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課件資料下載請到文末
這道作文題對學生的審題能力,具有挺好的檢測作用。題目
看似難度不大,且命題老師有意在材料中嵌入了
要點
,但出乎語文老師意料的是,
真正切題的考生并不多,
哪怕考試涵蓋了長沙四大名校在内的優秀考生。
近年高考作文雖然不刻意設置審題障礙,但也沒有簡單到一眼可以看穿。相反,2018全國卷Ⅱ作文(“加強戰機防護,幸存者偏差”)難度是很大的。
作文題
【2022年高考長沙市高三适應性考試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材料一為響應國家雙減政策,新東方進行業務轉型調整。11月初,董事長俞敏洪表示,将退租1500個教學點,為農村孩子捐獻近八萬套新課桌椅;不久後又宣布,新東方将成立大型農業平台,通過直播帶貨幫助農産品銷售,振興鄉村經濟。
材料二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疫情防控物資緊缺,汽車民企比亞迪公司響應号召,迅速轉産,進入一個自己完全陌生的生産領域,公司創始人王傳福集結3000多位工程師,親自帶隊盯生産線,不到兩周,比亞迪生産的防疫物資開始大批量進入防疫一線。
材料三1931年,錢偉長以物理5分、中文和曆史兩個100分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曆史系。同年爆發九一八事變,錢偉長認識到中國科技水平落後,不能研發高科技武器,毅然決定轉系進入物理系;後來留學回國,在火箭等領域為國家做出了偉大貢獻。
上面的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感觸與思考?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體,自拟标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審題提示
三段材料是同質同向的,審題時應尋找其共性。
不難發現,三則材料都指向一個“
轉
”字。
材料一是“轉型”,背景是“響應國家雙減政策”;
材料二是“轉産”,背景是“新冠疫情肆虐”“響應号召”;
材料三是“轉系”,背景是“爆發九一八事變“”中國科技水平落後”。
這三個“轉”,都是個人(企業)主動做出的變化、選擇,都有國家需要、時代召喚的宏大背景,都體現了個人(企業)利益、命運與國家利益、命運緊密相連的關系。
也就是說,此題的核心是:為國家(時代、社會)需要做出轉變(改變、轉型、選擇)。
相關聯的作文角度有:家國情懷、兼濟天下、責任擔當、曆史使命、回報社會、青年有為、順應時代發展、響應國家号召、舍小我成大我、提升自我境界……但行文時,要結合材料内容來寫。
主要問題
1.真正能切題的甚少。
大部分考生都無法捕捉到“轉變”和“為國家(社會)需要”兩個要點。要麼隻寫“為國奉獻”“家國情懷”“責任擔當”,要麼脫離材料空談“轉型”“變化”“選擇”,或者幹脆另起爐竈,寫“創新”“感恩”“立志”“奮鬥”等。能提煉出“轉型”“轉産”“轉系”三個關鍵詞的學生,為數不多。
2.擴寫材料後果嚴重。
以叙述的方式,将三個人物的經曆和業績分别擴寫兩到三百字,缺乏必要的論證與歸納,一般評40以下。寫作時可将作文材料中的人物事迹做論據,但篇幅不宜太長,建議簡要概述并做分析(先叙再議,體現自己的感悟)。
3.使用素材彼此雷同。
比如“強國有我”,比如“有一分熱,發一分光”,比如“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比如張桂梅、鐘南山、黃文秀等等。有的幹脆直接照搬大段的南方周末新年賀詞、報日人民時評,痕迹明顯,适得其反。
4.喊口号的文章太多。
動辄“青春報國,青年有為”,還有的文章幹脆用一些所謂“名句”做标題,比如:“此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做中國人”“昆侖縱有千丈雪,我亦誓把昆侖截”……缺乏真情實感,也缺少邏輯清晰的論述。
5.套路寫作大行其道。
比如議論文寫題記,題記和題目關聯不大。比如提出觀點後,三個機械呆闆的分論點,各加一個素材,缺乏内在邏輯。比如很多拟并列式标題,明顯有拼湊痕迹或句意不通。
高分标題
均來自48分以上作文
時代的長河裡,落子铿锵
轉變背後,是澄澈的愛國心
撥轉小我航向,順應大潮滂滂
以個人之變,為國家賦能
為國轉型,與有榮焉
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專業
順勢而為,為國而變
為國所需,明智轉型
強國有我,願執長纓
風雨同舟,共濟家國
與時俱進,為國所需
轉型,守心
國有需,我必應
審時度勢,華麗轉身
家國常在,轉變自我
在時代指引下,調整人生之舵
聆聽時代的召喚
心有熱血聽濤聲
舍利取義,心系家國
一己之變開新局
國之所需,心之所向
因勢而變,與時偕行
踩準節奏,與時共舞
以我之轉型,圓國之願景
順應時局,敢于轉型
縱浪時代大潮中
接受時代的挑選
人生的拐點遇見家國
為時代轉型,不改中國心
轉變,隻為萬家燈火
轉型,此身長報國
為國之需,變又何妨?
以“變”應“變”
“變”亦“不變”
因勢轉身,勇毅突圍
随時而變,因事而制
如何開篇
來自高分作文或教師示例
直接概述材料
當教培帝國黯然落幕,俞敏洪體面退場,心系鄉村教育;當新冠病毒無情肆虐,王傳福果斷轉産助力抗疫;當中國科技一窮二白,錢偉長毅然選擇了轉系。有一種轉變,肩負使命,心存家國。
無論是俞敏洪的悲壯轉型,還是王傳福的迅速轉産,或是錢偉長的毅然轉系,都彰顯了一個樸素的道理:偉大時代的召喚,是每個個體前進的号角。
俞敏洪捐贈八萬套桌椅,振興鄉村經濟;王傳福響應國家号召,進入防疫一線;錢偉長目睹國家貧弱,毅然決定轉系……他們的事迹,連同他們的家國情懷,都令人感佩。
提示:簡要概述材料,而非照抄材料,能大大降低偏題風險。
提出文章觀點
家國情懷,無疑是感召無數人的時代熱詞。而響應國家号召,适應時代發展的俞敏洪、王傳福和錢偉長,都以小我的轉型,為家國情懷做出了極好的诠釋。
有家有室,是中國人最質樸的願景。而很多有情懷的人,為國為民,維護“大家”,則成為這一願景成為現實的重要保障。俞敏洪、王傳福和錢偉長,這三個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有着滿滿的情懷。
我們所處的時代,成功人士很多,但真正讓人敬仰欽佩的,還是那些有責任意識,有使命擔當的人。而有一種責任,就是把國家需求放在首位,并願意為之真心付出。
提示:開門見山提出觀點,并迅速切入作文材料。
引用相關名言
魯迅曾說過:改造自己,總比禁止别人來得難。很多人都希望時代為他而生,很少想過他為時代而變。而教培界大亨俞敏洪、新能源汽車巨頭王傳福、大物理學家錢偉長,以自己的一己之變,向我們展示了更高遠的成功境界。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雙減來襲,俞敏洪決定轉型;新冠肆虐,王傳福選擇轉産;國難當頭,錢偉長毅然轉系。他們的身姿确實“從容”,他們堪稱時代風雲裡屹立的“勁松”。
戴望舒有一句經典的詩:“隻有那裡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蝼蟻一樣死。那裡,永恒的中國!”家國同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個道理并不高深。而俞敏洪、王傳福、錢偉長都用切身行動,走上了與國同行的大道。
曹植有一句流傳後世的詩:閑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國有召,我必應;國有需,我必行。而助力鄉村經濟的俞敏洪,轉戰抗疫一線的王傳福,選擇轉系報國的錢偉長,都真正的把“國憂”放在重要的位置,然後作出了自己的轉型和改變。
提示:選取名句應和作文材料切合,如果關聯不大,要果斷舍棄。
作文素材
請點擊《
》
教師下水
查閱班級作文,不少學生無法把握寫作要點。事實上,考場寫作時間一般在50分鐘左右,對于90%學生來說,文采出衆、思想深刻、邏輯嚴謹是更高要求甚至是奢求,而首要的還是審準題目、文從字順、思路明晰。
因此,老師參照幾篇二類卷的标題、觀點、素材,重新組合,潤色語言,就有了下文。
應時順勢,“轉”出乾坤
文 / 湖南師大附中 李老師
曾經有位偉人這樣界定“責任”:世界上有許多事情必須做,但你不一定喜歡做,這就是責任的涵義。這話放在俞敏洪、王傳福、錢偉長身上,都再恰當不過了。
自己苦心締造的教培王國黯然落幕,俞敏洪何嘗不痛徹心扉?但他決定捐贈八萬套桌椅,轉型做直播帶貨,助力鄉村經濟,他的退場真的很體面;從熟悉的新能源領域,進入全新的抗疫生産線,王傳福未必真的喜歡,公司轉産也并非勢在必行,但疫情萬分火急,這樣做是為抗疫出力,也彰顯企業擔當;錢偉長擅長的是中文、曆史,他應該揚長避短,可他挑戰自己的絕對短闆,轉系學起了物理,這需要多大的勇氣?他這樣做,隻為鍛造出大國重器。
應時順勢,擔起責來,做出改變。這些不可謂不華麗的“轉身”,“轉”出了風度,“轉”出了境界,“轉”出了乾坤。用那句網絡流行語來說就是:我敬你是條漢子!
在俞敏洪們的身上,我們看到的不隻是厚重的履曆,耀眼的光環。我們還看到一份俠肝義膽,就像金庸小說中,郭靖喬峰胡斐們身上,那一股挺身而出、當仁不讓的大俠風範。我們還看到一腔家國情懷,這是千百年來滋養仁人志士們的精神養料,也被視為當代有志青年的标配品質。而将俞敏洪們推上行業金字塔尖的,不惟才識和膽略,也不止機遇與财力,還有一種超越常人的精神力量吧!
而環顧我們的四周,成功學大行其道,雞湯喝得衆人醉,功成名就者甚衆,巨富大亨也不少,“一冰一爽一薇”的故事頻頻驚掉我們的下巴。風雲變幻的時代,很多人也在“轉”,在“變”,不過人們是繞着利益的指揮棒而“轉”,随着一己之私的風向而“變”。
而真正有共同體意識、責任使命感和仁愛精神,願意聽從時代召喚的人,似乎越來越少,或者不無落寞。甚至于,一心為人的“活雷鋒”郭明義,被一些精明的人喚做“郭傻子”。放棄離休安逸生活的楊善洲到荒山種樹,被一些不理解的人視為“少根筋”。而當青年學子喊出“強國有我”時,我們可能瞥見某些人嘴角不無惡意的嗤笑。
也正因為此,相形之下,俞敏洪與王傳福的“轉”也就更顯可貴,尤其是錢偉長“無名無利無悔,有情有意有祖國”的大我之境,多少年來都感奮人心。好在,大江大河總會眷顧那些奮楫者、弄潮兒,他們順應大潮,調撥航向,“轉身”之後,并不會被人們遺忘,不曾被時代抛棄,迎迓他們的,是一個于己于人于國家都更廣闊的乾坤。而對這些傑出的“轉型者”,我們該給予的,是贊許、嘉獎,或者銘記、紀念,然後,就是學習、效仿。
當年輕的你,也站在時代的十字路口,或人生的拐角處,是否也願意應時而“轉”,順勢而“變”?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