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 > 正文

圖說保定丨1538-1956年,老地圖看盡保定城市曆史變遷

地圖大概是平面時代最能夠反映某個時期的城市地理、規劃、社會狀況的曆史物證。地圖的全面和所容納儲存的巨大信息量,比如區域的基本地理狀況。那些走向與名稱傳承至今的街道還有那些曆經歲月與動蕩,城市是多層次、自相似、動态的開放複雜巨系統。其形成機制、形态特征及形态演進是複雜系統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圖用文字、地标和線路的形式勾勒出這座城市的文化脈絡。

審視研究保定古城的演變。地圖是一類最形象、最直觀記錄保定城市發展的獨特史料,尤其值得關注。

▲保定城市小,曆史地位和北京無法比拟,從1325-1950年,有70多幅老地圖反映北京城的曆史變遷。北京的城圖,時間跨度大,數量多,不一一列舉了。

一個城市的曆史形态的演變,反映了選址、建造、變化等,結合城市地圖變遷,這有助于幫助我們了解古代城市的發展的脈絡。地圖是富含信息的文獻類型,它的功效在于用簡潔的符号和文字,将複雜的自然和人文要素映像到時空的大背景下,任由讀者從多角度、多渠道研讀,獲取各自所需的養分和樂趣。

▲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年,清苑縣志裡的保定清苑城圖,也是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保定城的地圖,是保定城圖的原點

城市空間也是伴随着曆史不斷地演變,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将保塞軍設置在清苑縣。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保塞軍提高為保州,清苑縣變更名字為保塞縣。

金朝保塞縣又重新叫做清苑縣,同時再次設立滿城縣。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李繼宣擔任保州知府。任職期間,修築城池關隘,疏通城外護城河,修葺軍營民舍,開鑿一畝泉河,建造船隻來運輸糧草,保州至此開始有了都市的規模。

▲清同治十二年(1873)《清苑縣志》,保定河道圖。

清康熙十九年(1680)《保定府志》,保定府境全圖。

保定城池與太行山脈的狼牙山峰遙相呼應,使保定古城形成了西峙太行,東抱白洋的大尺度自然山水格局。

據清康熙十九年(1680)《保定府志,按照軸測繪制方法,形象的繪制了保定的城牆,街道、重要衙署、園林、廟宇,充分的反映了清康熙年間保定古城的城市風貌。

1227年,都元帥張柔在廢墟上重新修築保州城池。依據傳統“匠人營國”的營城手法,對整個城市的結構布局進行重新規劃,劃分街市、市場,設定民舍(居住區)、衙署(辦公區)、寺廟(宗教區)、園林(休閑區)的區域,修建土城垣。

疏浚府河,環城一周,引一畝泉水入城,既防護城池又改善水質的城市,水磨在城市建設,并由此奠定了保定城的基礎。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順天路治所設在保州,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順天路改名為保定路。

清康熙 22 年(1683年),《畿輔通志》中保定與周邊山脈和河流的區位關系。

1250年,著名文學家元好問,根據張柔副帥賈輔口述,撰寫的《順天府營建記》中記載了重建後的保州城内陸理環境、街坊、衙署、寺觀、張柔府第等,規模空前,氣勢宏大,幽美宜人。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清苑縣志》,直隸省城圖裡的保定古城布局。

此次複興營建對保州城今後發展奠定了鞏固的根基,也由此開啟了古城的雛形。城池建成後的保州以很快的速度成長為燕南大都市,成為京師的門戶城市。在元、明、清三個朝代的變遷中,保定整體城市格局都沒有太多的改動。

清末直隸省城街道全圖,收藏于日本京都大學。

清光緒 8-12 年(1882-1886年),《保定府志》裡的保定古城圖。詳細的描繪了保定城的大街、衙署以及胡同,是保定古城城圖上鏡率最高的一張。

▲1909年保定工巡局測繪的《保定城關街巷詳圖》,保定地圖,保定老地圖。圖中按顔色将保定城分成五個局,标注有房屋、道路、河流、石橋、廟宇、教堂、學堂、閘口、警察局、井、幹溝、電線、水池以及樹木。現收藏于日本京都大學。

▲太行人家收藏的保定市街市圖(中華民國二十四年十月測,二十八年五月複制),是民國治安部練局測繪,是近代保定第一次按照現代測繪學對保定古城測繪踏勘的成果,一比兩千五百,在保定城市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保定市街要圖,是日僞時期,日軍根據航空影像繪制而成,後被直隸大劇院蘇智勇先生重金從北京購得,成為見證保定城市空間發展的重要物證。

▲1948年四月,保定工作委員會繪制的保定市區圖。

▲1956年,建國後河北省第一次完整的一比兩千比例測繪而成的保定市地形圖,幾十張分圖拼合成保定城,太行人家收藏。

▲建國後在一地理挂圖後面手工繪制而成的保定城圖,太行人家收藏。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