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國醫大師的家藏方

翻閱國醫大師們的專著,或根據他們在電視節目中的資料,找出了10名國醫大師的經驗方,包括治療腰痛、胃痛、痛經、風濕性關節炎、肝硬化、高血脂、高血壓等多種常見病。

他們可都是首屆“國醫大師”,是我國德高望重、醫術精湛的名醫名家,驗方非常實用。

1、路志正(1920年12月—),首屆“國醫大師”,中國中醫科學院主任醫師

腰痛方

人一上了歲數,都會出現腰疼的症狀,有的說“我年輕的時候受過傷”,有的說“我腎虛!”。其實您的腰疼并不是腰椎損傷,也不是腎虛,而是腎着腰疼。腎着說白了就是停留在腰部的濕邪,正是因為濕邪停留在腎府,所以根據中醫的治療原則“寒者熱之”,我們推薦給大家一個路老的經驗熱敷方。

【組成】蠶沙100g,蒼術100g,大青鹽200g。

【做法】将這三樣東西放入鍋中熱炒,然後裝入布袋,熱敷腰部。

另外,路老在治療腎着腰疼時,經常用“腎着湯”,但此方需要醫生開具,所以我們也給大家推薦一個簡化方——宣木瓜10克代茶飲。

2、郭子光(1932年12月—),首屆“國醫大師”,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

過敏方

【組成】防風15~20g,蟬蛻15g,丹皮15g,地骨皮20~30克,白鮮皮15~20g,生地15~20g,白蒺藜15g,銀花20g,連翹15g,甘草5~10g。忌蝦、蟹、甜酒、酒等發物。

【适應證】各種原因引起的過敏性荨麻疹、皮膚劃痕症、過敏性皮炎、鼻炎等。

各種過敏性荨麻疹和皮炎多是血熱生風引起。方中防風為祛風之聖藥為主,而以蟬蛻佐之,蒺藜助之,其餘諸藥均為清熱涼血之品,平淡之中具有協同之效,因血熱得清則風無由生也。

3、鄧鐵濤(1916年—),首屆“國醫大師”,廣州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

肝硬化:軟肝煎

【組成】太子參30g,白術15g,楮實子12g,川萆薢10g,雲苓15g,菟絲子12g,土鼈蟲3g,甘草6g,丹參18g,鼈甲(醋炙)3g。

【用法】土鼈蟲烘幹研成細末。鼈甲加水三碗,先煎半小時,納諸藥煎至一碗,沖服土鼈蟲末,渣再煎服。

4、朱良春(1917年—),首屆“國醫大師”,首批全國繼承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導師

風濕性關節炎

【組成】①熟地黃100g,當歸90g,鹿銜草90g,炙露蜂房45g,炙鳥梢蛇60g,炙全蠍25g,炙蜈蚣25g,淫羊藿80g,千斤拔90g,甘草40g,尋骨風90g,伸筋草60g,炙地龍50g;②雞血藤100g,老鶴草100g,蒼耳子100g。

【用法】先将①組藥共研極細末,再将②組藥中雞血藤、老鶴草、蒼耳子等煎取濃汁注丸。每服6g,1日2次。

【功用】益腎壯督,蠲痹通絡。(按:頑痹病變在骨,骨又為腎所主,而督脈能督司一身之脈,故“益腎壯督”是治本之道,可以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調整骨質代謝,對根治本病起着決定性作用。)

5、何任(1921年11月~2012年2月),首屆“國醫大師”,浙江中醫藥大學原校長

痛經:當歸芍藥散

【組成】當歸9g,芍藥18g,茯苓12g,白術12g,澤瀉12g,川芎9g。

【用法】上六味,杵為散。每服6克,溫酒送下,一日三次。

【功效】活血祛淤,行氣止痛。

痛經可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兩種。原發性痛經是指從有月經開始就發生的腹痛,繼發性痛經則是指行經數年或十幾年才出現的經期腹痛,在臨床治療上,他一般采用《金匮要略》中所載的當歸芍藥散為基本方,視其寒、熱、虛、實辨證加減。虛者加黃芪、川斷,實者加木香、川楝子、川芎,寒者加木香、小茴、蘇梗,熱者加丹皮,白芍易赤芍,血淤者加蒲黃、五靈脂。

另外,對于血淤明顯而喜熱的痛經患者,何老多用少腹逐淤湯。對于比較輕的痛經,或因學習工作服煎劑不方便的患者,何老建議沖服益母膏止痛。

6、方和謙(1923年12月~2009年12月23日),首屆“國醫大師”,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和肝湯

【組成】當歸10g,白芍10g,黨參10g,柴胡10g,茯苓12g,香附10g,白術10g,蘇梗6g,大棗4枚,薄荷(後下)5g,炙甘草6g,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和肝湯”是方老積多年臨床經驗,師《傷寒論》小柴胡湯和解之法所拟的方子。本方的應用範圍極廣,方老曾用于治療肝膽系統疾病、脾胃系統疾病、心髒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均取得了較理想的效果。當然,這些病的病機必須是由于各種原因導緻的肝血不足、肝氣不柔、肝氣郁滞、疏洩不利、脾不健運、水濕内停或筋脈失養、經絡阻滞不暢,除此無效。

7、徐景藩(1927年—),首屆“國醫大師”,江蘇省中醫院主任中醫師

胃痛方

皮硝(或芒硝)外治:用皮硝(或芒硝)30g,以薄紙包成方形,外加一層紗布,敷于胃痛部,再用布帶圍裹固定,晚上睡覺時加蓋衣被。第二天早晨取下,清潔皮膚,如法再敷。如屬卧床患者,不分晝夜均可外敷,凡得溫而使皮硝(或芒硝)潮解者效果尤佳。潮解後取下,再如法外敷,直至疼痛控制後再用藥1~2次。适用于胃病消化不良,因食滞内停而誘發疼痛者,或胃中郁熱,脘痛有灼熱感的患者。

8、周仲瑛(1928年—),首屆“國醫大師”,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降脂方

【組成】制首烏12g,甘杞子10g,制黃精12g,桑寄生12g,澤瀉15g,銀花10g,決明子12g,荷葉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l劑,煎服2次。3個月為一療程,可連續服用2個療程,一般不少于1個療程。

【功效】滋腎養肝,降脂。

【适應證】高血脂伴頭昏暈痛目澀視糊,耳鳴,健忘,心悸,失眠,腰酸肢麻,口幹。

【随症加減】眩暈加天麻、白蒺藜各10g,目澀視力模糊加炙女貞子、菊花各10g。

9、張燦玾(1928年—),首屆“國醫大師”,山東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

遺精方

【組成】五倍子30g,茯苓60g。

【做法】上藥共研細末為丸或為散。

【用法】每日空腹服6g,早晚各1次,溫水送服。

張教授認為,補腎不止地黃、鹿茸之類,本方中的茯苓不僅有開洩之功,還有入心甯神之效,而五倍子可以固澀閉阖,且入腎經斂浮火,正可以應腎髒動靜開阖之機、心腎交通之制。另外,張教授還指出,服用此藥時應忌辛辣之物,相火旺者,可加知母、黃檗,虛甚者,再酌加補品。

10、李玉奇(1917年~2011年2月),首屆“國醫大師”

淺表性胃炎

淺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之初期,如果治療得當,可很快得以治愈。本病臨床見證,可分為二型,即虛寒型、虛寒化熱型。

在這裡,李玉奇先生針對兩型淺表性胃炎給出了他自己的治療方:

(1)虛寒證:主要症狀是口吐清水,胃腑脹滿明顯,有時難以忍受,同時還有欲嘔感,大便不調順等狀況。對此,李玉奇先生給出了溫胃理脾法的溫脾湯。

【組成】黨參15g,白術10g,良姜10g,黃連5g,草叩15g,砂仁15g,檀香10g,當歸25g,芍藥25g,川楝子15g,香附子15g,白芥子10g,甘草10g。

【用法】水煎服。

【加減】若便秘加大黃10g、郁李仁5g、黑白醜10g。按此症用調氣溫中加洩法,可加速消除症狀。若洩瀉可加芡實15g,蓮肉15g,山藥15g。若女子更年期可酌加合歡40g,女貞子15g,麥芽20g,大棗10枚,甘草20g。

(2)虛寒化熱證:主要症狀是胃脘時有燒灼感,吞酸欲吐不得,胃脘癰放射到背部,食欲時好時差,體重開始下降,經常倦怠,臨睡時出現胃脘特别不适感,大便秘結居多。對此,李玉奇先生給出了重在清燥化熱兼以理脾的二連湯。

【組成】胡黃連10g,黃連10克,連胡20g,敗醬草20g,豆腥草20g,草果仁15g,陳皮15g,姜黃10g,蘇子15g,蘇木花15g,薏仁米20g,知母40g。

【用法】水煎服。

【加減】若胃酸過多,可加烏賊骨20g,煅瓦楞子20g,葛根15g。若胃酸減少甚而無酸,喜食酸,可加五倍子15g,馬齒苋40g,焦楂20g,烏梅15g,枸杞子20g。若便秘過甚,可加桑葚子40g,二醜15g,郁李仁10~15g,當歸20g,枳殼10g。

※特别提示:中醫看病講究辨證治療,千人千方,上述方劑各位不要照着用,最好拿着以此去請教中醫看看。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