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醫林改錯》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中醫治療耳鳴的一個小竅門。
之所以稱之為“小竅門”,一來是源于它小巧。二來,是源于它确實有效。
它是啥呢?就是原載于《醫林改錯》裡頭的通氣散。
它的原方,就是柴胡一兩,香附一兩,川芎五錢。
換算成現在的單位,就是柴胡30克,香附30克,川芎15克,研成末,每次服用9克,開水沖服,早晚各2次。
它能幹啥呢?王清任在《醫林改錯》裡的原文是這樣說的:“治耳聾不聞雷聲”。現代中醫視角看,就是疏肝解郁、理氣行氣,開通耳竅,對耳鳴和耳聾有治療意義。
我這麼說,似乎還是不夠通俗。
來吧,我給你說個真實的醫案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徐景藩,1927年12月生人,是江蘇中醫名宿。感興趣的朋友,不妨去好好查閱一下其學術生平。
話說有一次,大概是1984年的8月3日,徐景藩接待一個患者。
這個人,當時是38歲,醫案記載姓許,男性。
怎麼回事呢?大概在半個月之前,他好像有點感冒,咳嗽、咽痛。
接下來,他就開始出現耳鳴,而且聽力下降,幾乎無法聽到自己說話的聲音。那種感覺,就好像是耳朵被什麼東西堵住了,閉塞難受。
怎麼辦啊?他四處求醫。經過治療以後,咳嗽、咽痛等現象很快消減,唯獨這個聽力,沒有恢複。而且,耳鳴之聲越來越明顯,終日不停,嚴重影響工作和休息。
沒辦法,他決意慕名求治于徐景藩前輩。
刻診,見患者舌苔薄黃,咽喉部位微微發紅,脈象略數。
了解到這些情況以後,徐師給開了一張方子。但見:
柴胡10克,川芎6克,香附10克,薄荷5克(後下),銀花15克,生甘草5克,蒼耳子10克,紫花地丁30克,半邊蓮30克, 九節菖蒲5克。
所有這些,一共是5劑。
醫家囑咐,每日一劑,兩次煎服。服藥之後,身體平卧大約1小時。第三煎的藥汁,不要扔掉,而是作為漱口液漱口,一日多次。
結果如何?患者服用3劑以後,耳鳴聲響逐漸減退,而且可以很清楚地聽到自己說話的聲音。5劑用完,諸症繼續好轉。
這時候,原方柴胡改為5克,薄荷改成3克,繼續投用3劑。
最後,患者諸症悉平。三個月後随訪,未曾複發。
這就是醫案的基本經過,我給你叙述完了。
現在,讀者朋友,我請你仔細看徐景藩前輩用的方子。你看那前三位藥,是不是通氣散的原方啊?柴胡、香附、川芎。
沒錯。它就是以通氣散為底,來進行加減的。
為什麼這麼用呢?
我們從頭分析。
你看,這個患者,最初發病,是因為咽痛咳嗽。結合後來就診時,咽部微紅,舌苔薄黃和脈象略數的現象,我們可以清楚地感知,患者屬于外受風熱之邪。對不對?
也就是說,患者最初得上的,是風熱感冒。
對此患來說,風熱之邪,郁滞肌表,還帶來一個結果,那就是阻滞耳竅氣機,使得氣閉不通。
說白了,就是風熱之邪不散,把他的耳竅給堵上了。
在它的影響下,患者就出現了耳鳴,以及耳中閉塞的感覺。
為此,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進一步清散風熱之邪,然後打通耳朵裡的氣機,使得耳竅恢複通暢。
我這麼說,你懂沒懂啊?
來看看當時徐景藩前輩用到的方子吧——
柴胡10克,川芎6克,香附10克,薄荷5克(後下),銀花15克,生甘草5克,蒼耳子10克,紫花地丁30克,半邊蓮30克, 九節菖蒲5克。
這裡頭,薄荷、銀花、紫花地丁、半邊蓮,這都是清熱疏風的。
好了,接下來的問題是,要一錘定音,一鼓作氣,把患者耳竅氣機徹底打開。
怎麼打開?除了菖蒲、蒼耳子,這些開竅之品外,關鍵是用到了柴胡、香附和川芎。
這就是前面說到的,通氣散了。
你看這三味藥,柴胡疏肝解郁,香附行氣解郁,川芎上行頭面,通利氣血。肝主疏洩。柴胡和香附,通過疏肝理氣,使得一身氣機通暢。在此基礎上,加川芎引藥性上行頭面,于是耳中氣機就被徹底打開。這就是通氣散的妙處。
當患者耳氣通暢,風熱得解,那他的耳鳴、耳閉之感,自然也就完全消失了。
你看,這就是通氣散加減,治療風熱耳鳴的案例。
在這裡,我想重點說一下這個通氣散。
現在,很多中醫同行有這個共識,這就是,通氣散治療耳鳴,病因往往需要和外感有聯系。比如說,上文所述的外感風熱,或者外感風寒等等。總之,外邪郁閉耳竅導緻的耳鳴,适合用通氣散。
但是呢,還有一種認識(以徐景藩前輩為代表),認為虛症耳鳴,隻要病情在百日以内,也可以用。比如說,耳聾左慈丸配上通氣散。請注意,病情需要在百日以内,不能太久遠。否則,效果就會一般。
對這些臨床認識,我們作為一般的中醫愛好者和杏林晚輩,應該好好地借鑒和揣摩。一般的讀者朋友,也可以适當借鑒。但是,肝膽火旺、陰虛内熱之象明顯的人,應慎用。
總而言之吧,對于這些老辦法、老經驗,我們應該适當地關注。文老師的這篇文說,就當是幫你做一點提醒 。
全文完。我感謝你的閱讀。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