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中醫治病八法,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值得收藏看三遍


中醫治病養生有三大關鍵,辨證,立法,開方 一、辨證就是根據病人的各種全身症狀,主訴,舌相,脈象,找到疾病的根本原因,根本問題所在而得到證。 二、立法就是根據證型,确定治療方法,是汗法還是補法還是瀉法,還是汗補兼施。而治療方法是在治療原則的指導下确立的。 三、開方是在确定了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後,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選擇合适的方藥、針灸、艾灸、推拿等方案,應用于患者身上。
中醫治病的指導思想是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治病必求于本,治療原則有: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調理氣血精津液,三因制宜。 中醫治病治法有八法,是以“汗、吐、下、和、清、溫、消、補”八法為基礎,或用一法,或二法疊加,或三法同用。
《黃帝内經》确立了基本治法。清代程鐘齡《醫學心悟》将諸多治法總結為“八法”:“論病之原,以内傷外感四字括之。論病之情,則以寒熱虛實表裡陰陽八字統之。而論治病之方法,則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溫補八法盡之”。 八法,是針對表裡寒熱虛實等不同證候而立。但病情的複雜性決定了治療當中常需數法相合,統籌兼顧。組方亦當主次分明,輕重有度,方能取效。程鐘齡《醫學心悟》言:“一法之中,八法備焉,八法之中,百法備焉”。
汗法:發汗解表、宣肺散邪,使表邪随汗而解。 适用于外感表證、疹出不透、瘡瘍初起,以及水腫、咳嗽,瘧疾等見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等表證者。 比如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針對感受風寒,惡寒無汗,肢體疼痛,鼻流清涕的風寒表證,喝了麻黃湯會出汗,通過出汗把風寒驅趕出體外,這就是汗法。
吐法:湧吐痰涎、宿食、毒物,使胸脘實邪随吐而出。适用于中風痰壅、宿食或毒物停留胃脘,以及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幹霍亂等,屬于病情急迫,急需吐出之證。 如鹽湯探吐方(食鹽30克),比如一個人吃得太多,酒肉涼菜辣椒,西瓜油膩之物使勁往肚子裡填,導緻胃腸宿食不下,大便不通,胃脹滿惡心,食不下,這時可用30克鹽沖水服用,咽喉受到刺激會吐,吐出了宿食,減輕了胃腸的負擔,胃腸得通,脾胃升降複常,病就好了。
下法:蕩滌腸胃、通洩大便,使腸胃有形積滞從大便而出。适用于大便不通、熱結便燥、冷積不化、瘀血内停、宿食不消、結痰停飲及蟲積等,證屬有形實邪,病勢較急者。 比如枳實導滞丸(大黃,枳實,神曲,茯苓,黃芩,黃連,白術,澤瀉),消食導滞,清熱祛濕,以苦寒之大黃為君藥,攻積瀉熱,使積滞濕熱從大便而下。
和法:和解少陽、表裡雙解、調和髒腑、調節寒熱,使半表半裡之邪,或髒腑陰陽、表裡失和之證得以解除。适用于邪犯少陽、表裡同病、肝脾不和、寒熱錯雜等。 比如小柴胡湯(柴胡,黃芩,人參,清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棗),和解少陽,主治: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幹,頭暈目眩,脈弦者。
清法: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清虛熱,解除在裡之熱邪。适用于熱在氣分、熱入營血、熱在髒腑、熱毒瘡瘍、暑熱、暑濕以及虛熱等裡熱證。 如白虎湯(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清熱生津,主治陽明氣分熱,如煩熱不甯,口渴咽幹,身熱面赤,大汗出而惡熱,小便短赤,脈洪大有力。

溫法:溫髒祛寒、溫經通絡、回陽救逆,消散在裡寒邪。适用于脾胃虛寒、肺寒留飲、肝腎虛寒、血寒凝滞、陽虛失血、陽衰陰盛等裡寒證。 如附子理中丸(制附子,黨參,白術,幹姜,炙甘草)健脾燥濕,溫陽祛寒,散在裡之寒濕之邪,适用于脾胃虛寒,脾腎陽虛者,主治胃脘冷痛,不欲飲食,胃脹,口水多,大便糖稀,手腳冰涼,怕冷,腰冷痛等。這個附子理中丸既溫裡祛寒,又補脾腎之陽,可謂是溫補兼施。
消法:消食導滞、行氣活血、祛濕利水、化痰驅蟲,使氣、血、痰、食、水、蟲等所結成的有形之邪漸消緩散。适用于積食停痰、氣滞血瘀、疳積蟲積等有形實邪,病勢較緩者。 如血府逐瘀湯(桃仁,紅花,當歸,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殼,甘草),疏肝理氣,活血化瘀,主治:全身瘀血證,胸脅部刺痛,頭痛,心痛,腰痛,痛如針刺而有定處,唇烏,兩目暗黑,舌質紫暗有瘀斑,脈弦澀。這裡消法也就是消除瘀血。
補法:補養以恢複人體正氣。又可分為補氣、補血、補陰、補陽、氣血雙補、陰陽雙補及補益髒腑等。适用于氣血虧耗、陰陽虛損、髒腑虛弱等各種虛證。 比如七寶美髯丸(制何首烏、茯苓、懷牛膝、當歸、枸杞子、炒菟絲子、鹽補骨脂),補益肝血腎精,烏發壯骨。主治肝腎不足證。比如須發早白,脫發,齒牙動搖,腰膝酸軟,夢遺滑精,腎虛不育等。臨床常用于治療須發早白,脫發,牙齒松動病,以及男子不育屬于肝腎不足者。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