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I 包斐豐元旦剛過的周四上午門診,S大姐因為失眠再次求診。她開心的說,去年困擾了她大半年的胃病,吃了我開的中藥,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去年的三八婦女節那天,在秀色可餐的西湖春景旁,幾個老同事一起杯觥交錯,樂不可言。S大姐心情好,食欲就好,不自覺的就喝多了。
回到家,胃就鬧起了情緒。上腹部脹滿,堵塞感明顯,口苦粘膩,毫無食欲可言,持續近一個月依然沒有緩解。
消化内科醫生做了胃鏡檢查,提示慢性淺表性胃炎、胃窦糜爛、幽門螺旋杆菌感染。後經殺菌治療後,略有好轉。但飲食稍有不慎,胃部不适症狀,就會反複出現。
8月中旬,S大姐在一次聚會上喝了點紅酒後,胃中嘈雜難過,口中粘膩不清,晚上口幹苦。服藥後沒有改善,經同事介紹來到了我的診室。
S大姐一張嘴說話,口氣較重。她的舌苔黃、粘膩滿布。
她皺着眉頭焦慮地問:“為什麼我這個胃病之前吃了這麼多藥也不見好?”
更讓她困擾的是,最近食欲正常,但是大便量不多,且粘膩不爽。
在聽完了她的這番痛楚後,我又給她做了個腹診。
腹診顯示,心下部位有飽滿感,但摸上去并不充實。
所有這些表現,都在提示着我,經典方證出現了。我腦海中自動跳出了那首熟悉的經方。于是,不暇思索,遂開一方。藥味不多,共七味。方如下:
黃連5克,黃芩15克,姜半夏15克,人參10克,生姜15克,紅棗20克,甘草10克。14劑,每天一劑。其他胃藥停止服用。
“這張方真靈光!服藥3天,胃部嘈雜感消失了!”半個月後來複診的S大姐開心的說。“嘴巴也不酸苦了,上次忘了說的夜間出汗現象也得到改善。”
S大姐原本厚膩的舌苔變薄了,口氣已不再如初診那般“濃郁”。
我正準備開複診處方,S大姐急急忙忙的說:“包醫生,方子就不要動了,就用原來那張方,這方吃的非常舒服!”
臨走前,S大姐看着手中的處方好奇地問道:“包醫生,我看之前醫生給我開的藥方都是二十味以上的中藥,你怎麼隻有7味藥?”
“這就是簡單的經方!是我們老祖宗傳承千年的古典藥方,是一張治療慢性胃炎的高效藥方。”
“哇,你的祖上的醫生有多少代了?”S大姐驚訝的問題,惹得我和學生們忍不住的笑出了聲。
我用的這張方,當然不是我的祖傳密方。它是我們中國古代醫生在治療胃腸道疾病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這張隻有七味藥物的中藥方,記錄在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書中,被命名為:“半夏瀉心湯”。
這是一張治療上消化道炎症的古方。
半夏瀉心湯
有關半夏瀉心湯治療胃炎的文獻報道非常多,總有效率都在90%以上。據我使用半夏瀉心湯的經驗來看,隻要方對證,一般1~2周即可緩解胃部症狀。
本方對抑制幽門螺旋杆菌的複發确實效果非凡。我用此方幫助衆多感染幽門螺旋杆菌的患者,解除了疾病之苦。整個治療過程,根據我的經驗,一般需要3個月左右的規範服藥時間。
我在臨床使用半夏瀉心湯後。大多會詢問患者關于藥味口感的反饋,我發現80%以上的患者反饋此方并不難入口,苦的清爽、苦中回甘,這是因為方子裡面包含着甘草、紅棗、幹姜。
需要強調的是,關于治療幽門螺旋杆菌感染的胃病,中醫的治療思路與現代醫學有不同之處。中醫不主張“趕盡殺絕”的殺菌治法,而是采用抑制幽門螺旋杆菌與調治胃腸道功能兩種手段的結合。
如半夏瀉心湯中有黃連、黃芩兩個苦寒清熱、抑制幽門螺旋杆菌的組合,也有人參、甘草、紅棗保護胃腸道的組合。
半夏瀉心湯應用的經典原文:“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廖廖數語,都是胃腸道炎症表現的高度概括。
“嘔”在臨床上可以理解為惡心嘔吐的意思,也可以看作反酸,嗳氣,幹嘔的表現。傳統中醫解釋詞句是:“胃氣不和”、“胃氣上逆”,現代醫學的診斷屬于“胃食管反流綜合征”的表現。
“腸鳴”是指胃腸蠕動出現水過氣的聲音。
“心下痞”的表現有兩種。有患者的主觀感受,如S大姐的心下部位堵塞不适感。也有通過醫生的腹診檢查,發現在心下部位按壓有脹滿感,或者按壓後患者有明顯的不适感。
按我的臨床經驗,用好這張半夏瀉心湯,除了以上的症狀特征,還要關注病人的“上-中-下”三個點:
“上”是口部:舌苔黃膩,大多患者口氣較重。
“中”是胃部:胃部堵塞感,腹部按壓柔軟。
“下”是肛門部:大便溏粘挂盆,大便量少解不盡,便後肛門有灼熱感等。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