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魏晉南北朝曆史資料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曆史上政權更叠最頻繁的時期。由于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争,使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受到特别的影響。其突出表現則是玄學的興起、佛教的輸入、道教的勃興及波斯、希臘文化的羼入。在從魏至隋的三百六十餘年間,以及在三十餘個大小王朝交替興滅過程中,上述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響,交相滲透的結果,使這一時期儒學的發展及孔子的形象和曆史地位等問題也趨于複雜化。

漢魏之際,曹操崛起于北方,其所遵循的思想和采取的政治措施皆為名法之治而重道德名節,從而影響了整個時代。在思想理論上,體現道法結合的刑名之學曾一度占據主導地位。

魏晉之際,道法的結合逐漸趨于破裂,以道家思想為骨架的玄學思潮開始揚棄魏晉早期的名法思想,轉而批評儒法之士。這樣,魏初在道法結合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玄學進一步得到強化。

西晉後期,玄學思潮同極端發展,至此,玄學所主張的放達,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行為上,都對封建政權構成破壞瓦解的作用,故引起玄學内部及儒家學者的不滿,從而掀起對道家和玄學的批判思潮。

東晉時期,佛教的流行,特别是般若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道家、玄學的思想、語言及方法,故出現玄佛合流的趨向。因此,這一時期的儒家學者,除繼續批判道家、玄學外,又以儒家的入世主義和人文傳統批評佛教。他們站在維護儒家名教的立場上,分别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倫理等方面清算佛教的影響,力圖恢複儒學的正統地位,但都缺乏足夠的理論系統和創造性。

南北朝時期,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不同于兩晉時期的新形勢,玄學思潮歸于沉寂,佛道二教繼續發展。佛教大量譯經,廣泛流行,滲透到政治、經濟、社會、民俗及文化的各個層面。儒學面臨嚴峻挑戰。由于佛教的急劇膨脹,使原來儒、玄、佛、道的相互關系及其曆史格局發生新的變化。儒家學者在思想、文化上的批評焦點,由老莊玄學轉向佛教,出現了大批反佛思想家。

盡管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趨于複雜化,但儒學不但沒有中斷,相反,卻有較大發展。孔子的地位及其學說經過玄、佛、道的猛烈沖擊,脫去了由于兩漢造神運動所添加的神秘成分和神學外衣,開始表現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就魏晉南北朝的學術思潮和玄學思潮來說,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一部分知識分子改革、發展和補充儒學的願望。他們不滿意把儒學凝固化、教條化和神學化,故提出有無、體用、本末等哲學概念來論證儒家名教的合理性。他們雖然倡導玄學,實際上卻在玄談中不斷滲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于老莊,名教符合自然。此時期雖然出現儒佛之争,但由于儒學與政權結合,使儒不始終處于正統地位,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法倫理作認同,逐漸形成以儒學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趨勢。

所謂的「魏晉南北朝」,它是一個朝代名稱的複合詞,雖然隻有五個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國家,可以多達幾十個。

我們不妨就先從「魏晉南北朝」一詞開始,「魏」指的是三國裡的曹魏,「晉」主要指的是司馬氏所建上的西晉與東晉(此時北方是「五胡十六國」時代),「南北朝」則指當時南北對峙的幾個朝代,南方包括宋、齊、梁、陳四朝,北方則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及最後統一全國的隋朝。

除了魏晉南北朝一詞外,也有以「六朝」來指稱這個時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孫吳、東晉、宋、齊、梁、陳,這幾個朝代的時間基本上與魏晉南北朝相當,它的特點是這六個朝代都立國於江東地區,而且國都都在建康(或稱建業、建邺,即今日之南京)。

三國包括了魏、蜀、吳,分别是曹操父子、劉備父子及孫權父子所建立。

曹魏的年代始於西元220年,曹丕篡漢,建都洛陽,史稱魏或曹魏。統治範圍有整個黃河流域、淮河流域,以及長江中遊的江北及甘肅、陝西、遼甯的大部分地區。亡於西元265年,共曆五帝、46年。

蜀漢為劉備所建立的國家,西元221年,劉備稱帝於成都,國号曰漢,史稱蜀或蜀漢。統治區域有今四州、雲南、貴州全部和陝西的一部分。西元263年為曹魏所滅,共曆二帝、43年。

孫吳為孫權所建立的國家,西元222年孫權稱吳王,229年稱帝,國号吳,建都於建業,史稱孫吳或東吳。統治區域有今長江中下遊、浙江、福建和兩廣地區。西元280年為晉朝所滅,共曆四帝、59年。

晉朝分為西晉與東晉。西元265年司馬炎代魏稱帝(晉武帝),國号曰晉,建都洛陽,史稱西晉。西元280年滅吳,統一全國,秦漢以來的分裂,至此再度統一。統治疆域東、南至海,西至蔥嶺,西南至雲南、廣西,北至大漠,東至遼東。

但晉武帝死後不久,宗室之間爆發「八王之亂」,曹魏以來入徙塞内的遊牧民族也乘機起兵稱帝,全國又陷入分裂混戰的局面。

匈奴人劉淵建立漢政權(後改國号曰趙,史稱前趙),西元316年,劉淵族子劉曜攻占長安,俘晉愍帝,西晉亡國,共曆四帝、52年,北方從此進入所謂的「五胡十六國」時代。

晉朝宗室司馬睿在南方重建晉王朝,占有今長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於建康,史稱東晉。西元420年,劉裕代晉,改國号曰宋,東晉亡,共曆十一帝、104年。兩晉共曆十五帝、156年。

五胡十六國,自西元304年劉淵稱王起,北方各民族紛紛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國,直到西元439年被鮮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統一北方為止,共曆135年。在此期間,共有六個種族各自建立王國,包括.運、

匈奴、鮮卑、氐、羌、羯;這些王國的統治區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帶,共計有成漢(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連氏)、前趙(匈奴劉氏)、後趙(羯族石氏)、前秦(氏族付氏)、後秦(羌族姚氏)、西秦(鮮卑族乞伏氏)、前燕(鮮卑族慕容氏)、後燕(鮮卑族慕容氏)、南燕(鮮卑族慕容氏)、北燕(漢族馮氏)、前涼(漢族張氏)、後涼 (氏族呂氏)、西涼(漢族李氏)、南涼(鮮卑族秃發氏)、北涼(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國。但另外還有漢人冉闵的魏、鮮卑族慕容氏的西燕、及北魏前身的代國等不被計算在内,此即史稱的「五胡十六國」時代。

這時諸國彼此混戰,僅有前秦苻堅時,曾經一度統一北方,但為時不久。

南朝分為宋、齊、梁、陳四代。宋乃劉裕於西元420年奪取東晉政權後所建立,國号曰宋,建都建康,因皇室姓劉,故史稱劉宋。

犟盛時統治區域有今黃河以南、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是南朝當中疆域最大者,後來河南、淮北漸為北魏所奪。西元479年為蕭道成所篡,共曆八帝、60年。

齊,西元479年蕭道成所建,國号曰齊,建都建康,為了與北朝的北齊加以區别,史稱「南齊」,也因皇室姓蕭而稱「蕭齊」。

統治區域有今長江抭域和珠江流域各省,東昏侯時國内大亂,西元502年為蕭衍所篡,共曆七帝、24年。

梁,西元502年蕭衍所建,國号曰梁,建都建康,皇室姓蕭,故稱蕭梁」。梁武帝時國力頗盛,統治區域有今長江及珠江流域各地,曾一度取得淮北和漢中。西元557年為陳霸先所奪,共曆八帝、56年。

陳,西元557年陳霸先代梁稱帝,國号陳,建都建康。統治區域有今長江、珠江流域各省,是南朝當中版圖罪小者,589年為隋所滅,共曆五帝、33年。

北朝主要為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及隋朝。

北魏乃鮮卑族拓跋部所建,其前身在十六國時代為代國,淝水之戰後拓跋珪重建代國,後改國号曰魏,史稱北魏,或稱後魏、拓跋魏、元魏。

西元398年建都於平城(今山西大同),西元399年改号稱帝,逐步并吞十六國中的夏、北燕、北涼諸國。

西元439年統一北方,統治區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東部,東北至遼西,南大緻以淮河、秦嶺為界,與南方的劉宋對峙。

北魏國力頗犟盛,孝文帝拓跋宏於西元493年遷都洛陽,進行一連串的漢化運動,但因種種因素,卻造成漢化與反漢化兩大陣營的對抗,引起「六鎮之亂」,瓦解了北魏王朝。

西元534年分裂 東魏與西魏,隔黃河而治,東魏後為北齊所代、西魏為北周所代。從拓跋珪建魏,到西元557年西魏亡,共曆十七帝、171年,是所有魏晉南北朝王國中立國最長久者。

東魏,西元534年,北魏孝武常受權臣大将高歡脅迫,逃往關中。

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孝靜帝,遷都於邺(今河北臨漳西南),史稱東魏。

統治區域有原北魏領土洛陽以東的地區。西元550年為高洋(高歡子)所代,東魏共曆17年。

西魏,西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入關中,将領宇文泰迎之。西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寶炬為魏文帝,定都長安,史稱西魏。統治區域有今原北魏領土洛陽以西的地區及益州、襄陽等地。西元557年 宇文覺(子文泰子)所代,西魏共曆三帝、24年。

北齊,西元550年東魏大将高歡子高洋奪取東魏政權稱帝,國号齊,建都於邺,為與南朝的蕭齊區别,史稱北齊,因皇室姓高,故亦稱高齊,統治區域相當於東魏領土。西元557年 北周所滅,共曆八帝、28年。

北周,西元557年,西魏大将禹文泰子宇文覺奪取西魏政權稱帝,建國号周,都於長安,史稱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稱宇文周。

西元557年滅北齊,統一中國北方,并繼續攻取江北、淮南,統治區域擴大到長江北岸。西元581年 隋所代,共曆五帝、25年。

隋,西元581年,北周大臣楊堅篡奪稱帝,國号曰隋,西元583年建都大興(今陝西西安),西元589年滅南方的陳朝,結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全國再度統一。

統治疆域東、南至海,西到新疆東部,西南至雲南、廣西,北到大漠,東至遼河。西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蘇揚州)被殺,隋亡,共曆二帝、38年。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