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記事起,生活中物質基礎就充斥着我們的每一個角落;所有人天天都在努力的勞動、賺取工分,然後換取生活物質需要;再後來改革開放,所有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勞動優勢、智慧優勢進行換取物質需要。
發展到今天,我們國家已經基本解決了貧困問題,這意味着什麼?意味着,我們衣食住行會因為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人口分布不均衡、沿海和内陸發展不同會有所區别,細說的話區别還是很大。但是,吃飽飯這樣的需求都是可以滿足的。我們這裡不讨論那部分十分貧困的人群,因為和所說的主題并不貼合。
我們說社會中普遍的教育情況,我們不分析教育資源,我們分析作為孩子教育最重要的老師——家長。
我是個90後,我的父母是70年代的人;我的父母那一代對我們的教育主要都體現在物質上面,因為小時候父母的生活物質缺乏,我們的家庭需要節儉,恰好節儉也是一種美德;生活中處處都可以看到物質的影子,衣食住行的每一方面多是和物質聯系的非常緊密。在這個時代精神需求就不重要了,所有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會以物質需求為主,精神追求可能微乎其微,在很多物質基礎非常豐厚的家庭會教育孩子一些精神追求,當然那樣的家庭本身對精神追求也是有要求的。那會兒人們普遍也不在意這些精神追求,普遍潛意識認為是可有可無的,并且真正理解精神追求是什麼的人也微乎其微。
再後來發展到80後、90後甚至00後,都慢慢的成為了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和過去就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有些家長可能意識到了哪裡有不同,但大多數家長隻是聽說,可能一個完整的了解也不曾有過。當然,80後、90後甚至00後,這些家長們每個人的接受教育的水平也不相同,每個人對教育的理解程度也不同。這就更加造成了對于目前社會教育核心改變沒有形成普遍的認知。
想要提出教育核心的改變還需要提到一個現象,我們的社會——很拜金,拜金沒有錯,每個人的生活都不能離開物質,物質是生活的基礎,沒有物質基礎我們不能達到《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最基礎的需求保障。
再來觀察我們的社會,有多少人知道自己活着意義是什麼?自己開心的原因是什麼?自己幸福嗎?自己因為什麼幸福?這些問題去問問我們作為80後、90後甚至00後的新晉父母們,會有什麼樣的回答,看文章的你也可以試着回答這些問題;再說說這個社會中的富裕的人群,當然這部分人也分的很細,不是所有的富裕者精神追求水平都相同,随便舉幾個例子:任正非、曹德旺、鐘南山及已經逝去的袁隆平,後面兩個人不是富豪,但是如果想成為富豪,金錢的擁有量可能也無法衡量。再看看還有一些富豪,具體就不舉例子了,因為是負面的。
接下來就引出我們的教育核心怎麼改變的内容。
人們對于精神追求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已經發生了巨變。
一、我們先聊聊家長,随着學校學習的結束,工作生活的開始,往往之前能讓自己開心的事情越來越少,能讓自己有那種心流體驗的感受也越來越少。深入分析一下,原因在于精神追求缺乏。普通人在工作以後,每天的日常生活被工作、家庭、人際關系充斥着,這些都是生活裡很理性的内容,大多數情況下都需要人們神經緊繃,時間久了誰都會累、會厭倦。可在學校學業結束後,大多數人在學習階段和生活的過程中沒有發現自己的精神追求。而且,日常工作、家庭、人際關系已經讓家長們焦頭爛額了,更别說什麼自己的時間、自己的精神追求了,根本就沒辦法提。難道真的是這樣嗎?我們真的沒時間也沒精力去做、去想自己的精神追求了麼,當然不是。我們可能沒有一天24小時的時間,半小時、一小時、一個半小時,我們總還是能勻兌出來的不是麼,這就是我們自己的時間,就可以去尋找自己的精神追求。
經過上面的叙述,我們再看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我們是怎麼做的。對孩子說“你要好好學習,不好好學習将來沒出息”“你要好好學習,不好好學習将來不能出人頭地”“你要好好學習,不好好學習會被社會淘汰”,諸如此類好多的話,現在的孩子接觸到的知識體量和過去的孩子比起來已經增加了好多個量級,他們什麼都知道;他們明明知道不是最優秀的人最終努力過後都是普通的結果,就像:“我努力學習也隻是中不溜”,“我努力學習将來也可能送外賣”“我努力學習,将來大概率也會進工廠”等等,你能給孩子解答清楚嗎?有的家長會說:“不努力,可能那些也達不到”這樣的話,我們成年人都還需要自己真的明白才會甘心去做一件事,更何況是現在的小孩。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不斷地去尋找自己的精神追求,要不斷地去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要去不斷地學習,不論是哪方面都要持續學習。這不僅僅是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也是為我們自己;總不能年老以後告訴自己,我這一生為了家庭、為了孩子、為了父母,那為自己那部分呢?
二、我們再分析分析現在的孩子,上面的内容已經提到了一部分,孩子現在所處的知識水平時代的不同。現在的孩子,從可以會說話到能自己思考,有了自我個性的發展後;所有能觸碰到的物品、學習的知識就已經是接近孩子成年時的一個水平了。其實作為家長可以看到,我們生活的經濟發展已經在一個時代中很久了。當物質生活沒有質的改變時,那麼人們就會開始追求精神生活的内容了。孩子同樣是,孩子不用成長幾年,就把父母那一代的所有物質發展嘗試了一個遍,那麼以這些物質生活的理解再去創造新的生活内容,又會創造出些什麼呢?
我們知道了孩子沒等用幾年就了解了現代生活中的所有,接下來孩子就會去探索自己的精神追求,而我們的父母關于精神追求這方面很顯然是個矮子,可能最基本的問題都給孩子解答不了,不能給孩子一個好的起始點;慢慢的沒有人去引導,孩子就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問題了;在未來的發展,現實的說怎麼能體現自己的競争力。
可以從上述内容中看得出來,未來的社會會是一個精神追求的社會,因為大家的物質水平說到底在一個大的水平中,沒有太大的區别,區别有的話也是年齡小的時候有區别,真正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去好好探索的是精神需求,因為在精神追求這一方面,每個人都不同,沒有可比性。但是,最終的終點都是找到自己生活的意義,尋找到自己生活在各個年齡段的快樂,在為自己的那部分内容上,也交一份比較滿意的人生答卷。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