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 > 正文

巴西為什麼把首都從沿海遷到内陸高原?

    巴西遷都

    作者:陳相成 編輯:Thomas

    位于南美洲的巴西,人口和國土面積均位于世界第五;也是美洲唯一一個金磚國家,頗具競争力。而巴西令人關注的焦點還不止于此,他們在20世紀60年代從裡約熱内盧遷都至巴西利亞,被視為是世界遷都史上一個典型的案例,時常被教科書所提及。

    ▲巴西利亞位于國家中心地帶的巴西高原上,遠離海岸線,海拔達到1158米,是世界上少有的高海拔首都

    這已經不是巴西第一次遷都了。巴西最早的首都(殖民地時期)是位于大西洋沿岸的薩爾瓦多,在1822年正式建國之後,首都又被正式确認為是同樣海濱城市的裡約熱内盧。

    ▲初代都城薩爾瓦多,位于東部沿海地區

    裡約熱内盧是巴西自獨立建國後的第一個首都。和薩爾瓦多一樣,它也是位于大西洋沿岸,在全國是僅次于聖保羅的第二大城市。無論是在經濟、貿易還是文化等方面,裡約熱内盧都有着名副其實的絕對實力。

    ▲裡約熱内盧坐擁着巴西利亞無可比拟的絕佳位置

    可就是這樣一個城市,在定都130餘年後的20世紀60年代,被國家做出了撤銷首都、遷移至巴西利亞的決定。而在這之前,巴西利亞可以說是一片幾近荒蕪的地區。

    ▲巴西曆代首都變化

    将首都從富饒的沿海地區遷往中部高原地區,巴西政府這麼做有着自己什麼樣的戰略考量?遷都後裡約熱内盧和巴西利亞,迎來了什麼樣的變化?從國家整體出發,這一次的遷都,達到他們最初的目的了嗎?


    一、首都染上“城市病”

    曆史上的巴西,因為大航海時代發現新大陸的緣故,曾長期作為殖民地而存在。在16世紀初,葡萄牙航海家最先到達巴西東南沿海等地,并在此紮根生長。此後的三百年間,葡萄牙人在這裡從事着紅木采伐、淘金、甘蔗種植等工作,逐漸将這片土地納為自己一塊新的海外領土,都城定在沿海城市薩爾瓦多。

    ▲當時葡萄牙探險家登陸港口的場景

    雖然當時的巴西隻是葡萄牙殖民帝國中相當普通的一部分,但在宗主國危難之際,它曾拯救葡萄牙于水火之中。作為拿破侖戰争中反法同盟的一員,葡萄牙在1807年遭受了法國的強軍侵襲,不久後本土便完全淪陷。在這千鈞一發之際,葡萄牙女王瑪利亞一世毅然做出臨時遷都的決定。而地點,便是位于南美洲的巴西殖民地。

    為了得到當地人民的支持,在到達目的地之後,女王随即發出了葡萄牙和巴西具有平等地位的号召,并決定将國号更改為葡萄牙—巴西—阿爾加維聯合王國,首都從薩爾瓦多遷至港口條件更加卓著、資源較為豐富的裡約熱内盧。

    在裡約熱内盧作為流亡時期首都的這段時間裡,在葡萄牙的幫助下,當地建立起了第一家證券交易所、國民銀行等金融機構,為資本市場的平穩運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葡萄牙—巴西—阿爾加維聯合王國國徽。雖然這隻是一個僅僅存在了11年的國家,但完全不妨礙它對于葡萄牙、巴西而言的重要意義

    即便有過通力協作的蜜月期,但殖民性質終究還是改變不了它的剝削性,民衆更渴望的是一個可以當家作主的獨立政權。在經曆本土淪陷的尴尬境地之後,葡萄牙的國力大大下降,往日殖民霸權的威風不再;而在政府遷回本土之後,葡屬巴西的獨立訴求也變得越來越明顯。

    1822年9月7日,來自葡萄牙王室的攝政王佩德羅一世宣布獨立,建立全新的主權國家——巴西帝國,并以法律的形式正式将裡約熱内盧定為巴西的合法首都。

    ▲帝國成立初期的裡約熱内盧

    帝國成立野心雖大,但在佩德羅二世時期,因為統治不力、不得人心等原因,政權很快被共和派所推翻。自此之後,巴西進入了共和國時期。從這個時候開始,首都建設進入規劃決策期,加上原先葡萄牙為裡約熱内盧夯實基礎,該城迅速走上了發展的高速期。

    從20世紀30年代起,巴西開始了它的工業化進程。開發曆史近乎空白,預示着蘊藏巨大的市場前景;東南沿海港口密布,創造了便利的對外往來條件;而過去被殖民的背景,則一定程度上為技術支持提供了渠道。

    趁着東風,裡約熱内盧的城市建設又迎來了新的契機。城中心在前幾十年的“瘋狂堆砌”中已經顯得十分飽和,逐漸地,決策部門将重心向城中以南和以西轉移。一個超大的都市圈初現雛形。

    ▲修築于20世紀30年代的科帕卡巴納皇宮酒店,是當年裡約熱内盧城市擴張過程中的代表性建築

    在工業化過程中嘗到甜頭,激勵着巴西向成為更強盛國家的目标奮力前進。裡約熱内盧,是他們極力打造的一個标杆,也是全國無論政治、經濟還是文化資源最集中的地區。因此,在這裡,你每天都可以看到無數的人群從全國各地蜂擁而來,一個接一個的工廠接連林立。擁擠,成為了首都最具代表性的詞彙。

    ▲當時巴西的建設熱潮,吸引了不少日本中下階層民衆移居,現在巴西的日裔居民已逾百萬

    這一系列社會變化的結果,就是極大地促進了裡約熱内盧的城市化。但是,不能忽略的是,裡約熱内盧在推進城市化的過程中,缺乏長遠的謀劃;對資源的合理配置,也沒有做出合理的判斷,人口數量和資源儲量存在不相匹配的情況。

    從最直觀的數字就能看出其中的弊病。在1900年時,裡約熱内盧的人口隻有不過的幾十萬人;到了20世紀中旬,裡約的人口便來到了250萬;而到了80年代,便激增到了1000餘萬。不止是裡約熱内盧,巴西包括諸如聖保羅等大都市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國家的城市化率呈現不斷攀升的趨勢。

    ▲和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相比,巴西的城市化起步雖晚,但進步的幅度卻十分驚人

    這樣的城市化表面上是提高了區域的競争力,但給巴西整個國家帶來的危機也是顯著的:人口從農村向城市大量湧入,特别是年輕人,青壯勞動力銳減不利于農業等基礎産業發展;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社會問題變得尖銳……如此“畸形”的城市化,是與自身發展階段不符、盲目追求面子工程所導緻的惡果。這也被稱作為是一種“過度城市化”現象。

    ▲從高空遠眺裡約熱内盧的貧民窟。規劃混亂、缺乏管理等因素,緻使巴西城市出現了環境告急及貧民窟叢生等惡果

    從19世紀中期最早的貧民窟形态“逃奴堡”棚屋開始,到20世紀巴西經濟奇迹期間每年逾7%的貧民窟人口增長率。城市中的貧富差距問題,變得越來越讓巴西當政者所警惕。

    民族獨立後的巴西,把握住了千載難逢的發展良機。着眼于打造典型的目标,巴西舉全國之力建設裡約熱内盧,但卻忽略了應和國家實際情況相結合。面對這樣的困局,遷都的計劃也逐漸地呼之欲出。


    二、向高原行進

    巴西雖然國土面積廣大,但人口分布十分不均。全國人口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其次是亞馬遜平原附近,巴西高原中心高海拔區域則人口稀少。這與地形因素、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等有着莫大的關系。

    ▲巴西高原覆蓋面積從北貫穿到南,是世界上僅次于南極高原的第二大高原

    在20世紀30年代之後,雖然巴西把握住了機遇,使自身地區競争力和國家實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這樣的蛻變,也存在着地區與地區之間不平衡的情況,而且是相當顯著的。

    巴西實現經濟騰飛,大西洋沿岸幾個大港的對外貿易功不可沒,因此這一帶地區也是全國發展程度最高的;其次是亞馬孫平原及附近地區,氣候适宜、土地平曠,且自然資源相當豐富,前景也是較為可觀。

    ▲位于大西洋沿岸的巴西第一大城市——聖保羅

    但位于中心位置的巴西高原,就沒有享受到這麼好的紅利了。高原平均海拔達到500—800米之間,面積占到國土的80%以上,重要性不言而喻。可由于地形因素以及優先發展沿海戰略等原因,巴西高原所在的中西部内陸地區,一直存在着經濟社會進步緩慢的狀況。

    ▲與生俱來的地形優勢使得礦産、農業等産業成為巴西高原的支柱産業,但這也是造成了當地産業單一化的弊病由來

    自此,城市負荷過重問題和發展不均衡問題,成為了巴西政府亟待解決的兩大難題。從50年代中期開始,遷都的聲浪在政府高層甚至是平民階層愈演愈烈。當時最好的決策方向,被認為是在解決充分發揮首都職能的同時,也能夠帶動中西部地區經濟出現新的轉機。

    在經過一番考察及衡量之後,巴西政府拟定中部城市巴西利亞作為國家的新首都。受到國家的青睐前,巴西利亞隻是一個普通且基礎設施水平落後的地區,而這也表明它可供塑造的空間相當巨大。自1956年築城開始,到最後1960年正式定都,巴西政府在其過程中投入了四年加數億美元的資本。

    ▲“将巴西利亞打造為首都的标杆”。在當地,這種大膽新奇的建築物随處可見,均是在築城過程中建設的

    新首都對外宣布之時,大體存在着兩方面的聲音:首先是贊同派。他們認為大都市的病根須盡快剔除,這對于當地民衆的生活、國家行政體制的健康運行,有着莫大的意義。同時,首都向中西部進軍,對于深度開發該區域将受益良多。

    其次是反對派。認為首都的改變,将影響國家對東南沿海長期以來的政策重心。并且巨額的建設費用,是對國家财政的一種損耗。

    但無論聲音如何紛繁,遷都已經是不可更改的大勢了,并被巴西政府視為是一項百年大計。在設計方面他們精益求精,避免重蹈裡約熱内盧的覆轍:人口數量上,規劃容量為50萬人;建設多個衛星城,分散城中心的壓力;指明住宅區、商業區和工業區的位置,并對一些區域内的建築限高……

    ▲巴西利亞人口目前已經突破了200萬,遠超最初預計水平,一定程度上來說達到了預期的虹吸作用

    在雙重危機凸顯之時,巴西政府毅然決然做出了遷都的決定。希望通過遷都這個契機,将行政管理水平和經濟社會發展帶到一個新的高度。巴西利亞作為巴西首都已經數十年了,關于它的亮點和诟病,一直也是衆說紛纭。


    三、既有成就,也有诟病

    巴西利亞的城建水準,對于這個國家的城市發展史來說,絕對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業界最有權威的專家團隊,持續進行過程評估和調整;公共建築盡所能地遵循現代主義特色,突出科技感和時代氣息;全域規整地劃分為31個區域,不斷拓寬衛星城市。

    巴西利亞的精益求精,最終使其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設計之都”榮譽稱号。

    ▲由衛星拍攝的巴西利亞城的高空俯瞰圖

    從遷都到現在,巴西利亞作為首都已經存在了數十年,這期間取得成績也是相當斐然的:它的出現,填補了中西部地區大城市的空白,創造了難以估量的就業機會;地區經濟水平迅速攀升,目前巴西利亞是GDP總量位居全國第三的城市,人均GDP更是達到了整個拉美地區城市最高值;通往全國各地的公路網接近完成,地鐵、高鐵等新興交通設施處于規劃完成或提上日程的階段。

    ▲巴西各地人均GDP 排行榜,巴西利亞位居全國第一

    成就是一方面,但遷都也曾引起過不小的争議。首先,巴西利亞在建設的過程中,國家從公共财政中撥出巨額款項,以作為支援。但高昂的代價,也引發了通貨膨脹、赤字暴漲等危機。民衆一時間怨聲載道,認為政府過于鋪張浪費。這也被普遍看作是巴西1964年軍事政變的一個重要誘因。

    ▲聖保羅民衆聚集在教堂廣場要求政府“還政于民”。因軍事政變掌權,巴西曾有過一段時間的獨裁時期

    其次,雖然新首都的經濟水平大大改善了,但這樣的成果,也僅是局限于巴西利亞及周邊衛星城。在整個巴西中西部等内陸地區來說,并未真正享受到實際的發展紅利,經濟社會仍停滞在一個相對落後的水平。

    ▲巴西利亞所在戈亞斯州失業率仍處在一個較高水平,且數值變化相當不穩定

    巴西遷都,是基于地區和國家前途的迫切性所考慮的。雖然批判的聲音仍時有存在,但從整個大局的角度去衡量,它依然是一個不可被抹去的決定。

    作者:陳相成 編輯:Thomas (唐)

    本文為“環球情報員”長期作者原創作品

    未經許可,請勿擅自轉載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End 全文完)—

    如果你想投稿,請戳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