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社會 > 正文

男子44年前1200元存款相當 30萬,今日銀行隻給2600塊

今年8月末,廈門有一位陳女士拿着一張存着1200元存單,去銀行辦理取款手續,與衆不同的是這張存單的存款時間為1973年,距今足足已有44年時間。這要是取出來肯定是筆巨款吧,但現實總是殘酷的,陳女士憑此存單僅僅取出了2684.04元,其中利息隻有1484.04元。這不僅讓人深思,存錢保值的概念的還靠譜麼?

這位已經年近六旬的陳女士,雖為一名緬甸歸僑,但她在6歲時就已随家人回國,并定居廈門。幾年前,父親在去世前将一張銀行存單作為遺産留給了她,因為存單上的金額不大,陳女士就一直放在了箱底兒,沒太在意,等到無意間又翻出來後,才決定把它變現。存單擡頭上寫着“中國人民銀行整存整取定期儲蓄存單”,存入日期是1973年3月20日,金額1200元,定存期限一年。雖然是一個定期存款的單子,但是時隔44年,這樣一張存單應該也能取出不少錢吧。結果大費周折找出銀行底單,并經過多方計算确認後,這筆存單的本息合計僅為2684.04元,其中利息1484.04元。

雖然陳女士對于取出現金還是很高興,但是1200元存了44年,僅得1484.04元利息這件事情,還是讓衆多圍觀大吃一驚。要知道,44年前的1200元跟現在完全是兩個天上地下的概念!以當時一個普通職工工資每月20多元錢計算,1200元相當于普通職工近5年的工資總和,若以現在的工資水平換算,1973年的1200元相當于現在的300000元。這麼一比“巨款”存在銀行收利息,44年下來卻連倆瓶茅台都買不起了。

對于此種情況,當地銀行業人士表示,這張存單的利息計算需要涉及多次儲蓄管理制度變革及利率調整,同時還有個人所得稅的影響,所以結果與人們的想象存在一定差距。有的人說了,如果當時陳女士的父親用這1200元買幾塊地,到今天就賺翻了。其實不然,在當時那個特殊的年代,除了存銀行,錢并沒有什麼用處,因為一切都是票據供給,所以陳女士的父親将這筆錢存進銀行也在情理之中,隻不過這一放就是44年就大錯特錯了,在改革開放、經濟騰飛後,銀行存錢就已經不再是最好的選擇了,若還一直持着穩定保值的态度,注定會越“存”越窮。

所以,對于今天的工薪階層來說,應該看清經濟發展形勢,盡快擺脫保守觀念,市場的發展以及通貨膨脹正在無比殘酷地洗劫那些老老實實存銀行的人們。如今在普惠金融得到大力發展的形勢下,P2P為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提供了投資的機會,且在監管整改的影響下,其市場的安全性與規範性得到了有效保障,是普通投資人的絕佳選擇。另外,如何合理地進行資産配置也是實現财富增值的關鍵所在。作為事關整個家庭财富的投資,投資項目應當兼顧安全性、流動性和增值性。所以,普通的工薪階層應該盡量去嘗試改變自己的理财習慣,一點點的積累投資經驗,

并且做好相關投資規劃細節,隻有這樣才能擁有自己的财富。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