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 @視覺志
作者 | 蟲二
修路,修路,中國的路永遠修不完。
近日,幾則基建的新聞頻頻霸屏,我國為何要在修路上要下這麼大功夫?
貴州烏江水運日前全線複航——
(天眼新聞貴州)
“水往高處走,船在天上行”,這句話實在是太貼切了。
烏江構皮灘水電站通航工程前幾天投運,被譽為“升船機博物館”,共造下6項世界之最:
世界首座采用三級升船機方案的通航建築物;
世界上通航水頭最高的通航建築物;
世界水位變幅最大的通航建築物;
世界上單級提升高度最高的升船機;
世界規模最大的通航渡槽;
世界規模最大、提升力最大的下水式升船機;
八山一水一分田,貴州多高原山地,
優質的特産卻老是走不出這個南面的省份,暢通無阻的交通變成了貴州人民歲歲的盼頭,
如今,高橋百尺,拔地矗立,全球已通車的前十座橋面最高的大橋裡有5座位于貴州。
雪耀長白,東北高嶺上建了條森林高鐵——
沈陽至佳木斯高鐵長白山至敦化段開通運營,
(央視新聞 朝聞天下)
克服山巒起伏、凍土密集,長白山風景區接入全國高鐵網。
翻開我國波瀾壯闊的築路史才發現,沉甸甸的是背後築路人的故事。
華夏泱泱,非常之觀,路必通達。
01
最高、最險、最長、工程量最大、修建速度最快,川藏公路有着中國築路史上五大奇迹。
“将公路修到拉薩去!”随着中央一聲号令,十萬築路大軍曆時四餘年,将雪域高原和四川盆地連起,2000多公裡,天塹變坦途。
三層路面,一層石灰,一層黏土,一層石子,軋平後形成公路。本就有限的機械無法在高原複雜的地形上作業,一切隻能靠人工。
在1950年,那個尚還是個貧窮的年代,隻能用錘、鋼釺、鐵鍬和鎬頭對抗峭壁頑石。
石頭是用手壘的,木料是去雪山下的原始森林裡拾的。
開山炸石需要爬到懸崖陡壁上,他們就把衣服撕爛,将布條打結懸在石頭上再纏在腰間做保護繩。
東起成都,西至拉薩,這綿延千裡,是十萬人用手、用命築起的“天路”。
4000米高原上,遍地積雪,隻有零下二、三十度的氣溫,想要挖開1.5米深的凍土層,隻能用火烤化再一點點往下挖。
山口的風有8到10級,寒氣鑽進皮膚,手上的傷口裂開、愈合、又裂開。
比寒冷更難忍的是饑餓,空投未成,征糧困難,一條“新規”悄悄誕生——每人每天隻吃一斤糧,沒有抱怨,所有人緘默成規。
寒風相逼,氧氣稀薄,再加上高強度的工作導緻本就沒有吃好的一衆戰士昏倒。有的人昏倒休息一會再起來幹,有的人卻再也沒有站起來。
艱難困苦磨不滅這股子英雄心氣,整理好疲憊心情,戰士們用樹枝在雪地搭床,還笑着稱這是鋼絲床。
能讓高山低頭,再使冰川讓路。
在那個貧窮的年代,川藏公路總投入2億元,一直使用至今。
後來,為了讓路途再快一些,又修了鐵路,進藏路程直接縮短一半。
這條世界屋脊上的鋼鐵大道被稱作“金橋”——通往外面的希望,連接明天的富足。
作為西南地區的天然屏障,國防交通要道,川藏公路不光承載着西藏與其他地區人們的出行日常,擔負着繁榮西藏,鞏固邊防的曆史使命。
時間跨進60年,中國科技飛速發展。
2013年10月,中國最後一個不通公路的縣城也通上了路——西藏墨脫。
這個藏南小城全縣隻有一萬四千人,被喜馬拉雅山脈阻斷交通極不便利,可就算人口再少、位置再偏也要讓公路修進去。
其實早在1993年,這裡的第一條公路已經建成,那些高原孤島上的人們第一次看到“會跑的怪物”。然而,第二天突降暴雨,剛修好的公路就被沖毀了。
這樣的驟雨在墨脫太常見了,墨脫長達4個月的雨季總降水量就已經超過長三角濕潤地區全年降水量的二倍有餘。
暴雨不光引發嚴重的洪水災害,在雨水沖刷下,岩石産生裂痕,規模不同的山體滑坡每天都有發生。
長年堆積起的石塊布滿地表,再加上幾乎每天都會發生的2級以下無感地震無疑加重了修路難度。
工程師們為了能使墨脫通車,勘探、調整,每一步走得都格外艱難。為了讓路早一天修好,武警部隊集結大量人力,還啟動了最先進的衛星遙感技術和鑽探和掘進設備。
終于,讓這3700米的高原成功通車,四個小時的山路如今隻需要四分鐘。
中國的路沒有修完一說,解決完縣城通路,下一步就聚焦鄉村。
通往阿布洛哈村的公路是全國最後一條通村公路通往阿布洛哈村的公路是全國最後一條通村公路。
至此,全國村莊都已經解決了通路難題。
那是一個三面環山,一面臨水的深谷村落。
在沒有修路以前,村民想要走出大山要沿着陡峭的山壁步行4個小時,那裡的孩子很難看到外面的世界。
在這裡所有的物資都是靠人背馬伏,更别說大型修路機械了。
陸上走不通,就走天上。
八天時間,直升機将挖掘機、潛孔鑽機陸陸續續送上這個古老的小村莊。
這個村子第一次迎來龐然大物,這看似天方夜譚,但沒有什麼是基建人做不到的。
如今,這個大涼山的小村子家家戶戶都修了二層小樓,村裡還修了羊圈,準備發展養殖業。
在村口的客運站還停了輛黃色小巴車,是接送孩子去鎮上上學的專車。
看着客運站,19歲的村書記神色裡有了羨慕,回憶起小時候,他說每次出村上學都要走懸崖上的山路,像是沒有盡頭,一直走一直哭。
“我們會越來越好的,一切都會變好的。”
02
蜀道難,通天路更難修。
在怒江大橋,除了會聽到往來車輛按響喇叭,還會看到有司機搖下車窗,将剛點燃的香煙投到峽谷之中。
“每年都會有退伍的老兵回來,站在橋墩邊久久不願離去。”
鳴笛和獻煙,人們在用這樣的方式緻敬着一些人。
怒江天險,擡頭掉帽。
就在這個“猴子難攀,野羊不敢下山喝水”地方,立着一墩水泥橋。
而這橋的修路史裡,藏了太多捐軀的烈士。
張福林是負責爆破的小炮班班長,在一次作業過程中意外被下墜的巨石砸中,傷勢嚴重。
經過一番搶治,衛生員決定上強心劑。
張福林卻拒絕了,隻留下一句讓所有人淚目的話——“我不行了,要為祖國節省一針藥。”
在墩水泥橋上犧牲了太多戰士,更多的連名字沒有留下。
某工兵團八連三排在半山腰施工時腳下碎石突然碎裂,整排的戰士跌入滾滾江水;
一五七團六連二排作業時在“老虎嘴”遭遇突發泥石流,9名戰士随着塌陷的路基墜入江中,轉瞬便被吞噬;
一位十八軍的戰士因長時間作業身體難以負荷,不慎掉進了10多米高、正在灌注水泥的橋墩裡,混凝土迅速凝固,他永遠被築進了橋墩......
11萬築路人,3000多官兵和1000多藏漢民工長眠于公路沿線。
全長2255公裡的公路,平均每公裡犧牲2人。
在中國築路史上這樣的故事太多了,
雲南,龍川江大峽谷中有座宏偉盤踞的龍骨甸大橋,
在第七個橋墩下面,有個紀念碑,上刻“熊漢俊烈士千古,昆明鐵道老兵”兩行大字。
熊漢俊是名鐵道兵,負責修建黑井隧道。
隧道修建本就危險,黑井隧道更是岩層松軟,修築過程無疑是在與死神做賭。
為了安全,上面決定選擇多炮眼、小藥量的方式施工。
盡管再穩妥,意外還是降臨了。
在一次夜間作業的時候,他發現腳下的支撐排架晃動幅度比以往大,他當下就決定先加固排架。
可正當他們商量加固方案時,20多米長的支撐排架連同上面的夾層岩石瞬間倒下,熊漢俊和其他6名戰士跌落在隧道深處。
其他在施工的戰士連忙展開搶救工作,團衛生隊的救護車在隧道口待命。
生死攸關,刹那一瞬。熊漢俊卻高聲喊道,
“不用救我,等大橋修好了記得來告訴我。”
挂壁、跨江、遁地、飛天,一座座寓意希冀的路背後都是血與汗。
這些未必能被叫得出名字的英雄,就是時代裡程上發光的勳章。
03
在中國,修路從不為了盈利。
大路朝天,連接過去與未來;柏油暢通,帶來希冀和富裕。
巍巍太行山,古老的郭亮村懸在峭壁上,外出要靠雙手雙腳攀登天梯。
失去親人,閉塞世界,是郭亮村亘古的日常。
為了看到外面的世界,40多年前,村裡的老支書申明信帶了13名村民用炸藥和鐵錘開鑿,
後來得到了政府支持,近300名教師也參加了工程建設,沒有電力沒有機械,一切都是靠手。
5年時間,一條挂壁公路赫然出現,這座深山裡的石之城第一次能如此便利地抵達外面。
現如今,郭亮挂壁公路與景區其他公路組成了内環路,大力發展旅遊業,
投入200萬打造出了郭亮商業街,直接帶動了2000多村民們就業和收入提高。
也有一些人,長在大山裡,做夢都希望家鄉可以通路。
陳志超出生于達州的一個村子,村子左右都是大河,
對河兩岸的人互相都能看見,大聲說話能聽見,可想要見面卻要大半天。
那裡的交通條件實在不好。
“上學要過河,趕場要蹚水,天晴踩水過,下雨不能過。”
童年,陳志超就開始嚴重“恐河”,遇到雨季,要麼一直待在學校不能回家,要麼在家裡呆着沒法上學。
為家鄉修橋修路,成了小小的陳志超心裡最大的理想。
初中畢業後,陳志超就知道想要改變命運隻能靠雙手,他開始做一些收購香菇、木耳的小生意。
幹了七八年也隻能維持家裡的生計,他決定南下去深圳打拼一番,
挖孔樁、抱水泥,這位巴山漢子就從最苦最累的幹起,如今已經是國家一級施工企業的副總經理。
一次和父親的通話,讓他偶然得知家鄉要修橋了,這一下就勾起了他童年的回憶,
陳志超立馬就去聯系了村書記要來鄉财政賬号打了30萬過去。
短短5個月,索橋就建成使用了,2000多人再也不用蹚着水過河。
橋建成了,陳志超又先後出資120餘萬元,請專家設計圖紙、親手挑選材料、駐地施工,還将自己遠在惠州的專業施工隊請來,修建了兩座橋和三條大路。
如今,便利的交通和生活條件的改善,讓長年在外打工的村民都陸陸續續回鄉了,
他們要回家,回到最熟悉的地方,安度晚年。
12月26日,懷化暴雪,高速封路,
而這一天恰巧也是新娘高捷和新郎呂浩的婚期,
天氣原因,新浪車隊無法接親,新娘決定坐高鐵趕去婚禮現場。
高鐵變婚車,二十分鐘就将新娘送到。
而這張吉懷高鐵也剛巧在20天前開始通車,
這路,有時候也是通往幸福的鵲橋。
而我們不光修自己的路,還要讓中國基建走出國門。
當年,提案中國恢複聯合國合法席位的23個國家中,有11個來自非洲。
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上,我們也沒有落下這位朋友。
20年裡,中國在非洲建設超過13000公裡公路鐵路,這相當于縱向跨越了三個中國。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标,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讓蜀道不難的,從來都是背後千千萬的築路人。
有了他們,從此,橋都堅固,隧道都光明。
素材來源:
人民日報《什麼?船開上高架了!網友:不晃,但就是腳軟……》
人民網:《長白山,通高鐵了!》
晨晖軍事:《川藏公路:中國築路史上五大奇迹——人民解放軍建設川藏公路回眸》
新華社:《新娘子竟坐着高鐵去結婚,咋回事?》
央視新聞:《珍貴影像!他們跨越“世界屋脊”修路》
央視新聞《為給村子修路,挖掘機“登上”直升機!》
中國青年報《大涼山之變——探訪中國最後一個通路的村莊》
網易新聞:《不斷修不斷被毀,墨脫公路為何這麼難修?》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