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程教學法系統設計是21世紀誕生于我國基礎教育領域的學習設計方法,包括自主學習任務單、配套學習視頻和課堂學習任務單的設計與開發,俗稱“三劍客”。首先涉及的第一客,就是自主學習任務單(簡稱“任務單”)的設計。
設計“任務單”,首當其沖的是“達成目标”的設計。“達成目标”設計是打造高質量學習的第一步功,它規定了教師設計學習任務的方向,從而也規定了學生學習的方向,決定着學生學習有沒有可能達到高質量學習。
但是,學習“達成目标”設計的實踐中,往往會存在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聽聽都好理解,看看也很明白,但是,做的時候往往難以合規。這是什麼原因?
這是因為我們從教學設計轉到學習設計,沒有經驗可以借鑒。我們過去的目标是描述通過教師做什麼來希望學生達到什麼目标,往往很籠統、模糊,學生看了和沒看差不多。現在,要求能夠指導學生從未知走向認知,必須做到目标具體精準,老經驗就幫不上忙了。再加上長期疏于獨立自主地提煉目标,因此,教師分析、歸納、提煉目标的能力退化了。
這就是造成達成目标設計困難的原因。那怎麼辦?我們提出按照兩個或三個步驟來破解,即理科或簡單明了的内容按照遵循“三要素” 對照“負面清單”兩個步驟,文科或複雜紛亂的内容按照分層解構參透教材 遵循“三要素” 對照“負面清單”,共三個步驟,來突破設計難關。我們的叙述采用複雜教材的三個步驟提煉法。如果您的教材不屬于複雜教材,可以跳過第一步驟,直接進入第二步驟閱讀。
第一步驟:分層解構,參透教材
提煉達成目标的前提是參透教材,因此,初次實驗微課程教學法的老師會遭遇選題。
1.選題
常規型公開課教師會挑課題,但是,微課程教學法不需要挑,每堂課都适合。因為,微課程教學法不是看教師是否善于講好某個課時的内容,而是看學生是否發展得更好。隻要設計過關了,學生學習力就會爆發,學習質量就差不了。因此,專門挑課題的功夫可以省去。
但是,我們提醒語文教師,如果一篇課文按計劃要上兩個或兩個以上課時的,那麼,建議設計第一課時的,因為微課程教學法與常規教學有太大的不同。常規教學上公開課,教師通常會避開第一課時,因為,第一課時主要任務是疏通文本,讓教師發揮語言(包括肢體語言)特長的機會少一點。微課程教學法與之不同,不是看老師講得好不好,而是看學生學習質量高不高,發展得好不好。學習知識的質量高,課堂裡就可以内化知識、拓展綜合能力、發展核心素養,學生一定爆發,課堂一定精彩。
假如像過去一樣去挑後面的課時上,那麼,第一課時沒人來幫你用微課程教學法上,與後面的課時就接不上趟,内化知識的任務不可能完成。所以,請語文教師大膽、放心地選擇第一課時或隻有一個課時的内容來從事設計。
2.參透教材
課題确定之後,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參透教材,不了解課程目标的來源的教師還必須研究好課程标準。一般而言,理科的教學内容聚焦比較鮮明,容易參透教材,從而綱舉目張地從事設計。文科教材的層次、結構就比較複雜,有的内容不下功夫苦苦思索是很難理出頭緒來的。這個時候,假如按照教材順序是上不好課的。必須把教材的意義參透,才能用教材來教而不是教教材。
首選的方法是分層解構,梳理出教材分為哪幾個部分,每個部分分别講什麼内容。再研究每個部分内部是怎麼講的,為什麼要這樣講。搞清楚了,再從總體上分析各大部分之間為什麼要這樣安排。梳理的時候,用好思維導圖,分層解構就能很好完成。這時候再來設計就不會像無頭蒼蠅那樣瞎忙乎了,而是揪得住關鍵,揪得住邏輯線索,不被同一個意思的不同表達搞亂了思維。
提煉達成目标,除了必須參透教材之外,還必須根據達成目标“三要素”來表述。
第二步驟:按照“三要素”表述“達成目标”
微課程教學法要求達成目标的提煉,必須按照達成目标“三要素”來作出表述。也就是說,一個目标裡必須同時包含達成目标的條件,目标行為,以及目标内容三個組成部分,缺一不可。缺少了,學生就看不明白,心中沒底,學習就缺乏動力。
所謂目标行為,指學生通過學習某學科或領域的内容所發生的認知行為的改變程度,即從原有認知模式達到新的認知模式。它是通過動詞來實現的。一般而言,學習概念的程度通常用“了解”“理解”;學習原理的程度必須達到“理解”的層次;學習方法的程度通常用“了解”“理解”“掌握”等。由于漢語言博大精深,“目标行為”的表達并不局限于這幾個詞語(尤其是課堂學習任務單的“達成目标”設計),但是,不管何種表達必須符合具體精準的要求。
所謂目标内容,是目标行為的内容指向,反映要求目标行為得到改變的學科要素或生活領域的規定性。
目标行為與目标内容這兩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兩者合力才有可能構成具體精準的目标。如果脫離了目标内容指向的支持,目标行為就變得不可捉摸,成為無效目标。如果目标内容脫離了目标行為的支持,就不知道學習某個内容要學到什麼樣的程度,學與教就會走向“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算哪裡”的境地。可以說,脫離了目标行為的目标内容,根本就是“無目标”。可見,目标行為與目标内容相輔相成是構成具體精準的目标的條件。
現代課程理論的重要奠基者、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泰勒在講到目标表述時強調:“真正的教育目标并不是要教師從事某些活動,而是讓學生的行為模式發生顯著的改變……任何對教育目标的陳述應該都是對學生應發生的改變的陳述”。“以教師開展的活動為形式來陳述教育目标……不是真正的教育目标……并不能為進一步選擇教學材料、設計這門課的教學程序提供令人滿意的指導”。
因此,我們提煉達成目标,絕不允許叙述要求教師“做什麼”,也就是說,“達成目标”不是給教師的教學目标,而是給學生的學習目标(之所以采用“達成目标”的表述,意在通過語言誘導學生必須達成的心理),否則,就是無效目标。
泰勒認為,陳述教育目标最有用的形式是同時包括有關目标的行為和目标的内容兩個方面,這也成為微課程教學法達成目标 “三要素”中的目标行為和目标内容的直接來源。
此外,微課程教學法從尊重“學習知情權”出發,加上“達成目标的條件”這個要素,構成“三要素”。“三要素”中的“達成目标的條件或途徑”是告訴學生怎樣學習才能達标的,能夠引導健康的心理傾向,從而使學生心中有數,從容不迫地開展自主學習。
但是,僅僅滿足“三要素”的要求還是不夠的。為什麼?因為,我們很可能還有過去殘留的目标表述“籠統”“含糊“的習慣,一不小心就呈現出來了。結果,往往讓學生看了之後還是會摸不着頭腦。那怎麼辦呢?那就規範我們的表述方式,靠什麼規範?靠《負面清單》。
第三步驟:對照“負面清單”查驗有無“禁用語”
微課程教學法創造了用于提煉目标設計的《負面清單》,列出了目标描述中不允許使用的禁用語,以确保目标描述具體精準,并且對于為什麼不能使用做出了說明。建議微課程教學法實驗者認真讀一讀中國大學MOOC《微課程教學法》課程資源裡的《負面清單》(或《新體系:微課程教學法》第七章裡的“達成目标設計用語負面清單”),一定善莫大焉。
您也可以從本文下載下列表單,以便設計達成目标之後予以檢驗。
綜上所述,從操作程序來看,我們在設計達成目标的時候,一是要按照“三要素”的要求提煉達成目标; 二是要在完成達成目标的表述之後,必須進入第二步: 把自己提煉的達成目标與《負面清單》對一對,看看其中有沒有被《負面清單》列出來的禁用語。 假如有的話,就要按照要求去修改,有的老師可能還需要冥思苦想。但是,假如把籠統模糊的表述改成了具體精準的表述,那麼,學生就能做到一看就知道:要學什麼?要學到什麼程度?怎樣學到這個程度。學生心知肚明,就願意學習。
微課程教學法把勝任指導學生學習的方式叫做“教師主導新境界”,祝願微課程教學法實驗者早日進入“教師主導”的新境界,不僅有能力“隔空”指導學生從事高質量學習,而且可以在課堂上勝似閑庭信步,從容欣賞學生學習力的爆發,欣賞他們通過自身努力完成内化知識、拓展綜合能力、發展核心素養。
附上達成目标表述案例若幹,通過研究其用語,可以發現都很幹淨利落,精确表達學什麼,學到什麼程度,怎樣學。相信更多同道通過修煉會達到理想的境界。 微課程教學法推薦搜索關鍵詞列表:達成目标微課程教學法新體系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