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了一段時間日記的小夥伴問,專注日記為什麼能提升效率,以前也曾嘗試各種方法,都沒什麼效果,為什麼這次見效了,背後的原理是什麼?
答案很簡單也很重要,專注日記在幫你做計劃,你每一次思緒轉換,每一個任務間隔中的記錄,都在為實現目标而做計劃。
一個小夥伴還在公衆号後台留言,說這種日記方式,初看并不新鮮,自己一直在寫。但自己主要着眼于過去,更多是總結和複盤。很少列計劃,專注日記則加強了下一步的具體動作,複盤加計劃是很有價值的改進。
我發現,當我效率不高,一天沒做成什麼事時,經常就是因為任務之間的脫節,一件事情後不知道要幹什麼,陷入茫然。
不知道做什麼,思緒就會流浪,各種白日夢,無意識地刷手機,上網看熱鬧。
等回過神來,發現時間過去了不少,覺得浪費了時間,于是就更無法深入思考下一步該做什麼。這個時候最容易的事,仍然是讓思緒流浪,行為放逐,陷入了惡性循環。
解決方法很簡單,就是做計劃,排優先級,休息也要放入計劃。不是刷手機不好,而是要主動的,有意識,有節制的刷手機。
活動對目标是否有幫助,不在于活動本身,而在于我們參與活動的方式。被動的,無意識參與就是浪費時間,就是無效動作;主動,有目的,有節制地參與,就是有效動作。
當你目的清晰,能一件接着一件做完事後,你就會進入持續「做成事」的狀态,你的感覺就更好,效率會更高,進入增強的正循環。
《如何達成目标》的作者說,如果你隻想從這本書中聽取或記住一條建議,那麼就是:
為目标的實現做好計劃。
缺少計劃的一天,不可能是有收獲的一天。
計劃是個老生長談的話題,比如減肥,很多人會制定如下計劃:
第一步:少吃
第二步:多運動
這看起來像個計劃,還有步驟,但是個糟糕的計劃,對達成目标沒有任何幫助。
高效的計劃應該闡明:
就少吃來說,要吃什麼?少吃多少?這些如果不明确,計劃就是笑話。
心理學家 Gollwitzer 經過多年研究發現人們使用執行意圖能提高執行力,執行意圖就是if-then(如果…那就…)句式制定的行動算法。
使用這個句式算法化後,一個個行動想法不再模糊,而是具體的動作指令。比如有這樣的一條if-then句式:
如果每天晚上八點前回到宿舍,我會立即打開筆記本,寫200字的總結。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