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 > 正文

青藏高原及大西北行--嘉裕關--下


嘉峪關:“萬裡長城——嘉峪關”初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内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嘉峪關長城由西長城、東長城和北長城三部分組成,全長約60公裡。長城内外城台、墩台、堡城星羅棋布,共同構成了嘉峪關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懸壁長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築,此段長城從關城東閘門邊的角墩起向北延伸至黑山山腰,全長7.5公裡。山腰長城約750米,陡峭直長,氣勢雄偉,垂若懸臂,故有“西部八達嶺”之稱。






嘉峪關的修建,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古時簡陋的建築條件下,能建起如此雄偉的關城,是很不簡單的,但正因為如此,才演繹出一段段動人的傳說。

指放置在嘉峪關西甕城門樓後檐台上的一塊磚。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築,隻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準确和節省。


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占經過詳細計算後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

監事管依言發磚,并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衆工匠勞役三年。”竣工後,隻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甕城門樓後檐台上。監事管發覺後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開占和衆工匠的工錢,哪知易開占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當初,修建嘉峪關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

工匠們在黑山将石條鑿好後,卻人擡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大夥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裡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


大家正在長籲短歎,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雲中飄下一幅錦綢,衆工匠趕緊接住,隻見上面若隐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後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來後,衆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後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結果非常順利的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工期。衆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并成為工匠出師後必須參拜的地方。

嘉峪關城,城牆高9米,還要在城牆之上修建數十座大小不同的樓閣和衆多的垛牆,用磚數量之大是非常驚人的,當時,施工條件很差,沒有吊運設備,全靠人工搬運。而當時修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40裡以外的地方燒制而成。

擊石燕鳴

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築巢于嘉峪關柔遠門内。一日清早,兩燕飛出關,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等到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牆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死後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牆,就發出“啾啾”燕鳴聲,向人傾訴。古時,人們把在嘉峪關内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将軍出關征戰時,夫人就擊牆祈祝,後來發展到将士出關前,帶着眷屬子女,一起到牆角擊牆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種風俗。


而當時修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40裡以外的地方燒制而成。磚燒好後,用牛車拉到關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難,盡管派了許多人往城牆上背磚,個個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磚卻仍然供不應求,工程進展受到了嚴重影響

遊擊将軍府

嘉峪關遊擊将軍府,也稱遊擊衙門,初建于明隆慶年間,後來成為明清兩代鎮守嘉峪關的遊擊将軍處理軍機政務的場所。建築是1987年在原建築的基礎上恢複修建的,為兩院三廳四合院式,占地面積為1755平方米,建築面積808平方米。

在嘉峪關古代軍事史上,遊擊将軍府不但是嘉峪關長城防禦體系的指揮中心,而且是朝廷統治地方、檢查商旅使者往來、聯系西域和中亞及各少數民族的樞紐機關。

遊擊将軍府複原陳列以曆史史料為依據,以現有建築為框架,以超級寫實主義雕塑(高分子仿真雕塑)為主要形式,深入細緻地展現了嘉峪關遊擊将軍的生活史迹。

嘉峪關陳列從人物生活入手,内容嚴謹、科學、準确,高分子仿真人物栩栩如生,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陳列形式既樸實又具有一定的觀賞性、趣味性,使其成為參觀、遊覽嘉峪關的一處亮點。


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來到這裡放羊玩耍,看到這個情景,靈機一動,解下腰帶,兩頭各捆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然後,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輕巧的山羊,馱着磚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牆。人們看了又驚又喜,紛紛仿效,大量的磚頭很快就運上了城牆。

光化樓

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由時任肅州兵備副憲李端澄主持修建。“光化樓”為三層三檐歇山頂式結構,樓高17米。精雕細刻,五彩裝成。樓閣第一層為磚木結構,第二、三層是木結構榫卯咬合而成。雖然經曆了近五百年的風風雨雨及地震等自然災害,但它仍巍然屹立于關城之上,盡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高超和精妙。






嘉峪關關城

嘉峪關,是明代萬裡長城的西端起點,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壯觀,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後期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稱。

關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曆時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嘉峪關長城築而後可守也嘉峪關關城布局合理,内城東西二門外都有甕城回護,面積各有500餘平方米。嘉峪關關城依山傍水,又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


長城第一墩

長城第一墩:即讨賴河墩。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築,它是明代萬裡長城從西向東的第一座墩台,是明代長城的西端起點,是嘉峪關長城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北距關城7.5公裡,墩台矗立于讨賴河邊近80米高的懸崖之上,可謂:“天下第一險墩矣”。

明代,嘉峪關管轄着“腹裡、沿邊、境外墩台三十九座”。關内墩台林立,縱橫交織,相互了望,互通情報。長城第一墩,是關南最主要的一座墩台,擔負着傳遞關南及祁連山諸口軍事信息的任務。設有塢、驿馬、驿駝、食宿、積薪等物,配備有一定數量的守兵。長城第一墩是嘉峪關軍事防務的重要據點,這裡曾經伴随着雄偉壯觀的嘉峪關演繹過許多神奇的故事,詩曰:長城第一墩“清流讨賴臨危壁,大嶺祁連斷戰氛。铠甲冰河聞拆鬥,旌旗旭日舞鵬鲲”。


長城第一墩景區自然景緻壯觀,東臨酒泉,西連荒漠,北依嘉峪,南望祁連。讨賴河水滔滔東去,朝陽裡,宛若銀練飛舞在戈壁之上;夕陽下,又如飛龍遊走于山澗之中。極目南眺,山峰終年潔白,襯映着藍色天空,更覺清新如畫。“四時大雪,千古不消,凝華積素,争奇獻秀,氤氲郁蔥,淩空萬仞,望之如堆瓊壘玉”。晨曦初起,彩霞橫抹天空,天高野闊,千嶺萬壑競披紅裝,婀娜多姿。雨後,祁連山中長雲如練,纏繞山腰,或化作各種離奇物形,或變作鐵馬甲兵;或雨過天晴,彩虹橫挂山川。正所謂:“餘收遠岫和雲濕,風度疏林帶舞飄”。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