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治療痹病(行、痛、着、熱痹)的經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治療痹病(行、痛、着、熱痹)的經驗

⒈對于痹病的成因:正如《素問·痹論》中所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痹熱。”指出了行痹、痛痹、着痹、熱痹的成因。同時還特别提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中的“合”字具有特殊的含義,即三種邪氣“合”于皮,則發生皮痹;“合”于脈,則發生脈痹;“合”于肝,則發生肝痹;“合”于腎,則發生腎痹……,風、寒、濕三氣相合,“合”于五髒、六腑、皮、毛、脈、筋骨某處,即發生某痹。且《素問·痹論》還指出《素問·痹論》:“不與風寒濕三氣合,故不為痹。”“合”字的另外一個含義是指合與時令,即與四季各藏所主之不同的時氣相合而為不同的痹,如《素問·痹論》說:“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

⒉痹病的治療:

⑴行痹的治療:以祛風蠲痹法,常用蠲痹湯、防風湯随證加減。同時根據前人的經驗“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在處方中佐以活血之品。還須注意“疏風勿燥血”,處方中用赤白芍、當歸以益血。

⑵痛痹的治療:以散寒除痹法,常用千斤烏頭湯、甘草附子湯等随證加減。在選藥上要考慮寒邪陰凝閉澀,非大辛大熱之品,不能驅散。并應結合古人“真陽煦熙,寒凝可釋”的理論,在處方中佐用補腎陽的藥物。在用藥時,為做到“溫散不助火“,如有小便黃、舌尖紅者,可加黃柏,既可苦以堅腎,有可防溫熱藥化火。

⑶着痹的治療:以化濕蠲痹法,常用補土燥濕湯、薏苡仁散、薏苡仁湯等随證加減。治療時結合前人“脾健濕邪可去,氣旺頑麻自除”的理論,在祛濕疏風散寒之外,還要兼以健脾益氣之品。并且風藥也有勝濕的作用。

⑷三痹同治法:行痹、痛痹、着痹有時在臨床上同時出現,具有三痹的臨床表現特點,常用三痹湯或獨活寄生湯随證加減。焦樹德教授還自拟“治痹湯”,用于串痛、疼痛、沉重、腫脹皆有者,也可随證加減,分别用于行痹、痛痹、着痹。

治痹湯:桂枝10g,制附片10g,白術15g,羌、獨活各10g,威靈仙15g,防己9g,生薏苡仁20~30g,千年健15g,當歸9g(或丹參15g),甘草5g。

本方體現了前人“疏風勿燥血,溫散勿助火,化濕不劫陰”的用藥經驗。焦老還強調痹證一般多為陰證,除非已轉化為熱痹者外,均應以桂枝、附子為治痹要藥,如兼見熱象較多者,可加丹皮、丹參、知母、赤芍之類,以制桂附之燥熱即可,不應将辛溫之品全部去掉而改用一派寒涼,如前人有“治熱勿過用寒”之戒。

⑸熱痹的治療:以祛風、清熱、通絡、宣痹法,治療總則是“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緩攻”、“貴乎宣通。”有時還應結合“通腑瀉熱”、“清熱解毒”、“活血祛瘀”等法。以自拟“清熱散痹湯”加減:桑枝30~50g,忍冬藤30g,荊芥10g,羌、獨活各9g,黃柏12g,連翹12g,防己10g,木瓜12g,丹參15~20g,透骨草15~20g,伸筋草30g,炙山甲6~9g。

同時,根據兼有表證,裡熱證,或濕熱郁蒸,兼有瘀血等不同情況,随證加減。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