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于1996年11月20日将整個外灘建築群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今日外灘,與對岸浦東陸家嘴金融區林立的現代化摩天大樓和富有情調的濱江大道隔岸而對,相映成趣,引發人們無限的遐想。
悠長的歲月裡,一條被船夫和苦工們用泥足在黃浦江邊踏出來的纖道,在其後的100多年間,又踏過了侵略者、大班、買辦、建築工人、官僚财閥、民族資本家、金融家的足迹,這片荒涼的灘地,逐漸被開辟成平坦的道路,造起了一幢幢高樓,車水馬龍,行人如梭。這就是上海的"外灘"。外灘之名,不僅在上海人人皆知,在全國甚至世界各地都有很高的知名度。
上海開埠後,英國人首先踏進了上海的大門,他們看上了黃浦江,要在江畔找一塊居留地和在政治、經濟上發展的基地。當年上海縣城就在黃浦江畔,熱鬧的小東門外,江上帆樯林立,碼頭貨物堆積如山,江邊的大街小巷中商肆栉比鱗次。英國人便将北面沿江的830畝土地辟為居留地。
在外灘開始平地造屋的三四十年,基本都是些兩層樓房,紅磚牆,灰瓦頂,或是綠色鉛皮頂,較大的如英國領事館。1857年又造了第一座海關,是中國傳統式的建築。
19世紀後20年至20世紀前10年,外灘地價開始飛漲,舊屋都被拆除,改建為三、四層的樓房,多磚木結構,清水磚牆,挑出陽台,裝修精美,至今仍可見到的有招商局大樓、中國通商銀行和華俄道勝銀行大樓以及延安東路口的信号台。
20世紀初至二三十年代是外灘的大規模建造時期,也是今日外灘的形成時期,許多令人注目的雄偉的高樓大廈如彙豐銀行、海關大樓、沙遜大廈、中國銀行、怡和洋行、字林西報等大樓,以及蘇州河北岸的百老彙大廈都是在此時期建成的。其中本世紀初建成的上海總會彙中飯店、東方彙理銀行等大樓都是上海最早使用鋼筋水泥框架結構和最早裝置電梯、鋼窗的一批建築。
若将上海比喻為"萬國建築博覽館",那麼外灘無疑是其中最集中的精華部分。來到這裡,形形色色的各種建築盡數呈現在你的眼前。古典式、新古典式、文藝複興式、近代西方式、折衷主義式、中西糅合式等等,林林總總,美不勝收。而其内部廳室的裝修均十分華麗。一座座高樓組成的外灘建築群,有着極高的曆史、科學及藝術價值。
英國領事館
地點:中山東一路33号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外灘建築群之一
請點擊下面鍊接繼續欣賞!
這是外灘最老的一幢樓房,至今已有148年曆史了。
由于鴉片戰争的失敗,産生了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侵略者簽訂的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其第二條是上海等五個港口開放為貿易通商口岸以及英國派駐領事。翌年11月8日,英國首任領事巴富爾來滬與上海道台宮慕久商談開埠事宜。盡管條約上寫的是通商,然而巴富爾卻是有土地要求的,他劃出一塊'居留地',漸而形成了租界,英國人在租界内設立行政機構——工部局及警權結構——巡捕房,并攫奪了租界内的立法、司法、經濟等權,成了'國中之國'。
巴富爾及其随員來上海後,就在上海城内西姚家弄租賃一座52間的大宅作為領事館。1845年11月29日,宮慕久與巴富爾訂立了23條地皮章程,其中李家莊至蘇州河間的土地,被巴富爾圈定126畝,作為建造領事館之用。
李家莊又稱李家場,居黃浦江與蘇州河會合處,原有清軍設置的炮台,是上海城外沿江的防線。1848年,英租界擴張至蘇州河,李家莊遂在租界之内。這126母地,作價17000元,先由巴富爾填出4000元定金,因為當時英國政府不準派出的領事在外國自建領館,還得打一番交道。巴富爾辭職後,繼任阿禮國,頗有手腕,他以上海租界大有可為為由,終于得到英國政府核準。領事館于1849年完工,7月遷入辦公。1852年翻造,但1870年12月24日深夜,一場大火将領館全部化為灰燼,除搶出一部分地契外,重要檔案全被燒毀。1872年6月1日奠基重建,1873年落成。
英國領事館占地38559平方米,由英國人克羅斯曼與伯依斯設計,兩層,磚木結構。建築風格為典型英國文藝複興式,着重水平劃分,橫線條非常顯著 而且十分工整、勻稱。外牆是清水磚牆,樸素典雅,。屋面為四坡式,用中國蝴蝶瓦,做工講究,看去極為齊整,又很調和。入門朝南,底層有五孔券廊,其内為大廳,門窗多,又大。
二樓有廊式内陽台。底層多用落地長窗,外窗都為百葉窗。在主樓北側還有一座二層樓房,磚木結構,建于1882年,有廊與主樓相連,廊上有平台、欄杆。這是領事的住宅。
領事館面對黃浦江,今中山東一路33号入門内,原是大草坪,曾放了鐵炮、日晷等,以及不少樹木。多少年來,這座樓房曆經滄桑,雖有改動,但原貌基本保存,成為開埠後上海曆史的一個見證。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