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星光(ID:hrxg2020)原創内容
作者:華人星光
轉載請聯系後台授權
他,
是上海走上“世界最著名城市”的,
背後厥功至偉的功臣;
他,
是中國建築界一顆無與倫比的巨星。
我們贊歎過“東方明珠”,
如絕代佳人般的美麗,
感慨過南浦大橋雄渾壯闊的氣勢,
卻不知這都是他的赫赫功績,
當第一次知道他,
竟是在最沉痛的時刻......
他,就是葉可明。
1937年3月28日,他出生于上海, 也許是上天注定, 讓他降生于這個城市, 一切,都是冥冥之中的緣分。
16歲, 為了照顧年邁的母親, 葉可明放棄了直升高中部的機會, 考入蘇州建築工程學校(中專)。 原本, 一個隻讀過中專的學生, 畢業後隻能在工地當一個技術員, 一輩子就在機器的巨大轟鳴聲中度過。
可偏偏,
葉可明是最不認命的。
幾年裡,
他一邊在建築工地擔任技術員, 一邊想盡辦法進修,提高學曆。 通過考試,
他順利進入同濟大學。 1962年畢業後,
他靠實幹巧幹一步一個腳印, 從一個工地的基層技術員,
走到了總工程師, 到最後,
他成為了中國建築界唯一一位院士,
也是唯一一位,
從工地走出的院士。
那麼, 他憑什麼走到了這樣的高度?
對葉可明來說,
大器晚成四個字最能形容他一生輝煌成就。 第一次震驚業内, 是1991年,
54歲的他負責建造南浦大橋。
在建造過程中, 最大的難題是要在50至100米高空, 各澆灌一根2000立方米的混凝土大梁, 按照傳統工藝, 澆灌這樣龐大構件的時間很長, 會因為混凝土凝固時間先後而出現裂痕。
面對這樣棘手的問題,
葉可明提出了向混凝土内摻添加劑, 以延緩混凝土凝固時間這一辦法, 不僅達到同樣效果, 還大大節省了時間和經費。
如今,這一澆築方法, 被應用于國内各大橋梁、建築,
穩固性安全性業内全都認可。
而首開先河者葉可明,
不為人知。
54歲業内成名, 這隻是他建樹的開始。 同年葉可明再創傳奇, 主持修建楊浦大橋,
這座橋橫跨黃浦江,
是中國完全自行設計、建造的大橋。
大橋全長8354米,
是葉可明為上海豎起的一座豐碑。
它比号稱世界之最的,
挪威斯堪森特橋還長72米,
名副其實的世界斜拉橋之最。
鄧小平88歲登橋,
親自為大橋題寫了橋名。
喜看今日路,勝讀萬年書,
楊浦大橋作為上海橋梁标志建築,
陪伴無數上海人走過時光,
如今又被稱為夜景最美之地,
可謂人盡皆知,
别的地方,
哪裡有這樣恢弘的氣派。
而幕後建造者葉可明,
不為人知。
楊浦大橋
此後,
葉可明又主持設計了徐浦大橋,
還參與了潤揚大橋、
蘇通大橋和港珠澳大橋等的設計建造。
這位業界“建橋能手”,
不光實現24000立方米混凝土一次澆灌;
還實現350米高度混凝土,
一次泵送到頂。
為上海架起道道“長虹”,
為中國建橋偉業點亮明燈,
葉可明,
早該名揚天下,
奈何低調半生,
始終默默無聞。
直到他在上海,
留下讓全世界驚歎的一筆, 直到他人生最輝煌的時刻出現。 1995年,葉可明為上海, 嵌上了一顆無與倫比的“東方明珠”。 當時,
他接到了一個重大建造任務:
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
。
在這一高塔的設計圖上, 有3根直徑7米, 與地面呈60度夾角的斜筒體, 從3個方向上至86米處與直筒體相交, 用以支撐整個建築整體。 這樣獨特的巨型斜撐結構造型, 在中外建築史上實屬罕見, 令人贊賞不已,
但實際施工中難度匪夷所思, 無數行家經過讨論決議, 認為這根本無法從圖紙轉換成現實。
就在決定要放棄這一大好設計的時刻,
葉可明站了出來, 他認真解剖圖紙,揭示難點, 組織科技人員結合施工開發科技攻關, 并立下軍令狀, 由自己和建工集團承擔這一難題。 3根支撐柱事關成敗, 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他, 而他的建造方案,簡直是“神來之筆”。
先按照3根巨柱的形狀,
用鋼筋制成巨大的骨架外型, 再采用分節脫模斜向振動工藝, 用混凝土向其中澆築。 如此出人意料的辦法,
攻克了被國内行家認為, 在當時根本無法從圖紙, 轉換成實際的技術難題,
在中外建築史上留下
今人驚歎的一筆。
而當時最驚險的是, 東方明珠450噸重鋼天線提升施工, 當天線以每天40米的速度, 提升至350米左右處, 刮起了超過起重施工極限的8級以上大風, 繼續吊還是停下來? 風險之大令許多人束手無策。 葉可明對此早有預見, 拟定了在天線爬升軌道上,
采取抗強風工藝的措施。 他一聲令下, 重達450噸的鋼天線, 被提升到468米的高空并成功安裝到位。 這樣的“冒險”, 并不是他一時的“賭”,
而是基于幾十次的模拟實驗, 因為他是吊升的現場技術總負責,
58歲了天天到現場,
還需要從離地面280米處,
沿着狹窄的塔身,
徒手爬到350米高去處理問題。
1995年,上海東方明珠塔建成, 自問世那天起,
它就是上海最輝煌的建築。 直到今天, 仍有無數網友為它的美麗震撼不已: 每次望向黃浦江畔, 都感覺東方明珠塔就像一個絕代佳人, 旁邊那一堆玻璃幕牆的寫字樓, 都是它的裙下之臣......
這一作品, 被評選獲得中國土木工程領域, 最高榮譽獎:
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大獎。 葉可明也憑借這一作品, 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且是中國土木界, 唯一一位從工地走出的院士。
隻是, 東方明珠的美麗世人共睹, 而建造者葉可明的名字,
廣大民衆知者寥寥......
而東方明珠塔建成後, 很多業内人認為, 這一浩瀚工程, 消耗了葉可明太多心血和精力, 他也老了, 還能造出能代表上海的建築?
對此,葉可明答案是,
1997年, 獻出人生中第二個輝煌之作:
上海金茂大廈。 這座88層的超高建築, 榮獲伊利諾斯世界建築結構大獎, 到今天,
同樣是國内外遊客來到上海, 必不可缺的打卡之地。
從南浦大橋到東方明珠,
從東方明珠到金茂大廈,
架飛虹,托明珠, 這一生,
葉可明為上海留下了諸多絕世作品, 上海的地标建築中, 有一大半出自他的手筆, 2002年,
《世界報》評選中國上海市, 為2002年世界最著名城市。 然而,世人隻知大美上海, 從不知葉可明;
他更是我國現代“高大難”建築的奠基人: 350米高度自升式模闆工藝、 20米深坑複合支護技術、 10米深坑無支撐支護技術, 高空特重構件簡化施工…… 這些突破性的創新成果, 都是來自于葉可明。
數十年來, 他直接指揮建設的工程
超過百個, 參加主持、審定的項目更是
數以千計, 這一生,
他都把自己獻給了中國建築事業, 有他在前方引領,
才有了後來的上海中心大廈, 才有了國内林立的摩天大樓。 然而當我們終于知道他的名字, 竟是如今這個最沉痛的時刻......
2021年10月5日,
葉可明因病醫治無效,
在上海逝世,享年84歲。 中國土木建築界, 一位擁有赫赫功績, 卻默默無聞的巨星隕落了!
曾經滄海,靈魂相遇,
人的一生,到底應該追求什麼?
葉可明用畢生回答了這個問題: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長卷徐展,
半世紀夙興夜寐匠心獨具;
醉心沉潛,
一人成就一城不朽傳奇。
葉老,
遺憾今天才知道您的故事,
您一路走好!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