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丸
《傷寒論》338條:“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髒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蚘。今病者靜而複時煩者,此為髒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複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吐蛔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痢。”
[藥物組成]烏梅三百枚 細辛六兩,幹姜十兩,黃連十六兩,當歸四兩,附子(炮去皮)六兩,蜀椒(出汗)四兩,桂枝(去皮)六兩,人參六兩,黃柏六兩。
[用法]上十味,各搗篩,混合和勻;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于米飯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納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時飲服10丸,一日三次,稍加至20丸。
[功用]溫髒安蛔。
[主治]髒寒蛔厥證。脘腹陣痛,煩悶嘔吐,時發時止,得食則吐,甚至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瀉久痢。
[配伍分析]方中重用味酸之烏梅,取其酸能安蛔,使蛔靜則痛止,為君藥。蛔動因于腸寒,蜀椒、細辛辛溫,辛可伏蛔,溫可驅寒,共為臣藥。黃連、黃柏性味苦寒,苦能下蛔,寒能清解因蛔蟲上擾、氣機逆亂所生之熱;附子、桂枝、幹姜皆為辛熱之品,既可增強溫髒驅寒之功,亦有辛可制蛔之力;當歸、人參補養氣血,且合桂枝以養血通脈,以解四肢厥冷,均為佐藥。以蜜為丸,幹緩和中,為使藥。本方配伍特點:一是酸苦辛并進,使“蛔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二是寒熱并用,邪正兼顧。
[醫家用藥經驗]1.史鎖芳教授師從國醫大師周仲瑛教授,認為烏梅作為烏梅丸的君藥,用量宜大,他臨床應用烏梅,多從25g起,多則80g之多,往往取得意想不到之效果。烏梅丸臨床應用必須處理好寒熱藥比例的關系。史鎖芳教授臨證,常通過患者的症狀,合理的調整寒熱藥的比例,偏于寒,則加大附子、川椒、肉桂等溫熱藥物比例;偏于熱,則重用黃連、黃柏等寒涼藥物; 即使有時寒象不顯或熱象不顯,隻要符合烏梅丸應用指征,也可放手使用。
2.内蒙古名中醫金廣輝以烏梅丸為主方治療糖尿病,變丸劑為湯劑,加減用藥,制定基本方如下:烏梅15~30g、細辛3~6g、肉桂6~10g、人參6~10g、制附子10~15g、幹姜10g、黃連15~20g、黃柏10g、當歸15~20g、川芎15g、丹參20g、黃 20~40g、赤芍 20g。用法:日1劑,水煎分3次餐前服,7日為1療程。
3.薛蓓雲用烏梅丸治療寒熱往來伴下利,腹瀉伴頭痛,乏力、眠差伴下利等疾病,認為臨證使用該方,隻要對證則無須加減,隻要關注原方的藥物劑量及有序調整比例即可。烏梅為君藥,故基礎量為20~30g,可據病情酌加劑量至60g左右而無産酸之弊。其餘藥物為常規劑量。
當歸四逆湯
《傷寒論》351條:“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藥物組成]當歸三兩,桂枝(去皮)三兩,芍藥三兩,細辛三兩,通草二兩,大棗八枚,炙甘草二兩。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主治]血虛寒厥證。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
[配伍分析]方中當歸甘溫,養血和血;桂枝辛溫,溫經散寒,溫通血脈,為君藥。細辛溫經散寒,助桂枝溫通血脈;白芍養血和營,助當歸補益營血,共為臣藥。通草通經脈,以暢血行;大棗、甘草,益氣健脾養血,共為佐藥。重用大棗,既合歸、芍以補營血,又防桂枝、細辛燥烈大過,傷及陰血。甘草兼調藥性而為使藥。
現代臨床主要應用于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神經血管性頭痛、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雷諾氏病、多發性末梢神經炎、荨麻疹、腰腿痛、痛經、慢性婦科炎症等疾病,療效頗佳。
[醫家用藥經驗]
1.彭萬年用當歸四逆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其中當歸15g,桂枝10g,細辛3g,炙甘草6g,通草6g,白芍15 g,大棗6枚,玉米須20 g,田七片10 g(先煎)。如三陰證皆俱者,亦可以四君合四逆湯加減長期調理。
2.王維昌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改桂枝為肉桂10g,幹姜為炮姜10g,加川芎15g,小茴香10g,白僵蠶15g,防己20g,元胡25g,五靈脂25g,治療肝血不足、寒凝血疲型子宮腺肌症導緻的痛經、月經量多,3個月後,月經量多症狀緩解,痛經症狀基本消失。
3.郭萬周當歸四逆湯加桃仁、香附、川牛膝、黃芪治療以瘀為主,兼有氣血虧虛的繼發性閉經。
麻黃升麻湯
《傷寒論·厥陰篇》356條:“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喉咽不利,唾膿血,瀉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藥物組成]麻黃二兩半(去節),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十八株,黃芩十八株,葳蕤十八株,芍藥六株,天門冬六株(去心),桂枝六株(去皮),茯苓六株,炙甘草六株,石膏六株(碎,綿裹),白術六株,幹姜六株。
[用法]用水2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入餘藥,煮取600毫升,去滓,分三次溫服,每次相隔約1~2小時。汗出愈。
[主治]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吐膿血者。
[配伍分析]重用麻黃、升麻為君藥,麻黃辛溫,開腠理散表邪,又入肺經宣散郁火;升麻辛涼,辛散透邪助麻黃之發散,清利咽喉,二者想合,發越内陷之邪氣,升舉下陷之陽氣。當歸養血活血,消腫止痛,為君藥。石膏、知母、黃芩寒涼,清熱瀉火解毒;玉竹、天冬、芍藥涼潤,滋陰潤肺清熱,助當歸養陰血,且防君藥升散發越太過之弊;幹姜、桂枝、白術、茯苓炙甘草溫中健脾,益氣補虛,以驅下寒,同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兼為使藥。
麻黃升麻湯廣泛應用于治療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免疫系統、腫瘤、口腔科等疾病。
[醫家用藥經驗]
1.李賽美麻黃升麻湯加減治療肺熱郁閉,上熱下寒,瘀阻經絡的咳嗽,生石膏30g,玉竹、天冬各15g,升麻、當歸、白芍、知母、黃芩、桂枝、白術、幹姜各10g,炙麻黃、炙甘草各 6g。5劑,每天1劑,水煎服。12月20日複診: 服藥後咳嗽明顯好轉,痰少,項背部已無酸痛,夜尿次數減少,手足麻木感明顯減輕。治療陽虛,兼有肺熱痹證,治以溫陽活血,散寒止痛,兼清肺熱。處方: 麻黃、炙甘草各6g,升麻3g,苦杏仁10g,生石膏30g,茯苓15g,當歸、桂枝、白術、幹姜、附子、補骨脂各10g。3 劑,每天 1 劑,水煎服。
2.劉渡舟先生用于治療大葉性肺炎、下利。蔡麗慧等人用于治療慢性腸炎、慢性胃炎、慢性支氣管炎、牙龈炎等療效甚好。王燦勳應用其治療喘息型慢性支氣管炎、自發性氣胸、結核性腹膜炎和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吳如飛觀察麻黃升麻湯加減治療20例慢性肺源性心髒病,臨床療效可觀。劉敏等以其治療銀屑病、喉痹、變應性鼻炎等。麻仲學教授在美國運用該方治療肺癌寒熱錯雜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且認為該方在肺癌中的運用幾率極高。
·END·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