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裡有很多名詞,使得自學者望而生畏,常常難以理解。這其實是古代語言習慣的問題,好比“追虛逐實”這種講法。
因此,學習中醫,我覺得不但需要一定的漢語言基礎,還需要考古式的探究其出處和語境。沒有特定的語境,斷章取義容易誤解了中醫很多古樸而又十分有道理的東西。
追虛逐實,出自《傷寒論》的辨太陽病脈證并治的一個條文: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内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複也。
中醫講的虛指不足,實是過之,所謂“過尤不及”,是指虛與實本質上是正氣出現問題的表現。那麼“追虛逐實”是什麼意思?就是明明是虛,卻還要使它更虛,明明是實,卻讓它更實,結果就是虛者更虛,實者更實。說通俗點就是雪上加霜。
所以這個詞語也是對中醫師誤治的一種批評。病人明明是虛了,吃了藥結果更虛,這種行為無異于落井下石。
這個詞語中,“追”與“逐”的表述很有意思。這是一個動詞,有能量作用才會有“追逐”,而且這個能量還是很大的,有點像跑起來那麼猛,否則不會用“追逐”這樣的語境。在這裡,張仲景用在了“灸法“這樣的治法環境下,形容得十分貼切,因為灸是一種外療,也是火療,以灸取汗,企圖解決病邪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火力的作用是很迅猛的,相信艾灸過的人應該有體會,灸完肚子暖烘烘的。但是,灸并不适用所有人,傷寒論這裡就重點指出是”微數之脈“的人。為什麼這種人不能灸呢?因為微就是太弱的意思,隻是摸到一點點輕微的脈跳,這是虛的表現。數就是快,雖然脈隻是摸到一點點,但跳得很快,這是熱的表現。微數之脈就是病人虛熱的體質。其實還有一些醫家認為,微數之脈是一種合講法,是指微脈的人和數脈的人,稱之為微數之脈,而不單單是指又微又數這種情況,這樣理解似乎也沒有什麼錯誤。
倪海廈講:實熱跟虛熱不一樣,實熱要攻實,把去實和去熱的藥加在一起,就可以攻了;虛熱要把去熱的藥加在裡面,還要把補虛的藥加在裡面,像虛熱的人吃桂附八味,虛熱會更熱,會嘴巴燥裂,桂附八味本來是為了補虛的,所以吃桂附八味要加些去熱的藥在裡面,可以加黃連、黃芩在裡面,如果是熱在血裡面,口渴陽明熱的話,就加白虎在裡面。虛熱的病人不要灸,要寒濕或純虛的病人才灸,因為火是邪的不是正的,會造成病人虛熱而生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并不是虛熱的病人灸了以後,血就離開脈了,而是血裡面有熱力,本來是虛熱的人,血量已經不足了,肝裡面很熱,血的熱就要往外跑,一加熱津液更少了,這時候熱已經離開血管,跑到旁邊的經脈裡面去,血還在血管裡面,火氣雖微,内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複也,結果病人更虛,骨頭、筋就都會變得比較枯瘦。
倪海廈的注解看起來不好理解,其實就講了一個意思:就是有虛或有實的人,血液裡的津液都是不足的,灸了以後,在火力的作用下,加快了津液的消耗,那麼就會使血更加缺少津液,所以張仲景說”血難複“,意思是血的狀态很難恢複正常,結果就是虛的更虛,實的更實。
至此,我覺得,中醫的很多用詞用語有其具體的語境,這個語境就是一種臨床經驗的總結和機理所在。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