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陽古鎮圖
穆陽康厝源流長,今到岙裡來觀光
(作者:劉世昌)
俗話說:“福安好穆陽”。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記載:“(長溪縣永樂鄉)欽德裡:缪洋、雞嶼、牛嶺”。缪洋就是穆洋(穆陽),明萬曆四十年王應山《閩都記》有載:“穆陽,在十八都。缪氏聚族于斯。缪與穆同音義也。扶曹缪烈有《穆洋八詠》”。地名穆陽就與缪氏有關,福安文史資料第二十輯《福安姓氏》記載,缪恺(說)約于五代顯德年間(約955年)從壽甯犀溪遷入穆陽溪北獅子岩下,為穆陽東魯缪氏五世祖。
蘇堤舊稱黃坂,蘇坂舊稱蘇家坂,康厝舊稱康家坂,桂林舊稱卓家坂,這些地名都隐含着創基者。而今康厝鄉竹岙村管轄下的岙裡舊稱羅墺底,明萬曆版《福安縣志·輿地志·地名》記載:“……卓家坂、坂頭、羅墺底、穆陽、謝陽、西名……”後來,羅墺底衍化為羅岙裡,清光緒十年版《福安縣志·疆域志·都圖》載:“用儒鄉(舊永樂鄉,以簽樞鄭寀改今名),欽德裡,統圖六……十七都二圖:西銘、謝陽、宋家、石竹園……羅岙裡、彭家山、仙坑、薛陽、卓家樓。”羅岙裡之“羅”就是羅氏。
康厝鄉鳳源祠族譜中《羅氏族譜序》叙:黃巢之亂(878—884年),唐常州司侖參軍羅邵進避居羅源。再遷長溪永樂鄉欽德裡奏儒峰下,即穆陽鳳源,邵進為鳳源羅氏始祖。鳳源就是岙裡,屬十七都餘峰境(福安方言“餘”與“儒”同音,就如康厝鄉儒南村屬十七都餘南境),後山如鳳展翼。
據地方資料記,隋炀帝大業辛末年(611年),蘇惟忠、蘇惟智、蘇惟信兄弟三人由河南光州(今固始縣)入閩福州月餘,轉遷長溪縣穆洋奏儒峰下澳裡。唐嗣聖元年(684年),複遷蘇家坂(今蘇坂)。為何放棄澳裡呢?據傳羅公施計反複作虎咆哮,蘇善公先前懷疑,後來信以為真,請道士做法事降龍伏虎,後離開澳裡。從時間上說,羅氏躲避(878—884年)黃巢之亂入閩,蘇氏遷出澳裡為684年,羅氏未至而蘇氏已棄居。傳說不足為信,且《舊唐書·孝友》載羅讓以“仁惠”著稱。
邵進為羅讓長子,曾任常州司倉參軍,時避地而居,為岙裡羅氏始祖。邵進長子漢充,其人其事入縣志。
明萬曆版《福安縣志·營繕志·壇祠》記載:“忠惠侯廟,祀羅漢充,光州固始人,唐末任江州司馬。因黃巢亂,避地穆洋羅墺底,披荊棘,數年成聚。卒,鄉人祀之。宋紹興四年(1134年)賜号。”清乾隆四十八年版《福安縣志·祠廟志》還載:“民懷其德,立廟祠之。水旱災疫,祈禱辄應。宋嘉定(1208—1224年)初,賜廟額曰:‘忠義祠’。”當時,羅漢充身先士卒,與民同作,開山治水,成年累月,墾坂為沃。在岙裡閩東羅氏宗祠前側有座宮廟,正中供奉林公大王,左邊奉祀羅漢充,族人尊稱他為忠惠侯公。
(請村裡鄉親将以上塑像燈帶放旁邊)羅氏宗親口口相傳,站在康厝村朝南而望,眼睛所能看到的山林田野在以前都屬于羅氏,現正在建設的工業園區之地統稱為羅家洋,羅氏曾在洋間築屋而居。不管“澳裡”,還是“羅墺底”、“羅岙裡”,都與羅氏先輩披荊斬棘密分不開。
岙裡村西面現有一座羅漢寺,1999年版《福安市志》載“羅漢寺,康厝鄉岙裡村,創建于民國廿二年”,又記宋代福安縣新建寺庵21所,其中有羅漢寺。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記載:“羅漢院,欽德裡,天聖七年置。”明萬曆版《福安縣志·雜紀志·寺觀》記載:“羅漢寺,十七都,宋天聖創。”清乾隆四十八年和清光緒十年版縣志也如此記載。
經實地查看,在康厝鄉上莊村往羅漢寺路旁,散落一面“清授例武略佐騎尉千總銜衡齋林公墓道”碑,此碑為光緒叁拾壹年冬月立,碑上刻“本穴在羅漢院右邊之麓……”。而羅漢寺後現存一座奉禮羅仁著公墓,坐乾向巽,道光二年七月曾修。《豫章郡澳裡羅氏宗譜》也載:仁著為鳳源五世孫,廷拟三子,行二十二。曾授将仕郎太常寺。殁塟羅漢院法堂後,坐乾向巽。可見《淳熙三山志》記載的羅漢院即現在的羅漢寺。鄭健雄先生《理學理想的躬行者——鄭之悌》一文寫到:福安十五都福苑利灣、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丁未科王容榜進士鄭之悌,配康厝鄉羅墺裡羅氏,為羅家作有譜序,又作羅漢寺碑記。這也印證羅漢寺始建時間絕不是民國。
羅漢寺現有兩座大雄寶殿,舊大殿約修建于民國期間。寺院四周散落柱墩、殘柱、佛塔基座等石構件,其一刻着“勸(?)首羅誇熙甯六年”,羅誇疑似人名,熙甯為北宋神宗趙顼年号,公元1068至1077年間共計十年。北宋仁宗趙祯年号為天聖,公元1023至1032年11月共計十年。可見《淳熙三山志》和《福安縣志》記載羅漢寺始建北宋天聖七年(1029年)可信。羅漢寺與羅氏有關聯嗎?
《豫章郡澳裡羅氏宗譜》記載九世孫羅平(生卒未載)葬于羅院林,墳墓另築墳亭,給人看守,林後有小庵,“此乃羅家之墳庵者也”。可知建墳庵前已有羅院(羅漢院)。宋宣教郎、知常州無錫縣鄭之悌曾撰《制幹雲中公重修“的庵”、立常住羅漢寺額》(載于澳裡羅氏宗譜,後引文經朱其超先生校勘),“傅東陽運毗盧之遺迹,自普智仙師而始建。大真人之列像,至妙空而始基。夫一代之規模,必賴百代宗師扶持而振起之”。逢法運中微,“斜廊壞壁,拏作薪炊。聖像塵埃,枉遭埋沒”。之後,寺院重建,“嘉泰三年(1203年),乃登殿拊髀,歎七佛之無華”。嘉定十年(1217年)羅雲中中進士,任四川制置司幹辦。寺院重具規模,并求鄭之悌(1155—1219年)為重修的庵、立羅漢寺額撰志。
“嗚呼,是刹之置,前後相距幾百年間,而計其功用,但前有普智仙師,中有妙空大師,今有真羅漢,天生三人,始末相承,合一體性”。今天羅漢寺有兩座大殿,其一為民國所建,另一為五六年前新建,寺院裡未供神明羅漢充。
從2015年榴月閩東羅氏宗親聯誼會撰《奉禮羅仁著陵墓修葺銘》獲知,羅漢寺之地,山勢奇峻,翩若孔雀開屏,淩雲展翅,婉似遊龍戲水,騰挪蜿蜒,氣勢磅礴,綿延不斷,極目遠眺,層巒疊嶂,峰崿聳秀,蔚為壯觀。羅漢寺創建以來,政客、名士和信衆絡繹不絕,已知明朝知縣孟充、明朝邑廪生李天章和穆陽人缪琏等都留下遊羅漢寺的詩篇。
遊羅漢寺
缪琏
咫尺招提久倦登,今朝乘興訪名僧。
空庭過雨苔偏滑,老缽藏龍水自澄。
雲伴鶴行松下露,樵沖猿抱澗邊藤。
留題泉石歸來晚,踏破前山翠幾層。
岙裡,永遠的羅岙裡,一個字載千年不動的鄉愁!
以上探源,不當之處,敬請讀者斧正!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