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布魯姆的“掌握學習”理論

一、布魯姆生平

布魯姆B.S.Bloom,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芝加哥大學榮譽教授,伊利諾斯州西北大學教育學教授,國際教育成就評價協會(IEA)的創始人之一。1986年9月來華講學,并被授予華東師大名譽博士。主要教育著作:《教育目标分類學,第一分冊:認知領域》1956,《每個孩子都能學會掌握》1973。

二、“掌握學習”理論

(一)産生背景

布魯姆對“掌握學習”的研究,目的就在于改進美國教育體制的弊端。長期以來,美國教育把選拔優秀學生接受中、高等教育作為主要職能,所以隻有5%的學生能受到高等教育。甚至認為學生的學力也應符合“正态分布”。然而美國社會的發展,使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人們的舊有觀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在當今社會中,人們期望所有學生都能完成10~12年的學習,期望50%~60%的學生能接受某種形式的高等教育,期望絕大多數的人都能終生繼續學習。”社會需要的變化向學校的教學方式提出了改革的要求。而“掌握學習”的宗旨,就在于使所有的學生掌握所有的課程内容。因此,布魯姆認為,實施“掌握學習”,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途徑。

(二)主要觀點

1、教育目标分類體系

布魯姆的教育目标分類理論具有兩大特征:一是具有可測性。認為制定教育目标不是為了表述理想的願望,而是為便于客觀的評價。所以陳述目标應具體,要聯系外顯的行為,要可測量;二是目标有層次結構。布魯姆把認知領域的目标分為六個主要類别,依次是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情感領域的目标分為五個主要類别,它們是接受或注意、反應、價值評估、組織、性格化或價值的複合。每個主要類别,又都包括若幹子類别,也是依次排列的。這樣,目标由簡單到複雜遞增,後一類目标隻能建立在已經達成的前一類目标的基礎上,從而形成了目标的層次結構。

2、教學評價理論

布魯姆的教學評價理論側重對學習過程的評價,它與教育目标分類理論相輔相成,共同成為“掌握學習”的理論基礎。布魯姆不否認終結性評價,但更側重形成性評價,即不重視評價結果,更重視評價過程。他認為,評價不在教學過程之外,而是教學過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布魯姆還要求在每單元結束時都進行形成性評價,目的是确定學生是否已經掌握,若尚未掌握,則考慮如何彌補。評價的結果不以分數計,而隻标明達成或未達成,以促進學生有信心地學習形成性測驗有助于為學生的學習進度作出判斷,以便依照目标的層次逐層達到徹底掌握。

3“掌握學習”實施程序

所謂“掌握學習”,是指隻要學生所需的各種學習條件具備,任何學生都可以完全掌握教學過程中要求他們掌握的全部課程内容。“掌握學習的提出,是基于這樣四個理論前提:

根據個别教學與群體教學的對比實驗證明,個别教學可以使即使能力不強的學生也獲得優良成績;

根據卡羅爾假說:“一個學生的能力傾向是指其掌握一項學習任務所需的時間量”,即能力傾向=f學習速度。(布魯姆提出:學習達成度=f實際學習時間量/需要學習時間量,即隻要條件适當,學習時間允許,95%以上的學生都可以達到優良成績;

受到斯金納程序教學的啟發,布魯姆認為:及時反饋與及時強化是控制教學的有效手段,編制得當的教材是獲得反饋的重要途徑;

通過一系列實驗,布魯姆得出影響學業成績的三個主要變量及其權重:認知前提即學生學習新知所需的前期知識準備情況,占50%;情感前提即學生對所學内容的動機、情意、态度、興趣等,占25%;教學質量即教學與學習者程度的适切性,占25%。

根據上述理論前提,布魯姆确定了“掌握學習”的實施程序:

第一,設計單元教學目标。教師先将教材内容分解成一系列較小的學習單元,每一單元大體包含兩周的學習内容,并按學習順序組織起來,同時根據教育目标理論設計目标;

第二,群體教學。在教授新課前,對學生認知前提予以充分重視;

第三,形成性評價;

第四,矯正學習。即給予未達标的學生以必要的補償性的矯正學習,目的在于給那些群體學習中速度較慢的學生以額外的學習時間;

第五,再次形成性評價。與前次同質異次;

第六,進入下一單元的學習。

三、影響與評價

“掌握學習”理論提出後,迅速為各國所采用。這是因為該理論博采衆長,具有易操作,易為教師理解和運用的特點。它為解決集體教學與因材施教的矛盾,認識教師期待與學生成績影響的關系,将教學評價引入教學過程的必要性研究等方面,提供了成功的範例。但是,“掌握學習”理論亦有其不足之處,如一步一回頭的矯正,耗時過多;在對差生予以矯正學習的同時,如何保證尖子生的發展;強調了鞏固知識,但卻忽視了能力的培養等等,這一系列問題尚待研究和探讨。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所提倡的掌握學習的中心教育思想是:隻要提供最佳的教學并給以足夠的時間(通過頻繁的反饋與個别化的矯正性幫助),多數學生都能獲得優良的成績。其掌握學習的變式中反饋是重要的環節。一般的,在學習活動中獲取學生反饋信息的方式有下列幾種:

(一)學習目标反饋

學生學習活動的課堂反饋一般分個體的目标反饋、對知識的理解反饋和教師的評價反饋等。目标反饋指學生根據課的通過預習明确的學習目标與課堂知識掌握的比較信息的反潰理解反饋指學生對教師所講授的知識點理解情況的反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複雜的思維過程,判斷知識是否理解,在課堂上一是看能否利用已有的感性知識運用分析、綜合等思維方法形成正确的概念;二是看對教師的啟發是否有“茅塞頓開”之感;三是看能否運用所學知識舉一反三解決具體問題。教師的評價反饋指通過教師為檢測教學效果而采取的課堂提問、練習及随堂小測的評價進行反潰在課堂學習活動中,學生應積極回答老師的提問、認真完成課堂練習和随堂小測,力争通過這些活動得到教師對自己的評價,暴露自己的不足。

(二)學生作業反饋

學生學習活動的作業反饋首先是作業過程的反饋,這是學生可以自我意識的。作業順利,或需再學習後才能作業,或完不成,都反映了對知識掌握的程度不同。其次是通過作業結果進行反潰學生看閱經教師批改過的作業隻看作業題的對錯是不行的,必須仔細分析究竟錯在哪一步,是哪個知識點的錯誤,原因是什麼。

隻有這樣,反饋才能落到實處。

(三)考試成績反饋

對學生而言,每次考試的結果就是告之他已經知道了什麼,不知道什麼,使他看到自己掌握知識程度和應達到的學業标準之間的差距,也會看到自己在全班同學中的名次位置。但從目前情況看學生們對考試成績看得重,而對教師的試卷講評不太重視。因此,仔細閱讀教師批改後的試卷十分重要,關鍵看錯在什麼地方,并分析原因是什麼。考試的進行通常是教師命題,學生解答,也可以鼓勵學生自己或同學之間根據學習目标自拟單元或章節試卷自測或互測。

學生對自己學習活動進行反愧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它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覺進行的。因此教師一方面要積極引導并予具體指導,另一方面在教學活動中要為學生正确及時獲取反饋信息創造條件,幫助學生及時準确地獲取反饋信息,調整學習活動,提高學習質量,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

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

本傑明·S·布盧姆,生于1913年,是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家,芝加哥大學教育系教育學教授,曾擔任美國教育研究協會會長,是國際教育評價協會評價和課程專家。二十世紀五十代,布盧姆因教育目标分類的系統學說而聞名,著有《教育目标分類學》;六十年代,他提出關于“人類特性”的理論,著有《人類特性和學校學習》;七十年代,他又提出“掌握學習”的學校教學理論,著有《我們的兒童都能學習》、《掌握學習理論導言》。布盧姆提出的關于“人類特性”和學校教學的理論,曾經被列為美國“最有意義的教育研究成果之一”。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布盧姆的教育目标分類學理論,對我國教育實踐産生過重要影響。

一、布盧姆“掌握學習”的主要内容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以布魯納的結構主義課程理論為指導,進行了轟轟烈烈的課程改革,旨在為美國社會培養未來的科學家,以提高美國社會培養未來的科學家,以提高美國的科學技術水平。然而,這場改革因為過分強調理論化,導緻美國教育質量下降,學校出現了大量的不能掌握課程内容的“差生”。面對這樣的現實,布盧姆響亮地提出了“教育功能是挑選不是發展”的質疑,并提出了“掌握學習”的理論學說。這一理論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具備必要的認知結構是掌握學習的前提

布盧姆是位認知派心理學家。他認為,“學生具備從事每一個新的學習任務所需的認知條件越充分,他們對該學科的學習就越積極”。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決定着新的知識的輸入、理解和接納,對學習結果及其以後學習都有重大的影響。所以,他十分強調學生在學習前應具備所需的認知結構。

由于不同學生的認知結構在數量和質量上存在着差異,布盧姆主張教師在學期初,應先對學生進行診斷性評價:确定學生是否具備了先決技能、先決态度和先決習慣;鑒定學生對教學目标的掌握程度;辨别學生需要幫助的程度。根據診斷性評價的結果,為學生提供預期性知識,“使教學适合學生的需要和背景”。

2、學生積極的情感特征是“掌握學習”的内在因素

布盧姆認為,學生成功地學習一門學科與他的情感特征有較高的相關。那些具有較高學習動機、對學習有興趣、能積極主動學習的學生,會比那些沒有興趣、不願學習的學生學得更快更好。教師在教學中能否充分注意并合理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對學生的和諧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師應盡可能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高峰的學習體驗,獲得成功的快樂。由于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學習的願望得到加強,成就動逐漸形成,學習的内驅力就會大大增強。

3、反饋——矯正性系統是“掌握學習”的核心

布盧姆指出:“掌握學習策略的實質是群體教學并輔之以每個學生所需的頻繁的反饋與個别的矯正性的幫助”。教學過程的每個步驟都必須通過評價來判斷其有效性,并對教學教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饋和調整,從而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他所需要的特殊幫助。

反饋矯正通常分四步:第一,每堂課結束時留10分鐘左右的時間,用課前編制好的幾個突出反映“目标”的小題目進行檢查,方法靈活,個别提問、集體回答、口答、筆答都可采用。回答者所學知識得到強化,聽者知道錯在何處,如何補救。其次,在每個單元結束時進行一次形成性測試,測試突出“目标”中規定的重點、難點、涉及本單元的反有新知識。第三,根據形成性測試的結果,進行個别補救教學。個别補救教學最有效的方法是:将學生按學習成績分面四到五人一組的學習小組,“掌握”者做“未掌握”者的小老師,互相幫助,這樣既幫助未掌握者深化理解,又幫助未掌握者找出錯誤所在并及時糾正。最後,進行第二次形成性測試,對象是在第一次測試中“未掌握”而接受輔導、矯正的學生,内容是在第一次測試中做錯的題目,目的是獲得反饋信息,了解有多少人經過矯正達到了掌握,能否進行下一次單元的教學。

二、“掌握學習”的現實意義

在我國進行的課程改革中,學習和研究布盧姆“掌握學習”的理論,對我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樂觀主義的學生

布盧姆的“掌握學習”是一種有關教與學的“樂觀主義”教學理論。之所以說是“樂觀主義”是因為:這一理論從根本上反對個别差異先天性和不變性的觀點,而“主張隻要能找到幫助每一個學生的方法,那麼從理論上說所有學生都能學好”。

以往學校的做法,往往是按照正态分布,把學生分為若幹等級,并把這種劃分标準作為衡量學生優劣的穩定、持久的依據,并影響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受其影響,“教師在看待學生時,隻希望班内三分之一的學生成績不及格或剛及格,三分之一的學生成績不及格或剛及格,三分之一的學生完全掌握了學習目标和内容。而學校的主要精力往往都放在這三分之一的優生上,對其他三分之二的中差生則興趣極微”。這種不合理的做法所導緻的結果必然是教學質量大幅度下降,以及人為地制造大批的差生。

“掌握學習理論”是對傳統教學中等級、分組制的挑戰,打破根深蒂固的偏見,主張教師對每個學生的發展充滿信心,并為每個學生提供理想的教學,提供均等的學習機會,為需要幫助的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幫助,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理想的、适合自己個性需要的教學,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這種樂觀主義的、面向全體的學生觀,對于當前教育教學改革中新的學生觀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意義。

2、新型的個别化教學實踐

“掌握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個别化教學實踐,它既不悖于集體教學,也不是純粹的個别化教學,而是在集體教學的基礎上進行的個别化教學。

教育實踐證明:個别化教學效果顯著,但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和師資;集體教學雖然能在短時期内教授大批學生,但效果較差,容易産生大量“差生”。“掌握學習理論”通過特定的程度,将集體教學與個别教學相結合,取得較好的效果。“掌握學習”的實施程度一般有四個步驟,第一,定标。即制定出科學的、符合實際的“單元教學目标”,然後教師運用任何一種适當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第三,對群體教學進行反饋矯正。包括了課後測驗,單元形成性測驗、補救教學、再次形成性測驗等過程。第四,為掌握而評分。根據既定的掌握标準備,分成“達标”和“未達标”,學生成績是累積的。

掌握學習的策略,客觀上對教與學都會産生很大的影響。對學生而言,在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習動機,消除焦慮和壓抑心理等方面都有明顯的效果;對教師而言,有助于教師面向全體學生教學,有效地因材施教,并對學生充滿信心,實現學習成績的“大面積”提高。

《教學論基本問題概論》摘錄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