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說:“人的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
社交是我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人際關系處理好了,我們的生活會更加輕松愉悅,而處理不好,就會有無盡的煩惱。
中國社會科學院等機構聯合對4000多名18-35歲年輕人調研發現,40.2%的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懼症,其中,52.7%的人認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
了解這三條社交潛規則,能讓别人舒服,也讓自己自在。
說話不抱怨
《淮南子》中寫道:“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
同學小甯在朋友圈更新了動态,字裡行間都透露着做母親的喜悅。
翻開她的朋友圈,每一條動态都透露着她對生活的熱情。
小甯是個特别開朗的女生,每次見到她都是臉上帶着笑容,時不時說個笑話逗大家開心。
然而,她的生活并非事事如意。她的父親患病,哥哥前年也不幸确診患癌,她的生活一度很艱難。但她,從未抱怨過。
她說:“生活并不會因為抱怨而變得好過。既然開心也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那就開開心心地過每一天。”
她一邊上班,一邊照顧家人。現在哥哥的病情已經穩定,她也結婚生子,擁有了自己的幸福小家。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與其抱怨,不如笑着面對。
生活中,你是否會遇到這樣的人:
接到工作任務,不是開始去做,而是抱怨工作太多,工資太低;
旅遊不是放松,而是找茬,一會兒嫌棄景點不好玩,一會兒挑剔飯菜不好吃;
一聊天,十句有八句在說自己生活多不容易,孩子不聽話,家務全包攬。
碰到這樣的人,你有什麼感受呢?
心理學家說過:“如果抱怨超過一個度,會讓你積怨更深,壓力更大。”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誰的生活是容易的,也沒有誰願意一直當情緒垃圾桶。
消極的情緒需要宣洩,但不要做“祥林嫂”。剛開始,别人會同情,但一直抱怨,别人會厭惡。
做事不越界
周國平先生說過:“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後界限。一切麻煩和沖突都起于無意中想突破這個界限。”
掌握好交往的分寸,是一個人最高級的修養。
朋友貝貝最近很苦惱,一個很久沒有聯系的老同學突然要給她介紹男朋友。
貝貝以自己有男朋友禮貌拒絕後,老同學還追問她什麼時候談的戀愛,朋友圈怎麼都沒公開戀情,男朋友是做什麼工作之類的。
在日常生活中,總會碰到這樣的人,明明交情不深,卻總會問:
你的工資多少?有男(女)朋友了嗎?什麼時候生孩子?
三毛曾說:“朋友再親密,分寸不可失;自以為熟,結果反易生隔離。”
讓人舒服的關系,應該是有分寸感的,不越界,不疏離。
《小歡喜》中,董文潔、宋倩和劉靜關系不錯,三人的孩子都在劉靜家補習功課。
有一次,董文潔給孩子送吃的,在劉靜家發現大把掉落的頭發,還有寫着治療癌症的藥瓶。
她問劉靜的時候,劉靜隐瞞了自己患癌的病情,董文潔也沒有拆穿。她想,劉靜不說,一定是有她的原因的。
但她很擔心劉靜的身體,就和宋倩商量,兩人輪流做飯菜給孩子吃,讓劉靜休息。
後來,過年聚餐,宋倩提議舉杯同慶,大家都喝酒,隻有劉靜喝果汁。喬衛東就問她原因,董文潔極力維護,替她打圓場。
最後,是劉靜自己向大家坦白了病情。
有一種分寸,是看透不說透。
不該管的事情,不管;不該說的話,不說。
作家尤金說:“有距離,才會有尊重;有尊重,友誼才會天長地久。”
關系越好,越是要注意尊重對方的界限。
給人留出空間,給予尊重,關系才能穩定。
做人不失信
孔子言:“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誠信,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
《郁離子》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濟陽有個商人落水呼救,有個漁夫路過。商人許下諾言,如果得救,就給漁夫一百兩金子。
但漁夫把商人救上岸後,商人隻給他十兩金子。
後來,商人又在同一個地方落水。被他騙過的漁夫告訴想要施救的好心人,商人是個不守信用的人。商人最終被淹死了。
商人沒有信守諾言,得了一時的利,卻失了信用,還因此丢了性命。
失信者無以立足,而守信者能得人心。
陳金英退休後開始創業,辦起了中老年羽絨制品廠。
2004年,她投資建新廠房,擴大生産規模。不料,2011年,因為公司資金周轉出了問題,工廠無法繼續經營。
那時,已經80歲的陳金英負債2077萬。有人勸她申請破産,避免承擔債務。
她堅定地說:“這哪成啊?欠了别人錢時一定要還他。不能讓别人吃虧,欠人的賬不還他,自己心裡也過意不去。”
為了還債,陳金英賣掉廠房,把自己的積蓄拿出來還債,但依舊還有130萬的欠款。
深思熟慮後,她決定重新創業,繼續生産羽絨服,起早貪黑賣羽絨服。
生意失利的同一年,陳金英的老伴因病去世,但她并沒有因此被打垮。她一邊賺錢還債,還一邊捐贈羽絨服做公益。
今年2月,90歲高齡的陳金英還清了她所有的欠款。
用十年書寫“真還傳”,陳金英被評為“全國十大守信人物”,網友親切地稱她為“誠信奶奶”。
大文豪大仲馬說過:“當信用消失的時候,肉體就沒有生命。”
人生在世,最可怕的是信用的破産。
在與人的交往中,應該做到:不輕諾,諾必果。這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别人負責。
我們一生中,總會遇到很多人,有的适合深交,有的卻隻是過客。
社交無捷徑,我們都是在不斷的磨合中找到相處之道。
慢慢地也就發現,其實比起數量,圈子的質量更重要。
所以,擇善而交,遠離那些消耗我們的人,把時間留給自己和值得的人。
點個在看,人生還長,願我們知世故而不世故,不辜負别人,也不委屈自己。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