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肖 軍 北京天文館研究館員
北京古觀象台常務副台長。1986 年南京大學天文系畢業後,一直在北京天文館、古觀象台從事天文學史研究和天文科普工作。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理事,北京天文學會理事。參編《中國天文學史大系》,合著《宇宙史話》等,發表《對晷儀的再認識》《五運六氣的天學基礎》《解析<黃帝内經>曆法》等。
摘 要
本文通過對内經置閏方法的研究,發現内經中“氣”的概念與太陽的周年視運行有關,從太陽的運行進一步衍生出日道、中氣和三陰三陽等概念,從而構建了内經五運六氣的系統理論。并從三陰三陽構建了日道與人體髒腑經絡的相互關聯,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模型基礎。從中可以看到内經“氣”的概念,不是一個單一、獨立的物質現象,而是一個和天文及人體都有所關聯的複合概念。人體的呼吸之氣與太陽在冬夏至之間來回的中氣,都有橐龠的往複特征,說明古人對氣有動态及量化的認識,從天地到人體。
序
在《解析黃帝内經曆法》一文中,發現“積氣餘而盈閏”的置閏方法,說明内經曆法是一部陽曆。氣餘指的是中氣長度的天數會有餘數,積累4年,閏餘一天。中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中的部分,一年12個中氣、12個節氣,在内經中古人用中氣建構了曆法框架。中氣,實際上是一個和太陽相關的概念,不是單純的氣的概念。所以内經中的氣的概念,是和日月相關的,“移精變氣論”中言:“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常求其要,則其要也。夫色之變化,以應四時之脈,此上帝之所貴,以合于神明也。”色關聯太陽,脈關聯月亮。在《黃帝内經》中含有一部天文曆法,這部曆法是用“中氣”來架構的,所以内經中“氣”的概念,在曆法部分會廣延出“中氣”的概念。反過來,對“中氣”概念的理解,也會為解讀“氣”的概念增加一條路徑。所謂“中氣”是24節氣的中氣部分,24節氣分12個中氣,12個節氣。而在内經中,三陰三陽的定義與中氣有關,源于古人對太陽的觀測。所以從内經曆法的角度,探讨内經中“氣”的概念,就與“中氣”、“三陰三陽”以及太陽有關。這樣就拓展了我們現代人對古代經典中“氣”的概念的認識。一、内經曆法中的置閏方法
《素問·六節藏象論》中言:“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餘而盈閏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餘于終,而天度畢矣。”一歲365日。接下來又說:帝曰:“餘已聞天度矣。願聞氣數,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一上來就出現了兩種歲的安排,一種是按照天度,365日;一種是遵照氣數360日法。“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天度是接近自然的日行周期,氣數是把餘數去掉後的整數,人為去零。從中引出了内經曆法置閏的方法。
在經文中言:“積氣餘而盈閏”。這是指陰陽合曆中的十九年七閏嗎?現在出版的《黃帝内經》的注釋中一般都是用十九年七閏來解釋“積氣餘而盈閏”的。其實這樣解釋是有問題的,内經在後文中對這種閏法有更加具體的說明。《素問·六微旨大論》中言:“岐伯曰:所謂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積盈百刻而成日也。”是将一年劃分為六步,一步相當于四個節氣太陽在黃道上走了60度多一點,這說明古人在當時已經知道一歲應該是365日有餘1/4,因為24步“積盈百刻而成日也”,也就是4年氣餘盈滿一天,故閏一日。而所謂“氣餘”指的就是在24節氣中,一節的平氣是15.21875日,比三候15日要多一點。那麼這裡從内經“積氣餘而盈閏”的置閏法則,可以了解到《黃帝内經》中的曆法應是一部陽曆,而且是一部以中氣為主的曆法。而所謂氣餘,是一個節氣的日數多出來的部分。
二、蓋天說中的中氣與日道
《内經》曆法涉及的宇宙觀是漢代之前的蓋天說,蓋天說是用七衡六間圖來描述天地結構與太陽的周年視運行的。而且這幅圖與《内經》的“天之道六六節”及《易經》複卦中的“七日來複”有關。
蓋天說的七衡六間圖,七衡是不同時節太陽的運行軌道,實際上是十二個中氣時的太陽視運動軌道-日道。最裡面的是夏至日道,内衡;中間是春秋分的日道,中衡;最外面是冬至日道,外衡。古人以為地面上四季溫度的變化是因為距離太陽的遠近造成的。這幅圖看起來像是幾何模型式的宇宙觀,但實際上,是十二個中氣的日道圖,是一幅和時間相關的圖像。
而且七衡六間圖與周易複卦中“七日來複”和《黃帝内經》“天之道六六節”直接相關,是經文所言的現象依據,也都是在描述和時節相關的事情。複卦的六爻,直觀的看像是在說離家的路越走越遠,走的天數越多走的越遠,所以尋找回家的路越來越困難。但複卦講的是冬至陰極一陽生,是一年的事情,所以是太陽在七個日道上來回往返的現象。《黃帝内經》中的“天之道六六節”就更加形象,從最遠的冬至外衡向裡面走,外衡為零起點,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滿,第六步走到夏至;然後從最裡面的内衡夏至往外走,内衡為零起點,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第六步走回冬至,所以天之道六六節,就是在講時間,時節的變換。所以蓋天說是與時間相關的宇宙觀,描述的是太陽在十二個中氣時的視運行軌道。
圖1、七衡六間圖
三、《黃帝内經》中三陰三陽的定義
《黃帝内經》素問·六微旨大論中言:“岐伯稽首再拜對曰:明乎哉問,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時也。帝曰:願聞天道六六之節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紀。故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此所謂氣之标,蓋南面而待之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謂也。”文中最後說:“因天之序,盛衰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謂也”。
“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不就是立杆測影嗎!所謂“因天之序,盛衰之時,”就是在一年裡的四時變化,這裡古人用立杆測影定義了《黃帝内經》中非常重要的三陰三陽的概念,用晷儀來模拟一下這段文字的描述:站在晷儀的南面“南面而待之”,從冬至開始,少陽、陽明、太陽對應了冬至、春分、夏至太陽的升起方位;厥陰、少陰、太陰對應了夏至、秋分、冬至太陽的落下方位。古人用二分二至的太陽升落方位定義了三陰三陽。結果是在《素問·六微旨大論》前後篇中的三陰三陽的上下、左右的位置關系都可以從此獲得很好的對應。
圖2、三陰三陽的定義圖
四、解讀三陰三陽的标、本、中氣
《黃帝内經》中五運六氣學說,運為木火土金水,五運;氣為風熱濕火燥寒,此是六氣的本,三陰三陽: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是六氣的标,标本相合成為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濕土、陽明燥金、太陽寒水,五行也與三陰三陽合在了一起。标指的是二分二至時立表的影子,本風熱濕火燥寒六氣,中氣就是二分二至。冬至太陽升起時的日影指向厥陰風木,冬至太陽落下時的日影指向太陽寒水;夏至太陽升起時的日影指向太陰濕土,夏至太陽落下時的日影指向少陽相火;春分太陽升起時的日影指向少陰君火,秋分太陽落下時的日影指向陽明燥金。冬至時的風與寒,夏至時的濕與熱,春分時的火,秋分時的燥,古人對标本中氣的定義和四季的氣候特點也是相互對應的。用晷儀的實測演示,為我們理解《黃帝内經》中的概念設計提供了直觀的現象說明。
五、 天與人的關聯
天人合一,古人是如何做到的?是不是古人的一個想法或是理想?或者是一個直觀的理念,象《淮南子》中有說天是圓的,地是方的;人的頭是圓的,腳是方的,一種直觀的對應。現在我們一般都是從《黃帝内經》中的“四時調神”,來理解順應自然時節來養人的五髒、情志,這樣的天人合一論像是早期的自然哲學。嚴格的說,為什麼春、夏、秋、冬的養生是對應着肝、心、肺、腎的呢?而且五髒六腑的區别是中醫獨具的,西醫就沒有髒腑的區别,統稱内髒,這是為什麼呢?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言:“帝曰:餘聞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别髒腑,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溪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内之應,皆有表裡,其信然乎。”
從文義上看,人之髒腑、經絡與天的四時、陰陽,各有條理,盡有經紀,内外表裡都有對應。這可能嗎?文中也是聽聞上古聖人這麼說的,所以文末言:這可信嗎?
我們先來畫一張圖,把晷儀放在中間,在最外面把一年裡太陽的升落方位标示出來,然後對應畫出12個中氣的刻度方位,再把三陰三陽對應到二分二至上。這就是晷儀與十二中氣及三陰三陽的關系圖。然後我們再畫一張圖,把上對應南,左為東、右為西,從左上角冬至、少陽開始,畫出二十四節氣,左面從冬至~春分~夏至;右面從夏至~秋分~冬至。然後從三陰三陽對應出六氣:少陽相火、陽明燥金、太陽寒水,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太陰濕土。最後把手足三陰三陽的髒腑寫上,一幅天人同構圖就完成了!
古人是用什麼把人之五髒六腑與天的四時陰陽鍊接起來的呢?三陰三陽。所以三陰三陽是古人構建天人系統的核心概念,而這一概念的原初是來自于時序的。古人是在時間的維度上構建了天人合一的系統理論,反過頭來再看“陰陽應象大論”中的話:“論理人形,列别髒腑,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溪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内之應,皆有表裡,其信然乎。”其中的陰陽表裡,一目了然。
圖3、天人同構圖
小結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五運六氣中的六氣,曆法中的中氣,三陰三陽的概念源頭都與太陽的周年視運行相關,簡單的說就是與太陽相關。氣可能直接與呼吸和太陽的往複有關,一呼一吸是一個往複的過程,跟太陽從冬至到夏至,夏至到冬至到往複相同,故老子曰橐龠,用它比喻氣在“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所以氣帶有一種動态的往複過程,太陽的往複與人體的呼吸都像橐龠一樣。所以古人對氣的理解,是有動态的量化描述的。通過對内經中“氣”的概念的理解,應該看到古人“氣”的思想的深刻、與豐富,源于天文觀測,然後構建系統的理論模型,用三陰三陽打通了天與人的關系,構建了天之日道與人的髒腑經絡之間的對應關系,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模型基礎,是中醫理論的天學之源。
【參考文獻】
1. 陳美東,中國科學技術史·天學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 程士德,素問注釋彙粹[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
3.肖軍,對晷儀的再認識[J],《中國科技史雜志》2010年,第31卷,第4期,458-460
4.肖軍,五運六氣的天學基礎[J],《天文愛好者》2019年,第2期,108-110
5.肖軍,解析黃帝内經曆法[J],《天文愛好者》2020年,第7期,79-83
END
收錄于話題 #中華醫道 3個 下一篇 中華醫道|三星堆太陽形器與彜族十月太陽曆 喜歡此内容的人還喜歡 中華醫道|三星堆太陽形器與彜族十月太陽曆 中華醫道|三星堆太陽形器與彜族十月太陽曆 腔調中醫 不看的原因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