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Maco.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部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産中的璀璨瑰寶《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缜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
同時Maco發現《孫子兵法》中很多的方法可以用到教育中來,也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之“廟算”在《孫子兵法》始計篇中講到“廟算”: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意思是說在跟敵人開戰前,要比較敵我雙方的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制訂周密的作戰計劃。
而對應到學習上也是如此,應該結合自身的情況,尋找合适的學習方式,制定出周密的學習計劃。
對于一些重點的知識點,要反複地去記憶和練習,甚至可以充分地預設知識點在考試中會如何設置考題。
比如單一個知識點的考題、多個知識點混合的考題,然後根據不同的考題難度去針對訓練,提高自己對知識的運用。
在家庭教育中,也可以運用“廟算”的原理,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教育之前,需要先對自己要表達的教育觀點做好準備,對同一個問題衍生出來的不同觀點要反複比較,确定主次。
同時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不要隻是口頭的說教,而是要找到适合的方式方法,還得預設可能發生的狀況,比如孩子不聽你的教育,怎麼辦?孩子對你的教育觀點提出質疑,怎麼辦?
隻有充分的“廟算”,才可以從容淡定,在短時間内做出最佳調整和反應,牽引着孩子向着積極的方向發展,朝着更加認真高效的學習方式邁進。
“廟算”,其實是想告訴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要經過充分的了解和論證後才可以行動。急于求成,往往會給自己帶來禍端。
教育之“謀攻”《孫子兵法》中講到“謀攻”: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意思是不用交戰就能使敵軍降服,才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
這句話運用到教育上就是讓孩子心悅誠服地聽話才是最高明的教育。而想要孩子聽話,“暴力教學”肯定是需要摒棄的。
有一位媽媽分享了她教育孩子的經曆。
起初,在教育孩子時,她經常使用“不許”、“不可以”等字眼,以為自己調大了音量,做出了氣勢洶洶的姿态。
孩子就會對她言聽計從。但是事與願違,孩子隻是在剛開始的時候表現出聽話的樣子,後來就出現了逆反心理,你說什麼,他就跟你對着幹。
我們要明白,“暴力教育”是走不進孩子心裡的,相反還會催生出叛逆、厭惡等心理,是不利孩子健康成長的。
那麼該如何讓孩子主動聽話呢?
一、抛出選項,讓孩子自己選擇
舉個例子,你去朋友家,朋友問你喝點什麼,你大概率會說:不用;如果換另一種問法:果汁和茶,你喝哪個?你可能會選擇喝果汁。
發現沒有?你原本是不想喝東西的,但是你最後選擇了喝果汁。
這招叫做有限選擇,就是提前設定一個選擇陷阱,讓别人進入你設定好的框架,從而達到你的目的,因為你給出的選項都是自己想讓對方去做的。
同樣的方法用在和孩子溝通上也是同樣的效果。
比如你想讓孩子洗澡,你可以問孩子說,你想現在就去洗澡,還是5分鐘之後去洗澡,一般孩子都會選擇5分鐘後再去洗澡,但是不管孩子怎麼選擇你都達到了目的。
二、以退為進,一步一步接近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在給孩子提要求時,不要一下子定位太高,而是要先設定一個小目标。
先讓孩子嘗到成功的喜悅後,再逐步提高要求,就像上樓梯,一個台階一個台階的登,這樣孩子離我們的目标就會越來越近。
其實想讓孩子聽話很簡單,隻要多一些耐心和溝通,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即可。
教育之“九變”《孫子兵法》裡“九變”講: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軍聚衆,圮地無舍,衢地交合,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塗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意思是将軍要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戰略戰術。而對應到教育上就是:因材施教。
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子路向孔子請教:“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确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嗎?”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地答道:“恩,總要去問一下你的父親和兄長吧,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
過了一會,另一個學生冉有也向孔子請教相同的問題:“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确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嗎?”
孔子馬上回答:“對,應該立刻去做。”
▲孔子
為什麼相同的問題,孔子卻給出了不同的回答呢?原因就是孔子懂得因材施教,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所以鼓勵他要做事果斷。
而子路逞強好勝,辦事考慮得不周全,所以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别人的意見,三思而行。
一樣的問題,不同的回答,就是考慮到他們性格的不同。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根據孩子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朝着更優秀的方向發展。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