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乘法交換律分配律學的暈暈乎乎?小學計算裡最大的難點,這樣才能學明白

今天來交一篇欠了很久的作業~

會想起來寫這個,是因為周末和朋友聊天,他女兒小學四年級。四年級的數學,要集中學習幾個運算律,他說,乘法交換律、分配律,孩子學的那是一個暈暈乎乎,講的時候好像聽明白了,到做題的時候又不會了。

我說,這吧,也不怪孩子。

朋友說,那怪啥?

我說,怪教材啊。

這不是搞笑,是真的。

咱們的數學教材,已經編的相當不錯了,好多知識點的學習方法都挺先進,不過乘法的交換律,教的方法卻不太科學。

咱們來看啊。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孩子第一次學乘法的時候,書裡給出了下面這個例子。

過山車一共有7排,每排坐2個人,用乘法算式表示,既可以是:

2️7=14

又可以是:

7️2=14

會這麼寫,是因為課改之前學乘法,要區分“乘數”和“被乘數”,“2乘7”和“2乘以7”是不一樣的,彎彎繞繞,把好多孩子繞暈了。于是教材改革,就把這個内容去掉了。

不過這一改,又矯枉過正,改過頭了。

7個2,和2個7,是一回事嗎?

不是。

算出來的結果雖然一樣,但意義完全不一樣。這就好像一頭羊和一隻豬,都重30公斤,你就說一頭羊跟一隻豬是一回事……

這顯然不對嘛。

但是教材裡,完全忽略了這兩者的區别。

既然沒區别,乘法交換律還有啥意義呢?

于是,到四年級學乘法交換律的時候,就簡單粗暴的告訴大家,兩個數相乘,換一換位置,結果是一樣的。

再給出一個公式:a ️b = b ️a

這就很考驗老師水平了。

好的老師能把這個内容講透。但如果老師水平稍微差一點,隻是照本宣科,孩子很可能就會學的似懂非懂、迷迷糊糊,不知道為什麼兩個數可以交換,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去交換他們,最後就變成了背公式。那麼,自然就談不上靈活應用了。

現在有不少學者,比如有名的數學教授張奠宙先生,都對教材裡的這個内容提出了質疑。

除了乘法的交換律,乘法的分配律也講的不太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而這些,可是基本上構成了小學裡一塊很重要的内容——運算律。難怪運算律是小學數學的難點了。

那怎麼辦呢?

隻能靠家長來補位,幫助孩子真正的理解運算律,理解了,才能用的靈活。

怎麼理解乘法交換律?

咱們就順着乘法交換律往下說。

妞妞剛接觸乘法的時候,有一次我們玩積木。

我在一張紙上擺了5排積木,每排2個。像下面這樣:

我說:“你看,每排是2個積木,一共有幾個2?”

妞妞說:“5個。”

我說:“沒錯,5個2。你算算一共有幾個積木。”

她在心裡默算了一會兒,說:“10個。”

我說:“真棒,不過這樣算是不是有點慢啊?5個2,得算好多次呢。有沒有更快的方法?”

她搖搖頭說不知道。

我說:“媽媽給你變個魔術。我拉着紙,旋轉了90度。”

然後和妞妞說:“你看現在一排是幾個啊?有幾排?”

她說:“5個,有2排。”

我說:“真棒,5個2變成2個5了,你再算算2個5是多少?是不是算起來方便多了?”

雖然我并沒有告訴她這叫“乘法交換律”,但她非常具象地感受到了,同時也理解了為什麼兩個數字可以交換,而交換是為了計算更簡便。

再說說教材裡過山車的例子。其實隻要多加上一句話,就能讓孩子理解的更清楚:

橫着看,一排2個小朋友,有7排,是7個2。算起來太麻煩了。那我們豎着看呢?一列有7個人,有2列,就變成2個7了。

這樣在孩子剛學習乘法的時候,就可以非常自然的引入乘法的交換律。

其實新加坡的數學教材、俄羅斯的數學教材,還有咱們浙教版的數學教材,都是這樣做的。

浙教版在一年級下學期的時候就學習了乘法,舉的是小朋友做操的例子,然後用橫着看、豎着看的方法,引入了交換律。這比起人教版到四年級去統一學習運算律,孩子的理解會更順暢,也更透徹。

所以你看,就像我以前說的,超前學并不是指按照教材的進度,比教材學的早,就叫超前學。教材也有它不盡合理的地方。隻要是孩子能具象的理解,認知水平能達到的學習,就不叫超前學。

事實上,現在北京的牛小,比如西城區的實驗二小,就牛在他們的教研組會去研究怎麼把知識高效的連接起來,讓孩子學的更快,還學的更好。

關于乘法的交換律,以及文章後面我會講到的乘法分配律,我給大家的建議是:

1、在孩子開始接觸乘法的時候,就通過具象的例子,自然的引入;

2、但是一二年級僅限于具體的例子,至于a×b=b×a這樣的字母式,以及“交換律、分配律”這樣的專有名詞,仍然可以等到四年級跟着學校一起學。這樣分為兩個階段,互相連接,沒有矛盾;

3、不斷用不同的場景,讓孩子加深對運算律的理解。

像前面提到的積木、排隊、過山車,都是生活裡可以經常去做的。這之後,還可以把它延伸到半抽象的點點圖上。

妞妞現在就會很自然的使用運算律來把計算變得更簡單。比如碰到30個4,她會自言自語說,那就是4個30,然後掐指一算就算出來了。

怎麼理解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可以說是小學階段最難理解和掌握的運算律,因為好多小朋友也把它學成了背公式、套公式:

a ️ b + a ️c = a ️(b+c)

這對小學的孩子來說,可是抽象的很,難怪學不好。

但其實用上具體的例子,一二年級甚至更小的孩子一樣能理解。

就比如玩積木,像這樣,3排原木色積木,一排3個,還有3排紫色積木,一排2個,一共有多少積木呢?

孩子的第一反應,都是先算原木色積木,再算紫色積木。這時候可以引導孩子,把原木色積木和紫色積木放在一起看,一排是5個,3排就是15個。

這樣孩子就能直觀的理解,為什麼

3️3 + 2️3 = (2+3) ️ 3

再比如,每排12個圓圈,有4排,算起來有些麻煩。

那怎麼辦呢?可以把圓圈分開,先算4個10,再算4個2,這樣算起來也更簡單了。

對于一二年級的孩子,還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

學校要買課桌椅,每張桌子75塊,每把椅子25塊,買10套桌椅,要多少錢呢?

然後可以引導孩子畫出示意圖:

可以先橫着看,分别計算桌子和椅子的價錢,再相加,算式就是:

75×10+25×10

也可以豎過來看,按10套來計算,算式就變成了:

(75+25)×10

這樣的數形結合,都直觀展示了等式在形式上發生變化的原因,而且,因為後面這種方法算起來更容易,孩子也能感受到,哦,原來分配律的作用在這裡啊,這樣以後孩子就會自然的去思考,用哪個運算律,可以讓我算起來更輕松呢?

在之前關于乘法怎麼學的文章裡面,我說到真正理解乘法,包括下面這幾個方面:

  • 理解乘法本源的含義是什麼;

  • 知道我們為什麼需要使用乘法;

  • 能在不同的具體場景下使用乘法;

  • 理解乘法的分配律、交換律、結合律;

  • 知道怎麼通過拆分、合并數字,進行靈活的計算;

  • 知道乘法的幾何表達。

到今天,這幾個方面就都寫到了,大家可以點擊下面的文章複習,建立一個整體印象,然後在生活中靈活的“植入”

雖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上牛校,但高效學習這個工作,就由我們來替孩子們做了吧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