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記平)
本周參加了三天的培訓,今天也算是做個感悟式的總結。我個人認為,優秀的演說家(教師、培訓師、企業家、領導者)必須具備以下四個特質:
一、 通俗易懂,幽默風趣
如果不能讓人聽懂,那你的培訓、講話再有價值,也是對牛彈琴,對瞎子點燈。要用最通俗的語言讓所有人能夠理解,不僅能夠讓行内人理解,也要讓外行人理解;不僅讓有文化的人理解,甚至也要讓沒文化的理解。比如,毛澤東在《實踐論》中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嘗。通俗的語言,一語道破“實踐論”的真谛。
幽默,是在說者與聽衆之間架起的最直接的橋梁。幽默,在這裡其實是運用比喻的最高境界。沒有幽默,就不能讓聽衆很好地理解,更不能吸引聽衆,那就不能達到培訓的效果。試想,趙樹理小說中說: 婆婆想找媳婦的錯兒,就如磨道上尋驢蹄子印,步步不缺。很容易讓人從中悟出道理。幽默,在這裡有兩個作用:一是吸引聽衆注意力,二是強化對講課内容的理解。
二、授人以漁,灌輸理念
培訓或演講,我認為最主要的不是授人技術與方法,而是理念(工具),這就好比六十年代小學課本的寓言故事裡的小白兔一樣,小白兔為什麼不要老山羊送的白菜(小灰兔要了白菜,第三天就吃完了),而是要白菜種子呢?因為它要的是理念,而不是方法。理念(菜種)是批量的再生的無限的,方法(白菜)是零售的一次性的有限的。所謂觸類旁通,就是這個道理。當然,所有培訓,也應該授人方法與技術,但理念是主要的,方法是次要的。即便是純粹技術性培訓,也是要理念為先。比如,毛澤東在《論持久戰》裡重點告訴大家一個“以空間換時間”因而要堅持持久戰的理念,而不是教給大家具體的一個戰役一個戰鬥的作戰方法。再比如,劉方池老師是講财務的,邵俊老師是講法律的,他們不是企業管理或文化培訓,但他們都是将理念放在首要的位置。因為給了你理念,就給了你工具,所有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木匠給你做了一個小闆凳,不如給你鋸和刨子,因為有了工具,你以後就會自己做木工了。如果隻是教授技術,那麼離開了老師,遇到具體問題,仍然是兩眼茫茫的糊塗蛋,就像寓言故事裡隻要白菜的小灰兔一樣。
三、力戒教條,辯證思維
馬克思辯證法認為:任何一個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着互相對立又互相統一的矛盾的兩個方面,正是它們雙方互相鬥争,才促進了事物的發展。世間萬事萬物本來就充滿了矛盾,如果不用馬克思的辯證法思維,那就任何問題都會陷入絕對化博弈漩渦而不得自拔。就像作家王蒙說過的:凡把複雜的問題說得像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者,皆不可信;凡把解決複雜問題說得如同探囊取物,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任何培訓師也不要把自己的觀點絕對化,任何一個理念的提出,也隻是适用于一個時期一個區域,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準。但另一方面,一個理念不能僅僅局限于在此處靜止不動。在一定的條件下,矛盾雙方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也就是賓主換位。比如,法律中的原告很可能成為被告;财務報表中的許多指标,其實都是雙刃劍,今天努力做大做強的指标,有可能明天就是你的陷阱。
四、跨界借鑒,旁征博引
培訓法律就該局限于枯燥的法律條文嗎?培訓财務就該局限于枯燥的負債表、利潤表嗎?劉方池講财務,卻運用了沈從文的《邊城》、陳毅的《梅嶺三章》、毛澤東給彭大将軍的詩以及魯迅的《阿Q正傳》等大量的例證。這就能讓沒有幹過财務的外行人也能聽懂财務。這就好像為什麼李四光面對地質理論的困惑因周恩來的哲學思辨頓開茅塞,而錢學森研究課題能受到妻子蔣英音樂理念的啟發。因為,世界萬事萬物的機理是相通的,隻是有的人的不能夠悟到。要敢于大膽跨界借鑒,不要以為《孫子兵法》就不能運用到你今天的企業營銷,不要以為兩千年前的“楚漢相争”與你今天的企業團隊管理困惑無關,也不要以為“流體力學”的原理不能對你人生選擇有所啟迪,更不要以為毛澤東的“遊擊戰16字方針”對你今天的企業管理、婚姻家庭、個人成長就沒有借鑒意義。
要想大膽跨界借鑒,就要有寬廣的知識面,更主要的是寬廣的文化視野和哲學思維來支撐。
(2016.11.13草,2018.11.18改)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