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加載圖片
國華/著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明日看點:中醫對症調月經2
《黃帝内經》中有一段論述生長發育周期的話:“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講的就是14歲初潮,49歲絕經。但現代社會初潮已經提前到平均12.5歲。絕經年齡通常在45~55歲,而且因為工作壓力大,生活不規律,正有不斷提前的趨勢,40歲之前絕經也不鮮見,提前絕經,預示着衰老提前到來,也許外形保養得還不錯,但是生理年齡已經不容樂觀了。
月經的正常周期是28~35天。長短因人而異,正負加減5天都屬于正常範圍,也就是說隻要能保持一定的規律性,因為工作壓力、睡眠、飲食、水土不服等原因早來5天、晚來5天都是正常的。月經持續時間一般為3~7天。
月經周期、持續時間、顔色、血量等出現不正常,都叫。
月經不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肝氣瘀滞(生氣、焦慮、失戀、喪偶等)、氣血虧虛(盲目節食)、寒凝胞宮(俗稱宮寒),甚至某些藥物或疾病、工作壓力、環境變化等都會引起月經不調,所以“大姨媽”确實撐得起“事兒媽”這個稱号。
正因為原因多樣,可謂千人千面,在調理時才會辨證論治,千人千方,建議找當地信賴的中醫以湯劑調理,對症下藥才會快速奏效,中醫調經還是很擅長的。
常見的中成藥如烏雞白鳳丸是補氣養血、調經止帶的,用于氣血兩虛,身體瘦弱,腰膝酸軟,月經不調,白帶量多。
益母草顆粒、益母草膏等是活血調經的,用于血瘀所緻的月經不調、産後惡露不絕,表現為月經量少、淋瀝不淨,産後出血時間過長等。
逍遙丸和加味逍遙丸是疏肝健脾、養血調經的,用于肝郁脾虛所緻的郁悶不舒、胸脅脹痛、頭暈目眩、食欲減退、月經不調。
調經的中成藥也是各有所長,不能亂吃,要對症。
痛經應該是大部分女性朋友都有過的經曆,那種由内而外、腹背受敵的切膚之痛真的不是一杯熱水能解決的。總是吃止痛藥、打止痛針也不是辦法,怎麼辦呢?
中醫講究辨證論治,不同原因的痛經采用不同的方法去防治,總結成十二個字就是“寒者溫之,郁者通之,虛者補之”。痛經分為五種常見的類型:
第一種,寒性痛經。
遇寒加重,得熱則減,用手摸摸小腹部涼涼的,月經血量少,顔色深暗有塊,手腳發涼怕冷,應該就是寒性痛經。
平常要少吃生冷的物品,比如冷飲、生的和寒性的蔬菜水果、寒性的魚蝦蟹等,不要久坐或久待在潮濕陰冷的地方。可以用艾葉、花椒、幹姜各10克煎湯煮水泡腳,或者艾灸肚臍部神阙穴,用隔姜灸或隔附子餅灸的方式更好。月經前一周就開始用食鹽、蔥白各250克,生姜125克,一起放在鍋中炒熱,裝布袋熱熨下腹部,藥涼後可再炒熱再熨,每次30分鐘,每天一次。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