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德,對應的是求人之志章的德之維。宗道,對應的是正道章的道之維。本章對應的是道德仁義禮,五維領導體系中的仁之維。看完求人之志章的領導者的六重修煉,很多人可能驚了一身汗,才發覺原來做一個合格優秀的領導者,要求是這麼的高,自己之前,居然犯了那麼多的原理性錯誤。
不要說我們現在的普通人,曆史上那麼多的賢人君子,他們也經常犯錯誤。所以不要覺得要求太高了,就對學習《素書》心裡發怵。
本德宗道章,正是針對曆史上,諸多賢人君子,都在所難免的犯錯誤以至失敗。目标和路線都正确,領導者的修為也沒問題,那問題一定出在了過程中。所以,過程正确也同樣重要。聖人出于慈惠恻隐之心,從成敗的正反兩個方面,把成敗的過程進行分解,每一步都給出了很多正确的方法和原則,和會導向失敗的一些錯誤做法,希望大家能夠避免原則性錯誤,能夠獲得更多的成功,更多地避免失敗。
夫志心笃行之術
志心,是說賢人君子,志存高遠,胸懷着一顆經世濟民之心,并為這個偉大的目的而奮鬥。笃行是說,偉大的目的,必然伴随着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和挑戰。要領導一個團隊,高效地組織資源,利用資源,最終達到目标,這個過程對領導者的要求非常非常的高。要獲得成功,避免失敗,需要嚴格地遵循志心笃行之術的成敗兩大法則。
成功法則:長,安,先,樂,神,明,吉。七步成功法。
失敗法則:苦,悲,病,短,幽,孤,危,敗。八步失敗法。
長莫長于博謀
任何事情的第一步,都得先進行謀劃。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有計劃,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不經過計劃的事情,第一步就注定會導向失敗。小事情小計劃,大事情大計劃。制定多長的計劃,事情就能做多久。沒有計劃,就不應該啟動一件事。
有的人說,我想要做什麼什麼事,要做多大的成就。說完就沒下文了,這肯定不可能做成任何事。都沒有規劃過自己的人生,懵懵懂懂地過一天算一天,生活得不如意,就怨天尤人,這樣的人,注定一輩子都是失敗者。想做一個事,決定要做了,接下來,就是應該要好好的謀劃一番。
還有的人說,我立志要做一件事,計劃也做了,為什麼後來也沒有成功呢?因為計劃有好的計劃,有壞的計劃。好的計劃,會導向成功,壞的計劃,會導向失敗。并不是說,凡事隻要有計劃了,就一定能成功。
什麼是好的計劃呢?在于博謀。所謂博謀,是立足于長遠目标,建立在信息和情報充分準确,充分完備之上的計劃。還要給出針對性的可行可操作的合理的解決方案。結果可控,過程可控,全程可控地抵達一個确定性的目标。這樣才是好的計劃。
什麼是壞的計劃呢?就是瞎指揮。脫離長遠目标,脫離現實情況,脫離具體事物,盲目而随意的給出方法和計劃,結果不可控,過程也不可控,這樣的計劃一定會導緻失敗。
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在一條路上,能夠走多遠,不是取決于這個人的腿腳和體力,而是取決于這條路有多遠。人在一件事上,能夠走多遠,不在于他有多大的行動能力,而在于他為這件事謀劃得有多麼長遠。
安莫安于忍辱
辱的反面,是榮。榮代表着收獲,成功,勝利。而成功隻是一個結果,在出現成功這個結果之前,整個過程,都是純粹的成本和投入,和用艱苦的奮鬥,把投入轉化成産出。所以一定要進行過程控制,和過程管理。
很多人隻想着榮的一面,不能承受榮之前的辱的一面,不能忍受巨大的持續投入的成本壓力,更沒有信心和把握,通過努力的工作,把投入轉化成遠大于成本的産出。這樣的人,就不能做領導,不能做大事。
做任何産業,都得先投入,再有産出。在給定的時間周期内,産出大于投入,是成功和勝利,否則便是失敗。在從投入到産出之間的這段時間,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忍耐并承受得起時間成本和投入進去的各項成本的壓力。
好比說種地,農民伯伯把小麥種子播種到地裡,這是成本,要施肥,這也是成本,要除草和灌溉,這都是成本。自己的勞動也是成本,等待成熟的過程,也是時間成本。等到收獲的季節,莊稼成熟了,收獲的糧食,大于所投入的成本,有可觀的收益。這才算是豐收和成功。
同樣,做任何的産業,包括治理一個國家,都是如此的道理。産出一定得大于投入,而且成本可控,周期可控,預期可控。自己能夠承受并控制這一切,一直到成功。這樣才是一個領導者的忍辱修煉。
比承受成本壓力更大的,是承受巨大的身心壓力和奮鬥的艱苦。計劃确定下來了,就不能因為向目标進發途中的奮鬥太艱苦,或者是外界的幹擾,而随意地更改計劃,甚至是荒廢計劃,終停計劃。這裡的忍辱,并不是指要忍受他人的羞辱。而是說,要忍受奮鬥過程中的艱苦。同時也要杜絕驕奢淫逸各種誘惑所帶來的滿足。
一個人要專注一件事,直至把它做成。必須得忍受得住艱苦,還要忍受得住對各種誘惑和滿足感的拒絕。沒有任何事,是可以輕易成功的,所以,一定要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力和定力。一要不怕吃苦,二要能内心堅定不動搖。
有的人比較聰明,立志要做一件事,興緻勃勃地也制定了周全的計劃,但是行動沒幾天就放棄了。剛到第二步就被淘汰出局了。因為他不能吃苦,貪圖享受。
先莫先于修德
修德,在于合道。結合現實,修德在于保持路線的正确性。
有計劃地做一件事,有合理的決策管理。接着,進行合理的過程管理,能夠承受并能夠控制成本、周期和産出預期。并且能忍受艱苦的奮鬥,非常刻苦努力,領導者在忍辱修煉上非常出色,就一定能夠成功嗎?未必。我們經常聽說一句話,說路線錯了,越努力越失敗。在進行過程控制和管理的時候,經常會發生偏離正确路線的情況。保持路線的正确,比忍受奮鬥的艱苦更重要。所以,接下來還要進行路線管理。就像我們平時開車一樣,對方向的控制,和忍受身體的疲勞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
打個比方說,從北京開車到上海,有人覺得太累了,開一段路,覺得無法忍受辛苦,就掉頭返程跑回家了。有的人能忍受開長途的辛苦疲勞,開着開着,車開出了道路,結果出了車禍。或者開着開着迷路了,結果最後開到了武漢。
所以說,先莫先于修德,隻要保持路線的正确性,每前進一步都是有效的,都是離目标更近了一步。走得再快,如果路線錯了,反而不能積累正向成績,反而還要造成損失。
樂莫樂于好善
做事不僅要講路線,還得講方法。即便路線再正确,每天就挪動一點點,時間和精力成本,都無法支撐組織完成最終的目标。所以,在保持了路線的正确性之後,效率就顯得十分重要了。這是方法管理的問題。
這裡的樂善,并不是說,人生最快樂的事就是做一個善良的人,就是做善事。樂是隻專心傾注于此的意思,善是指最好的最優的最高明的方法。
解決任何問題,完成任何事情,都存在最優解,和最優的方法。在保證路線的正确性的同時,還要保持方法的正确性。
尋找最佳方案,尋找并保持最優的工作方法。并以此作為工作方法上的根本原則。這樣就可以保證,在正确的道路上行進,給出最高的前進效率,時刻都要給出實質性的進展和階段性的成果。
神莫神于至誠
在注重效率的同時,還要保持高度的專注。否則,高強度的工作,會讓人做出來的工作效果打折。會提高失誤率,或者造成良品率下降。怎麼才能避免這樣的問題呢?答案是既要确保高效,又要保持專注。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所以,極緻的專注,才是能力的源泉。這是能力管理的問題。
我們平時說,一個人做事的能力太強了,做什麼都遊刃有餘,從容自若地做成功,看起來好像是無所不能。進而會形容他是如有神助。
這種超強的能力,是怎麼來的呢?人專注到了極緻,精神與目标對象完全合一,就是至誠的狀态。人如果能做到這種極緻的專注,就沒有做不成的事。即便本來不通的事,到了至誠的境界,也會自然而然的通徹。
明莫明于體物
極緻的專注,到了至誠的狀态,會帶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會容易忽略所專注事物之外的東西,從而會影響全局推動,會導緻顧此失彼的問題。所以要進行格局管理。
就好比說,一個人在極緻專注的狀态下,旁邊有個人和他說話,他會完全聽不見一樣。
專注于此,而忽略于彼。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這就體現出來一個領導者強于普通人的地方了。其心力之強,遠非常人能比。他是至誠如神,居高臨下的專注所有事物,合于一而通于萬物。萬物皆通,則無所不明,對所有的環節,都了然于胸,既有細節的專注度,又有總覽全局的高度,這樣就不會造成顧此失彼的問題。
可能沒有修煉到這個境界的人,會覺得這很難,簡直是兩個不相容技能。實際上,當一個領導者,站在最高決策者的位置上,能做到至誠如神的時候,他就能同時兼具專注力和洞察力這兩種能力。
吉莫吉于知足
對于一個洞察力卓越的領導者來說,他看一切都一覽無餘。這也有副作用,就是他看透的事情,都想參與。覺得這也是确定性的機遇,那也是确定性的機遇,然後就想着,如果錯失了挺可惜。
這就是對洞察力的不正确使用,容易節外生枝。卓越的洞察力,是為了洞察一切,為實現既定的目标而服務。如果臨時節外生枝,這種缺乏計劃,計劃外的事情,即便做成了,也會分化和削弱資源和力量,以至于不能集中力量做最重要的事,以至于造成延誤和損失。
時刻都要牢記,要正确使用自己的洞察力,一定要集中力量,這是最重要的事。不要節外生枝,不要做計劃外的事。掌握這個原則,行動就會順利,最後必然會成功。這是目标管理的問題。
第一步,做事要有計劃,并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第二步,要不怕吃苦,能夠忍受奮鬥過程中的艱苦。第三步,要時刻保持路線的正确性。第四步,工作要追求最優的方法和最高效率。第五步,要保持高度的專注力。第六步,保持專注的同時,不能顧此失彼,要保持全局推動。第七步,集中力量做最重要的事,切記不要節外生枝參與計劃外的事。
這就是七步成功法。我們可以對照這個法則,結合自己的具體實踐進行分析,看看自己做成功的事情,哪些地方做對了。自己沒做成的事情,是在哪一步做砸的。講完了七步成功法,下一篇文章從反面講,八步失敗法。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