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作,記錄時代的審美,也記錄曆史。 從古畫中,可以看見不同時代的喝茶方法:唐代喝茶要煎,宋代喝茶喜歡點,明代喝茶偏愛泡。
《蕭翼狀蘭亭圖》:唐代煎茶法
蕭翼狀蘭亭圖(局部) 《蕭翼狀蘭亭圖》是唐代畫家閻立本創作的繪畫,描繪的是蕭翼從辯才和尚手中騙取王羲之《蘭亭序》的故事,原本已佚,這一幅是南宋摹本,内容不變,依然是唐代風物。 圖左邊,一名長滿了絡腮胡的老者,蹲坐蒲團上,弓腰湊在風爐前,爐子透出紅光,爐上單柄鍋内的水似乎已經開始沸騰。 老者左手拿着鍋柄,右手拿着茶夾,蘭花指翹起,鼻孔微微朝天,眼睛眯起,耷拉眉毛,一臉沉醉,正專心嗅着茶的香氣,等出茶的最佳火候。 老者對面,一個童子彎着腰,兩手端着茶托茶碗,專心地望着爐上煎着的鍋,正等着出茶,奉給圖右的主客。 童子腳邊的茶幾上,放着同款茶托茶碗,一枚用來碾磨茶葉的茶碾,一個盛放茶末的茶罐。 這幅《蕭翼狀蘭亭圖》,十分生動形象地為我們展示了唐人煎茶法。 唐人喝茶,有煮茶法,往茶裡添加鹽、蔥、姜、桂等作料。但還是以煎茶法為主,尤其是中晚唐時期,将餅茶炙烤,研磨成粉末,水剛煮沸的時候,放入茶粉,并加以攪動,茶湯沸騰就可以出茶了。
蕭翼狀蘭亭圖 南宋 佚名 台北故宮博物院
《文會圖》:宋代點茶法
文會圖(局部) 《文會圖》是宋徽宗的畫作,描繪的是文人學者飲酒喝茶賦詩的文會。 畫的正前方,方桌前,一名侍女左手端着茶托茶盞,右手拿着長柄茶匙,正從茶罐中舀出茶粉,準備放進茶盞裡面。 桌邊茶爐上,放着兩隻湯瓶,紅紅爐火正燒着,煮水候湯,以便點茶。 盛行于唐代的煎茶法,到了北宋南宋,已經漸漸衰亡,點茶法風行于世,這幅圖表現的正是宋朝的點茶法,将茶碾成細末,放在茶盞中,用沸水點沖。 點沖有法,先注入少量沸水調膏,然後一邊注入沸水,一邊用茶筅擊拂。 宋朝下到文人士大夫,上到皇帝,無不喜歡喝茶,常能在宋人的詩詞中看到點茶法的描述。 如範仲淹的 “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瓯中翠濤起” ,其中的“綠塵飛”,便是将茶葉碾得細細的,像綠色的塵土一般,輕易便飄飛,而“翠濤起”,則是沸水點茶,茶末在沸水沖擊下如同翠色浪濤,比喻形象,見詩如見景。 點茶法在宋代發展到了極緻,技藝高超之人,能注湯幻茶,如同現代的咖啡拉花雕花,稱為“茶百戲”。 陶谷在《荈茗錄》中記載: “近世有下湯運匕,别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 相當于在茶湯上作畫,所以又被稱為水丹青,極具藝術美感。
文會圖 北宋 趙佶 台北故宮博物院
《品茶圖》:明代泡茶法
品茶圖(局部) 《品茶圖》是明代文征明的畫作,右邊茅屋,紮着兩個沖天辮的童子在燒水,左邊主客很随意地坐着喝茶聊天,身前桌上各擺了一個茶杯,中間一個茶壺。 山裡茅屋三兩間,清溪蜿蜒流淌,屋外松樹幾株,主客對坐閑談,簡簡單單,清雅閑适,畫風如茶風。 圖中展現的,便是明清時代流行的壺泡,把茶葉放在茶壺裡,用沸水沖泡,再分到茶杯中,現在東南閩、粵、台地區流行的工夫茶就是典型的壺泡法。 到了明代,點茶法式微,朱元璋“廢團改散“,罷了各地上貢的團餅茶,散茶取代團茶,制茶法改變,飲茶法随之革新,茶風因之發生變化,泡茶法開始流行,一直延續至今。
品茶圖 明 文徵明 台北故宮博物院 唐代煎茶法,宋代點茶法,明代泡茶法,一代有一代的流行,飲茶法的演變,是茶的一次次重新發現,如同繪畫風格的演變,是一次次審美的選擇。
“
坐到忘年處,茶煙一縷騰。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