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過這種體驗:當你在接受别人幫助後會不自覺地産生焦慮情緒。
覺得很難心安理得的接受恩惠,于是心急火燎地想着送禮品或請吃飯來回禮。
但是要知道,願意向你伸出援手的人,根本就不圖你這些,反而會覺得你把這種善意當成了交易,是硬生生的阻斷了彼此的後續來往。
況且人情債的特點就是難還,用以物易物的手段,無疑是宣布要讓這份情誼一筆勾銷。
《溝通的方法裡》裡說:溝通是一場無限遊戲,無限遊戲無邊界,不封頂,不對立,以可持續為目的。
真正的高手都是長期主義者,并不會在意當下的得失,他們懂得社交并不是算一筆清一筆的低水平交易,而是在交往中能互相交換價值。
就如同有句話說的:有情有義的你來我往,總好過冷若冰霜的互不相欠,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便是交際。
你以為的穩定關系,背後都是價值交換
有人說:所謂關系,不過是一場精确的匹配遊戲,最重要的是門當戶對。
你所看到的穩定關系,背後都是價值交換,沒有價值交換,就形成不了關系。
聽起來很紮心,很赤裸,但這就是社交的本質。
簡書有位創作者@明白1,看到某篇文章的内容和他正在做的産品有關,于是他就加了那位作者的微信,請對方幫忙解答一個問題。
那位作者沒有回複,後來他多次主動與之交流,但感覺對方态度很敷衍。
半年後的某天,他推薦了一些朋友加入那位作者的知識星球,對方看到後主動找到他,還知道他有個《不用寫代碼的爬蟲課》,于是兩人有了更深入的交流,後來還一起合作了一些項目。
但是@明白1 總感覺心裡不舒服,于是有一天忍不住問對方為什麼前後态度差距這麼大。
得到的回答令他後背直冒冷汗:“你加我微信後,沒做自我介紹,而且上來就問問題,我對你第一印象不好,感覺你是個伸手黨,所以沒有怎麼理會你。”
别人對你的态度,取決于你的價值。
《教父》裡有一句話:“一切都是生意。”
成熟的人早就懂得這個道理,而不是一味的談感情,要知道,穩定的關系是在一次次你來我往的相互滿足中交換得來的。
這種滿足或許是心理上、認知上、金錢上:
你滿腹憂愁需要我的安慰,而我做一個課件需要你的指點;
你爆棚的能量讓我振奮,而我幽默的談吐給你愉悅;
而就算回歸到感情本身,一個人傾其所有都換不來一個笑臉,那這段感情注定是沒有結果的。
要知道,沒有回應的關系,到最後根本碰撞不出火花。
就像弗洛伊德說的:沒有回應的關系,就是絕境。
真正的高手,都擁有“被利用價值”
《資治通鑒》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孟子拜子思為師,并問子思:治國安邦,什麼最重要?
子思說:讓他們先得到利益是最重要的。
孟子不解:君子要教給人民的不是隻有仁義嗎,何必說利?
子思回答說:君王的仁義就是替百姓謀利,君王不仁,則百姓不得其所,君王不義,百姓就會崇尚欺詐,那樣才是最大的不利。
所以《易經》中說:利,就是義的全部。
又說:用利益安撫人民,來弘揚道德,這些就是最大的利益。
利人隻是過程,利己才是結果。
剽悍一隻貓在他的《一年頂十年裡》裡說過一句話:“如果你總是讓别人賺到,那你賺的也不會少。”
人際交往的底層邏輯不是索取,也不是迎合,而是要不斷提升自己,讓别人看到自己的價值。
老子也曾說過:“将欲取之,必固與之。”
自媒體人“思維君”曾在網上寫文章,說希望能和大家學習穿搭技巧,很多人都留言問他如何學穿搭。
但有一條留言讓他眼前一亮:
“我有男生穿搭的視頻課程,很科學系統,我看完後能有效的在淘寶上區分自己适合什麼衣服,選起來很有目的性,你需要麼我分享給你,看了你不少文章,希望和你認識,交個朋友。”
從這位網友的留言被重視起,就已經為自己種下了一顆人脈的種子。
當時“思維君”特别激動,因為他一直苦于穿搭問題,所以很感謝這位主動提供幫助的網友,兩人也交上了朋友。
他說雖然現在還沒有給對方提供任何價值,但是以後有用得着他的地方,在能力範圍内一定會義不容辭。
劉潤說過:“頂尖高手都是極緻利他者,他們總是想方設法給,而不是想方設法拿。”
我們能做的就是讓自己變得優秀,借此來吸引更多的優秀。
有人說看起來像是一場交易,覺得很俗氣,但,這就是你人際交往的底氣。
社交,就是在一給一予中建立
人和人的關系不是打高爾夫球,不是一球出去有去無回,而是打乒乓球,是博弈也是交流,在一來一往中讓關系升溫。
網上有一句話:一切好的關系,都是可以愉快地互動的關系。
有這樣一個關于天堂和地獄的故事。
有一個使者去考察天堂和地獄。
他看到在天堂每個人都是紅光滿面,精神煥發,而地獄裡的人個個沒精打采,面黃肌瘦,每天都很痛苦。
細問之下才發現,天堂和地獄的人吃的東西都是一樣的,用的工具也是一樣的,都是一米長的大勺子。
原來天堂的人用勺子互相投喂食物,所以人人都可以吃到食物。
而地獄的人卻隻想把裝滿食物的勺子往自己嘴裡送,可怎麼樣都吃不到。
這就是天堂和地獄的區别,聰明的人懂得各取所需,愚蠢的人卻隻想一心為己;聰明的人懂得先予後取,愚蠢的人卻始終不肯付出。
《既成利害》裡有一句話:這個世道就是你來我往的事,像商品貨店、交換場所,得到之前必須給予。
人的交往都是在相互的默契中成長起來的,今天你幫了我,明天你遇到困難我自然也會幫你。
當受到别人的幫助,怕欠人情而坐立不安,想方設法要立馬回饋給别人,想着要互不相欠,這無疑是辜負他人的情分,同時也表達了到此為止的意思。
畢竟人的關系不是一錘定音,一了百了,而是在一給一予中慢慢形成信任和深度,久而久之關系才會牢固。
當自己為一段關系的發展而投入力量時,收獲的巧合就會自然出現,我們管這個叫水到渠成。
作家松浦彌太郎在《一百個基本》裡寫道:所謂人脈,是與因相互需要而聚到一起的人所構築的牢固的信賴關系。
身處紛繁複雜的社會,不要怕欠别人的人情,有時候學會求助和示弱欠下人情,反而是一種智慧。
你不強時,努力提升能力,讓自己變得有價值;
你強大時,做到極緻利他,最後利人終将利己;
你無助時,學會麻煩别人,拓展自己的協作網。
點個在看,生活從來不是靠單槍匹馬就能過得如魚得水,願我們都能在溝通這場無限遊戲中貢獻價值,實現雙赢。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