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武學經典:李洛能《形意拳拳譜》一【趙冀龍武學分享】

李洛能《形意拳拳譜》一

原文

形意拳拳譜(1) 李洛能(2)


形意拳術之始,本乎天地之大端,與夫造化之原理。(3)蓋天地之辟于一(4),無氣也。萬物之生于無知,形意之成本于無意,蓋無意至極生有意。意誠心正乃至于靜,靜則察侯六脈(5),溶蝦(6)二氣;靜極生動,動而振發四肢,貫通百骸。(提示:叙述形意拳身體内部運動産生的方式和程序)是謂先天(7)存乎靜,後天(8)藏諸動也。故意為體,而形為用;靜屬陰,而動屬陽;體(9)運動,靜得陰陽消長生生之功,(10)而真之一氣(11)生焉。(提示:以體用、動靜哲學觀念論述身體産生氣運動的道理)孔子曰:冬至養其陽,夏至養其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此皆修養正氣之謂也。蓋形意拳之原理,則培養天一(12)之道,由後天而達于先天也。重陽(13)不重陰(14),太剛必折;重陰不重陽,過柔不堅。剛柔相濟乾坤之道乃成。古之傳斯術者,多以心法(15)口授,缺少記載,使後學者茫然不知途徑,須以涵養正氣為先,以為之序。(提示:指出形意拳修養的基本原則)

注解
1、形意拳拳譜:此譜選自太原市武術挖掘整理組一九八四年油印版影印件。
2、李洛能:(1808名——1890),名飛羽,字能然,河北深州人氏。形意拳第四代傳人。
3、形意拳術之始,本乎天地之大端,與夫造化之原理:“大端”,自然最初生成之始。這裡說的形意拳術之始,是指身體内運動的初始,“本乎天地之大端,與夫造化之原理”是借對自然的認識指說人體。
4、一:一體。
5、六脈:三陰三陽經,三陰經指手足少陰,太陰,厥陰;三陽經指手足太
陽,陽明,少陽經。
6、蝦:疑為下。
7、先天:意、氣。
8、後天:四肢百骸。
9、體:意識。
10、陰陽消長生生之功:意氣和四肢百骸相互運動的功夫。
11、真之一氣:身體客觀具有的,整體的氣運動。
12、天一:先天後天一體。
13、陽:軀幹肢體。
14、陰:内髒氣血。
15、心法:通過體悟的心得。

蓋夫體育一途,創自達摩老祖師,迢至宋朝嶽飛,又精研内經(1)之意義,化生五行、十二形之原理,因名為形意拳。總合五綱十二目,統一全體功用。在内為意,在外為形,是術乃修身之原本,明心見性還原之大道,(2)攬陰陽之造化,(3)轉乾坤之樞機,(4)誠強身之捷徑也。

注解
内徑:《皇帝内徑》。
明心見性:顯現人固有的心性。
陰陽之造化:自然發展變化之理。
轉乾坤之樞機:扭轉人體先後天功能的機關。

原文
十二形實本天地萬物化生之理,取世間禽獸之具有特能者,妙效其性能,摹效時久,自能精神入體。
形意拳術實與衛生關系至切,如能長習,則疾者能愈、弱者能強,男女老少皆可練習,既無折腰屈膝之痛苦,又無躍高縱險之危勞,鬥室席地,長衣緩帶也可演習,雖屬武術,迹近文雅。
練習時身分陰陽,以前心為陰,脊背為陽;手心為陰,手背為陽;大指朝上為陰陽掌;以右肩在前或左肩在前,皆為陰陽身;拳虎口朝上為陰陽拳。

提示
以上三個自然段分别叙述學習十二形的意義,學習形意拳療疾養身的作用,學習的簡易,身體的陰陽之分。

原文
初學入門規矩

練習拳術,不可自專自用而固執不通。若專求力則凝滞不靈,專求重則沉重不活,專求氣則拘泥不通,專求輕浮則神意渙散。要而言之,身外形順者,無形中自增力氣;身内中和者,無形中自生靈氣;如練至功深圓滿之時,凝神于丹田,則身重如泰山;化神成虛空,則身輕如鵝羽。所以練習不可固執一端也。果得其妙道,亦是若有若無,若實若虛,勿忘勿助(1)。之意不免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無形中而生,誠神奇矣。

注解
1、若有若無,若實若虛,勿忘勿助:是對功深後身内氣感受狀态的描寫。

解讀
此節首先是指出初學者指導思想上容易産生的弊病,其次是指出功夫形成的生理原理,最後是描述功成後的狀态作。通過三點論述,指出了形意拳功夫修煉從開始到用功,到成功的的大緻過程。

原文
練習三害

初學武術,謹當切忌三害,三害不明,練之足以傷身,明者自能得道。三害者:一、拙力,二、努氣,三、挺胸拔腹是也。如練拙力,則四肢百骸血脈不能流通,筋絡不能舒暢,全身發拘,手足亦不能活潑;身為拙氣所滞,滞于何處,何處成病。練時努氣,則太剛易折,胸内氣滿,肺為氣所排擠,易生滿悶肺炸諸疾。挺胸拔腹,則氣逆上行,終不能歸于丹田,兩足似萍草無根。例如心君不和,百官必失其位。(1)拳法也然,若不得中和(2),則萬法也不能至中立(3)地步。故練習之時,謹忌三害,用以力活氣順,虛心實腹,而道心(4)生,練之設能如此,久而久之,自然能練至化境也。

注解
心君不和,百官必失其位:心為主宰,君為主宰;君心不平和,百官不
得安穩。
2、中和:全身氣息、氣血融和。
3、中立:以氣息、氣血運動做拳法運動的根據。
4、道心:清淨無為之心。

提示
指出初學者修煉時身體容易出現的弊病及其危害性。

原文
呼吸合道

夫人以氣為本(1),以心為根(2),以息(3)為元(4),以腎為蒂(5)。天地相去八萬四千裡,人之心腎相離八寸四分,一呼百脈皆開,一吸百脈皆閉,天地化工流行(6)亦不出乎呼吸二字。(提示:指出意、氣在生命、身體運動中的作用)且呼吸之法,分有三節道理:初級道理乃是色(7)身上事,即練拳術之準繩。呼吸任其自然,有形于外,謂之調息,亦謂練精(8)化氣之功夫。二節道理謂之身法上事,呼吸有形于内(9),注意丹田,謂之息調,亦謂之練氣化神之功夫。三節道理,乃是心腎相交之内呼吸,無形無像,綿綿若存,似有非有,無聲無臭(10),謂之胎息,也就是化神還虛之功夫。(提示:指出呼吸的三個層次)呼吸有三節道理,拳術有三步功夫:謂之明勁、暗勁、化勁是也。明勁者,拳内之法,伸縮開合之勢,有形于外;暗勁者,動轉神速,動則變,變則化,變化神奇,有形于内;化勁者,無形無像(11)之手法,不見而章(12),不動而變之神化也。(提示:指出勁力變化的三個層次)此三步功夫,是練拳術之根本實際之道理,也謂之練術合道之真訣。知此道理,可謂之性命雙修(13)也。(提示:指出呼吸合道的意義)

注解
本:本體,指人體賴以存在的根本物質。
根:樞機,指人體運動驅動。
息:呼吸。
元:生命、身體運動的元始。
蒂:作動詞用,聯絡。
天地化工流行:天地,指人體上下整體;化工流行,變化的工夫,流行
的運動。
色:可用視覺看到,身體外形表現出的。
精:精肉,即指人的肌肉。
有形于内:身體内部可以感知。
10、臭:讀xiu ,氣味,指鼻息。
11、無形無像:身體内部不再感覺氣力的運動。
12、章:彰,彰顯。
13、性命雙修:性,性能;命,人體自然的客觀使命,性命雙修即養身和發掘人體的性能。

原文
三步功夫
原文
易骨(1)者,明勁也。練時身體動轉必須順逆(2),而不可悖逆(3);手足起發必須整齊,不可散亂;為之築基壯體,充足骨髓,堅如金石;而氣質形容,如山嶽之狀,謂之初步功夫。

注解
1、易骨:變換骨骼的結構方式,使骨骼結構适應整體勁力的形成。
2、順逆:逆,對向;指骨節對撐。順,勁力通順。
3、悖逆:拘勁不通。

原文
易筋(1)者,暗勁也。練時神氣圓滿,形式綿綿,舒展應用,活潑不滞;(提示:叙述修煉時意氣應用的方法)為之長筋騰膜,全身筋絡伸展,縱橫聯絡,而生無窮之力,(提示:叙述易筋修煉的作用)此謂之二步功夫。

注解
易筋:變換筋膜的聯絡方式,有局部聯絡方式變為整體聯絡方式。

原文
易髓(1)者,化勁也。練時周身運轉,起落進退、伸縮開合、不可用力;将神意蜇藏于祖竅(2)之内,身體圓活無滞,形如流水;(提示:叙述化勁階段易髓的修練方式)其心空空洞洞而養靈根。此謂三步功夫。

注解
易髓:使骨髓流通。
祖竅:兩眼正中鼻根盡處向内一寸的空間。

原文
七拳法

頭、肩、肘、胯、膝、足、手是也。

提示
摘錄于“心意六合拳”“手腳法”,即是用于擊打的肢體。

原文
八字訣

斬——劈拳,截——鑽拳,裹——橫拳,跨——崩拳,挑——踐拳、燕形,頂——炮拳,雲——鼍形,領——蛇形。

解讀
斬、截、裹、跨、挑、頂、雲、領,是“心意六合拳”“意拳目錄”中對拳術勁力的記錄。這裡配以相應的拳勢,意義在說明這些拳勢能夠體會這些相應的勁力。

原文
五行名稱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内有五髒,外有五官,皆與五行相配。心屬火,肝屬木,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此五行隐于内者。舌通心,目通肝,耳通腎,鼻通肺,人中通脾,此五行著于外者也。且五行有相生之道: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又有相克之義: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此五行相克也。五行相生,變化無窮;五行相克,取其為破他人之手勢,蓋拳術取名之義基在此矣。取諸于身,則使五髒充實,而全體無虧。運用在外,能使體舒和暢;運用在内,能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堅實其内,整飾其外,以為平時練習之規則。

提示
論述五行哲學觀念和人體五官、五髒、形意五行拳的對應關系及其實用,但五髒的自覺應用得在功夫到達一定程度以後才有可能。

原文
形體(1)合一

易雲(2):兩儀生四象(3),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之數,皆從太極(4)分撒而來。太極者,天性之命(5),即人之心意(6)也。意者,心之所發也。人為萬象之靈,能感通諸事之應。是以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是故心意誠(7)于中,而萬物形于外;在内為意,在外為形,合于術數(8)。近取諸身内為五行(9),遠去諸物外為十二形,内外相合,而形生焉。明故斯理,則天地萬物形體合一也,皆可默悟矣。

注解
形體:形,現象;指自然和形意拳運動變化的現象。體,本體,指中國
哲學對自然認識的理、氣和人的思想意識、氣血、氣息。
2、易雲:易經說。
3、兩儀生四象:兩儀,天地、陰陽;四象,春夏秋冬。
4、太極:一氣,同時含有理。
5、天性之命:天理的自然性。
6、心意:思想、意識。
7、誠:誠心。
8、術數:術,方法;數,自然之理;這裡是指以中國哲學思想、原理推論事物的方法、道理。
9、五行:五髒。

原文
六合為一

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為内三合也。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外三合也。内外如一,謂之六合,左手與右足相合,左肘與右膝相合,左胯與右肩相合,右者與左也然。以及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與步合;心與眼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皮合,腎與骨合。總而言之,一合無一不合,一動無一不動,五行百骸,悉在其中矣。

提示
此節具體叙述人體各項機能的接合,從而表現形意拳整體運動的性質。從内容上看是對“嶽武穆九要論”“六要論”的繼承。

原文
三節合一

三節者,根、中、稍也。以人言之,頭為稍節,身為中節,腿為根節;以頭言之,天庭為稍節,鼻為中節,地閣為根節;以身言之,胸為稍節,腹為中節,丹田為根節;以下部言之,足為稍節,膝為中節,胯為根節;以手言之,指為稍節,掌為中節,腕為根節。換而言之,人之一身,無處不有三節。三節之動,不外起、随、催三字而已。稍節起、中節随、根節催。無有長短、曲直、參差、俯仰之病。三節之所以貴明,故分而有三,合而為一也。

解讀
此節是通過身體節段的分析,詳細叙述勁力的應用。從内容上看是對“嶽武穆九要論”“三要論”,“曹繼武十法摘要”“一曰三節”等形意拳譜内容的繼承,但在梢節、中節、根節具體所指上還是有所變動。

原文
四稍三心歸一

蓋人之一身有四稍,曰:血稍、肉稍、筋稍、骨稍是也。此四稍者一動,而能變化其常态。發為血稍,屬心,心怒氣生,氣沖血動,血輪發轉,精神勇敢,毛發雖微,怒能沖冠,足(1)血旺,力能撼山。爪為筋稍,屬肝,手足之功,手抓足蹬,氣力*(2)并,爪生奇功。牙為骨稍,屬腎,化精填骨,骨實齒堅。保齒之道,最忌熱涼,冷冬炎夏,唇包齒藏,年邁耄老,上下成行。舌為肉稍,屬脾,脾醒舌靈,胃健肉長,增田氣壯,肌肉成镪(3),充實髒腑,剛柔悠揚。
三心者,手心、足心、及心是也。用之手心要扣,足心要玄,人心要靈。明乎四稍增神力,明乎三心生靈氣,四稍三心要合全,精神勇敢力推山,氣浮心意随時用,硬打硬碰無遮攔;遇敵要取勝,成功須放膽,四稍三心歸一處,運用靈活一混元。

注解
1、足:充足。
2、*:此處有一字,但字迹不清晰,難以辨認。
3、镪:串。

原文
步法手法五惡(1)

原文
步法者,寸步、墊步、剪步、快步是也。一尺遠近則用寸步;三五尺遠,則用墊布;六七尺遠,則用剪步;丈八尺遠,則用快步。步法中為快步最難,是起前足,則後足平飛而去,如馬之奔,如虎形之踴。步法者,足法也。足之要義,是起翻落鑽,起者如手之上翻之撩陰,落鑽如石之沉水。夫足之進忌踢,進則用踩,踩者,如鷹之捉物也。
手法者,單手雙手是也。單手起,往上長身而鑽,下落縮身而翻;形如鹞子穿林,束身而起,展身而飛。雙手上起,兩肱,似直非直,似曲非曲,形如舉鼎,手落似猛虎搜山。然其要者,有五惡:即抓、撲、裹、舒、絕(2)也。拳經雲:抓為毒,撲如虎,形似貓撲鼠;裹為護,身不露;抖要絕,力展舒;心要毒,手如弩。總而言之手不離足,足不離手,手足不能離身(3)。分而言之則萬法,合而言之則乃歸一氣,三回九轉是一勢,正此之謂也。上法以手足為妙,進步以手足為奇,以身為綱領。其運用,進身而發勢,三節要明,四稍要齊,内五行要合,外五行要随;遠近因時而用,心一動而即至,其理法形于外,發著于六合(4)之遠,承上接下,勢如連珠箭,何慮他有邪術,知此道理,神奇技也。

注解
五惡:手落時的五種用法和勁力。
絕:氣力到達肢體的末端。
手不離足,足不離手,手足不能離身:指肢體、軀體中勁力的貫通一氣。
六合:東、南、西、北、上、下,指天地的邊緣。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