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寡人之于國也 教學資料


【作者簡介】
  孟子,名轲,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是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文字簡約、含蓄,有許多長篇大論,氣勢磅礴,議論尖銳、機智而雄辯,對後世的散文寫作産生了深刻的影響。
【課文點譯】

【課文全譯】
  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算是盡了心啦。河内遇到饑荒,就把那裡的老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河東的糧食轉移到河内;河東遇到饑荒也是這樣。考察鄰國的政治,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鄰國的百姓沒有更減少,我的百姓沒有更增多,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讓我用戰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響戰鼓,兩軍的兵器已經接觸,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後停下來,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後停下來。憑自己隻跑了五十步而恥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麼樣呢?”
  梁惠王說:“不行。隻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這也是逃跑啊。”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了。
  “不耽誤農業生産的季節,糧食就會吃不完。密網不下到池塘裡,魚鼈之類的水産就會吃不完。按一定的季節入山伐木,木材就會用不完。糧食和水産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就使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麼不滿了。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麼不滿,這是王道的開端。
  “五畝大的住宅場地,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織品了。雞、豬、狗的畜養,不耽誤它們的繁殖時機,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畝大的田地,不耽誤它的生産季節,幾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饑餓了。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反複講給百姓聽,須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背負或頭頂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的人能夠穿上絲織品、吃上肉食,百姓沒有挨餓受凍的,這樣還不能統一天下而稱王,是不曾有過的事。
  “貴族家的豬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不知道開倉赈濟。百姓死了,就說:'這不是我的過錯,是因為年成不好。’這種說法與拿刀把人殺死後,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麼不同?大王不要歸罪于年成,那麼天下的百姓都會來歸順了。”
【名家點評】
  孟子層層鋪叙,其理想世界被他渲染得有聲有色,他為梁惠王展示了一幅極為美好的前景:“不王者,未之有也。” 當粱惠王全然浸沉在誘人垂涎的夢幻裡,徹底地成了孟子思想的俘虜時,孟子沒忘了最後的順刺一槍,那就是現實中令人發指的虐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而針對統治者對這樣現狀的造成,全然歸罪于年成的推诿,孟子更是一針見血:“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如此反問,擲地有聲,不容置疑。
  正是因為孟子懷有這樣一種獨特的對人對物的人文關懷的胸襟,孟子才不囿于儒家學派謙謙君子風範的約束,而兼采縱橫家雄辯滔滔的語勢,将自己仁政的主張、民貴君輕的思想,兜售得外圓内方綿裡藏針。雖說這樣的思想無法滿足當時統治者急功求利的緊迫需求,甚而被人以為“迂遠而闊于事”,但将其置放在一個大的文化背景下,這樣的思想卻充滿着一種魅力,思想的魅力是不滅的,是最為持久的。
【重點梳理】
一、文言實詞
1. 通假字
  (1)剛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通“毋”,不要)
  (2)無失其時(通“毋”,不要)
  (3)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通“斑”,此處指頭發花白)
  (4)塗有餓莩而不知發(同“途”,道路)
2. 特殊詞義
  (1)河内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鄰國之民不加少(副詞,更、更加)
  (3)直不百步耳(隻是,不過)
  (4)數罟不入洿池(細密)
3.一詞多義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前一個為動詞,吃;後一個為名詞,食物)
4.詞類活用
名詞作動詞。 填然鼓之(敲鼓)/ 樹之以桑(種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稱王)
二、文言虛詞
1.而
  (1) 連詞,連接狀語和中心語,表修飾。 棄甲曳兵而走()
  (2) 連詞,表承接。 或百步而後止()
  (3) 連詞,表轉折。 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殍而不知發
  (4) 連詞,表并列。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2.其
 (1) 指示代詞,相當于“那”“那裡”。 則移其民于河東()
 (2) 代詞,作定語成分 移其粟于河内(代河東的)/ 無失其時(它們的)
3.之
 (1) 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寡人之于國也/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2) 結構助詞,的。 察鄰國之政/王道之始也
(3)襯音助詞,無義。 填然鼓之/樹之以桑
 ⑷代詞,作賓語成分 申之以孝悌之義(指代百姓)/ 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說的事)
4.焉
  (1) 句末語氣助詞。 盡心焉耳矣
  (2) 代詞 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5.然
 (1) 指示代詞,這樣。 河東兇亦然/然而不王者
 (2) 形容詞詞尾,相當于“地”。 填然鼓之
6.于
  (1) 介詞,對于。 寡人之于國也
  (2) 介詞,表比較,比。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3) 介詞,在。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三、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斷)
  (3)非我也,歲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2.疑問句
  (1)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問代詞  與“也”連用,表疑問)
  (2)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疑問代詞“何”與“如”連用,表疑問)
  (3)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疑問代詞 “何”在此表示反問)
3.省略句
  (1)(寡人)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語“寡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棄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語“士兵”)
  (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以”後省“是”,“以是”相當于“因此”)
  (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語“梁惠王”)
  (5)(孟子)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省去主語“孟子”)  
  (6)(國家)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語“國家”)  
  (7)(王)則日:“非我也,歲也。”(省去主語“王”)  
4.倒裝句
(1)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于鄰國多,介詞賓語後置)
 (2)申之以孝悌之義(以孝悌之義申之,介詞賓語後置)
 (3)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詞賓語後置)
 (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課堂演練】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确的一項是
A.然而不王者    名詞作動詞,稱王
B.樹之以桑     名詞作動詞,種植
C.河内兇      谷場收成不好,荒年
D.棄曳兵而走    士兵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盡心焉耳矣     斯天下之民至焉
B.填然鼓之      樹之以桑
C.以勇氣聞于諸侯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D.河東兇亦然     然而不王者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2)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日:“非我也,兵也。”

【課外拓展】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将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孟子》節選)
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
 A.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     從郦山下,道芷陽間行
 B.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振長策而禦宇内
 C.若無罪而就死地         民歸之,由水之就下
 D.百姓皆以王為愛也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将以釁鐘              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B.王坐于堂上             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C.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王若隐其無罪而就死地
 D.有牽牛而過堂下者           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
6下面對文意的叙述與分析,不正确的一相是             (  )
A.齊桓公、晉文公都是春秋霸主,孟子不會不知道他們的事,但孟子意在勸說齊王行仁義稱“王”,而不是靠武力稱霸,所以推說不知而轉換了話題。
B.當宣王問:“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時,孟子回答得簡短肯定,不容置疑,這樣就一下子激起了宣王探究的興趣,為下面的進一步勸說打開了局面。
C.孟子引用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是為了說明宣王不忍殺生,有恻隐之心,而這正是“仁”的開端。但這個故事是孟子臨時虛構的,所以他委婉地說“聞之胡龁曰”。
D.孟子在這裡提出的“保民而王”,實質上就是他一貫提倡的“仁政”思想,後面孟子又先後用“不忍”“推恩”“反其本”等說法對此作了深入淺出的闡述。
7.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譯文:                                   
(2)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譯文:                                   
(3)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譯文:

本資料由考星網收集整理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