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一個人,在這3個方面下足功夫,為人處事就成功了一大半……

一個人,在這3個方面下足功夫,為人處事就成功了一大半…… 原創 曾仕強頻道 2022-01-11 17:00

曾仕強公衆号與您相伴3234天▲戳上方藍字關注




|全文共2500字,深度閱讀需8分鐘,受益終生|

儒家經典《大學》提出了人生的四大關卡,分别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很多人質疑,難道立業不重要嗎?為什麼沒有立業這一個重要項目。 其實,這并不是古聖先賢的疏忽,更不是往昔經濟不繁榮、各行各業不發達的緣故,而是透露出一種非常重要的信息。 那就是我們工作,發展事業,本身沒有什麼目的,必須在這個過程中,完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使命,否則一切到最後都是毫無意義的。 而且“修、齊、治、平”,以“修身”為本,“齊、治、平”為末。 這并不是說“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性不如“修身”,而是說“修身”這道關卡還沒通過,“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三道關卡當然也過不了。 人生就是修己安人的過程,一切以修身為起點,同樣,一切也以修身為根本。 那麼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到底應該怎麼修身?修些什麼? 人生處處是道場,日常修身,最主要的莫過于下面三個要點。看似十分簡單,卻十分不容易做到。 1 自 覺

日常修身,就體現在處理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上。

當别人對我們客氣時,我們必須提高警覺,自動講理。
不管對方怎麼說,我們自己要趕快衡情論理,表現出合理的态度和行為,以求合情合理。 做人最要緊的,固然是講道理。但是理不易明,道理往往很難講。
有時候我們認為相當合理,而對方卻不以為然,認為我們并不講理。
這時候,對方會客氣地提醒我們,希望用點到為止的方式來促使我們自行調整。 比如,中國人常說“沒有關系”,其實這句話多半含有“有關系”的意思在内。


我們聽到這一句客氣話,馬上要充分自覺,千萬不要以為真的沒有關系,而應該依據一定有關系的标準來調整自己的态度和行為。
對方才能夠以沒有關系開始,也愉快地以沒有關系來收場。 若是聽到“沒有關系”這一類的客氣話,便以為自己真的十分有福氣,碰到一位沒有關系的仁兄,那就是不夠自覺,錯将客氣當作福氣。 結果呢?對方以沒有關系開始,卻以有關系結束,弄得彼此都不愉快。
對方所持的道理,其實相當明顯 :
“為什麼我對你這麼客氣,你竟然那麼不講道理?遇到這種不知自覺的人,我真不知道應該采用什麼方式來和你互動。” 中國人講求由情入理,便是喜歡采取給足面子讓他自動講理的途徑,借由客氣的口吻來點醒對方:
“最好趕快清醒過來,自覺地講理,以免鬧得彼此都下不了台。” 有了面子,趕快自動按照道理去做,叫作自覺,這樣的人修養很好,人人喜歡。 有了面子,誤認為對方一點也不介意,不知道趕快調整自己,甚至得寸進尺,便是不自覺。
這樣的人不會受歡迎,别人敬而遠之還來不及。 2 自 律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很多事總是讓我們感覺到不滿意。
但是當我們不滿意别人的表現時,卻不可以直接指責,也不能夠立刻和對方講道理。
最好先給他面子,用情來點醒他,使其自動講理,合理地調整他的言行。 任何人都有糊塗的時候,不知不覺地表現出不合理的行為。
對于這種無心的過失,如果馬上加以指責,對方就會認為我們對他存有成見,明明是無意的,也要曲解成為有意,可見已經有了偏見。 居于彼此、彼此的交互法則,反正你已經把我當作有心犯錯的人,我就索性錯到底,看你能夠把我怎麼樣。
這種态度,雖然是一種惱羞成怒的不正常反應,但是人就是人,往往克制不了自己。 我們反省一下,畢竟是我們不夠理智,一下子就把他看成惡意的人,這才引起他的惡意,我們自己其實也有相當的不是。 當一個人不夠清醒、做出不正當的行為時,立即和他講理,很容易引起他的自我防衛心理。


居于“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理不易明”說出一些歪理。然後又因為話已經說出口,不得不堅持以維持自己的面子,變得更加強詞奪理。 這種反應,固然并不合理。
但是我們在對方心理上尚未準備好的時候,急着去和他講道理,也應該負起相當的責任,因為是我們把他害成這個樣子的。 我們希望别人由情入理,先給我們面子,再來誘導我們自動講理。
我們将心比心,必須了解别人也具有同樣的期待,以滿足顧全面子的需求。
于是罵人之前,先把想要罵出來的話吞下去,改換一個方式,用“同情心”來化解對方的敵意,比較容易獲得合理的結果。 要和對方講道理,不忘先給足面子,這是中國人有情的表現,至為珍貴,不要輕易忘掉。
處處克制自己,時時提醒自己,任何人都可能有糊塗的時候,不可以一下子就把他逼到死胡同裡,使他沒有自動改善的機會。 這種态度稱為自律。
自己管制得恰到好處,可以減少許多無謂的麻煩,節省許多時間和精力,這就是修養。
3 自 主

人生在世,還要 随時提醒自己,必須以自動自發的精神,來維護自己的自主。
一旦被 動,處處依賴他人的指示,就會喪失自主的權利,成為一個不夠資格自立的人。 人有自主性,可以自行決定要自動還是被動。
但是有心自動的人,仍然保有其自主性;若是選擇被動,便要接受他人的支配和指使,逐漸喪失自主性。 我們所向往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如果不能自動自發,怎麼談得上自由自在?
我們所盼望的,是安甯愉快的生活,若是不能自主,怎麼獲得安甯? 愉快從何而生?
人的尊嚴,就在自主自立,假如喪失自主,不能自立,這個人的尊嚴不複存在,也是一種自作自受。


人都喜歡自動自發,隻是不敢、不能或不願意自動。
不敢的原因,是每次自動都動得不夠令人滿意,惹來許多困擾;
不能的原因,在于實力不足,自動起來,實在沒有把握;
而不願意自動的原因,則在心有不平,認為自己受委屈,已經夠倒黴了,為什麼還要自動自發? 無論不敢、不能或不願意自動,結果都是自己蒙受其害。
因為不自動的結果,必然引發别人的他動。外來的壓力越大,對自己越不利。 自動改變不敢自動的原因,也就是磨煉自己的功夫,使自己每自動必圓滿,豈有不敢之理? 自動消除不能自動的障礙,修煉自己的本事,使自己有足夠的把握随時随地都能夠恰到好處地自動,哪裡有不能的道理? 自動提升自己的自動意願,看清楚“天底下哪裡有什麼公平的事情”,如果已經十分公平,有關“公平”的字眼早就應該消失。
大家一天到晚喊公平,要求公平,證明公平仍然離我們相當遙遠。 中國人所講求的,不應該是公平不公平的問題,而是有本事的人,自然會得到他 想獲得的東西。
自己沒有本事,要檢讨改進,怎麼可以一味責怪别人呢? 自動自發才能夠自主,依賴他人,勢必接受他人的指使,越來越不能自主,也就越來越對自己失去信心。 我們應該在日常為人處事中,培養自己自動自發的精神,久而久之,就可以實現自主的能力,這就是修煉的過程。 其實,我們身處人群社會,所謂修身,無外乎在日常生活為人處事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自覺受人敬重必須自動講理,自律并敬重他人應該給足面子,自主地提高自動自發的精神。
這就是修身的三大要領。 最好用心領悟,踏實踐行,這是值得一輩子全力以赴的事情。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彙編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