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民俗孝義】從定婚 結婚 到回門的完整孝義婚俗

婚姻,是人生中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而婚姻禮儀是一種世代相傳的文化現象。在山西孝義,民間代代相傳的婚俗,繁而不厭,俗而有趣,久盛不衰。孝義結婚禮儀的過程與中國各地相似,都有“訂婚”,“結婚”,“回門”等過程。

定親

男女雙方兩情相悅,雙方家長對婚事都持肯定态度之後,便可訂婚,在孝義稱作“定親”。

定親的日期一般選擇在三、六、九等吉日,例如初三、初六、初九、十三、十六、十九、二十三、二十六、二十九等。定親這天,男女雙方都要設宴款待親友。早上女方設宴,宴請媒人、女方姨舅、舉辦婚禮時的要邀請的司儀總管、帳房等,同時新郎也要來參加早宴。中午在男方家中設宴,女方相随胞姐或表姐、母親以及姨媽到男家去吃午餐定婚宴。 “ 定親飯”非常豐盛,各種飯菜應有盡有,主食是餃子、甜糕。


定親之日,男方送給女方諸如項鍊之類的聘禮。另外,女方會向男方索要彩禮(彩禮錢數由家庭條件決定,不盡相同),孝義人結婚講究“四平八穩”,并且彩禮錢數中的“八”也具有吉利的意義。


定親飯吃完之後,女方要送男方“合餅”。所謂合餅,象征男女雙方願意和合成婚。全套合餅是2個直徑約為一尺的圓形烤餅,以油酥面作皮,内為白糖、青紅絲、玫瑰絲等混合餡。一個餅面的中間刻以圓形圖案,一個餅面的中間刻方形圖案,意謂天圓地方,男為天,女為地。“合餅”由女方制作,定親之後女方沿圖案将2個合餅的邊沿切下,把中間的方形部分都送給男方。訂婚次日,男女雙方都會将合餅切分成很多份送給親朋好友,告訴親朋好友孩子訂婚的消息。

另外,孝義人在定親時,女方要贈送男方“十二色”,即十二種衣物,有:領帶,褲帶,鞋墊,襪子,上衣,褲子,保暖内衣内褲等等,代表圓圓滿滿。

結婚

定親之後,如果男女雙方都已到法定結婚年齡,男方家長便設宴邀請女方家長和媒人,一起選定結婚的日期。結婚日期的确定一般要請陰陽先生根據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屬相等看黃道吉日。人們認為結婚日期關系男女雙方的一生,所以非常慎重,雙方家長往來磋商,往往從定親到成婚要遷延一年以上,甚至更長時間。

結婚前女方篇

結婚前一天下午,女方要蒸制各種各樣的饅頭,有花糕一個,葫蘆兩個,如意兩個,老虎2個,核桃蟲2個等。花糕是一個七八層的饅頭,底座直徑約為一尺,每一層的制作方法相同:花瓣狀的饅頭上鑲嵌着一個個紅棗,組成一層,然後層層升高并且變小,最上面一層嵌入一個核桃,最後在花糕頂部插一朵紙質的紅花和一枝柏葉。一對葫蘆表面要貼上用面捏制的“子孫滿堂”四個字樣。“如意”饅頭象征着吉祥如意。核桃蟲生活在核桃樹下的泥土中,極少動,象征着夫妻倆以後可以少勞多得,生活富裕。這些饅頭上面都要貼上雙喜字,新娘出嫁的時候,将其帶到男方家中。除蒸制饅頭外,女方家裡還要捏制大量“甜糕”,這時村中婦女都會來幫忙。“甜糕”由糕面作皮,餡多為棗泥或者紅糖,捏好之後要油炸。這些甜糕在第二天婚宴正式開始前作為客人的食品。


婚禮當日女方篇

上午,新娘在好朋友的幫助下化妝打扮,穿好婚紗,然後坐在炕上等待新郎前來迎娶。炕上鋪有新的褥子和棉被,新娘坐在被褥上。在孝義,新娘有一個特殊的裝束:新娘要系“長命頭繩”,“長命頭繩”是一根長約三尺的紅色毛線,經過折疊之後,拴在褲腰,一般不露在衣服外面。關于新郎新娘的裝束,随着社會的發展,新娘多去婚紗店化妝,新郎也多為西裝革履。另外,他們的衣服多為紅色,取意吉利:以前新娘的衣服裡裡外外一般為大紅色,現在多穿白色婚紗結婚;前幾年新郎的腰帶,領帶,襪子都是紅色的,近幾年隻講究穿紅色襪子,對領帶和腰帶不再要求為紅色。


婚禮當日男方篇

在新娘認真打扮的時候,新郎家中熱熱鬧鬧。新郎家中會雇請一支民樂樂隊,奏曲唱歌,慶祝婚禮,在孝義方言中被稱作“雇響器”。樂器中有唢呐,笙,鑼鼓,二胡,架子鼓等等,另外有一兩位歌手。


婚禮當日迎親篇

一切就緒之後,新郎大概于上午11點多出發前往女方家中。出村子的路線是有講究的,有俗語雲“出西門,進東門”,意為新郎從村西口出去,娶新娘回來從村東口進入村莊。

陪伴新郎的有二三位伴郎,伴郎多為新郎的弟弟或者朋友,在孝義伴郎被稱作“娶恰”(音為“恰”)。

迎娶的隊伍,現在一般用轎車,車身都用氣球和花環裝飾,并且貼有大紅喜字(過去迎娶隊伍有馬隊或者轎子)。樂隊也要相随到女方家裡,樂隊是用大型車。車隊的順序為:響器,伴郎,新郎,伴郎。新郎所乘轎車在兩位伴郎之間。


迎娶隊伍出村口時有一個“祭路”的儀式:在村口的路邊燒黃紙折疊的“紋”,并且用酒祭拜,燒香化紙祈求迎娶路上一路順風。

一般出了村莊以後樂隊便不再吹奏,當快要到達女方所在的村莊時候才又鼓樂聲大作。并且在即将進入新娘村莊的時候,會放鞭炮告示村人迎娶隊伍到來的消息。

另外,新郎去往新娘家的時候還要攜帶幾樣東西:滾臉紅雞蛋、十字棉線,還有一些點心。這幾樣東西是給新娘的,幫助新娘化妝的人要用這些紅雞蛋在新娘臉上滾幾下,用十字棉線幫新娘絞去臉上的汗毛,這些都代表新娘告别了少女生活,将要為人妻,成為一個真正的女人。點心帶去之後,放置在新娘所在房間的窗台上。


婚禮當日行禮篇

新郎到達之後,在進入大門時并不容易,衆人争先搶奪新郎的領帶,胸花,甚至衣服等,以此向新郎索要“進門錢”。進入女方大門之後,新郎稍作休息,但是暫時不去新娘所在的房間。樂隊在新娘家的院中繼續奏曲歌唱,鄉親們圍觀欣賞。新郎休息之後,要到院中行禮磕頭,拜見女方父母及女方親戚。這個過程由總管司儀主持,司儀按長幼次序依次介紹女方親戚,每介紹一位,新郎便磕頭行禮,表示尊敬,并且意為新娘的親戚從此以後成為新郎的親戚,結成一家。


新郎磕頭行禮完畢之後,新娘的朋友及親戚們便開始放肆地逗弄新郎,比如将鍋底的黑灰、牙膏、顔料等抹在新郎的臉上,無所不用其極。新郎毫無招架之力,隻能聽憑新娘的那些放肆的女朋友們和侄兒侄女們一哄而上,任意逗弄,在被戲鬧的過程中新郎不能發怒,即使手足無措,備極尴尬,也必須滿臉堆笑。伴郎經常會站在新郎左右幫忙阻擋别人突如其來的“侵襲”,但常常因自己這方勢單力薄,抵擋根本是無濟于事的。在逗鬧中,大家體會着婚禮的愉快和熱鬧氣氛。在孝義,有結婚時候“三天之内無大小”的習俗,即從結婚當日開始,不分長幼秩序,人們可以任意玩鬧,并且鬧得越放肆越瘋狂,就越熱鬧越吉利。


接下來,大概1點的時候,新郎開始入座吃午飯,和新郎同在一張桌子上的還有媒人及伴郎。同時,鄉親鄰裡,親朋好友也來參加婚宴,婚宴的飯菜豐富,多為八菜四湯。這些來參加婚宴的人們都要“行禮”,即到帳房向管賬的人交現金并且記錄名字,表示祝賀(禮錢據個人情況而定)。在男方家中情況相同,也設宴邀請鄰裡好友,人們也“行禮”慶賀。

宴畢之後,伴郎會到新娘房中多次催促新娘準備好一切,盡快跟随新郎上路。

婚禮當日送嫁篇

大約3點半的時候,新郎向嶽父、嶽母叩頭辭行,新娘即将出發。這個時候,新娘的父母一起為新郎披上紅綠色的綢子,稱作“披紅挂綠”。這兩條綢子分别為紅色和綠色,寬約15厘米,交叉從新郎的肩上一直披到腰部,然後用别針别好。


披紅挂綠之後,新郎到新娘的房間催請新娘跟随他上路。這個過程非常有趣。新郎想要請走新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新娘的女朋友們會盡其所能百般為難新郎,例如:讓新郎稱呼新娘作“姐姐”,如果新郎因為羞澀不開口叫,那麼這群姐妹們便不許新郎帶新娘出門。新郎這個時候還要為新娘在胸前别上“新娘”的标章。

終于樂聲大作,新娘要出發了。新郎先出院子,坐進車中等待。新娘由哥哥抱下炕,腳不着地,一直抱到車上。孝義俗語“哥哥送妹子,榮華富貴一輩子”。新娘坐上車以後要再看看鏡子,整理裝束。車隊徐徐開動,駛離院門的時候,女方家會放鞭炮為女兒出嫁增加熱鬧氣氛,盛大氣勢。

婚禮當日迎娶篇

娶親回去的車隊順序為:響器,伴郎的車,新人的車,伴娘的車,最後為運送陪嫁物品的車。回村的路線前文也有提到“進東門”,從村莊的東口進入。在孝義伴娘稱作“送親”。新娘出嫁的時候,女方家裡會贈送嫁妝,在孝義稱作“陪攜”,陪攜物多為家具,并雇車随迎親隊伍送到男方家中。另外,新娘還要帶一個皮箱,皮箱中一般不放置太多的東西,隻有毛毯或者少量衣服,還有一些現金。


迎娶隊伍回到男家以後,鼓樂大作,鞭炮連聲,男方親友、鄰裡一擁而出,迎接新娘。

新郎先進入家中。新娘下車時,村中一些年長的老人要向新娘身上撒稻草,在孝義稱作“撒茅草”,并且要念頌,例如“新嫁來的媳婦子長得好”等等。新娘由男方家中的一些年輕女孩引入新房。

新房内除了有一些家具以及生活用品外,還要在門口貼喜聯,窗戶貼大紅雙喜字,屋内點大紅花燭。新房窗戶外面的四個角都糊着紅色的三角形紙,紙裡包有核桃,紅棗。新娘進入新房之後,一些已經兒女雙全的婦女便可以打破窗角糊的紙,争先搶奪核桃紅棗,在孝義人看來這些核桃紅棗被這些婦女拿走,新娘将來可以多多生兒育女。另外,新房中的尿盆也用紅紙糊上,尿盆中有核桃和紅棗。到了晚上,新郎的姑姑會打開紅紙,将尿盆中的核桃紅棗倒在炕上,一邊倒一邊念“一拳戳開開,兒女出來”。這些習俗都寄予了新婚夫妻早生貴子,兒女雙全,夫妻感情和美、有福有緣的美好願望。


新郎和新娘的房間中備有兩碗紅糖水,新郎和新娘先各自喝一口,然後再交換喝。喝過紅糖水以後,新娘不脫鞋子上炕,仍然是坐在全新的被褥上。新娘坐下以後,村中的婦女和小孩們都會圍在炕邊觀看新娘的長相及服裝,有的會對新娘品頭論足,幾乎把新人的房間圍得水洩不通。房屋外,樂隊的樂聲歌曲此起彼伏,氣氛熱烈,鄉親們在欣賞。一段時間以後,新娘下炕,到爐竈旁邊,做生火爐的動作,翻一下爐竈案子上的餅子,再攪拌一下放置在爐竈上的碗裡的面糊糊。這幾個動作,象征新娘嫁過來以後會做一手好飯,可以料理一切家務,可以将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條。做完這些,新娘複又上炕坐着。


婚禮當日拜堂篇

接下來,新娘和新郎要一起到院中“拜花堂”,又稱“拜天地”。拜堂的地方在院子正中,靠牆高高地撐起一張紅毛毯,紅毛毯多折為正方形,邊長約二米,毛毯上貼有對聯,中間貼有大紅喜字。毛毯前設有一張八仙桌,桌上供有瓜果及各式饅頭,并燃着紅色小蠟燭。桌前設兩張椅子,給新郎的父母落座。新郎新娘就位之後,由司儀唱導,先拜天地,然後一同拜見父母,最後夫妻對拜。


在孝義有一個非常有趣的風俗:新郎的父母會被打扮得奇奇怪怪,塗脂抹粉,裝束奇異。人們認為新郎父母被打扮得越奇怪‘越醜陋、越滑稽,婚禮就越熱鬧越喜慶。接下來拜見新郎家中的各位親戚。司儀每念到一位親戚的名字,這位親戚便走過來,給新郎新娘“磕頭錢”。一對新人磕頭表示敬意,新娘需要在這個行禮過程中認識新郎這方的親戚,确認新娘在男方家族中的地位。


婚禮當日戲耍篇

行禮完畢之後,放肆的耍鬧又要開始了。新郎的朋友們要求新娘走出院子,走到街上很遠的地方,然後一群朋友簇擁着新郎,要求新郎和新娘當衆接吻,新人多因羞澀不順從衆人的要求,朋友們鬧得更加放肆,要求新郎将新娘背回去。新郎背起新娘回去的路上一定要快速,趕在朋友們之前進入新房,否則又被朋友們堵在新房門口。但是新郎背着新娘,不可能比朋友們速度快,最後還是被堵在門口,接受百般刁難,最後才終于進入新房。


經過衆人玩鬧,新郎新娘順利回到新房之後,接下來,“開皮箱”是一項重要的活動。這裡的皮箱指的就是前文提到的新娘所帶的皮箱。開皮箱的一般是新娘的妹妹弟弟或者侄兒侄女完成。皮箱開啟以後,開皮箱的小孩可以向新郎索要“開皮箱錢”,一般按皮箱中錢财的20%來算,意思為新娘嫁入新郎家中,并且攜帶物品過來,理應給女方的小孩子們一些報酬。

6點多的時候,新郎新娘共進晚餐,餐桌上還有媒人及伴娘。

婚禮鬧洞房篇

到了晚上,還有鬧洞房的習俗,通常是新郎的朋友們和新郎新娘嬉笑玩鬧,一直到半夜12點以後才離去。洞房之夜,熱鬧非凡。俗語說:“不鬧不發,越鬧越發”;婚後三天,賓客、鄉鄰、親友不分輩份高低,男女老幼都可以彙聚新房參與逗鬧新郎、新娘。人們認為,鬧新房不僅能增添新婚的喜慶氣氛,還能驅邪避惡,保佑新郎、新娘婚後吉祥如意,興旺發達。

到此,婚禮告一段落。

回門

新娘從娘家嫁到婆家稱為“進門”,所以把新娘從婆家回娘家省親稱為“回門”

婚禮第二天,新婚夫婦攜帶禮物一起回女方家中省親,在女方家中吃午飯。當天再回到男方家中。

第五天的時候,孝義人有“婚後第五天,不和公婆喝一井之水”之說,所以婚後第五天,新郎新娘也要一同回新娘家中,孝義稱作“請五兒”。女兒女婿要離開的時候,娘家要送給女兒“火燒夾餃子”,火燒是一種燒餅,将燒餅切分為2層,夾上餃子。俗話說“火燒夾餃子,明年生個胖小子”。

結婚滿月那天,新娘和新郎還要再回一趟女方家中。

回門這一習俗從女婿方面來說,有感謝嶽父、嶽母恩德,拜會、結識女方親友等意義;從女兒方面來說,則表示了出嫁成家後不忘父母養育之恩的心情。“回門”對于初離家門、乍别父母的新娘來說,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 回門”在孝義算婚姻禮儀中的最後一項内容。至此,熱熱鬧鬧、紅紅火火的人生大禮落下帷幕。

孝義婚俗與各地婚俗一樣,都有兩個特點:一是講究紅火熱鬧。迎娶之日,男女雙方都要将門戶裝飾一新,院門、房門貼喜聯,窗戶上貼大紅雙喜字和“喜鵲登枝”、“鴛鴦戲水”等吉祥剪紙,大門口懸挂紅布彩綢,張貼大紅雙喜。為了歡宴親友、賓客,男方往往要在院子裡搭起“喜棚”。新郎、新娘和主持婚禮的人要身披紅綢,胸佩紅花。新娘身穿紅衣紅褲,頭罩紅蓋頭,更是一身紅。一應用品,大到車、轎,小到花燭、裝飾、顔色均以紅色為主。鼓樂喧天,鞭炮連聲,親友雲集,鄰裡畢至,一派歡聲笑語。

參加婚禮的男女老幼三天内不分大小,“戲公公、婆婆”、“戲大伯子”、“鬧洞房”、把喜慶氣氛渲染得火爆熱烈,無與倫比。

第二個特點是祈求吉祥如意。首先希望新婚夫婦和諧美滿。其次是希望新婚夫婦多子多福。第三是希望新婚夫婦婚後豐衣足食,平安無事。這都是表示驅除邪惡,并象征新婚夫婦婚後日子越過越紅火。

随着社會的發展,孝義婚俗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由繁趨簡,一些過于繁瑣的習俗漸漸被人們摒棄,另外内容也有細微變化。但其求祥瑞、盼通順、促和睦、祈家旺的美好願望,濃厚的娛樂活動性質并沒有改變。作為一個孝義人,我希望孝義的婚俗能夠繼續保留,并且越來越豐富。

注:文章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客服删除

客服微信号:186 1358 1988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