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一味吳茱萸,治病大功效!吳茱萸17種外用妙方,全身疾病都趕跑!

中藥吳茱萸,味辛,苦,性熱,有小毒。入肝,脾,胃經。功能:散寒止痛,疏肝下氣,溫中止瀉。内服常用于脘腹冷痛,厥陰頭痛,吞酸,嘔吐,寒濕洩瀉等。但由于本品辛熱燥烈,易傷陰耗液,損氣動火,故陰虛有熱及實熱患者則不适宜。根據内病外治、上病下治的原則,吳茱萸不僅可用于寒證,也可用于某些熱證,這就擴大了吳茱萸的治病範圍和其治病的作用。其外治法十分簡便,奏效迅速,且避免了毒副作用,尤其對嬰幼兒的某些疾病更為适宜。現将其外治方法及其适應證簡述于下:

穴位敷藥治病法

一、湧泉穴敷葯治病法:

湧泉穴屬足少陰腎經,位于足掌中心之凹陷處,在第2、3跖骨之間。穴性:清腎熱,甯神志,蘇厥逆。臨床常選用該穴位治療神經性頭痛,腦出血,小兒抽搐,心肌炎等證,吳茱萸辛散溫通,用其粉加入食醋,調成糊狀,敷于湧泉穴,可通過經絡之作用,引導人體上部的虛熱下行,即常說的引火歸元。敷藥後,湧泉穴有發熱感,即虛火下行的象征,病即漸愈。

1、小兒口熱流涎:取吳茱萸5g,置于搗藥的小鐵臼中,搗杵為粉末,再給其粉末中加入少量的面粉活勻後,依年齡之大小,取适量粉末,加入幾滴食醋,于睡前調敷于患兒湧泉穴(男左女右)上,外面用一小塊适當的塑料布貼護上,再用塑料帶包捆牢固即可,第二天晨起後,可揭下其已用過的粉末存放着,再于睡前給己用過的粉末中加入适量未用過的粉末,用食醋調成糊狀,再敷于湧泉穴上。一般3日即可痊愈。

2、眩暈病:肝腎陰虛,水不涵木,風陽浮越,上擾清空,清竅失甯,緻生的眩暈。将吳茱萸碾成粉末,每次用10g~15g,方法如前。

3、喉痹(類似慢性咽喉炎):用吳萸5g,冰片0.3g,共為細末,敷法如前。

4、痄腮(腮腺炎):痄腮病多發于冬春二季,由于時行溫毒之氣或風熱之邪侵襲少陽及陽明氣分,更挾痰火積熱,緻使氣血瘀滞,邪阻經絡而發病。本病多發于小兒,成人亦有患此病者,患過一次後可獲終生免疫。該病有較強的傳染性。治療該病,可用吳茱萸15g,生綠豆50g,共碾為細末,加少量面粉,用醋調成糊狀敷于雙側湧泉穴(亦可依男左女右方法),外用膠布帶固定。每天換藥1次。3~5次可獲痊愈。

5、神阙穴(肚臍之中央)敷藥治病法:神阙穴系任脈之要穴,其穴位與督脈之命門穴相對應,任督二脈經氣相通,陰陽相濟,起着調節人體髒腑生理功能的重要作用。其穴性為溫通元陽,蘇厥固脫,運腸胃氣機,化寒濕積滞。臨床上常取該穴治療腦溢血、霍亂(吐瀉交作)、急慢性腸炎,虛脫等病。用吳茱萸研粉醋調敷神阙穴,溫中散寒,可通過任督二脈調節腸胃功能,止脘腹痛和幫助消化,對治療因寒邪犯胃所導緻的腹痛、腹瀉,都有好的效果。

6、寒性吐瀉:用吳茱萸5g,研末;生姜10g,搗泥,放在鍋裡炒熱,将吳茱萸粉撒在炒熱的姜泥上面,乘熱敷于肚臍(神阙穴)上,用一塊塑料紙貼上,加紗布敷料蓋上後用膠布固定。每隔6小時換藥1次。病愈後還可續敷藥1~2次。

7、虛寒洩瀉:用吳茱萸粉3g,肉豆蔻粉3g,加少量面粉混合,用醋調成糊狀,敷于肚臍上,小塊塑料紙貼上,加紗布塊蓋上用膠布固定。每隔6小時換藥1次,一般換2~3次後,病可獲愈。

8、虛寒腹痛:用吳茱萸20g,公丁香10g,胡椒3g,共研細末貯于瓶中備用。用時每用該粉3g,面粉少許和勻,加入适量姜汁(生姜搗爛後加入少量溫開水擰汁),調成糊狀敷于臍上,如上面方法固定。每6小時換藥1次,病愈後還可敷藥2~3次,以除盡寒邪。

二、足三裡穴敷藥治病法:

足三裡穴位于犢鼻直下三寸,胫骨前緣外開約一寸,以手掌按膝蓋時當中指盡處,即是此穴;或屈膝,或平卧,直外犢鼻下三寸,于胫骨前緣旁一橫指凹陷處取之。該穴性為:理脾胃,調中氣,和腸消滞,疏風化濕,通調經絡氣血,有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作用。臨床上常取該穴治療嘔吐兼腹瀉(急慢性胃腸炎),及下肢風濕痛,和保健的作用。該穴屬足陽明胃經。

1、肝氣犯胃:胃脘脹痛,時時嘈雜,嘔酸或吞酸等證。用吳茱萸1g,黃連6g(或用左金丸3g研成粉末亦可),共研為粉末,用其二分之一,加入少量面粉,用少量紅糖和勻,敷于足三裡穴上,用上面固定法固定。每12小時換藥1次。四次可愈。

2、食滞胃痛:脘痛悶脹,噫嗳食臭,不欲飲食,舌苔厚膩,用吳茱萸3g,厚樸3g,共研末加面少許,取紫蘇葉汁少許,加入和勻,調敷于足三裡穴位上,固定。6小時患藥1次,3~4次可愈。

3、虛寒腹痛:腹痛綿綿,得熱痛減。用吳茱萸3g,細辛1g,共研末,加少量面粉和勻,用少量白酒調成糊狀,敷于足三裡穴固定。12小時換藥1次,3~4次可愈。

三、病所敷(熨)藥治病法

1、用吳茱萸直接敷(熨)患病部位,對寒邪所緻的疼痛有良好的效果。吳茱萸性熱能溫煦氣血,散寒止痛;用于皮膚疾患可祛風除濕,燥濕止癢,止能抑制真菌所緻的病患。

2、寒疝病:少腹痛肝經受寒,寒滞肝脈,少腹拘攣,牽掣陰部,莖囊内縮。用吳茱萸30g,老姜5g(打碎),加入少量黃酒炒熱,用布包上,乘熱熨患部及關元、會陰等部位。熨3~4次即可治愈。

3、風濕痺痛:吳茱萸50g,加少量食醋,文火炒熱後,再加入粗蠶沙50g(亦可用海鹽),混合炒熱後,用布包裹熨患部,冷後再炒熱熨,每日熨1~2次。

4、濕疹及黃水瘡:吳茱萸30g,海螵蛸15g,硫黃6g,共研細末備用。有滲出液者,可将藥粉直接撒于患面,無滲液者,用少量香油,調藥粉塗敷于患面,每日1次。

5、陰部瘙癢:用吳茱萸50g,煎水,洗患部,每日1~2次,洗2~3日可愈。

6、寒濕頭痛:吳茱萸50g,加适量水,煎3~5沸,乘熱熏頭部,稍溫後,用水洗頭部。(陶昔安 重慶市石柱縣熊順蘭中醫診所)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