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被打的老教授,吃飽的中國人

    微博 | @視覺志

    作者 | 霹靂藍

    “(我)既不是凱旋的将軍,

    也不是披挂上陣的戰士,

    而是一頭疲憊不堪的役牛,

    亟待這冬閑靜養生息,

    為了下一個春季的勞作。”

    ——何家慶

    破衣爛衫,不修邊幅,半長不短的頭發随意蓬亂着。

    如果不是那身洗到發白的中山裝,提醒着他所處的時代。

    這位老者換身衣服,就是仙俠劇裡有着深藏不漏功力的師傅樣兒。

    ———這是一位和共和國同歲的老教授。

    兩年前的10月,2019年10月19日。

    他走了,像一捧泥土回歸大地一樣,悄無聲息。

    可以說,他這一生無比樸實,異常壯烈。知道他的人很少很少。

    但是他所行之事,是「可以和袁老比肩」的救中國人命的事。

    禾下乘涼,米飯飄香的時候,我們常常憶起袁老。

    吃飽喝足的一些時刻,我們也應該知道他,

    偶爾想起他,那個苦行僧似的老教授——何家慶。

    圖源網絡

    「中國人飯都吃不飽的日子,再也不可能。」

    這句話的成立,有他的功勞,更有他的苦勞。

    01

    沒有親身經曆過,但我們應該都有所耳聞。

    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吃飽飯」這三個字是無數國人最迫切的願望。

    那個年代,極度的饑餓甚至會留下一生的心理陰影。

    “我小的時候,記憶最深刻的就是吃不飽飯。其他東西還可以承受,就是饑餓沒辦法承受。”

    地産大亨潘石屹,到現在也無法忘記被饑餓折磨的感覺。

    “家裡人到處挖野菜,煮出來的野菜稀飯,先給老人、孩子吃,剩下的給幹活的男人吃,主婦摸摸鍋裡,沒有了就不吃了。所以,經常出現婦女餓昏餓死的事情。”

    何家慶就出生在那個年代,1949年生于安徽,真正和共和國同呼吸共命運。

    他「沉浸式地全身心地」感受了那個無比艱難的階段:

    一家八口,靠瘦弱的父親拉闆車養活,幾乎是沒日沒夜,因為停下來就吃不上飯了。

    貧窮的感覺,他吃得透透的,饑餓的感覺,一天一天循環往複。

    但是,非常幸運的是,他有一位「偉大」的父親,就算再苦,從沒放棄供他讀書。

    更幸運的是,他遇到一群善良的老師同學鄉裡鄉親,為了幫助他上學,想盡辦法接濟他。

    很多年以後,父親給了何家慶一個記賬本。

    上面事無巨細整整齊齊地記着他讀書時受人接濟的賬單:

    哪位老師給了他一雙舊膠鞋;

    哪個同學的母親送了他一套衣服;

    哪一年學校給免了學費……

    一條條清清楚楚。

    也正是因為這些人,讓他覺得自己是受「百家恩惠」長大的。

    在他學成畢業的那一刻,他就默認把自己的頭腦和身體一并「充公」了。

    02

    《西遊記》中唐僧曆經九九八十一難,在三個均有法術加持的徒弟協助下取得真經。

    何家慶經曆得絕不比八十一難少,但他隻有肉身凡胎,他也不為“取經”。

    隻有一個樸素的心願:讓老百姓「吃飽飯,别受窮」。

    1984年,在決定出發考察大别山時,他已經為之準備了近7年的時間。

    他并不知道,這一次是他“曆劫”的開始。

    從1976年何家慶畢業留校,開始從事「植物分類學和藥用植物學的研究與教學」,他就一門心思地想:怎麼才能用自己所學專業幫助百姓脫貧?

    翻看各種資料,埋首在植物堆裡,多翻研究後他意識到植物也許是一個巨大的突破口:

    靠山吃山,生物資源極其豐富的大别山上,也許就有十分适合耕種的經濟作物。

    上路也得有盤纏啊,6、7年間節衣縮食攢下的3000多塊錢是他僅有的路費。

    但是多久能回,他自己也不知道。

    80多歲的父親聽說他要做的事,連夜從安慶趕到合肥,交給了他一個布袋,裡面全是1毛、2毛、5塊的零錢。

    數了很久,一共4000塊錢,那是老父親一輩子的積蓄。

    03

    1984年3月20日,何家慶正式出發。

    此前隻在1910年,法國傳教士曾來到大别山白馬寨,采集了500号植物标本,當時已被視為珍寶。

    因為當時山區考察,是地獄級難度,何家慶紮紮實實地感受了一把。

    深山野林,風餐露宿是常态,更可怕的是,死亡的威脅無處不在。

    黑夜裡,狼群的眼珠子發出陰森的光,幾次他危在旦夕;

    大山裡山螞蝗的進攻,使他雙腿血淋淋的,發炎潰爛;

    密林中,蚊蟲無處不在,皮膚奇癢難忍;

    為了近距離觀察一種植物的形态,他走到陡峭的懸崖邊,一腳踩空,險些墜崖;

    危急關頭,一位獵人冒着生命危險救了他......

    再難也沒想過退縮。

    何家慶從大别山最南沿的宿松一路北上,沿途采集标本、觀察地貌、考察民情,采訪記錄。

    整整225天,他步行12684公裡,途經湖北河南安徽3省19縣,先後攀登千米以上的山峰357座,采集植物标本近萬份。

    他成為全世界有史以來第一個全面考察大别山的人。

    為後來國家實施“星火計劃”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星火計劃:中國依靠科學技術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計劃

    所有這一切,為他後來幫助百姓脫貧埋下了巨大的伏筆。

    04

    隻是此去200多天,他的身體被過度消耗的迹象,已經初見端倪。

    常年骨瘦如柴,所有的衣服穿在身上都是松松垮垮,但是沒人能讓他停下來。

    回來之後,他迅速投入工作,帶着學生一起對上千種植物進行研究篩選。

    終于,一個脫貧緻富的寶貝被他發現了。

    它就是直到現在我們都非常愛吃的——魔芋。

    喜濕,喜蔭,耐瘠薄,食用,藥用,商用,經濟價值巨大,這不就是為山區而生的嗎?

    沒日沒夜地研究,筆耕不辍地寫文章介紹魔芋開發遠景,鼓勵貧困山區栽培魔芋。

    但是,百姓還是害怕啊,顧慮重重,“本來就窮,要是打水漂了,可怎麼活啊。”

    沒有遲疑,何家慶自己先掏錢試驗,湊了些錢從湖北引種,在31個點進行試種。

    那段時間,他幾乎吃住都在地裡,穿梭在各個田頭指導。

    最終,成功了!

    500畝魔芋全面豐收,最低産量2000公斤,最高達7000公斤,收益超過400萬元。

    但是,遠遠不夠。中國還有很多其他貧困山區的農民,不知道這個消息。

    05

    1998年,眼看着即将邁入50歲大關,怕自己再晚身體跟不上了。

    2月還沒過完,他就悄悄告别了妻子女兒。

    隻帶了一些路費,一封學校介紹信,一張刊登國家“八七”扶貧計劃貧窮縣名單的報紙。

    孤身一人,開始了又一次的西行。

    這一次他經曆了“八十一難”最可怕的那幾難,身體也遭到了毀滅性地摧殘:

    先是在深山遇到搶劫,被搶走了3000塊;

    夜晚穿過山林,成群碩大的飛鼠撲過來對他又咬又抓;

    體力不支想搭貨車,卻被騙到礦山挖礦,強迫他挖滿一噸才放人,連做了幾天的苦役,身體受不住,最後趁夜逃走。

    過度勞累,他幾次倒在旅館的床上連續幾天不省人事,最後被生疑的服務員叫醒;

    頭發胡子越來越長,樣貌幾乎和乞丐無異,錢也沒了,實在太餓,想跟人讨口吃的,那人把手嫌惡地指向了豬食,為了活下來,他吃;

    衣衫褴褛,搖搖欲墜走到某地收容所門口,被人以為是盲流,遭到拳打腳踢……

    一度,他以為自己生命到了盡頭,挂念妻女,他準備了一封長信作為遺囑。

    也許是這種為了老百姓掏心掏肺的心境,被感知到了。

    他一路同樣遇到了很多好人。

    06

    在大理汽車站,賣米線的老婆婆聽說他是來傳授技術的,給他打折,看他沒吃飽又另外給他裝滿。

    在青華鄉,遇上了一群小孩子,吵吵鬧鬧地給他帶路。

    病倒了,村民把他背回家,宰了養了很多年的老母雞給他煨湯養身體。

    他病還沒好,又着急去另外的地方,老百姓便幾人輪換,用自制的擔架擡着他下了山去。

    整整305天,行程約31600公裡。

    途徑安徽、湖北、重慶、四川、浙江、湖南、廣西、雲南8個省、108個縣、207個鄉鎮、426個村寨。

    為沿途山民傳授魔芋栽培、病蟲害防治技術,受訓人數超過20000人,詳細指導了57家魔芋加工廠。

    完成這一切輾轉到家,何家慶隻剩40公斤,不敢相信這是一個成年男性的體重……

    休養了一個多月,手腳依然是冰涼的,有些病根從此就落下了。

    但是,顯然他依然沒打算停下來。

    2019年7月,70歲的何家慶在調研途中突然暈厥,送到醫院,被檢查出癌症晚期。

    油盡燈枯,他的身子極度虛弱,醫生要求他卧床靜養,但他堅持在病床上撰寫研究手稿,他怕晚了就來不及了。

    最後的時刻,他提出要捐獻眼角膜。

    因癌細胞擴散,這是他全身上下唯一可以捐獻的地方。

    他再三囑咐醫生,捐獻對象一定要是貧困山區的孩子……

    告别會上,何老的女兒應父親的要求,播放了他生前所作的長詩:

    《我走了》

    ——何家慶

    我走了

    我還活着

    朽而沃若

    似一粒種子破胸

    比一滴水珠暢想

    泥土裡聚集力量

    空氣中尚存清氧

    誰慫恿我努力而為

    誰把控我生命續延

    我走了

    無須作祭奠

    無須淚挂腮兩旁

    無須那一紙挂牆告悼文

    請忘掉我吧

    泥巴或白雪

    一切都回歸土地

    我從這土地生長

    ……

    參考資料:

    安徽網:《大學教授“失蹤”305天》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