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輯:豆爸讀書會
歡迎來到豆爸讀書會,每周四在親子學樂公衆号首發更新。
疫情時期,山東臨沂一位媽媽崩潰大哭上了熱搜,視頻中這位媽媽直呼實在受不了了,不為别的,隻因陪孩子上了3天網課。
“他是一步也跟不上,步步也跟不上。老師說拿出課本來翻哪頁,他也找不着,我就眼睜睜地看着他,還在那摳橡皮、摳鉛筆、摳本子。”說到這裡,這位絕望的母親眼淚嘩嘩地滑下臉頰。
不少爸媽看到這裡,也紛紛分享相同遭遇,吐槽自己同款的孩子:做兩道計算題,至少要催上8 遍;五分鐘就能寫完的作業,磨磨蹭蹭 20 分鐘才能寫……面對孩子的各種作妖,家長們是既生氣又無奈。
與這些不專心的孩子相比,網上有幾個孩子專心學習的場景看的是讓人既心疼又敬佩。真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比如,在嘈雜的市場上,蜷縮在父母的鹵菜案闆下面,依然能專心上網課學習的7歲小女孩柯恩雅。
還有為了上網課,每天步行兩個小時,到海拔4500多米、氣溫零下十幾度的雪山上聽課的藏族姑娘索巴桑姆。
很多家長感歎,為什麼人家的孩子不用督促,就會自覺地去學?而我家的孩子,拼命趕着催着也不去學,去學也不專心?
一個非常直接的原因,是這些孩子在學習中的感受不一樣。
寫作業雞飛狗跳的孩子,在學習中無法專注,更感受不到成就感;而那些專心學習的孩子,通常都能在學習中感受到幸福的體驗。
這種在專注之中感受到快樂的體驗,就是“心流”。心流體驗不但是學習專注力的原因,還是成功人士的重要原因。
“心流”這個詞最早源自于這本書。這本書系統地講述了心流的概念,心流與幸福的關系,進入心流狀态的條件,以及如何從日常生活、工作、娛樂、人際關系中體驗心流狀态,獲得幸福感。
如果你近期經常靜不下心、難以專注,長期在低效率的工作和低迷的的狀态中徘徊,如果你也想讓孩子沉迷到學習中,體驗學習的樂趣,你可以讀一下這本書。
這本書的作者是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是積極心理學奠基人之一,“心流”理論提出者。契克森米哈賴一直緻力于幸福和創造力的研究,提出并發展了“心流”的理論。他現任教于美國加州克萊蒙特大學,著有《發現心流》《創造力》等暢銷書,對積極心理學的發展産生了重大影響,被前美國心理學會主席馬丁·塞利格曼稱為“世界積極心理學研究領軍人物”。
接下來,我們一起走進心流的世界,揭開心流狀态背後的秘密。
第一部分:心流狀态下是最幸福的時刻
生活中,你應該有過這樣的體驗。
迎着風慢跑,某一刻你感覺不到任何疲憊,渾身舒暢;
地鐵上,讀到一本好書,沉浸在書中完全忘記了時間,竟然坐過了站;
某一天在書桌前寫作時才思如泉湧,下筆如有神,半小時過去了,感覺像過了幾分鐘一樣。
這種全身心地投入某件事,達到忘我的程度,突然出現的有如神助的“巅峰時刻”,在心理學上,叫做心流,也叫“最優體驗”。
當進入心流狀态時,你會完全沉浸其中,忘記自己的存在,忘記時間的流逝,不管這件事多麼複雜,你都相信自己完全能控制住局面,并且從内心生發出強烈的愉悅感、滿足感。
這讓我想起著名漫畫家蔡志忠的故事。
蔡志忠他一生最愛的是畫漫畫。為了畫漫畫,他曾經42天沒打開門,在屋子裡面完成一件工作,曾經58個鐘頭坐在椅子上,為了完成一個電視片頭;一整年,隻踏出家門5次。雖然已年過七旬,卻仍然保持一年工作365天,每天大約工作16至18個小時。
有人說太對工作太認真,但他卻回答:“認真才怪!我一生從沒工作過,而是着迷于完成事物的極緻享受。”
他常說自己在畫畫中能達到忘我的境界:“也許我沒有辦法用語言來形容,就像我們在研究數學、研究物理時,突然發現真理一樣。那種快樂會讓我感動得不自覺跪下來,淚流滿面,感謝生命可以如此美妙。當我每一次碰到這種體會時,感覺就像全宇宙隻剩下我一人,什麼都不存在。”
看到蔡志忠的例子,也就明白了為什麼很多學霸,雖然學習很辛苦,但是他們卻能樂在其中的原因。
就像參加《最強大腦》的學霸伍美恒,在别人眼中痛苦的數學題,在他眼裡就像玩遊戲一樣爽,一有空就喜歡研究數學題,每次解出答案的那一瞬間,會感到無比快樂。
所以,作者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認為,真正長久的幸福并不是享樂,不是通過追求更多财富改善外在條件來獲得,而是在體驗中享受樂趣獲得的,心流狀态下才更容易産生幸福感。
為什麼心流會産生幸福感?這背後是有腦科學原理的。
當我們進入心流狀态的時候,大腦會分泌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等六種激素,這有利于我們集中注意力,提升認知敏感度,讓我們産生愉悅感,還能刺激創造性的思考。
也就是說,當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專注地做一件事情,獲得“心流”體驗時,就會聚焦于此刻和當下的感受,就能源源不斷地獲取滿足感、掌控感,那時你會忘記所有的焦慮,就會心生幸福。
所以,幸福不是故意去找就能找到的,也不是瞬間獲得的,真正的幸福,是當你全心全意投入一件事,把自己置之度外的時候,獲得的副産品。
第二部分:人在什麼條件下才能進入心流狀态?
雖說心流狀态首先要專注,可是在這個碎片化時代,注意力已經成為一種稀缺資源。很多家長都會為孩子專注力而發愁。很多孩子做作業,一會吃東西,一會摳橡皮,一會東張西望,看書總是走神,聽課時總是注意力不集中。
在碎片化的時代,不僅孩子,連成年人也很難長時間專注地投入一件事。
曾有學者做過調查,發現人在刷牙時65%的時間在走神,工作時50%的時間不在任務上,與人講話時32%的時候注意力會“飄走”。
米哈裡把這種混亂無序的精神狀态,命名為精神熵。當一個人處于精神熵的時候,就無法進入心流狀态。
那麼,到底在什麼條件下才能獲得心流體驗呢?書中将構成心流體驗的要素歸結為以下幾點:
一是具有挑戰性。做這件事的難度略微超過你當下的能力,而你通過努力恰好又能接住這個挑戰,做的過程中你不會感到太辛苦和費力。
二是有明确的目标。當一個人目标非常清晰明确,他就會集中精力,做出具體行動去努力達成。比如,鋼琴學習者把能熟練彈奏某一個高難度的曲子作為一個階段的學習目标。
三是有及時的反饋。有及時的反饋才能讓我們在完成每一步的任務後,馬上就能知道自己做得好不好,有沒有偏離預設軌道。比如,在練習一個曲子時通常都有一個曲譜作為标準,能清楚的知道自己彈奏的是否正确。
四是能集中注意力,全神貫注。最好是你對這件事有熱愛,因為熱愛會讓你自發的去行動。
五是要自成目标。也就是将做這件事本身視為目标和最大的回報,做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獎賞,不要特别期望這件事在未來會獲得什麼好處。
一般在閱讀、爬山、攀岩、作曲、下棋、彈奏樂器等類似活動中常常收獲心流的體驗,因為它們的規則設計大多符合上述幾個要素。
比如攀岩。攀岩者面對高難度的攀岩挑戰時,首先要有着登上峰頂的明确目标,需要盯緊眼前的每一步,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自我控制上,當他感受每一個落腳點與移位,就能知道自己是否在一個好的攀登狀态,然後不斷逼身體發揮所有極限,直到最後登頂,登頂本身就能獲得最大的滿足感。
再比如,很多人沉迷的遊戲。為什麼遊戲會讓人上瘾?首先,因為遊戲的設計很有趣,故事性強,能激發我們玩的興趣。其次,遊戲會有明确的階段性目标,比如,搜集寶物,打怪升級。第三,遊戲會設定難度,一級級闖關不斷提升難度,讓人覺得有挑戰性。第四,成功闖關後會得到升級獎勵,有及時的反饋。
這些都完全符合心流産生的條件。
第三部分:如何在學習和工作中獲得心流體驗
了解了心流形成原理,如何在平凡的工作和學習中找到心流狀态,有更多的幸福體驗呢?
米哈裡在書中說:“工作可以殘酷而無聊,但也可以充滿樂趣和刺激。”
除了那些有挑戰性的,符合心流條件的工作容易産生心流,即便你的工作是重複枯燥的,你依然可以選擇像玩遊戲一樣,不斷挑戰自己,體驗心流狀态。
比如,假設你是裝配線上的工人,每天要重複同樣的包裝工作600多次。你可以通過每天挑戰自己,努力提高包裝的速度來找到玩遊戲的快感。
同樣,我們也可以借鑒這種方法,把心流應用到孩子的學習中,讓孩子在學習中有心流體驗,從而真正愛上學習。比如,如何引導孩子愛上閱讀。
一是先讓孩子産生興趣。《小王子》的作者聖埃克蘇佩裡就說過:如果你想讓人們造一艘船, 不要雇人去收集木頭,不要發号施令,也不要分配任務,而是去激發他們對海洋的渴望。
與其“逼着”孩子閱讀,不如把閱讀變得有趣,調動孩子閱讀的内在動機。比如鼓勵孩子多嘗試,選擇自己喜歡閱讀的類型,可以讓孩子通過視頻、語音分享閱讀感受,也可以将閱讀融入生活體驗中,把閱讀與戶外活動、親子遊戲結合起來。
二是目标與能力“匹配”。給孩子布置閱讀任務時,要匹配孩子當下的能力選擇合适的閱讀書目,既不能讓孩子太遊刃有餘,又不能讀起來焦躁不安,要符合“跳起來摘桃子”的原理,循序漸進,任務完成後的成就感,是孩子堅持下去的動力。
三是大目标拆解為階段性的小目标。用清單列表把閱讀任務分解成若幹個具體的任務,并為每個任務分配時間。比如,設置每天晚上睡前閱讀時間,一周讀完一本經典,每天讀一章節,明确自己目前的進展,讓孩子知道當下的任務。
四是摒棄外界幹擾。孩子在專注閱讀時,不要頻繁去打擾,一會讓孩子吃水果,一會讓孩子喝水,這樣很容易導緻孩子剛剛集中起來的注意力,被父母不經意間破壞掉。父母盡可能為孩子營造一個有助于集中注意力的環境。比如書桌上,不要擺放玩具,食品,閱讀時盡量不要有電視、電話聲音幹擾。
或許,心流體驗不是多麼神秘的存在,它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
比如用心做飯時,準備材料,切煮煎炒,你會感受到音樂般的和諧節奏。陪孩子閱讀時,在伴随着朗朗的讀書,你會沉浸在文字的優美意境中。整理房間斷舍離時,你會享受在每一個物品的認真擺放中……
隻要時時留意,專注當下,享受過程,就能讓我們在瑣碎的生活裡體驗心流的美好瞬間,享受心流帶來的高質量的人生樂趣。
你在做什麼事情的過程中體驗過心流呢?歡迎留言分享。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