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情感 > 正文

如何快速進入心流狀态

前面的文章中,我提出這樣一個觀點:

個人成長的主要矛盾是個人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跟自我管理能力不匹配的矛盾。

我們想要長期健康,卻管不住自己的嘴;我們想要讀完一本專業書,卻在短視頻上花了大量時間;我們想要陪伴家人,手裡卻放不下電子設備……

這種沖突與矛盾,是人生煩惱的根本原因。這種想要達成的願望跟實際做的行為的錯配現象,行為設計中有一個術語,intention–action gap ,可譯為意圖-行動鴻溝——真實意圖和實際發生的行為之間的巨大偏差。

幸福公理

如何縮小這個偏差呢?

可以從兩方面去思考,一方面是清晰意圖,另一方面是設計行為。

清晰意圖需要明确何為美好生活。東西方哲學有個一緻觀點,人們向往的美好生活要幸福,要完滿,體現人的創造性,能讓每個人最大限度發揮自身潛力,去創造,去建設,去開拓尚未實現的可能性。

哲學家趙汀陽有一個「幸福公理」:

假如一個人的某個行動本身是自成目的的,并且這一行動所試圖達到的結果也是一個具有自足價值的事情,那麼,這一行動必定使他獲得幸福。

用更通俗的話來說就是願望和行為匹配,做這件事的過程本身就能獲得意義感和幸福感;同時,這件事産生的結果也能為社會,為他人創造價值。

通往幸福的行動,不是「先給予、後收獲」,而是「給予即是收獲」。真正的英雄,在改變自己每一天的生活,也在将自己的生命奉獻給共同體。

能度量才能改進,可以用一種方式來度量幸福嗎?一個思路是用心流時間來衡量 ,即:

幸福度=心流時間

這個值越大,越幸福。比如你今天有2小時心流,你的幸福度就是2。

為什麼心流可以用來衡量幸福呢?其實,心流的另一個譯法是福流(flow)——幸福的流。心流(flow)是一種感覺、狀态和體驗,是指一個人在自覺自發的前提下,對某一活動或事物表現出濃厚而強烈的興趣,并推動自己完全投入其中,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極緻,是一種完全沉浸的狀态。

在這種狀态下,人完全意識不到時間的流逝和周圍環境的變化。在這種情緒體驗中,不光是期待結果的出現,更重要的是過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對參與者的獎賞和鼓勵。你看,這個描述完全契合「幸福公理」。

心流的三個條件

上面的描述告訴我們,心流有三個條件:

  • 掌控,幸福來自于我們項目的今天進展,而不是昨天做成了什麼,幸福源于一種進步感。進入心流就要控制技能挑戰比。把大任務拆解成挑戰與能力匹配的一系列小任務,也讓每一次專注工作時段能有清晰的目标、獲得清晰反饋。

  • 專注當下,專注需要建立邊界,整塊使用時間,這也是做出成就的必要條件。研究發現,心流活動中,身體動作的頻率變化較少。

  • 意義感,意義感就是認識到工作的重要性,知道你的工作對自己或别人将産生影響。你的意識和潛意識的目的是一緻的。

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設計任務,構建環境,明确意義感來讓自己産生心流。設計任務的目的在于掌控,讓自己進入技能挑戰的黃金比例。

為了專注當下,我們還需要構建環境,這個環境既包括外部的物理環境,比如聲音分貝,桌子高度等,更包括心理環境的調整就緒,以一種積極平和的狀态迎接新的挑戰。

我們還要建立一個意願系統,賦予任務明确的意義,這樣才能自覺自發的推動自己完全投入。

同時,我們還要在一個熱熱鬧鬧的現代世界裡,必須自己為自己解答那些終極命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以及我怎麼到我想去的地方,我們必須得為自己的回答和選擇負最終責任。

無論是心流還是終極命題,回答他們的最好方式是高效的行動。這需要我們營造環境(信息和物理環境),設計行為,培養習慣,通過管理項目的方式來應對複雜,建立一個反脆弱系統,在減少不确定性的同時保持一定的靈活性。

知行地圖

說到這裡,就得掏出我這幾年研發的兩幅地圖。

上圖結構源于三個世界。其中心智圖存在于大腦的神經元中,知識圖和行動圖可以存儲在外界,可以分享和協作。

我一直想找個工具将知識圖和行動圖整合起來,但都不夠理想。目前有能力将二者整合起來隻有我們的大腦。

知識圖和行動圖底層邏輯不同。行動圖要引導下一步行動,需要降維,得具體為線性結構。比如從故宮到香山頂上,必定是先從故宮出發,乘坐一種交通工具到香山腳下,再徒步到山頂,這個次序是不能變的。

認知則不同,認知是理解,是建模,是升維,要抽象為立體結構。以桌上杯子為例,我們的眼睛隻能一面,看另一面要把杯子轉過來。我們對杯子的認識是大腦将不同時間觀察到的圖像,在腦海中整合成一個簡化的三維模型,如果加上時間,就是四維模型。

行動需要降維,認知需要升維,行動依賴順序,順序不同,行動結果完全不同。認知對順序沒那麼依賴,不同的認知順序結果相近。就如我們讀一本書,從前往後看和從後往前看,對作者觀點的理解應該不會差太多(效率可能不同)。

這是知識圖和行動圖的區别,因為有這樣的區别,分開處理,分開學習,是明智的選擇。

基于這樣的思考,行為設計訓練營從第三期開始,将分為兩個獨立模塊。

模塊1:行動地圖

行動地圖:本質是一個任務管理系統,一個可随時查看、面面俱到,能夠一目了然的行動管理系統。

我用的行動地圖的工具是滴答清單,并根據可行動程度對材料分診(這個詞借用醫院對就診病人的處理方式),歸位到适合的地方,給大腦減負,專注于當下行動。

為了對這個系統做壓力測試,我報名了得到的30天讀書挑戰。平常我并不太讀電子書,但在行動管理系統的輔助下,我持續了25天,30天挑戰是沒問題的。

要知道,如果能持續做一件事7天就已經超過了90%的人(我超過了95%)。自我管理最難的是持續性,一旦這個難題解決,水滴穿石,任何挑戰都能應對。

除了行動管理系統,我們還需要知識地圖。

模塊2:知識地圖

知識地圖:本質是基于雙鍊的知識創造系統

知識地圖是關于認識自我,認識世界的。比如找到自己的課題,建立問題筆記,通過調研和學習,将自己的直接經驗,他人的間接經驗整合為結構化的知識網絡。也可以對想法結晶,讓自己的意圖更清晰,願望更明确。

知識地圖我以前用Obsidian,一些人覺得上手有點難。最近我找到了一個國産雙鍊筆記工具,數據可以本地化,操作界面也比較友好。

如果你報知識地圖模塊的話,我拉個群,可以提前熟悉。手工搬家筆記也是整理思路的一個好方式。

在行動地圖和知識地圖雙劍合璧下,按部就班,形成節奏,不要跳步驟,每次走完整個過程,你就能心中有數、腳下有路、眼裡有光,堅信自己的決策,同時也能保持靈活性。

如果你以前沒有體驗過心流,它能讓你獲得心流體驗,如果你已經有心流體驗,也能讓你的心流占比增加數倍。

适合自己的系統三分靠設計,七分靠進化。設計就是清晰邊界條件,建立流程,然後相信持續進化的力量,并給予足夠的耐心。

當你建立了一套全面的自我管理系統後,系統會給你确定感,讓你掌控生活,将人生的方向盤攥在自己手中,内心穩定而平和,你會頻繁體驗到福流。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