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高考重開天地寬

高考重開天地寬

——1977年高考瑣憶

鄧旺林

前幾天韶關師專77級物理班同學舉行紀念入讀師專40年的聚會。看了他們聚會中的部分照片和視頻後,腦海中又泛起了對四十一年前參加“文革”結束後首次高考的模糊記憶。

我是廣東省大埔縣三河鎮梓裡村(原稱“三河公社梓裡大隊”)人。1977年9月29日,我與未婚妻陳利芬到公社民政處登記結婚那天,就已聽說可能要恢複高考了,但當時并沒想到這會與自己有關。我得知自己也有份參加高考,不可能早于10月21号——“1977年10月21号,中國各大媒體公布了恢複高考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将于一個月後在全國範圍内進行。”[1]我的初、高中課本早已拿去供銷社換餅幹、花生等和朋友們一起“進口”了,以緻當時為尋找複習資料費了不少的周折和時間。除了在韶關乳源縣工作的親人寄來的複習資料外,其他的複習資料是從哪裡找到的已記不起來了,隻記得曾經跑到梅縣松口去找親友幫我借到了一些。

當年有不少當民辦教師的“老三屆”高中畢業生從穩紮穩打着想,為了早日跳出“農門”,利用民辦教師可以報考中等師範的機會選報了中師。我不是民辦教師,無此“優惠”,隻能報考大專、本科,這就有些像背水一戰了。
我本想報考理科的,因為可選報的學校和專業都相對多一些,加上我對數學也比較有興趣。但是,考理科要考物理和化學,而我在高中實在隻讀了兩年時間,高中的課程并未全部學完;便是學過的,也已“丢荒”了十多年(從1966年“停課鬧革命”算起)。要同時攻下數理化三科,壓力實在太大;又自覺複習曆史、地理比複習物理、化學會輕松得多,于是便選報了文科。
那時是考前填報高考志願。我是在11月13日填寫《廣東省高等、中專學校招生報名登記表》的。按該表的規定,可選報三間學校,每個學校可選三個專業。我的三個志願依先後順序是中山大學(①考古②曆史③政治經濟學)、華南師範學院(①地理②曆史③中文)、肇慶師專(中文。當時肇慶師專可能隻有這一個文科專業)。

記不得是在什麼時候領到準考證了。我的考号是“梅583393”(“梅”指梅縣地區)。準考證的背面印着《考生須知》。《須知》中規定:“答題前先在試卷編号處寫上自己的座位号碼(即準考證号碼),不準寫姓名。”“實行開卷考試。考生隻允許帶初、高中課本和十一大文件,不準帶其他筆記本和資料。”


12月11日(周日)上午考數學,下午考政治;12日上午考語文,下午考史地或理化。報考外語專業的在13日上午還要考外語。上午是8點半考到11點,下午是2點考到4點半。考場設在我就讀初中的大埔三河中學,我分在第7考室。

數學總分是120分,其中20分屬一道加試題。記得是一道解析幾何題,關于橢圓的計算。這是我讀高中時沒有學過的(屬于高三才學的内容)。出了試室後,和好幾位考理科的考生說起,他們都說我關于這道題的解答是正确的。這讓我喜出望外,也讓我對這次高考增強了信心。

從得知有份參加高考,到進入考場,不到52天時間。除去領取、填寫報考表,領取準考證,尋找複習資料等所用時間的話,備考的時間實在不足一個半月。時間如此緊迫,考前确曾時生焦慮。考試過後,自覺考得還可以,便覺得先前實在是杞人憂天了。

我估算了一下自己的考試成績,認為各科肯定及格,平均分該有75分左右。上個月我通過學校辦公室找出我當年高考的成績單(即《初選考生文化成績登記表》),才得知我當年高考總分是311.5分(政治71,語文76,數學91,史地73.5。史、地中曆史34,地理39.5),平均分77.8多一點。可見我當時對自己考試得分的估計還是靠譜的。最近通過上網查詢得知,1977年高考中山大學的錄取分數線為280分[2],說明我當年的高考成績應該算是不錯的。

參加高考前我曾經去學過裁縫。才學到會做襯衣、西褲的水平,遠未出師。本來還要繼續學下去的,有了高考的機會,便先專下心來複習備考。參加高考後,想到肯定能跳出“農門”了,也就沒再去學裁縫,而在村裡的小學附中當了一個月左右的代課教師。

1978年1月上旬或中旬,初選入圍的考生(據說是總分上了220分,或有單科滿分的)集中到縣城進行體檢。我們村中報考大專、本科的有三人入圍——李慶林(時為梓裡附中公辦教師。曾在三河中學當過高中教師)、盧淦泉(時任大隊“赤腳醫生”)和我。我們都是縣重點中學的“老三屆”高中畢業生。慶林與我同屬1967屆,他初中、高中在虎山中學(“文革”期間曾稱紅衛中學)就讀;淦泉高一屆,與我同在大埔中學(原稱“廣東省立大埔中學”。“文革”開始後列為大埔縣面上完全中學,改名為“大埔縣大埔中學”)讀高中。我們都順利通過了體檢,就靜等大學的入學通知書了。
記得是在1978年春節(1978.02.07)前後,一位大隊幹部對我說:“旺林,恭喜你考上大學了。”我說:“真的嗎?我沒接到通知啊。你從哪裡得到的消息?”他對我說是上面來調查我和慶林的一些情況,有十幾項内容,其中問到“有何特長?”“适應何種專業?”等。他說:“都問适應什麼專業了,肯定上哪個大學都已經定了。”在通過了入圍體檢之後,聽了他的話,對于能考上大學就更自信了。那時想的已不是能不能考上的問題,而是擔心會被華南師院錄取去呢。
沒想到,慶林和淦泉都已先後接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慶林到華南工學院(即今華南工業大學),淦泉則到汕頭醫專(今稱汕頭大學醫學院)。而我則遲遲沒接到入學通知書。到了3月份,他們倆已經先後入學去了,取錄到中專、中師的也都入學了,我仍未接到期待的消息。那種失望和苦惱真是難以言說。當時并沒有想到1978年還有參考的機會,因此也沒有再去複習備考,而是又準備再去學習裁縫了。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4月的某一天,我接到了去大麻中學補填高考志願的通知。到了麻中以後才知道有擴大招生的事。記得是叫我們在韶關地區師範學校大專班或惠陽地區師範學校大專班中選報一個。我因有親人在韶關工作,便選報了前者。
後來聽說,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在北京召開全國科學大會時,有人在會上提出,1977年高考中有不少考生,特别是老三屆高中生,他們文化底子厚實,這次考試成績也比較好,但因種種原因未能錄取,實在可惜。“後來,國家計委、教育部決定擴大招生,經過擴招本科2.3萬人,各類大專班4萬人,共擴招6.3萬人,擴招比例達29.3%,”
[3] 還聽說,當時中央考慮到教育戰線師資隊伍青黃不接,決定在部分中等師範學校開辦大專班,把擴招的考生主要放在師範大專班去。當時梅縣地區沒有開辦師範大專班,将本區的考生分送韶關地區和惠陽地區代培。後來又聽說,惠陽地區不願為梅縣地區代培師資,于是梅縣地區才又決定在梅縣地區師範學校(1982年升格為“嘉應師專”)開辦大專班。嘉應師專1977級沒有中文班,不知是否因為當時報考中文專業的大都被招到韶關地區師範大專班了。
我于當年五月份被錄取到韶師中文大專班就讀(有同班同學回憶說我們是在5月21日報到)。韶關地區師範學校于1978年11月複辦師範專科學校,我們便成為韶關師專複辦後第一期的學生。韶關師專77級隻有中文、數學、物理、化學4個專業班,共210人左右,一半左右是梅縣地區來的。其中來自我們大埔縣的是10個人(物理班4人,中文、數學、化學三個班各2人)。我們中文班最初有48人(其中梅縣地區來的剛好占了一半)。開學不久有2位已有公職的同學選擇了退學;到第二學期開始時,又有2個原本報考英語專業的同學轉到78級英語班去了。
在被擴招到師範大專就讀的近三年時間裡,我在慶幸終于跳出了“農門”的同時,也曾懷有很強的失落感,并因此未曾用心攻讀。最近從網絡上得知,1977年全國有570萬人參加了高考,“最後錄取了27.8萬人,按考生比例來算,是20.5∶1,錄取率為4.9%。這是中國高考史上最低的錄取率。”[4] “廣東有53.02萬人參加高考,當年全省高校錄取新生8752人,錄取率僅為1.7%。”[5]“首次恢複高考的招生初選入圍人數是實招數的三倍,加上當時填報志願和錄取方式的不合理,使當年不少高分考生未能如願入學。……由于是初次複辦,各項錄取工作進行得緩慢而淩亂。那批初選入圍的考生在極度興奮的漫長等待之中,高達70%的人直到1978年4月才确切知道未被錄取”[6]我真沒想到1977年高考錄取率竟是如此之低。要是早知道這些,在師專時就肯定會好好珍惜讀書的時光,而不會甘居中遊,得過且過了。
1977年的高考可說是我人生中最大、也是最積極的轉折點。我們在1981年1月畢業分配工作。我被分配到省屬普通中專韶關農業學校任教。1988年4月任語文講師,1994年評為語文高級講師(在此期間于1989年9月至1992年7月參加華南師範大學中文系專科起點3年制函授本科班學習),在2009年1月退休;我的夫人也在1986年“農轉非”,1988年招收為學校打字員直到退休。這些可都是拜1977年高考所賜啊!
最後讓我用一首新韻七絕《憶恢複高考有作》來作為本文的結束語吧:

高考重開天地寬,旬年羁鳥入雲端。

杏壇濡迹三十載,風雨無憂享易安。

【注】

1.見百度百科《恢複高考》(https://baike.baidu.com/item/恢複高考/450203?fr=aladdin

2.新快報記者 羅漢章《1977年考生憶首份“廣東卷” 直言“以不變應萬變”》(載201663日《新快報》A09版)

3、4.劉海峰(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廈門大學教授)《77、78級大學生的命運與作為》(載2012年07月25日《光明日報 》第14 版)

5.南方日報記者姚瑤、吳少敏《恢複高考40年:4位考生講述“高考故事”》(2017年6月5日08:18南方日報)

6.《1977恢複高考改變的不僅是一代人的命運》(來自中山市檔案館 編著《新中國建國六十周年·中山紀事》)見搜狐網http://www.sohu.com/a/147240060_507391

2018.5.28

【作者簡介】

鄧旺林(1948.12— ), 男,廣東大埔縣人。韶關技師學院退休語文高級講師。曾任廣東省中專語文教研會理事、韶關中專教育研究會理事、韶關農校教務主任、韶關電大外聘教師。著論文集《引玉新編》(2014年5月出版,韶新出版字第00286号),合作編著《大埔進士錄》(執筆。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書号ISBN978-7-50346424-9)

【說明】

1、本文是應作家楊雪舞先生(長篇小說《千古枭雄朱元璋》的作者)約稿而寫,入編其主編的《百姓故事 之 共和國的公民們》P315—318。

《百姓故事 之 共和國的公民們》:團結出版社2019年5月第1版,全國新華書店經銷,書号:978-7-5126-6900-0

2、所有注文及正文和作者簡介中帶下劃線部分均被該書編輯删去。

3、第一段最後一句中“參加'文革’結束後首次高考”原寫作“首次恢複高考”。“首次恢複高考”的提法是不合适的。寫作本文時網上看到有此提法,未多加思考就采用了。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