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淺談低年級數學應用題的教學方法

低年級數學應用題的教學是整個數學應用題教學的基礎,并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的思維方法,有利于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因此必須從基礎抓起,做好低年級數學應用題的教學。作為低年級數學教師,我對低年級數學教學有一定的體會,對如何進行低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有一些膚淺的認識,具體來講分為以下幾點:

(一)、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口頭表達能力。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是處在直觀形象思維階段,其思維特點主要是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和表象進行思維活動的。所以,在低年級應用題教學中,我認為要多培養低年級學生觀察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觀察也就是要仔細的去看,通過觀察能完整的把所看到的說出來。教材在編排應用題時是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最開始出現的是用圖畫表示的應用題。這時候,我認為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應用題(圖畫),運用數數等已有知識直接獲取一些信息。如教學時,可向學生提問:圖上畫了什麼?分為幾堆?左邊和右邊各有幾個?能求什麼?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對于個别不能說完整的同學更是要多加鼓勵并請其他同學幫忙補充完整,這樣大部分的學生都能根據圖上所畫的,把題意完整的說出來,這樣解題就容易多了。數錯,不看問題是低年級學生解應用題中常犯的毛病。如果重視學生的觀察訓練和語言表達能力,效果會好得多。這樣可讓學生初步感知應用題由三個部分組成,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伏筆。

(二)、培養學生理解和分析能力。

多數學生做文字應用題時隻讀一篇題,不作深入思考,憑感覺做。這樣往往會題意弄錯。應用題的難易不是取決于數據的大小,往往是由應用題的情節部分和數量關系交織在一起的複雜程度所定,所以解題的首要關鍵就是理解題意,即審題。審題就要讀題,讀題必須要認真仔細,通過邊讀邊想了解題中講的是什麼事情,經過怎樣,這就是我們說的已知條件,結果怎樣,則是所求的問題。低年級學生由于分析問題時注意力穩定性遠遠不夠,所以不僅要邊讀邊想,還要邊“鈎”和邊“圈”。把條件和問題用鉛筆鈎出來,再把關鍵字或詞圈起來,這樣題意就明白一半了,再根據所鈎所圈邊讀邊思考自然很容易就能解答了。比如:“公共汽車上原來有24人,到下一站下了7人,又上了11人,車上現在有多少人?”學生先讀題知道了是發生在公共汽車上的事情,并通過鈎條件和問題知道了有三個條件一個問題,再通過圈“下”字理解了是“少了”,圈“上”字理解了是“增加了”,再讀題明白了題的意思:在原來24人的基礎上少了7人後又增加了11人,列式為“24減7再加11等于28人。這就是讀,鈎,圈,鈎出條件和問題,圈出關鍵字與詞。

現在我再來說說求多、求少的應用題,這有一個規律:如果是求多的就用加法來計算,求少的就用減法來計算。要想解決這一類型的應用題,最關鍵的就是要知道求多還是求少。比如:“小紅有18朵花,小明比她少5朵,小明有幾朵花?”在解答這類的題型時,我先讓學生完成:讀、鈎、圈的過程,學生基本上就找出了已知條件和問題了,問題是求:“小明有多少朵花,”那小明的花是多還是少呢?就是解決這題的關鍵,所以我們要判斷一下,怎麼判斷呢?找出關鍵句,就是小明的花的朵數和什麼有關系,一下就可以看出“小明比她少5朵”是關鍵句。再用鉛筆把它鈎出來,表示重點,再把比她這兩個字遮住,重新讀這句話,就變成了:“小明少5朵”。通過再次讀,學生這下就明白了:小明的花少,求少的用減法計算,那麼算式就是:18減去5等于13朵。你看這樣是不是就把這道題變簡單了呢!但是有大部分學生一見到題裡有“少”字就用減法去計算,見到多字“就”用加法去計算的錯誤思維。比如:“小紅有18朵花,比小明少5朵,小明有多少朵花?”有大部分的學生一看到題裡有個“少”字,想都不想就列出算式為:18減去5等于13朵。這道題和上道題晃眼看感覺好像是差不多的,可仔細一讀題,實際是不一樣的,這題裡雖然仍然是求的小明有多少朵花,但關鍵句發生了改變,變成:“比小明少5朵,”那麼是誰比小明少呢?這一關鍵句就是接着上句:“小紅有18朵花”說的,所以應該是“小紅的花比小明少5朵”。方法和上例一樣,還是看求多的還是求少的,判斷的方法與上例相同,用手把“比小明”遮住,讀一遍:“小紅的花少”,小紅的少,那小明的花就多,求多的用加法計算,小朋友自然就能又快又正确的列出算式來:18加5等于23朵。這就是求多、求少的應用題,解決這類問題關鍵就是要進行判斷是求多的還是求少的,判斷的方法就是把“比什麼”遮住,就知道誰多誰少了,這樣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三)、培養數學知識生活化。

讓學生感覺到數學的實用性,最重要的還是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又服務于生活,如何把枯燥的數學變得生動有趣,易于理解呢?我們應從課堂教學入手,聯系生活實際講數學,把孩子的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如教學圖畫應用題時,可以編一道這樣的文字應用題:過節了,媽媽買了一籃子又紅又大的蘋果共12個,給爺爺送去4個,還剩幾個?這樣似乎累贅,但很明顯學生感覺到4個蘋果是從籃子裡拿出來的,拿出來即“去掉”,“去掉”就用減法,從12個裡去掉4個,則用12減去4得8個。這比讓學生說籃子外面和裡面共有12個蘋果,籃子外有4個,求籃子裡有幾個蘋果,讓學生列式計算效果要好得多。還可以讓學生做做拿走的動作,來感知“拿走”、“去掉”的含義。又如:圖中有白兔8隻,灰兔6隻,讓同學們提問。可以讓學生大膽的提問,有的學生有可能會提:灰兔比白兔多幾隻,别批評他,讓班上同學通過的表演的方法讓他明白灰兔比白兔少,灰兔和白兔比時應該說少幾隻而不是多幾隻。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再如我們一二年級的題裡會出現“貴”、“便宜”、“優惠”、“退”、“移走”……等詞語,學生雖然能認識這些字,但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我們就給它轉化成學生能理解的字或詞,如“貴”對“多”、“便宜”對“少”、“優惠”對“少收”、“退”對“去掉”、“移走”對“拿走”……這樣學生就能理解題意了。至于怎樣表述更有利于不同的學生理解,就在于教師對學生的了解程度及引導方式了。

(四)、培養解題過程習慣化

有些老師認為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在做應用題的時候不用要求帶單位和寫出答語。我卻不這樣看,我認為解題的過程習慣是需要一定時間來培養完成的,不是說一定要到了中高年級要求學生必須帶單位和寫上答語了才開始要求。如果那樣學生到時候就很容易因為在低年級養成的做應用題不帶單位和不寫答語的習慣,而常常忘記帶上單位和寫出答語。那時想要糾正的話一時半會也不容易辦到。我在教學時,一年級上冊由于學生識字量少,要求學生口述,在一年級下冊時就要求學生必須帶上單位和寫出答語,這樣到了中高年級學生就自然養成了解題過程習慣,而無需再為此費心了。

以上就是我在教學應用題中的點滴體會,“觀察和語言表達能力”是解決應用題的基本前提;“理解和分析能力”是解決應用題的本質保證;“數學知識生活化”是學生學有所用的最佳發展;“解題過程習慣化”是解決問題的一個完美句号。總之,教師要在教學中結合本班學生基礎能力的實際情況,靈活變通地開展教學活動,一定能培養起學生對學應用題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2012年10月31日

你可能想看:

上一篇
周易虞氏易

下一篇
郭彧與易學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