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情感 > 正文

“有一種恐懼,叫接到父母的電話就煩”

知乎上有人提問:

“每次看到父母打電話給我,我就會突然變得暴躁,煩悶,不想接他們的電話,我這是怎麼了?”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與原生家庭相關的話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前有北大博士後留學國外,與原生家庭斷聯20年,拒不回家看望已病危的老母親,引爆輿論。

後有北大男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的新聞,引發全網議論。

為什麼,一直被我們奉為人間最無私、最深重、最美好的親情,如今卻被一些人厭棄和恐懼?

父母控制壓抑孩子的成長

《熱鍋上的家庭》一書中,提到了“相互牽引的家庭系統”的概念;

研究人員發現,西部某地兔子的數量時而大量增加,時而急遽減少;

不明緣由的他們,經過一段時間,終于找出問題所在:

當地狐狸數量變化的曲線與兔子數量的波動,存在線性關系。

兔子繁殖旺盛時,被狐狸大量捕食,所以兔子數量銳減,狐狸的食物來源減少,數量也跟着減少,于是又出現了大量的兔子。

中國家庭中的上下代關系,也是如此。

一個系統,隻有平衡了,才能有良性的發展;

若是一方強于另一方,弱勢的一方必然受到壓制,身心發展受阻,無法真正成長和獨立起來,難當大任。

看過《白鹿原》的很多人,都會感慨:

為什麼剛正嚴格、大公無私的白嘉軒,教出了懦弱無能的“逆子”,而狡猾頑劣的鹿子霖,卻養出了能擔當重任、堪稱棟梁之才的兒子。

其實,正是白嘉軒的過于管控壓制,才導緻兒子白孝文、白孝武,不能自如地發展自我,做什麼都受到打斷和束縛,長年生活在父親的“強權”下;

而鹿子霖的兒子兆鵬和兆海,卻随着自己的本心接受了新式教育,真正找到了熱愛的事,并逐漸成熟和強大起來。

作家武志紅提到過,

抽到原生家庭“上上簽”的人,是父母既能容納和化解孩子的焦慮,同時也能給予孩子廣闊自由的空間去拓展自我。

可惜的是,大部分中國人的家庭,孩子既被父母像提線木偶一樣管控着,同時又“原封不動”地承接着父母的焦慮。

孩子不懂事時,父母在無意中控制孩子,把孩子當成自己遺憾人生的延續和副本;

告訴孩子每個階段要學什麼,做什麼,孩子力量弱就隻能服從,實際上心裡空間被不斷地操控和壓縮;

等到孩子步入社會,看清了人生的真相,有了自我意識後,就會出現對抗父母的行為。

就像網友說的,隻要父母一打電話,就莫名煩躁,很可能是父母還在繼續按照自己粗暴無知的方式,控制他,強迫他,導緻他内心像高壓鍋一樣,怨氣不斷,最後“嘭”地一聲爆發了。

過分關愛,邊界感差

同學靈靈和我吐槽說,她和母親真的無法溝通。

之前靈靈媽在靈靈生孩子之後,到她那幫着忙前忙後了幾個月,期間,靈靈媽就靈靈的生活方式,和一些細節上很看不過眼,母女倆爆發過好幾次争吵。

現在母親回老家了,本以為“距離産生美”,卻不想母親開始對靈靈“遠程關心”;

有一次,兩人視頻時,靈靈無意中提到超市打折,家裡買了5袋大米,結果靈靈媽就“惦記”上了,隔三差五地提醒她,趕緊吃米,不然米吃不完就放壞了,盡量别去外面吃飯。

要麼就是靈靈家想買空調,被母親翻來覆去地囑咐了好幾次,買的時候要注意哪些細節問題,不要買太貴的,不實用的,告誡她經常吹空調對身體不好;

靈靈說,現在她接到母親電話心裡直發怵,總覺得自己 “被巨嬰了”,像進入了一個蒸籠,喘不過氣來,幹什麼都被“過分關心”。

最可怕的是,如果不告訴母親生活的一些事,母親總是擔心,以為她發生了什麼棘手的事;

如果告訴了,母親又翻來覆去地合計、算計,又來折騰自己,給自己制造焦慮和恐慌,而她又要花費時間去安撫母親的情緒,實在是又煩又累。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防禦性利他,就是說,有時别人對自己的關心,并不都是對自己有利的;

表達關心的人,真正關心的是自己的感受;

有些父母,因為不能消化自己焦慮的情緒,就幹脆把煩惱扔給孩子,通過不斷地提點和唠叨,來達到讓子女容納自己情緒的目的。

常見的就是有些人,到了适婚年齡,就會被父母和至親催婚,搞'電話轟炸’,長輩們自豪地認為,就是要通過這種方式來讓孩子“着急”,'當回事’。

卻不知道,孩子本身沒有的焦慮,被他們多次地“吓唬”給“引逗起來了”,可能會适得其反。

這種情況下,孩子一定不願意接父母、至親的電話,甚至想找個荒島躲起來,再不聯系。

有網友解釋了反感接到父母電話的原因:翻來覆去總是說一些沒營養的事兒,無非就是吃吃睡睡,說多了嫌膩,實在沒有共同話題。

寫在最後:

隻有一個成年人真正被平視,不被當成“附屬品”,被允許有自己的處事方法和生活習慣,能夠對自己的人生有規劃權和自主權時,他們才能有健康和諧的家庭關系。

不愛接父母電話,正是子女對深愛的父母無聲地控訴。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