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 > 正文

高原上的神鳥:黑頸鶴

它在藏族史詩《格薩爾王》中,被喻為格薩爾王神馬的守護者;它時常出現在唐卡上所繪的長壽圖中;它是藏族同胞口中的“高原仙子”“高原神鳥”。它是世界上15種鶴中唯一生活在高原地區的鶴類。它就是世界上最晚被發現的一種鶴類——黑頸鶴。

高原上的神鳥:黑頸鶴

撰文、攝影/孫晉強
執行/馮欣

遷 徙

作為候鳥的一種,遷徙依然是黑頸鶴一年中的頭等大事。每年的三四月份,告别了休養生息一個冬天的越冬之地,黑頸鶴就開始了它們的遷徙之旅。雖然在遷徙的距離上稍遜于其他候鳥,但是在海拔高度上它們絕對占有優勢。畢竟它們是世界上15種鶴中唯一生活在高原地區的鶴類。而它們将返回的繁殖區也都在海拔3300米之上。在那裡,黑頸鶴開始了一年一度的繁衍。待到九十月份,黑頸鶴又開始飛離繁殖區向越冬地遷徙。

■ 作為一種候鳥,黑頸鶴在越冬期内,有與斑頭雁、赤麻鴨等水禽雜居栖息的習性。

黑頸鶴是世界上最晚被發現的一種鶴類,也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珍稀鶴類。自1876年由俄國探險家、博物學家尼古拉·普熱瓦爾斯基在中國青海湖首先發現、采集到标本進而命名以來,這百餘年間,除了在印度發現了一個約200隻的種群,在不丹有少量由中國西藏飛到那裡越冬的小群體外,絕大多數都生活在中國境内海拔33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和新疆、四川、甘肅等地的高原濕地。而它們的主要越冬栖息地也是在西藏南部的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帶和雲貴高原地區。

■ 在雲南東北部越冬的黑頸鶴,每天上午都要結伴飛行,到周圍的山坡上、農耕地覓食。

根據環志和衛星跟蹤研究的結果推斷,除極少數在印度外,黑頸鶴大體分為3個種群:西部種群繁殖于新疆東南部、青海西部、西藏中西部,在西藏中南部的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帶越冬,少部分飛越喜馬拉雅山到不丹越冬;中部種群繁殖于青海南部,越冬于雲南西北部的橫斷山區;東部種群繁殖于四川北部若爾蓋草原,越冬于雲南東北部和貴州西北部的烏蒙山區。而這三個種群數量分别大約為4500隻、300隻、3000隻,總數量約為7800隻。

■ 在雲貴高原的黑頸鶴越冬地,晴天中午時分,經常可以見到大群的黑頸鶴聚集于湖泊塘庫邊,或歇息戲水,或低空飛翔,景緻十分壯觀。

遷徙中的黑頸鶴會有兩種團隊組合方式。一種是由亞成鶴或當年未繁殖的成年鶴組成的非繁殖集群。它們會先期離開繁殖區,結成一個大約20隻左右的群體,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向南飛行。這個“單身”團隊的飛行速度很快,一般十多天時間就可以到達預定的越冬地。另一種是親鳥帶着當年繁殖的幼鶴以家庭的形式遷徙。這種舉家大小遷徙的組合一般是3~4隻為一群,由兩隻親鳥一前一後将幼鶴護衛在中間飛行,飛行速度相對要慢一些,大約需要20天左右的時間才能抵達越冬地。在飛行途中,雌雄親鳥為了照顧身體尚未完全發育成熟的幼鶴,不僅降低了飛行速度,還減少了每天的飛行距離。因為隻有這樣,才能讓幼鶴與它們一起完成這漫長的旅程。

■ 雲貴高原的冬季潮濕寒冷,夜間常有霜凍。在這樣的日子裡,露宿于湖邊濕地的黑頸鶴便會通體披挂上晶瑩的霜花,但它們依然精神飽滿,體态矯健。

地處雲貴高原東北部的烏蒙山和五蓮峰山區是黑頸鶴的一個重要的越冬地。這裡海拔高、氣候寒冷、高原湖泊和沼澤濕地密布。黑頸鶴在當地被稱為“雁鵝”,據地方志記載:“雁,似鵝,鳴聲嘹亮,秋來春去,飛行成行或如‘人’字、‘一’字,叫可占晴。”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黑頸鶴開始在這裡越冬。但是關于雁鵝的故事與民謠已經被傳頌了好幾輩。

■ 雪後初晴,一群黑頸鶴聚集在湖畔幹枯的草甸子上搜尋食物。

分批返回雲貴高原越冬的黑頸鶴大多在傍晚時分到達。初到時,它們要在夜宿地上空盤旋幾圈,察看一番,感到沒有危險或異常情況後才慢慢降落。整個越冬期内,天氣好的時候,黑頸鶴每天早上七八點鐘就開始鳴叫,先在夜宿地上空盤旋一陣,然後結群飛出去覓食。陰天或是有霧的時候,黑頸鶴的起飛時間會推遲到10點鐘左右。中午時分,外出覓食的黑頸鶴從各處飛回沼澤、湖邊,一邊喝水,一邊理羽、歇息,有時還會到較深的湖水中清洗體羽,如同洗澡一樣。下午3點左右,它們再次出發,到附近的耕地、山丘、草甸中覓食。不過這一次它們不會飛得太遠。傍晚時分,忙活一天的黑頸鶴該返巢了。謹慎的它們會先盤旋一圈,确認夜宿地沒有人畜活動後,才放心地飛落下來。然後沿着湖邊沼澤一字排開,單腿站立,将頭埋在翅膀下,宿夜休息。

愛 情

尚在越冬後期,一些進入性成熟期的亞成鶴就開始有了求偶行為。這個時候,時常可以在黑頸鶴的栖息地,看到一隻黑頸鶴繞着另一隻黑頸鶴奔跑跳躍,或兩隻黑頸鶴相對而鳴,或數隻黑頸鶴對天鳴叫的情景,或是可以聽到這些亞成鶴歡快嘹亮的鳴叫聲。一旦兩心相悅,這些亞成鶴即開始以配對的形式活動,并在其後的長途遷徙中相随相伴、不再分離,直至到達繁殖區後開始築巢、交配、産卵、孵化自己的下一代。

■ 初春時節,尚在越冬地的黑頸鶴開始進入發情期。中午覓食歸來,一些尚未婚配的亞成鶴常在湖邊仰頭鳴叫,向異性發出求偶信息。

配對成功的黑頸鶴通常會選擇一個離營巢地較近且平坦的地方作為交配場所,日出之前,雌鶴和雄鶴相伴走出巢穴,迎風而行,發出“嘎—嘎—嘎”的低沉求偶聲,并相互回應。如此這般邊走邊叫,雙方逐漸靠近,叫聲也越來越快,越來越響。此時,雌鶴會輕輕地彎下腿,展落雙翅;雄鶴則快速地躍到雌鶴背上,頻頻扇動雙翅以保持身體平衡,開始其短暫而又歡愉的交配行為。正常情況下,一對成鶴一天交配一次,而且隻在天氣好的清晨或是上午進行。

■ 在交配期,一對成鶴一天交配一次,而且隻在天氣好的清晨或是上午進行。

黑頸鶴夫妻的恩愛是有目共睹。黑頸鶴從産卵到孵出幼鶴需31~33天。與其他家禽隻由雌性單獨承擔孵化子代所不同的是,黑頸鶴的孵化是由雌雄兩隻親鳥輪換着卧巢孵卵完成的。雌鶴在一個多月的孵化過程中,每天都要飛出營地覓食以維持自己的生命,并積累足夠的能量以滿足孵化子代的需要。而每當這時雄鶴便自然地承擔起了進巢孵化子女的任務。即使在雌鶴不需外出覓食的時候,守候在巢邊的雄鶴也會不時地來到巢上,與雌鶴共鳴,招呼它離巢活動身體、伸伸腿腳、展展翅膀、理理羽毛,而改由自己進巢換孵。

如果是配對成功的夫妻鶴,無論死亡者是雌鶴還是雄鶴,幸存的一方就成了孤鶴。孤鶴是很自卑,也很可憐的,如果它們當年未參與繁殖,沒有幼鶴帶在身邊,它就隻能孑然一身,孤苦伶仃地打發其後的日子了。白天覓食時,它要退在鶴群的後面,将好的食源讓給帶幼鶴的家庭鶴和其他亞成鶴;晚上夜宿時,它得主動站在離鶴群二三十米外的地方,擔當大夥的哨兵。雲貴高原冬季多霧。每逢霧天,因能見度低,黑頸鶴外出覓食時時常會被樹枝剮傷,被電杆撞傷。如果不能及時被人發現得到救護,很可能會因此而亡。也許是誰也不願意讓自己的配偶或同伴淪為孤鶴,所以一旦發現一隻黑頸鶴被撞傷跌落,它的配偶和同伴就會在事發上空久久盤旋,高聲鳴叫,企圖借此引起人們的注意而對其施救。

圈 地

組成家庭的黑頸鶴具有很強的領域性,這種特性在繁殖期表現得尤為明顯。這些家庭鶴多選擇沼澤地中水面較寬,草墩密布,水網交錯的地方構築自己的“愛巢”。築巢的材料則是就近采集的幹枯苔草莖杆。黑頸鶴的巢寬大而平坦,以方便其産卵和孵化幼鶴。選定築巢點後,這些家庭鶴會根據營巢地的環境條件,将周圍1~3公裡的範圍劃為自己的“領地”,并不辭辛苦地每天按時沿領地邊緣飛翔、走動,進行“巡邏”,以表明它們對這片領域的擁有權。一旦發現有其他的家庭鶴或亞成鶴“侵入”,它們會采取鳴叫、張翅威脅等行為,有時甚至不惜與對方激烈打鬥,直至将對方“驅逐出境”方才罷休。

■ 性格溫順的黑頸鶴,有時也會為争搶食物、争奪地盤而争吵打鬥。

在整個孵化期,雄鶴除每天數次進巢替換雌鶴孵化幼鶴,對巢穴進行修補外,還要時時警惕外來天敵對自己家庭的侵害。它們常常會因此表現得特别勇敢,特别機智。2006年夏季,我在青海隆寶灘拍攝一對帶着幼鶴活動的黑頸鶴時,曾看到過這樣的情景,一隻土狼突然闖入了一對正在孵卵的黑頸鶴的領地。守候在巢旁的雄鶴發現後,立即迎着土狼跑過去,将其引向偏離巢穴的方向。雄鶴跑跑停停,并不時地将一隻翅膀耷拉下來,裝着受傷的樣子,有幾次都是等土狼将要接近自己時,才奮力向前跑幾步。就這樣,雄鶴把土狼引進了沼澤深處,直到看着土狼陷入泥沼不能自拔,它才一飛而起,鳴叫着飛回卧巢孵卵的雌鶴身邊。

■ 濃濃晨霧之中,一隻體态矯健的黑頸鶴步履匆匆地走過湖畔的沼澤濕地。

選擇在雲貴高原越冬的黑頸鶴,每年會留下20對左右的成鶴留下來繁殖,當地人都叫它們“看海鵝”。這些“看海鵝”也都有自己的領地。即使冬天來這兒越冬的雁鵝也不敢落在它們的領地上。

哺 育

黑頸鶴的卵經雌雄親鳥30餘天的輪換孵化,幼鶴随之破殼出生。幼鶴出殼的前一天,會用自己的小嘴在卵較大的一端将蛋殼鑿開一個黃豆大小的孔,随後逐漸擴大,并在殼中發出“唧—唧”的叫聲,直到第二天才睜開眼睛,掙破蛋殼,與自己的雙親正式見面。


幼鶴初生的3~5天内,不會自己找食,雌雄親鳥也并不着急喂它們東西吃。等這幾天過去,雌鶴和雄鶴就會帶着小黑頸鶴在巢穴附近的淺水灘或草地上活動,并将食物銜到它們面前,訓練它們用嘴啄食。之後,親鳥再逐步帶領它們走向食物豐富而又有水有草、比較安全的地方,讓幼鶴自己尋覓食物,并訓練它們練習遊水。

■ 在青藏高原的沼澤水網地帶,黑頸鶴将自己的巢穴構築在四面環水的湖中小島或土墩之上。

親鳥們絕不遠離幼鶴,總是警惕地守候在覓食的幼鶴近旁,連走動也是腳步緩慢,時走時停,并不時地擡頭觀察,注意四周的動靜,略發現一點不安全的因素,它們即站在草墩高處,靜立觀望,而讓幼鶴藏入深草和低窪處,以躲避侵害。有時幼鶴稍微遠離了親鳥,它們會發出低聲的鳴叫,召喚幼鶴回到自己的身邊。

幼鶴在28日齡時開始生長初級飛羽的羽軸,到了90日齡時它們的飛羽會發育完全。此時,幼鶴已具備了飛行能力。然而,親鳥仍對幼鶴關愛有加,每天帶着它們在營地周圍飛翔,并通過快跑、振翅、展翼、頭部上下運動等動作的練習,以加強其雙翼的力量,為即将到來的長途遷徙飛行做必要的準備。這個階段的幼鶴早已能夠自主覓食了,但親鳥在找到食物時,依然是先讓幼鶴享用,有時還親自送到它們的身邊或喂到它們的嘴裡。也許,它們知道,不久就要開始的遷徙飛行。旅途漫長,沒有一個強健的身體,這些當年出生的孩子們,是很難安全抵達越冬地的。

■ 黑頸鶴的孵化期需30~33天。整個孵化期内,雌雄親鳥每天都要輪換卧巢孵卵,相互替換着出去覓食。

黑頸鶴在越冬地喜歡集群活動,它們會有3種組合形式:一種是同種集群,多以未參與繁殖的亞成鶴和成鶴為主體,其間也間雜少數家庭鶴群。這種集群一般30隻左右為一群,亦可見到上百隻的大群,但群體相對松散,常合常分。第二種是家庭集群,即由雌雄親鳥帶領幼鶴組成,有兩成兩幼的,也有兩成一幼的。這個時候幼鶴尚不足一年齡,通體多灰褐色,有的連絨羽還未褪盡,個頭明顯比成鶴小。第三種是混種集群,即黑頸鶴與灰鶴、斑頭雁、赤麻鴨混合成群,集體覓食、休息、夜宿,但臨時性較強。

■ 雲貴高原水草豐美的沼澤濕地,為在此越冬的黑頸鶴提供了豐富的食源。

無論是哪種集群形式,隻要有家庭鶴在其中,雌雄親鳥總是時時呵護着自己的幼鶴。白天覓食時,它們讓幼鶴緊緊跟随在自己身邊,采到食物後,無論是雌鶴還是雄鶴,都會把長喙轉向幼鶴,讓幼鶴自喙中取食,有時食物落到地上,它們還會再次叼起來,送到幼鶴嘴中。夜晚栖宿時,雌雄親鳥也總是将幼鶴護衛在中間,讓它們緊緊依偎着自己,用身體為幼鶴抵擋風寒。在雲南東北部的幾處黑頸鶴越冬地拍攝時,我多次見到兩隻成鶴為給幼鶴争奪食物而激烈打鬥的情形。一次,兩隻親鳥剛在一片沼澤地裡找到一些食物,正在讓它們所帶的一隻幼鶴進食時,一隻成鶴不合時宜地闖了過來,兩隻親鳥立即撲過去,又是用喙啄,又是用腿蹬,硬是将這隻成鶴趕走後才算完事。而在此期間,那隻幼鶴居然對身邊發生的打鬥不聞不問,隻管低頭享用着父母留給它的美食佳肴。

■ 遇上大雪天,由于能見度低,黑頸鶴一般不飛出覓食,而是聚集在夜宿的湖邊沼澤濕地就近尋食果腹。

但是正是這些對幼鶴保護有佳的親鳥在帶着自己的孩子千裡迢迢、長途遷徙返回繁殖區後不久,卻會做出一個出乎常情的舉動:它們不斷地驅趕約10月齡大小,仍跟随它們活動的幼鶴,堅決地将它們趕出家庭,強迫它們與其他幼鶴集結成群,或加入到其他的亞成鶴群中,迫始它們開始自立自強的亞成鳥期生活。但誰能懷疑,這兩種反差強烈的舉動,不是同一種愛的高度統一呢?

威 脅

身高腿長、體态優雅的黑頸鶴,世世代代與青藏和雲貴兩大高原的各族群衆生活在一起,深得當地民衆的喜愛,有“高原仙子”“高原神鳥”之雅稱。藏族人視黑頸鶴為吉祥的象征,在藏族的唐卡和藏櫃上所描繪的長壽圖中,黑頸鶴是畫面中最常見的吉祥動物;在藏族史詩《格薩爾王》中,黑頸鶴被喻為格薩爾王神馬的守護者。雲貴高原的人将黑頸鶴叫做“雁鵝”,亦視其為吉祥之鳥。國際鶴類基金會創始人喬治·阿其博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2000年夏季,他參加一個由國際科研人員組成的黑頸鶴繁殖地聯合考察組織,在西藏中部考察時,見到一些離村落不遠的沼澤邊有很多營巢繁殖的黑頸鶴,當他問當地藏民是如何看待黑頸鶴時,他們總是回答:“它們是神鳥。”

但是據國際鶴類基金會和我國鶴類保護工作者的聯合調查,目前全世界黑頸鶴存量約為8000隻左右,除極少數在印度外,絕大多數都生活在中國境内。黑頸鶴已成為國際上最受關注的瀕危物種之一,中國更将其列為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紅皮書,亦将其列為易危等級。但黑頸鶴的生存依然面臨着來自自然與人類的威脅。

■ 清晨,來到冰面上戲耍的孩子們驚飛了栖息在這裡的鶴群。

不可忽視的自然氣候變化。黑頸鶴是一種大型涉禽,無論是在繁殖區還是越冬地,其栖息地均在臨近湖泊塘庫、有較大明水面的沼澤濕地和草甸農田附近。随着自然氣候的變化,青藏高原湖泊周邊沙化嚴重,雲貴高原濕地面積減少,導緻黑頸鶴活動空間受限,尋食困難,食物供給不足,對黑頸鶴的生存繁衍構成了威脅。

植被的破壞。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的高原鶴類,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是其主要的栖息地,這些地方高寒、風大、土壤貧瘠,植物生長緩慢。而長期的墾殖、砍伐和過度放牧,自然植被破壞十分嚴重,不僅使這裡現存自然植被類型單調、群落結構簡單、湖泊塘庫中無水生高等級植物,同時也是造成沼澤濕地面積減少、黑頸鶴生存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

人口密度的增加和經濟的發展。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是中國近些年來旅遊業發展較快的兩大熱點地區。這裡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和豐富的旅遊景觀資源,每年都吸引着國内外大量的遊客。然而,随着遊客的增多,旅遊觀光點的增加,旅遊度假村的興建,兩大高原地區人口密度随之加大,原有的沼澤濕地景觀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自然生态環境受到一定的污染,沼澤濕地的生物多樣性也受到嚴重損害。

黑頸鶴作為中國特有的珍稀瀕危鳥類,其生存環境和種群發展問題已經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視。近些年,中國在黑頸鶴的繁殖區和越冬地建立了數十個自然保護區。就目前觀察記錄到的黑頸鶴群體數量,已較上世紀80年代初增長了幾十倍。但是,随着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口密度的增加,以及對濕地資源的開發利用,黑頸鶴的生存環境依然不容樂觀,黑頸鶴保護工作依然面臨着嚴峻的挑戰。

■ 黑頸鶴作為中國特有的珍稀瀕危鳥類,其生存環境和種群發展問題已經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視。

>>> End <<<

本文原刊載于《文明》雜志2007年11期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