治療三焦火毒證。

2 名老中醫用量與配伍經驗

2.2 祝谌予:認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屬燥熱傷陰、血脈不和,應按毒蘊血分施治,以清熱解毒和血之法治療,方用溫清飲(黃連解毒湯合四物湯加味),黃柏多用10~15 g;常以經驗方“鐘乳石方”治療(本文由岐黃民間傳承公衆号整理校對編發)寒熱錯雜、虛實夾雜、脾胃不和型潰瘍病,本方體現出胃病從腎論治的法則,如《内經》載:“腎者,胃之關也”,方中黃柏苦寒入腎、膀胱、大腸經,清熱燥濕、滋腎降火,鐘乳石甘溫入腎,溫腎以暖脾,安五髒,補虛損,多用黃柏10 g,鐘乳石30 g;溫陽育陰降火法兼予活血治療糖尿病陰陽兩虛火旺型,常加黃柏、知母各10 g。

2.3 劉渡舟:認為肝膽病多從肝氣郁結開始,進而可以及血,化火,傷陰,陽亢以動風,病機總以肝郁為要,提出“治肝十三法”。劉老治肝最常用柴胡、黃芩、甘草三藥,配伍黃柏時常用劑量為3~10 g。他(本文由岐黃民間傳承公衆号整理校對編發)将五心煩熱、口渴舌紅、脈弦細診為肝陰虛失其柔和之證,以柴胡鼈甲湯加味治療,其中多用黃柏3~10 g、知母6~12 g相配,清熱之中又能滋陰;用龍膽瀉肝湯加味治療肝經濕熱下注之附睾炎,熱盛時常加黃柏3~10 g、黃連2~10 g、連翹10~12 g合原方黃芩8~12 g共清三焦濕熱。

2.5 李可:重視陽氣的升降出入通暢有序,認為陽氣暢達方可使人體安康無病,其用量普遍偏大,各類藥物平均用量約39 g,曾用黃芪500 g。李老臨床雖喜用溫熱類藥物,也常佐以苦寒之黃柏調和水火,用量多為10~45 g,最常用量為10 g。在治療五志過極化火、痰熱上攻型青春期精神分裂症時用滌痰清腦湯,其方中黃柏用量多達30 g。黃柏苦寒,易傷脾胃,愈後當調理脾胃以杜生痰之源。

3 方藥量效研究委員會專家用量與配伍

3.3 李賽美:辨治2型糖尿病,強調六經辨證,重視六經體質,善用經方,寒熱并用。其(本文由岐黃民間傳承公衆号整理校對編發)治療2型糖尿病重視疏肝健脾之治則,以四逆散加減治療膽熱型糖尿病合并眠差夢多,黃柏15 g,柴胡、白芍各10 g,枳實15 g;用清火救陰湯治療肝火亢盛、腎陰虧虛型性早熟,黃柏、知母、龍膽草各10 g;用二仙湯加減治療脾腎陽虛型周期性皮質醇增多症,黃柏、仙茅、淫羊藿各10 g。

3.4 史欣德:認為氣機不暢及升降失常是火郁證的基本病機,并針對治療提出四逆散的關鍵指征,即脈弦或脈沉久按有力,手足冷,平素少汗。火郁證症狀表現複雜,因而運用四逆散時常需加味,如(本文由岐黃民間傳承公衆号整理校對編發)白帶量多,色黃異味,腰軟腰痛,下肢乏力者,當合四妙散治療。史教授以丹栀四逆散加減治療郁火内伏、濕熱下注型郁證,黃柏、蒼術各10 g;用桂枝加龍骨牡蛎湯合四妙散加減治療中心性漿液性視網膜脈絡膜病變,黃柏10 g、蒼術 15 g。

4 現代醫家用量與配伍

4.1 配伍栀子:栀子可清三焦濕熱,佐黃柏清熱燥濕,适用于濕熱夾雜、熱重于濕者。治療銀屑病(濕熱型)、帶下病(赤帶),黃柏6~10 g、栀子3~10 g;治療化療後膽紅素升高(肝郁濕熱型),黃柏10 g、栀子15 g;外用(濕敷、灌腸)治療應用癌症靶向藥後出現的皮疹、放射性腸炎(濕熱型),黃柏30 g、栀子60 g。

4.2 配伍苦參:二藥均能清熱燥濕,苦參又能殺蟲止癢,相須為用。治療銀屑病(靜止期、急性血熱期、血瘀型),煎汁(本文由岐黃民間傳承公衆号整理校對編發)搽洗或熏洗,黃柏9~10 g、苦參15~30 g。治療帶下病(青帶),黃柏9 g、苦參9 g。外洗治療下肢潰瘍病(濕熱瘀毒型),黃柏12~30 g、苦參12~30 g。

4.6 配伍漏蘆:二者皆能清熱解毒,黃柏擅清下焦濕熱,漏蘆可通脈散結,助黃柏藥力直達病所。治療急性腎炎、慢性腎盂腎炎急性發作、尿路感染等疾病(下焦濕熱證),對蛋白尿、血尿療效尤著,多用黃柏20 g、漏蘆20 g。

4.7 配伍龜闆:黃柏瀉相火而補腎水,合龜闆滋陰潛陽,又能益腎養血補心,清中有補。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症(肝火旺盛型),黃柏5~10 g、龜闆20~25 g;崩漏(腎陰虛,肝火亢盛)、人工流産後月經過多,炒黃柏10 g、炙龜闆15~16 g;月經先期(血熱型),黃柏12 g、龜闆30 g。

5 總結與分析

黃柏有抗潰瘍、抗氧化、抗癌、抗菌、免疫抑制、降血糖、抗肝炎等藥理作用;運用黃柏尚無明确配伍禁忌及副作用,但黃柏苦寒易傷胃氣,慎大量長期服用,脾虛洩瀉、胃弱食少者禁服,另(本文由岐黃民間傳承公衆号整理校對編發)可能引起過敏反應。本文旨在繼承與總結古今醫家經驗,明确黃柏治療不同疾病及證型時的常用劑量範圍及配伍,為臨床合理有效運用黃柏提供參考,以期提高臨床療效。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