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方】活瘀消積湯 (巴坤傑)
【組成】荊三棱(炒)10克,蓬莪術(炒)10克,青皮(炒)10克,枳殼(炒)10克,柴胡8克,郁金10克,當歸10克,赤芍12克,鼈甲(醋制)15克,牡蛎(生用先煎)20克。
【功能】養血活瘀,疏肝止痛,軟化肝脾。
【主治】痞積癥塊,肝脾腫大或肝縮脾大,多種病因引起的肝硬變。證見:脘腹脹滿,兩脅脹痛,腹大青筋,或有少量腹水,面色黧黑,或見蜘蛛痣、肝掌,唇青舌瘀或舌質暗紅,脈細澀。
【用法】将生牡蛎先煎20分鐘後,投入全方藥物,加水至淹覆藥面,置火上煎煮,沸後20分鐘,濾滓取汁,早晚各服1次,每日1劑。
【加減】腹水甚者加四苓湯(白術、澤瀉、豬苓、茯苓)。腹脹甚者加廣木香、槟榔。衄血者加蒲黃炭、阿膠、茜草、茅根。脅痛甚者加金鈴子散(金鈴子、延胡索)。
【名方】清肝化滞湯(陳伯鹹)
【組成】柴胡10克,白芍15克,金錢草10克,浙貝10克,雞内金10克,茯苓10克,枳實10克,郁金10克,萊菔子10克,香附10克,丹參15克,黃芪30克,山楂10克,陳皮10克。
【功能】疏利肝膽,悅脾化滞。
【主治】肝郁膽熱,脾虛失運,痰濁滞留而緻的脂肪肝。證見脅肋脹痛,口苦納少,脘脹體倦,便秘或便溏,苔膩,脈弦細滑等。
【用法】清水浸泡1小時許,中火煎兩遍,共熬汁500毫升,分早晚服,忌食辛辣油膩。
【加減】氣虛疲乏益甚加黨參;腎虛腰酸胫軟加菟絲子、杜仲;陰虛心煩不寐加炒棗仁;轉氨酶升高加茵陳;便秘加槟榔;血脂高加荷葉。
【名方】柴桂湯(陳庚吉)
【組成】柴胡8~12克,桂枝6~9克,半夏9~12克,白芍15~60克,甘草3克,生姜三片為引。
【功能】舒肝和胃鎮痛。
【主治】胃脘痛。 【用法】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加減】(1)胃脘隐痛,喜熱喜按,嘔吐清水,大便稀薄等脾胃虛寒症狀明顯者,加良姜、香附、熟附子、雲苓、煨姜以溫中散寒;如兼嘔吐劇烈不能進食者,加吳茱萸、生姜汁、竈心土泡水煎藥,少量頻飲;痛連少腹,喜溫喜按者,加小茴香、沉香、連須蔥白三寸為引。(2)全身乏力,脘腹隐痛,精神倦怠,少氣懶言,脈緩弱等氣虛者,加黃芪、黨參、白術、雲苓、陳皮、砂仁、大棗;伴有胃下垂者,重用黃芪、黨參、白術、澤蘭葉、枳殼。(3)肝郁氣滞,胃脘脹痛牽及兩脅,嗳氣則舒,脈弦者,加佛手、青皮、槟榔等,胸痛者加全栝樓、薤白;胃脘刺痛,固定不移,或見嘔血便黑,舌質紫暗者,加香附、五靈脂、黃連、蒲黃炭;便血重者,合黃土湯。(4)胃脘痛甚不止,重用白芍,量可達60克,加白芷、木香;兼有嘈雜泛酸,口苦苔黃者,另加左金丸、烏賊骨;食滞嗳腐,胃脘脹滿者,加萊菔子、炒麥芽、枳殼。(5)濕熱郁滞,脘腹脹滿,胃中灼痛,口幹不欲飲,舌苔黃膩者加蒼術、川樸、藿香、龍膽草;苔白如積粉者,此為濕濁内蘊,加草果、蔻仁、川樸、佩蘭等藥物,取行氣化濕的作用。 (6)胃脘疼痛,口幹唇燥,舌紅苔少,納食不香,采取标本兼顧之法,本方去桂枝加沙參、石斛、玉竹、雞内金、大豆黃卷等,俟痛止後再以治本為主。
【名方】益氣活血利水湯(陳昆山)
【組成】黃芪20~30克,白術30克,連皮茯苓30克,當歸10克,三七粉3克,赤芍15克,柴胡10克,郁金12克,車前子20克,陳葫蘆殼30克。
【功能】健脾疏肝,活血利水。
【主治】各種肝硬化中晚期,因肝脾失調,日久氣血水互結體内形成積聚水臌者。
【用法】成人每日1劑水煎2次,分2至3次口服。 【加減】氣滞腹脹者,加枳殼、廣木香、青皮;陽虛寒濕明顯,加熟附、幹姜、蒼術、草豆蔻、厚樸;水臌甚、尿少體質尚實者,加甘遂末1克,膠囊裝晨起吞服,見效則減量或停服;濕熱中阻者,加大黃、牽牛子、虎杖、茅根;陰虛明顯,加白芍、旱蓮草、枸杞子、鼈甲;瘀血明顯者,加桃紅、姜黃、地鼈蟲。水臌屬疑難病症之一,其病機特點是本虛标實,虛實錯雜。其治應當标本兼顧,攻補兼施,即治本補虛不礙邪,治标攻邪勿傷正,特别要忌急求近功,不圖遠利的措施,否則必變症叢生,不可收拾。
【名方】疏肝暖土湯(陳喬林)
【組成】白術10克,蒼術10克,炮姜10克,吳萸6克,茯苓10克,陳皮10克,防風15克,羌活10克,藁木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
【功能】疏肝暖土,順氣解郁。
【主治】老年結腸功能紊亂,表現為脾土虛寒、肝氣郁滞者。臨床見症為脘痞納呆,左下腹痛,或腹部不适,腹脹,腸鳴,大便不爽,或瀉或結,甚或少腹脹痛即欲如廁勢極窘迫。舌質淡紅,舌苔白膩,脈多弦緩乏力。有的還伴有情緒不安、失眠、心煩。腹脹痛作瀉易在餐後,受寒後及情緒受刺激時誘發。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1日3次分服。 【加減】陽虛肢冷、腹冷、脈沉加川附片30克(開水先煎2小時);濕郁化熱口苦、苔黃加黃連10克;化熱傷陰舌質紅去羌活、藁本加烏梅10克、白芍加為15克;洩瀉次數增多,加車前子30克(淡鹽水炒)、木瓜10克;若為濕郁化熱瀉次增多加臭椿皮15~20克;夾滞腹脹多加槟榔10克、雞内金10克;便結加火麻仁30克(打)、肉苁蓉15克。
【名方】三黃胃炎湯(陳士奎)
【組成】黃芪18~30克,黃精12~15克,黃連3~6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神曲30克,生姜3片,大棗6枚。
【功能】健脾益氣,溫中和胃。
【主治】慢性胃炎等非潰瘍性消化不良。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15劑為1療程。 【加減】臨床上,慢性胃炎的中醫辨證以脾胃虛弱及脾胃虛寒者居多,此種類型者在北京地區約占70%以上,又中焦脾胃喜溫喜暖為其特性,故本方可謂治療慢性胃炎的基礎方和常用方。若脾胃虛寒較重,胃脘寒涼怕冷,加高良姜;若以脘脹痞滿為主證,脈見弦象,證屬肝氣犯脾、肝脾不調、肝強脾虛者,則配以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實、甘草)以疏肝理脾;三黃胃炎湯配四逆散名曰“三黃四逆胃炎湯”,乃治肝脾不調型慢性胃炎之良方也。若以呃逆、嗳氣為主證,證屬肝氣犯胃,肝胃不和,胃氣上逆,則用三黃四逆胃炎湯加竹茹、制半夏、丁香、代赭石等;若以胃脘痛或脹痛為主證者,加元胡、甘松、佛手等;若似痛非痛,或嘈雜難忍,或莫可名狀,加吳茱萸,視其寒熱配原方黃連決定二藥之用量比例,成左金丸、颠倒左金丸或加木香成加味左金丸;若便溏者加黨參、木香、诃子、肉豆蔻等;食少納呆加炒谷麥芽、焦楂等;若口幹咽幹證屬胃陰虛者加麥冬、玉竹、生地等。若經檢查明顯有HP感染者,再加蒲公英并酌加高良姜佐制其苦寒傷胃,等等。随證加減,療效更佳
【名方】兩和鎮痛飲(陳樞燮)
【組成】竹柴胡12克,生白芍15克,枳殼12克,厚樸12克,炒香附15克,佛手12克,炒建曲15克,甘草4克。
【功能】疏肝和胃,行滞鎮痛。
【主治】肝胃不和所緻胃脘疼痛,包括胃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膽囊炎、胃腸功能紊亂所引起的上腹疼痛。
【用法】上藥每劑煎3次,每日早、中、晚分服,日1劑。 【加減】脘腹脹滿或脹痛、呃氣者加廣木香10克,青皮、陳皮各12克加強行氣之功;痛如針刺或疼痛較劇者加赤芍、延胡索各12克活血化瘀止痛;疼痛有灼熱感或口苦咽幹者加炒川楝子、焦栀各12克清洩肝火;口幹口苦、苔黃者加黃芩15克、黃連6克清洩郁熱;食後痛甚或嗳腐者加雞内金15克、炒二芽各30克增強消食導滞之力;泛酸時加煅瓦楞子30克、海螵蛸15克和胃制酸;腹痛有冷感者加砂仁、白蔻仁各9克以溫散行滞
【名方】扶土抑木定痛方(陳樞燮)
【組成】南、北沙參各30克,白術15克,茯苓30克,陳皮12克,厚樸12克,炒香附15克,佛手12克,白芍15克,炒建曲15克,甘草4克。
【功能】扶土抑木、行滞定痛。
【主治】脾胃虛損、肝郁氣滞所緻胃脘痛。
【用法】上藥每劑煎3次,每日早、中、晚分服,日1劑。 【加減】若肝胃不和諸症突出,可用肝胃兩和鎮痛飲治療以從其變;标實勢衰,即用本方。氣虛甚者可加黨參、山藥各30克,甚則加人參6克以增強益氣之力;若氣短、頭昏者加黃芪30克、荷葉15克以益脾升清;失眠多夢者加棗仁、合歡皮各20克、夜交藤30克以養心安神。
【名方】開肺宣郁湯(陳亦人)
【組成】秋桔梗6克,炙紫菀12克,川郁金9克,炒枳殼9克,炙杷葉(包)12克,粉甘草3克。
【功能】開宣肺氣,利氣疏郁。
【主治】食道炎,食道痙攣,慢性胃炎,習慣性便秘,胃腸神經官能症等屬肺失宣降,氣機郁滞者。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加減】若肺郁化火者,佐用瀉火開郁之品,如栀子、豆豉、丹皮之類;肺郁擾神伍入遠志、夜交藤;肺郁痰阻加入菖蒲、陳皮、桔梗;肺郁而腸痹者佐用栝樓、麻仁,或用适量硝、黃,取小承氣意;肺郁陰血不足者,當兼以養陰益血,可伍以白芍、當歸、雞血藤之類;肺郁兼氣虛則又當配用參、芪之類以助其推行之力。
【名方】複元養肝湯(陳增潭)
【組成】白芍15克,何首烏15克,山萸肉12克,百合15克,白茅根15克,炒酸棗仁15克,生黃芪15克,丹參15克,丹皮12克,雞血藤15克,水紅花子15克,生炒苡米各12克,金銀花20克,蒲公英15克。
【功能】涼血解毒,養血柔肝,滋腎扶脾。
【主治】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面色晦暗,頭昏目澀,手心灼熱,兩脅隐痛,腰腿酸軟或見齒鼻衄血。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煎取400毫升,早晚2次分服。 【加減】脅痛加金錢草15克、小薊10克;血脂高加決明子15克、山楂12克;納呆腹脹加炒萊菔子15克、炒麥芽15克;便溏腹瀉加炒白術12克、太子參12克;苔厚舌紅加茵陳15克、白花蛇舌草20克。
【名方】清幽養胃湯 (單兆偉)
【組成】黨參15克,白術15克,白芍20克,佛手片10克,丹參15克,紅花10克,黃芩10克,仙鶴草15克,山楂12克,神曲12克,甘草5克。
【功能】益氣活血,清幽養胃。
【主治】幽門螺杆菌感染性胃、十二指腸炎症、潰瘍病辨屬中虛氣滞血瘀證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2個月為1療程,每療程間隔1周。
【名方】軟肝煎(鄧鐵濤)
【組成】太子參30克,白術15克,楮實子12克,川萆薢10克,雲苓15克,菟絲子12克,土鼈蟲8克,甘草6克,丹參18克,鼈甲(醋炙)30克。
【功能】健脾護肝,化癥軟堅。
【主治】肝硬化。
【用法】土鼈蟲烘幹研成細末。水3碗,入鼈甲先煎半小時,納諸藥煎至1碗,沖服土鼈蟲末,渣再煎服。 【加減】酒精性肝硬化,加葛花12克;肝炎後肝硬化,加黃皮樹葉30克;門脈性肝硬化,若硬化較甚加炒山甲10克;牙龈出血者加紫珠草30克,或仙鶴草30克;陰虛者去川萆薢,加淮山藥16克、石斛12克。
【名方】首烏湯(翟明義)
【組成】生首烏15克,連翹15克,丹皮15克,大青葉15克,闆藍根15克,半枝蓮15克。 茜草15克,丹參15克,柴胡12克,茵陳30克,白茅根30克,甘草6克。
【功能】清熱解毒,清肝利膽,祛濕熱,退黃疸。
【主治】濕熱蘊結型黃疸(陽黃)。對急性乙型黃疸型肝炎乙肝血清标志物抗原三項陽性及轉氨酶、總膽紅質、黃疸指數升高者有效。以發熱或不發熱、身黃、目黃、尿黃三大主症為特征。
【用法】冷水浸泡連煎2次,加水高出藥面1~2寸。用砂鍋煎煮沸後約30分鐘,濾出藥液再加水煮。兩次藥液加在一起,1日分3次服完。每日1劑,連服50~60劑。 【加減】大便幹加大黃10克;關節痛加忍冬藤30克;皮膚瘙癢加荊芥15克;陰黃去連翹、大青葉、闆藍根、半枝蓮,加黃芪30克、仙靈脾15克、焦白術10克,生首烏改為蒸首烏,丹參加至30克;熱重者加黃連10克;濕重者加蒼術15克、佩蘭15克。
【名方】升降湯
(丁光迪) 【組成】柴胡5克,炒枳殼7克,炙甘草4克,廣郁金10克,丹皮10克,黑山栀10克,枇杷葉(去毛包)10克。
【功能】升降氣機。
【主治】脅痛及肝膽道病證。
【用法】水煎服,1日1劑,每周服5劑。 【加減】(1)痛在右脅,加旋複花、制香附各10克,辛通下氣;(2)痛在左脅,加川楝子、炒延胡各10克,疏肝和絡;(3)痛時偏側為劇,有掣引感,加獨活10克、苡仁15克,解痙緩急;(4)脅痛時反複,每随情緒刺激而發作,加佛手花或佛手片、青桔葉各10克,疏氣解郁;(5)若見焦慮不安,加小麥、炒棗仁(杵)各10克,甯心安神;(6)脅痛反複,并見口燥便堅,胸腹痞滞,加杏仁泥、桃仁泥各10克,理氣潤降;(7)脅痛兼見血虛證,加當歸、白芍或與柏子仁、細生地各lO克,養血柔肝;(8)病為膽囊炎症脅痛,大便溏洩,去丹皮、枇杷葉,加川芎7克,焦神曲、黃芩各10克,膽胃同治,清化濕熱;如果舌紅苔白膩,濕郁生熱,改用黃連4克、黃芩10克、炮姜4克,辛苦宣洩;(9)病為慢性肝炎,或肝炎後遺症,脅痛,納呆,大便時溏,原方加砂仁末(後入)4克,炒白術、茯苓各10克,醒胃健脾;(10)如肝炎尚有活動,乙肝,加虎杖30克、茵陳10克;或與土茯苓30克、秦艽10克交替用,清熱利濕;(11)肝膽失于疏降,而見惡心幹嘔、納呆化遲的,加姜半夏、焦枳實各lO克,炒竹茹5克。
【名方】榆槐髒連丸(丁澤民) 【組成】黃連37.5克,黃芩225克,槐角150克,炒槐米112.5克,地榆炭112.5克,生地112.5克,當歸75克,荊芥75克,阿膠75克,豬大腸80克,防風75克,赤芍80克。
【功能】清化濕熱,涼血止血。
【主治】腸熱便血、髒毒下血、肛門水腫、灼熱墜痛者。
【用法】将豬大腸煮爛,餘藥共研細末,諸藥混合加煉白蜜為丸。 臨床運用于:(1)髒毒下血污濁者。(2)濕熱下注肛門所緻的大便帶血、肛門水腫、疼痛墜脹者。 (3)也可用于腸下血。
【名方】加味香蘇飲(董建華)
【組成】蘇梗6克,香附10克,陳皮6克,畢澄茄6克,枳殼10克,大腹皮10克,香橼皮10克,佛手6克。
【功能】理氣、和胃、通降。
【主治】胃脹、胃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加減】肝郁脅脹加柴胡、青皮、郁金;食滞加雞内金、焦三仙;兼痛者加金鈴子、元胡;吞酸者加左金丸、烏賊骨、瓦楞子。
【名方】滋陰養肝湯(杜健民)
【組成】南沙參30克,全當歸10克,杭麥冬10克,甘枸杞10克,熟地黃10克,杭白芍10克,制鼈甲10克,雞内金10克,霍山石斛10克,北五味5克,廣郁金10克,青陳皮各10克。
【功能】滋陰養肝。
【主治】慢性肝炎,肝腎虧虛型,證見兩脅隐痛,口苦咽幹,手足心熱,頭昏耳鳴,失眠多夢,腰膝酸軟,舌質紅,少苔或苔薄黃,脈弦細。 【加減】口苦甚者加酒炒黃連以清熱;失眠者加酸棗仁、琥珀以安神定志;腹脹納差者加炒三仙以助運化;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者加桃仁、紅花、三七以活血通絡。禁忌:肝膽濕熱及脾胃虛寒者忌服。
【名方】加減參赭培氣湯(段鳳舞) 【組成】生赭石15克,太子參10克,生懷山藥15克,天花粉10克,天冬10克,鼈甲15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夏枯草15克,生黃芪30克,枸杞子30克,焦山楂30克,澤瀉15克,豬苓15克,龍葵15克,白英15克,白芍10克,焦六曲30克,三七粉3克(分沖)。
【功能】調氣、化瘀、利水。
【主治】肝癌。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服。 【加減】有黃疸者加茵陳30克;有腹水者加商陸10克、牛膝10克、大腹皮10克;局部疼痛劇者加郁金10克、元胡10克、淩霄花15克、八月劄10克;腹脹甚者加大腹皮6克、厚樸10克、木香6克;呃逆者加旋覆花10克、柿蒂10克;口幹渴甚者加沙參10克、麥冬10克;大便幹燥,數日不便者加栝樓20克、郁李仁12克。
【名方】蒼牛防己湯(方藥中)
【組成】蒼、白術各30克,川、懷牛膝各30克,漢防己30克,大腹皮30克。
【功能】健脾、活血、行水。
【主治】水臌(肝性腹水)。
【用法】上方先用冷水浸泡2小時,浸透後煎煮。煎時水量以水淹沒全藥為度,細火煎煮2次,首煎50分鐘,二煎30分鐘,煎成後兩煎混勻,總量以250~300毫升為宜,一般分兩次,飯後2小時服用。如腹脹甚不能多進飲食、服藥後腹滿加重者,可少量多次分服,分4、5次服用亦可,但須在1日之内服完1劑。服藥期間飲食應絕對忌鹽忌堿。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服。
【名方】針刺治療急性菌痢方(高國巡)
【功能】升清降濁、清熱化濕、調理腸腑、活血止痢。
【用法】取穴:足三裡、天樞、中脘。進針後待患者有酸、麻、脹感時,給予強刺激,留針30~120分鐘,每天1次。
【加減】裡急後重者,加太沖穴;體溫38.5℃以上者,加曲池穴;發熱而體溫在38.5℃以下者,加合谷穴。
【名方】活胃飲 (高欽穎)
【組成】白術12克、蒼術12克、厚樸12克、香附10克、木香10克、佛手10克、白芨20克、烏賊骨20克、甘草10克。
【功能】健脾燥濕,行氣開胃,收斂止痛 【用法】每日1劑 ,水煎兩次,取汁500毫升左右,分2-3次服用。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疾病,症見胃脘疼痛,痞滿脹悶,嘔哕噫氣,嘈雜泛酸,食欲不振,倦怠無力,口中粘膩不爽,大便不調,脈象弦滑或沉細,舌淡苔白厚膩等。 【加減】臨床可根據症情變化,靈活加減應用。若寒象明顯者加良姜、幹姜、附片等以溫中散寒;若熱象明顯者合黃連瀉心湯用之以清瀉胃中燥熱;若氣虛為著者加入黃芪、黨參、山藥、茯苓等以增強補氣健脾作用;若兼食滞不化者可加入山楂、麥芽、雞内金、神曲、萊服子等以消食和胃;若兼肝郁氣滞者可加入柴胡、川楝子、郁金等以疏肝解郁;兼血瘀者合失笑散或加入蘇木、乳香等以活血化瘀;若陰虛為著者可加入百合、沙參、麥冬、玉竹、石斛等以養陰和胃。禁忌:注意調理情志,保持心境愉悅,避免勞累,生活有規律,忌食生冷肥厚、辛辣煎炸之品,以利病情康複。
【名方】柴胡利膽湯 (高上林)
【組成】柴胡10克,半夏10克,黨參15克,甘草lO克,郁金10克,金錢草50克,丹皮15克,芍藥15克,薏仁30克。
【功能】利膽和胃,清熱滲濕。
【主治】慢性膽囊炎是膽囊慢性炎症性病變,為膽囊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本病有時為急性膽囊炎的遺患,但大多數病例,既往沒有急性發作病史,發現時即為慢性。症見:右脅下隐痛,或右肩胛區疼痛,上腹或右上腹不适,胃脘脹滿或灼熱,口苦,嗳氣,惡心,進油煎或脂肪類食物後,上述症狀加重,小便時黃,大便時幹時稀,脈弦,舌苔厚膩。
【用法】浸泡20分鐘,水煎兩次,每次煎25分鐘,兩煎混合,早、晚空腹各溫服一半,每日1劑。 【加減】因膽附于肝,經脈相通、相互絡屬,如肝膽氣郁,橫克脾土,引起胃脘脹滿者,加厚樸10克,以利氣消脹;君相二火,一氣相通,故心與膽通,膽病既久,引起膽心綜合征之心悸怔忡者,加丹參30克,以行血養心;脾虛失運,大便溏薄者,加山藥30克,以健脾益氣。
【名方】肝郁得效方 (高省身)
【組成】全當歸15克,赤白芍各9克,醋青皮12克,郁金9克,醋香附12克,廣木香9克,炒枳殼9克,陳皮12克,焦白術12克,雲茯苓12克,醋柴胡6克,甘草6克。
【功能】疏肝理氣,和血散瘀,健脾和中。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煎2~3次均可。早、中、晚餐後1~2小時溫服。
【主治】脅痛脘脹,嗳氣頻作,納谷減少,身倦乏力,精神郁悶等,并治慢性肝炎、肝硬變等病。 【加減】氣偏虛者,加黃芪、黨參;血虧者歸芍加量,亦可加用丹參;肝瘀甚而緻硬變者,加鼈甲、蒲黃、姜黃、元胡等;納谷甚差者,加雞内金、山楂、神曲、砂仁等;脾虛甚者,加山藥、扁豆,術苓加量;大便不利者,偏熱加熟軍,偏虛加郁李仁。禁忌:如外感發熱此方則不宜用;服藥期間應忌辛辣肥膩物,并禁煙酒及郁怒過勞等。
【名方】增液承氣湯(高錫章)
【組成】大黃8克,厚樸10克,枳實8克,芒硝6克,麻仁30克,麥冬30克,元參30克。
【功能】通導大便,滋陰增液,排除腸胃積滞。
【主治】大便不通,上下之氣升降失常,腹滿脹痛,舌黃苔燥,脈實。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服。
【加減】對體質虛弱、血壓偏低或津液素虧者,減大黃、芒硝,加沙參、天冬、當歸、肉苁蓉,輔用開塞露或蜜煎導法。失眠者加棗仁。納差者酌加谷芽、麥芽、焦山楂、神曲。氣脹梗阻腹痛甚者加桃仁、赤芍、紅藤、敗醬草。對血壓偏高、膽囊炎等實證,可适當增加大黃、芒硝用量,再加生地、丹皮、番瀉葉,同時輔用開塞露或蜜煎導法。若配合針刺大腸俞、合谷、足三裡等穴,療效更好。禁忌:體質素虛或久病津虧、血壓偏低者,禁用大黃、芒硝。可以加大元參、麥冬用量。瀉下之劑,大都易于損耗胃氣,宜得效即止。慎勿過劑。
【名方】消胃痞方(龔瓊模)
【組成】黃芪20~30克,黨參15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甘草3克,丹參15~30克,檀香8克(後下),枳殼10克,白芍15~30克,薏苡仁30克,蛇舌草20克,豬苓15克,烏梅15克,黃連5克,山慈菇10克。
【功能】健脾益氣,養胃生津,活血化瘀。
【主治】中醫胃痞證,西醫慢性胃炎、胃癌前期病變。表現為胃脘痞滿疼痛,納呆,嗳氣,嘈雜,泛酸,口幹口苦,消瘦乏力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3個月為1療程。 【加減】脾胃虛弱者,加山藥、山楂、雞内金、砂仁;虛寒者再加幹姜;肝胃不和者,加柴胡、佛手片、玫瑰花;脾胃濕熱者,加厚樸、蒲公英、白蔻仁、佩蘭;胃陰不足者,加北沙參、麥冬、百合、天花粉;胃絡瘀血者,加郁金、川草、玄胡、三七粉。
【名方】慢肝甯三号湯(谷濟生)
【組成】黨參30克,沙參30克,生熟地各15克,白芍10克,川楝子10克,枸杞子15克,麥冬10克,當歸10克,首烏10克,醋柴胡10克,丹參30克,雞骨草30克,垂盆草30克。
【功能】補肝益腎,舒郁降酶。
【主治】慢性遷延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肝腎陰虛型(病程遷延,右脅隐痛,腰膝酸軟,眩暈耳鳴,目澀咽幹,五心煩熱,面色黎黑,失眠多夢,齒衄,鼻衄,舌紅多裂,花剝苔或少苔,甚則光紅無苔,脈細或沉)。
【用法】每日1劑,兩煎共取250毫升,早晚分服,30劑1療程。 【加減】氣虛明顯者加人參、茯苓,減沙參、麥冬;腹脹酌加大腹皮、川厚樸;納呆加生谷麥芽;便秘加玄參、肉苁蓉,重用當歸;便溏去生地、沙參、麥冬,加生白術、山藥、扁豆殼、砂仁;腹水者加茯苓、澤瀉、肉桂;黃疸者加茵陳、炒山栀;厭油膩加竹茹、姜半夏;肝區脹痛重加香附、元胡,刺痛加赤芍、五靈脂、蒲黃等。
【名方】理肝湯 (關汝耀) 【組成】旱蓮草12克,柴胡9克,台烏藥10克,白芍12克,丹參15克,黨參15克,雲苓15克,麥芽18克,甘草6克。
【功能】疏肝行氣,清肝平肝,養肝益陰,益氣健脾。
【主治】精神抑郁症,肝膽疾病及胃腸功能紊亂。
【用法】每日1劑,水3碗煎取2碗,頓服。藥渣複煎,用水2碗,煎取1碗,6小時後再服。 【加減】肝火盛者,去黨參,加夏枯草15克、川楝子12克、黃芩10克。肝陰虛者,改黨參為沙參或太子參,加幹地黃15克。腹部脹痛嚴重者,加枳殼10克、川厚樸10克。有肝膽結石者,加酸梅樹根15克、威靈仙20克、生苡仁15克、綿茵陳20克。有黃疸者,加虎杖15克、田基黃15克。
【名方】沙姜湯 (郭朝廣)
【組成】沙姜(又名山柰)30克,威靈仙30克,桔梗15克,甘草9克,烏梅15克,春砂仁5克,山楂15克。
【主治】食道各種骨鲠。
【用法】水800毫升,煎取約400毫升,徐徐含服,同時含嚼橄榄5~6枚(冬春季可用鹹橄榄代),隔4~5小時後藥渣複煎,再服1次。
【名方】行氣香蘇散(郭國興)
【組成】紫蘇10克,香附12克,陳皮10克,枳實10克,台烏藥10克,木香10克,元胡10克,小茴香10克,草豆蔻10克,六神曲12克,白芷10克,甘草5克,生姜3片。
【功能】溫通行氣,和胃止痛。
【主治】氣滞中寒,飲食生冷,外感寒邪,胃脹胃痛,寒疝腹痛,婦女痛經等。
【用法】水煎服。 【加減】兼惡心嘔吐加藿香10克、半夏10克;并腹瀉苔白膩加蒼術10克、茯苓15克;寒熱錯雜加黃連6克、吳茱萸1克;傷食嗳腐苔濁厚膩加萊菔子15克、雞内金15克、焦山楂15克、連翹10克;并胸脅脹痛加柴胡10克、郁金12克。
【名方】久瀉斷下湯(郭謙亨)
【組成】炙椿皮9克,土茯苓9克,川黃連6克,炒幹姜6克,石榴皮4~6克,防風4克,廣木香4克,炙粟殼9克,元胡4克。
【功能】燥濕開結,寒熱并調,理氣澀腸。
【主治】久瀉久痢之濕熱郁腸,虛實交錯證(過敏性結腸炎、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适應症:長期溏便中雜有膿液,或形似痢疾,先粘液膿血,後繼下糞便,左下腹痛,或兼見裡急後重時輕時重。
【用法】一般常法煎服,也可加大劑量改作散劑或丸劑。丸劑每服9克,散劑每服6克,日服2次,勿在銅鐵器中煎、搗。 【加減】便下粘滞量少而後重甚者,去粟殼加槟榔6克以降洩腸中氣滞;大便溏而頻,量多有熱感,加薏苡仁15~20克以利濕健脾止瀉;日久氣虛肢倦乏力加黨參12克。
【名方】紫芝救治毒蘑菇中毒方 (何介元)
【組成】紫芝
【功能】解救各類毒蘑菇中毒。
【主治】各類毒蘑菇中毒。
【用法】取無蟲蛀幹品磨粉紫芝50克,按常法加水煎2次,并将2次煎液合并濃縮成150毫升(含原生藥33.3%),備用。每天3次,每次口服50毫升,昏迷患者鼻飼給藥。
【名方】二甲調肝湯 (何炎焱)
【組成】炒山甲15克,鼈甲24克,三七6克,丹參15克,茵陳30克,田基黃30克,太子參18克,茯苓18克,黃芪18克,白芍15克,女貞子15克,糯稻根須24克。
【功能】消癥、活血、清熱、益氣、養陰。
【主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加減】内熱盛,口苦便秘者,去黃芪,加虎杖、栀子各12克。裡濕盛,便溏,腹滿痛者,去女貞子,加蒼術9克、厚樸6克。脅痛隐隐,痞悶不舒者,加柴胡12克、郁金9克。脅痛陣發如刺者,加川楝子、元胡各9克。氣分偏虛,面黃、倦怠、短氣、納差者,加白術12克、淮山24克。陰分偏虛,口幹、舌燥、虛煩、火升者,加玉竹24克、麥冬12克。有腹水者,茯苓增至30克,用皮肉各半,加車前子15克、砂仁6克、茅根30克。
【名方】通便潤腸湯 (賀執茂)
【組成】生地20克,歸尾15克,白芍10克,火麻仁(打碎)30克,郁李仁15克,枳殼10克,厚樸8克,大黃10克,黃芩10克。
【功能】潤腸通便,清熱養血。
【主治】痔等肛腸疾病所緻的便秘及習慣性便秘。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加減】伴口幹舌燥者,加玄參20克、麥冬10克、花粉10克;便時滴血者,加地榆20克、槐花10克;脘腹脹滿者,加萊菔子15克;年老體弱或腎陽虧損者,去黃芩、大黃,加黃芪20克、生首烏20克、肉苁蓉20克。
【名方】姜蓮養腸湯(胡翹武)
【組成】幹姜3克,毛姜10克,阿膠10克,旱蓮草20克,當歸10克,黃連6克,白術10克,木香6克,防風6克,炙甘草6克。
【功能】燮理陰陽,祛邪厚腸止瀉。
【主治】慢性腹瀉(慢性結腸炎等),證見腹瀉經久反複不已,大便溏薄,日2、3次,或挾赤白粘液,腹痛隐綿,按之不減,形體消瘦,四末不溫,神疲倦怠,納谷不馨,脘腹不适,口幹粘或苦,不甚喜飲,舌質淡紅或暗紅,多細裂紋,苔薄白微膩,脈虛濡或細弦略數。
【用法】每日1劑,頭煎二煎藥液合并約400毫升,早晚兩次空腹分服。其中阿膠應另炖烊化,分2次兌入藥液中。症狀緩解取得療效後,可以上方劑量比例研末(阿膠烊化)為丸,每服10克,日兩次空腹吞服,以資鞏固,以2~6個月為宜。 【加減】濕熱偏盛者,加馬齒苋30克;便血或赤凍多者,加地榆10克、鴉膽子(每服15粒,去殼吞服,日2次);陰虛偏甚,瀉下量多者,加烏梅20克。
【名方】溫髒理中方穴 (黃修武)
【組成】中脘、梁門、水分、天樞、氣海、足三裡。
【功能】溫補中州,調理脾胃。
【主治】慢性腹瀉、腹中虛寒之脘腹脹滿、神倦乏力、不思飲食、或四肢不溫、身體消瘦、面色不華、舌質淡、苔白膩、脈濡或無力。
【用法】針刺用補法,留針30分鐘,加懸灸或用艾炷灸,每穴5壯。 【加減】若患者偏于脾胃虛寒者,症見腸鳴腹痛腹瀉,腹中喜溫喜按,則先用隔姜灸,再行針刺,以加強溫中祛寒之功。若患者症見腹瀉日久,時輕時重,發作時便稀次數增多,又見有神倦乏力,腹脹,苔白膩,此為兼有濕困脾土之證,方中加關元灸五壯,用以添薪壯命門之火,以助脾陽運濕。若兼有腎陽虛者,症見五更洩,加灸命門、關元穴各五壯,以益命火,壯腎陽,起到溫養脾腎、熟腐水谷之功。若見肝木克脾土,症見腹脹腸鳴,水谷不化者,加刺期門、行間,針用瀉法,以瀉肝木之旺盛。
【名方】健脾勝濕湯(蔣文照)
【組成】 炒白術9克,制川樸4.5克,白蔻仁3克,廣藿香9克,新會皮6克,石菖蒲6克,廣木香6克,炒枳殼6克,神曲9克,炒苡仁20克,白茯苓12克,車前草9克。
【功能】健脾助運,分化濕濁。
【主治】胃脘脹,食欲不振,泛惡欲吐,身倦困重或頭身重痛、面浮肢腫、小便短少、大便溏瀉、脈濡緩或濡數,舌質淡或紅,苔白膩或黃膩。
【用法】1日1劑,清水煎成2服,上下午各服1次。 【加減】脾虛氣弱,濕傷中陽者加黨參、幹姜;苔膩而黃,口苦溲赤者加黃芩、黃連;身腫腹脹較為嚴重者加大腹皮、茯苓皮。
【名方】小芩連湯 (康良石)
【組成】錄子芩10克,川黃連3克,蒲公英12克,綿茵陳12克,廣郁金10克,威靈仙10克,菜豆殼10克,北柴胡5克,生甘草3克。
【功能】清熱利濕,理氣解郁,通絡止痛,利膽退黃。
【主治】脅痛(慢性膽囊炎及急性發作)。
【用法】每日1劑,水煎兩遍,15劑為1療程。禁飲酒、忌油膩、羊肉、狗肉、辣椒、胡椒、蒜、蔥等大辛大熱食物。并發病毒性肝炎者,當視具體證候綜合辨治。 【加減】若脅痛較劇,加川楝子10克、延胡10克;伴有黃疸者,加金錢草30克、栀子根30克;脘腹痞滿者,加山馬蹄金10克。
【名方】乙肝解毒湯 (來春茂)
【組成】方1:黃芪30克,虎杖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露蜂房15克,半枝蓮15克,仙鶴草15克,土茯苓15克,仙靈脾15克,鹿銜草15克,柴胡12克,郁金12克,當歸12克,生雞内金12克,桂枝9克,甘草3克。方2:雄黃30克(色赤如雞冠者為上品,效高毒性小),生白礬(即酸礬)15克,五靈脂60克,共研細末裝膠囊。
【功能】清熱解毒,活血祛瘀,健脾疏肝,益氣溫腎。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用法】方1:水煎服,先将諸藥用冷水浸泡半小時,沸後再煎5分鐘即可。方2:膠囊用湯藥或溫開水送服均可,每次吞服0.3克(2粒),每日2次湯藥、膠囊均6日1個療程。服完1個療程停藥1天,再服第2個療程。
【名方】清濁安中湯(勞紹賢)
【組成】白蔻仁12克,川厚樸12克,法半夏12克,滑石30克,生苡米30克,郁金12克,珍珠母30克,炙甘草5克。
【功能】清利濕熱,理氣安中。
【主治】胃潰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慢性淺表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症等疾病見有濕熱内盛者。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加減】疼痛明顯者,加元胡12克、佛手12克;熱甚加黃芩12克;濕甚加綿茵陳30克。
【名方】升降和中湯 (雷新源)
【組成】藿香10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薏仁30克,柴胡10克,杭芍30克,枳殼10克,佛手10克,葛根30克,降香10克,厚樸10克,麥芽20克,雞内金10克,甘草5克。
【功能】健脾和胃,舒肝理氣,除濕化瘀。
【主治】胃脘痛(胃潰瘍病、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消化不良)。
【用法】涼水煎服,每日1劑,水開後煮20分鐘,煎2次,混合後分2次,每早晚溫服。 【加減】小兒消化不良按實際年齡減藥量,亦可加太子參、胡黃連;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加烏賊骨、白芨、川貝、甘草;腹脹矢氣多加蒼術、防風;萎縮性胃炎加石斛、白芨、川斷;寒加良姜、吳萸;大便秘結加栝樓、薤白;腹瀉加赤石脂、诃子肉。
【名方】臌脹消水丹 (李昌源)
【組成】甘遂粉10克,琥珀10克,枳實15克,沉香10克,麝香0.15克。
【功能】行氣逐水。
【主治】肝硬化腹水。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裝入膠囊,每次4粒,于空腹時用大棗煎湯送服,間日1次。
【名方】肝複甯 (李成綱)
【組成】茵陳30 克,闆藍根20克,白花蛇舌草30克,露蜂房10克,白礬3克, 山豆根3克,紫草10克,大黃6克,生芪30克,鹿銜草30克。
【功能】清熱利濕,解毒活血。
【主治】病毒性肝炎。
【用法】先将藥物用水浸泡30分鐘,先武火後文火煎20~30分鐘,煎3次,共取汁400毫升,每日1劑,早晚各1次分服。 【加減】肝複甯是專為治療病毒性肝炎而設的自拟基礎方,臨床尚須加減變通。本病急性活動期,邪實正實階段,以肝複甯為主,加大清熱利濕、解毒化瘀藥物,如虎杖、蚤休、白花蛇舌草、白礬、蜂房的用量;如熱邪重于濕邪者,加黃柏、黃連、山栀;濕邪重于熱邪者,加薏仁、茯苓、蒼術、滑石;食少納呆者,加九香蟲、焦三仙、雞内金;有出血傾向者,加生地、丹皮、水牛角、女貞子、旱蓮草等。本病遷延期,正虛邪戀階段,病情持續六個月以上,肝功能反複異常,煩躁易怒,心情不暢者,加疏肝理氣、活血化瘀之逍遙散輩。因疏肝理氣藥多系香燥之品,過用有傷陰之弊,故用量不宜過大。可重用郁金,因此味既可疏肝脾之郁,又可行血中之氣,經臨床觀察,大量應用不但能保護肝細胞,增加血漿蛋白,縮小腫大之肝脾,而且可迅速改善肝功能,促使肝病康複。恢複期,正虛邪退。根據肝髒“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特性,治療時,在謹守病機的前提下,遵照仲景“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明訓,減輕原方清熱解毒之劑用量,輔以健脾補腎、益氣和營之法調服,一則可提高機體免疫應答,二則可增強免疫功能,促進氣血充盈,正勝邪祛,始能獲效。
【名方】通膽湯 (李浚川)
【組成】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實10克,黃連6克,吳茱萸3克,木香6克,砂仁6克,甘遂3克,大戟3克,白芥子10克,虎杖12克,銀花15克。
【功能】疏肝利膽,通絡止痛。
【主治】膽囊炎、膽石症。
【用法】水煎服,1日1劑,分2~3次口服。禁忌:消化道出血者及孕婦忌服。 【加減】發熱加連翹、蒲公英;痛甚加延胡索;小便短赤加白茅根、茵陳草、金錢草;發黃加茵陳、黃柏;大便秘結加大黃、玄明粉;嘔惡加陳皮、白術。
【名方】舒肝安胃湯 (李鳴臯)
【組成】丹參30克,百合20克,台片15克,木香6克,大貝15克,鍛瓦楞20克,白芍30克,黑栀子6克,甘草12克,黑黃芩12克。
【功能】理氣化瘀,養陰清熱,解痙止痛。
【主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炎。
【用法】空腹服,1日1劑。病程較長者,可将上藥共為細面,調服或裝膠囊吞服,每服生藥粉6克,1日3次飯前服。 【加減】胃陰虛極者加寸冬、石斛;胃火熾勝者加黃連;脾胃氣虛者合入小建中湯;胃氣上逆者加赭石、半夏;痛甚者加元胡;出血者加白芨、青黛。
【名方】疏肝利膽湯 (李培生) 【組成】柴胡10克,黃芩8克,海金砂15克,金錢草15克,雞内金10克,川郁金8克,炒金鈴子10克,白芍10克,炒枳實10克,赤茯苓15克,車前子10克。 【功能】疏肝利膽,清熱除濕,理氣和營,止痛散結。 【主治】肝膽濕熱蘊結之證(包括膽系感染疾病,如膽囊炎、膽結石、急性黃疸以及血吸蟲病肝硬化腹水等)都有較好的療效。本方加味,對肝癌晚期病人出現黃疸者,亦有緩解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服3次。 【加減】黃疸色深加茵陳;泛惡欲嘔加炒川連、法半夏、橘紅;腹脹加川厚樸、大腹皮;大便秘結加酒洗川大黃;脅肋脹甚加青皮;脅肋痛甚加玄胡索;小便不利加滑石、豬苓、澤瀉。先生曾試用本方加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各30克,治療肝癌晚期病人出現黃疸者數例,亦有暫時緩解作用。
【名方】健脾理氣湯 (李乾構) 【組成】黨參10克,炒白術10克,茯苓15克,炙甘草10克,陳皮10克,姜半夏10克,炒枳實15克,厚樸15克,炒萊菔子30克,熟軍3克。 【功能】補氣健脾,理氣消脹。 【主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屬脾虛氣滞證者。症見:胃部脹滿,食欲不振,餐後飽脹加重,惡心,嗳氣,大便溏幹不定,疲乏無力,舌邊有齒痕,苔薄白,脈細弦。 【用法】每日1劑,煎煮2次,取藥液300毫升,分3次于餐後半小時服。我院用上方制成沖劑,取名胃脹沖劑,每袋6克,餐後半小時用開水沖服兩袋(12克)。
【加減】兼見濕熱者加茵陳、藿香、虎杖以清化濕熱;兼有食積者加焦三仙、雞内金以消食導滞;兼有瘀血者加丹參、三七粉以活血化瘀;兼有肝郁者加香附、郁金以舒肝解郁;兼有燒心反酸者加烏賊骨、煅瓦楞以和胃制酸。
【名方】健中調胃湯(李壽山) 【組成】黨參15克,白術10克,姜半夏6克,陳皮6克,降香10克,公丁香6克,海螵蛸15克,炙甘草6克。 【功能】益氣健中,調胃止痛,斂瘍制酸。 【主治】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症見胃痛、嘈雜、泛酸、空腹尤甚、得食稍緩、喜暖喜按、嗳氣矢氣、大便或溏或燥、舌質淡紅、苔白滑、脈象沉細或弦。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加減】偏陽虛寒盛者,冷痛較重加良姜、畢澄茄;兼氣郁不暢者,脘腹脹滿、嗳氣矢氣多加佛手、香椽皮;兼停飲者,泛吐清水或胃有振水音加茯苓、生姜;兼脾不統血,大便色黑或嘔血,倍黨參,加炮姜、三七粉。
【名方】理脾愈瘍湯 (李振華) 【組成】黨參15克,白術10克,茯苓15克,桂枝6克,白芍12克,砂仁8克,厚樸10克,甘松10克,劉寄奴15克,元胡10克,烏賊骨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棗3枚。 【功能】健脾溫中,理氣活血。 【主治】胃或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用法】每日1劑,文火水煎兩次,早晚各服1次。 【加減】如潰瘍出血,大便色黑者,加白芨10克、田七粉3克(分2次沖服)、黑地榆12克;如語言無力,形寒畏冷,四肢欠溫者,加黃芪15~30克,甚者加附子10~15克;如嗳氣頻作者加丁香5克、柿蒂15克;如食少脹滿者加焦山楂、神曲、麥芽各12克。
【名方】新加胃苓湯 (李正芳) 【組成】藿香6克,茯苓30克,豬苓10克,制蒼術10克,澤瀉10克,制香附10克,砂仁10克,小茴香10克,高良姜10克,陳皮10克,姜半夏10克,建神曲10克,生姜10克。 【功能】溫中理氣,燥濕健脾。 【主治】平素脾胃虛寒,胃納不健,消瘦虛弱,困倦乏力。或因飲食生冷,緻脾胃虛寒,胃痛腹瀉,或上吐下瀉。診得舌苔白薄、白膩,脈沉、沉弱、沉遲者,為脾胃虛寒之見證。 【用法】先用水浸泡2~3小時,以浸透為度,藥物浸透後,用文火煎煮,水開後煮20分鐘,煎成一中碗,頭二煎分2次服,每日早晚飯後2小時,各服1中碗。服藥後休息。 【加減】胃脹痛吐酸者,加海螵蛸20克;胃腹脹劇者,加炒枳殼10克;胃脹痛及兩脅下痛,表現為肝胃不和者,加佛手10克;胃痛腹瀉四、五次,或七、八次者,加炒白術10克、白蔻10克,砂仁加為15克。
【名方】平胃湯 (李正之) 【組成】蒼術6克,佛手15克,陳皮12克,甘草5克,車前子12克,徐長卿30克,黃芪12克,蒲公英30克。 【功能】除濕平胃,理氣止痛。 【主治】胃脘痛(慢性胃炎、潰瘍病)。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加減】脘腹脹痛嗳氣頻作加香附10克、川芎10克、半夏10克;胃脘灼痛或嘈雜不适加黃連9克、黃芩10克;吐酸加左金丸;寒盛加桂枝10克、幹姜10克,去蒲公英;陰虛去蒼術,加麥冬15克、石斛15克;便秘加栝樓30克、決明子10克;潰瘍病各型均可加莪術10克,甘草用量加倍;慢性胃炎加水蛭5~10克,以活血化瘀。
【名方】金佛止痛丸 (梁乃津) 【組成】郁金、佛手、白芍、延胡、姜黃、三七。 【功能】行氣活血,柔肝止痛。 【主治】胃脘痛。 【用法】本方由廣州中藥一廠生産,制成丸劑,市面有售,按說明書服用。 【加減】疲倦乏力,少氣懶言,腹脹便溏,舌淡脈弱者為氣虛,加黃芪、黨參、白術;口幹咽燥,舌紅少津,脈細或數者為陰虛,加沙參、麥冬、花粉;口苦口臭,舌紅苔黃,脈弦滑數者為肝胃郁熱,加蒲公英、黃芩、柴胡;面色晦暗,胃痛如鑽,舌有瘀點或舌質暗者為血瘀嚴重,加桃仁、川紅花、五靈脂;惡心嘔吐者為胃氣上逆,加法夏、橘紅、竹茹;脘痞腹脹,胃納不佳,舌苔厚濁者為胃中積滞,加厚樸、枳殼、谷麥二芽;精神緊張,驚惕不安,難寐夢多者為肝郁失神,加合歡皮、蘇梗、珍珠母、石菖蒲;嗳氣泛酸、饑餓易痛者為胃酸增高,偏寒者加烏賊骨,偏熱者加珍珠層粉、浙貝。
【名方】三姐妹湯 (梁申)
【組成】三姐妹15克,山芝麻10克。
【功能】清熱解毒、化濕。
【主治】濕溫時疫。
【用法】用清水600毫升浸藥15分鐘後煎成200毫升藥液,傾出用杯裝好,藥渣再加清水500毫升煎取150毫升藥液,去渣後将2次煎取的藥液混合後再煎煮濃縮成200毫升,分3次服。
【名方】茵郁芪芍湯 (廖孔禹)
【組成】茵陳15克,郁金15克,丹參15克,夏枯草15克,闆藍根30克,黃芪15克,白芍12克,薏苡仁15克,甘草5克。
【功能】清熱解毒,利膽除濕,舒肝理氣,健脾和胃,活血化瘀,益氣養陰。
【主治】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
【用法】上方藥物水煎,每日1劑,早中晚3次分服。亦可精制成沖劑,病員不但服用方便,而且療效更明顯。 【加減】用藥方面可根據濕熱之輕重、正邪之盛衰、病證之虛實而有所偏重。如氣陰兩虛者尚可加入黨參、五味子各12克;脾虛濕重者加白術12克、茯苓20克;肝郁血熱者加牡丹皮15克;肝熱重者加龍膽草12克。
【名方】開鎖散(淩耀星)
【組成】硇砂1克,硼砂1克,天龍1.5克,冰片0.5克。
【功能】散結消癥,抗癌啟膈。
【主治】食管癌。
【用法】上藥研細末,分3次于飯後1小時,和米粥半匙吞服,不飲水,每次可配10天量,為1療程。【加減】為了使病人樂于接受,可去冰片,以10天藥量加入适量巧克力溶化後攪勻拌和,俟凝固,切成30塊,每天3塊,于食後1小時取一塊入口含化。以上兩種服法,目的在于使藥末久留于癌竈。
【名方】舒肝利膽湯(劉大功)
【組成】金錢草30克,茵陳15克,龍膽草12克,柴胡12克,郁金12克,木香12克,川樸12克,枳實12克,大黃12克。
【功能】舒肝利膽、通便排石。
【主治】急慢性膽囊炎、膽石症、肝膽管結石、泥沙樣結石等。
【用法】水煎服,1日1劑,每次煎服300毫升,1日2次,早晚飯後10分鐘服用。連服2~3療程,每10劑為1療程。禁忌:油膩、辛辣食物。 【加減】本方為治療膽囊炎、膽石症的基本方劑,臨床可根據病情随證加減藥物。脅痛較重者加川楝子12克、元胡索6克;絞痛反複發作者可加白芍30克、沒藥6克,以解痙止痛;納呆食少者加炒麥芽30克、白術12克,以健脾護胃;大便幹燥或需久服藥者,減大黃改用熟軍12克以緩解通腑排便之力。
【名方】柴胡解毒湯(劉渡舟)
【組成】柴胡10克,黃芩10克,半夏10克,茵陳18克,土茯苓15克,鳳尾草15克,草河車15克。
【功能】清熱解毒,疏肝利肝,利尿滲濕。
【主治】脅肋(肝區)疼痛、厭油喜素、多嘔、體疲少力、小便短赤、舌苔厚膩。肝功化驗則以單項轉氨酶增高為特征。
【名方】厚樸八味湯(劉茂甫)
【組成】厚樸15克,蒼術12克,炒枳殼12克,炒萊菔子15克,陳皮12克,連翹9克,生山楂15克,甘草6克。
【功能】和胃理氣,水煎早晚服。
【主治】慢性胃炎、慢性肝炎和慢性膽囊炎所緻之呃逆反胃、胃中嘈雜、脘腹脹滿、食納不佳、氣滞疼痛等。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加減】肝膽疾病加柴胡、黃芩、金錢草;胃脘疼痛加炒白芍、元胡。
【名方】烏梅敗醬方(路志正)
【組成】烏梅12~15克,敗醬草12克,黃連4.5~6克,木香(後下)9克,當歸10克,炒白芍12~15克,炒枳實10克,太子參12克,炒白術10克,茯苓15克,葛根12克,炙甘草6克。
【功能】清熱化濕,調氣行血,健脾抑肝。
【主治】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長期腹瀉、大便粘滞或帶膿血、腹痛墜脹或裡急後重、脘腹痞悶、納少乏力、面色黃白、舌質淡暗、苔膩、脈弦緩滑。
【用法】(1)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2)烏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打爛,和餘藥按原方比例配勻,烘幹研末裝入膠囊。每服生藥1.5克,每日2~3次,空腹溫開水送下。 【加減】(1)大便膿血、口苦急躁、舌紅苔黃膩、脈弦滑、熱盛邪實者,減健脾益氣藥,加瀉肝清熱導滞之品,如白頭翁、秦皮、大黃炭、炒榔片等。(2)胃脘痞悶、舌苔白膩、濕阻氣滞者,酌加藿荷梗、佩蘭、半夏、厚樸、苡米等化濕理氣之品。(3)腹瀉便溏、面黃乏力,重用“四君”健脾益氣。(4)脘腹冷痛、畏寒肢冷,酌加淡附片、幹姜、細辛等溫陽散寒藥。(5)大便滑脫,重用烏梅,加煨诃子收澀固脫。(6)并發腸息肉加莪術、僵蠶消瘀散結。
【名方】蒲連複胃湯(陸長清)
【組成】蒲公英15克,黃連9克,太子參15克,法半夏12克,幹姜3克,蘇梗10克,烏梅9克,甘草6克。
【功能】益胃清熱,和胃降逆,理氣止痛。
【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與十二指腸潰瘍,膽囊炎,肝胃不和等病證。
【用法】每日1劑,水煎兩遍,早晚服用。 【加減】泛酸者去烏梅加烏賊骨15克、大貝母10克;持續痛者加元胡15克、川楝子9克;有出血者加白芨15克、蒲黃6克;腹脹便幹者加槟榔6克、莪術6克;舌紅少苔、胃陰虧傷者減黃連3克,加沙參15克、麥冬10克。
【名方】蒲連護胃湯(陸長清)
【組成】蒲公英10克,黃連6克,黨參10克,幹姜3克,大貝母10克,白芨12克,延胡索12克,川楝子6克,法半夏10克,甘草6克。
【功能】清熱消瘀,降逆和胃,益脾護胃,激活化生之源,理氣止痛。
【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胃與十二指腸潰瘍,胃腸功能紊亂等。
【用法】涼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兩次服。将上藥共研細末為散,每服5克,1日3次飯後服,效果更佳。 【加減】脾虛氣弱加黃芪、升麻;嗳氣頻作加炒枳殼、陳皮;氣滞腹脹加川樸花、大腹皮;嘔惡打呃,加丁香、柿蒂;脅脹隐痛加香附、青皮;食積嗳腐加山楂、莪術;胃腸攣急痛加炒白芍;嘈雜泛酸加吳萸、煅牡蛎;脘腹墜脹加槟榔、木香;腹脹少酸加烏梅、黃芪。
【名方】溫腎健脾止瀉方(陸永昌)
【組成】台黨參18克,炒白術15克,茯苓15克,白扁豆(花尤佳)18克,焦山楂18克,炒故紙12克,炒神曲12克,炒澤瀉12克,炒吳茱萸9克,五味子9克,炒白芍15克,煨诃子肉9克,煨肉豆蔻6~9克,廣木香6克,砂仁9克,炙甘草6克。
【功能】溫腎健脾,固腸止瀉。
【主治】腎陽虛衰、命門火微,脾失溫煦、健運無權,以緻胃之關門不固,大腸傳導失司,而洩瀉經久不愈者。 【加減】如患者素體虛弱,形寒肢冷,服上方12~15劑後,洩瀉雖減,而腹痛甚者,加醋炒粟殼、炒幹姜、川附子各6~9克,并酌情加重黨參、炒白術、炒白芍、炙甘草之用量,以增其溫腎暖脾、固腸止瀉、緩解腹痛之功。劉惠民先生嘗謂:“粟殼醋炒,不僅能增加固腸止瀉之效,且能避其成瘾之弊。”屢經運用,信哉斯言!
【名方】溫中止痛湯(呂景山)
【組成】制附片10克,炒白術10克,高良姜10克,香附末10克,炒枳殼10克,幹姜炭10克,醋煅大黃炭6克。
【功能】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用法】水煎,頭、二煎混合均勻,早、午、晚飯後分服。
【名方】加味半夏瀉心湯(呂靖中)
【組成】黨參15克,半夏15克,黃芩10克,黃連9克,幹姜9克,枳殼9克,甘草6克,瓦楞子20克,海螵蛸20克,大棗5枚。
【功能】和胃降逆、開結除痞、調和陰陽。
【主治】中虛寒熱錯雜、脾胃升降失調,症見心下痞滿、疼痛、幹嘔或嘔吐泛酸、嘈雜,或腸鳴下利、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
【用法】水煎服,1日1劑。
【名方】加減下氣湯 (麻瑞亭)
【組成】雲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何首烏30克,廣橘紅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
【功能】健脾和胃,舒肝理氣,清肺降逆。
【主治】脘腹脹悶,胸脅滞痛,頭目昏暈。
【用法】水煎溫服。 【加減】胃脘痛(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加廣郁金9克、延胡索9克、烏賊骨9克、炒幹姜4克、縮砂仁6克、罂粟殼3克、三七粉3克等。膽胃病(膽囊炎及膽結石等),加廣郁金9克、延胡索9克、川楝子9克、廣木香4克、白蔻仁6克、軟柴胡9克、罂粟殼3克等。黃疸(急性黃疸型肝炎等),增首烏為40~60克,加廣郁金9克、延胡索9克、淨連翹9克、茵陳蒿15克、赤小豆12克、焦山栀6克、滑石粉15克等。肝胃病(慢性肝炎及肝硬化腹水等),改粉甘草為澤瀉9克,加廣郁金9克、蘇澤蘭20~40克、赤丹參20克、半枝蓮9克、白花蛇舌草12克、砂仁9克,腹水另加木防己9克、滑石粉12克。心悸(冠心病等),改粉丹皮為生地炭12克,改炒杏仁為全栝樓9克,加廣郁金9克、延胡索9克、柏子仁9克、北沙參20克、白蔻仁6克、赤丹參15克。眩暈(高血壓等),改粉甘草為炒白術9克,加炒杜仲12克、明天麻9克、夏枯草12克、決明子20克、茺蔚子12克、牡蛎粉15克等。水氣病(急慢性腎炎等),改雲茯苓為豬苓片9克,改粉甘草為澤瀉9克,加炒杜仲12克、蘇澤蘭20克、車前草12克、冬葵子12克、砂仁6克、炒蒲黃15克、白茅根15克,急性者另加青浮萍9克、北沙參15克;慢性者另加木防己9克、芡實15克、川萆薢15克,改何首烏為上肉桂4克。血虛(再生障礙性貧血等),改炒杭芍為炒赤芍15克,改粉丹皮為生地炭12克,改何首烏為上肉桂4克,改廣橘紅為紅人參9克,加炒杜仲12克、鹿角膠9克、北沙參20克、雞内金9克、鍛磁石9克、補骨脂12克、山萸肉15克、刺海參30克(另炖爛,分3次服)。
【名方】醒胃湯(馬駿)
【組成】炒蒼術12克,厚樸10克,石菖蒲10克,陳皮10克,姜半夏10克,炒吳萸7克,炒川連10克,茯苓15克,炙甘草10克,酒大黃2克。
【功能】健脾醒胃,和中化濕。
【主治】暴飲暴食,寒熱不均所緻功能性消化不良、淺表性胃炎等。症見:脘腹飽脹,食欲不振,嘔吐惡心,嘈雜脹滿,嗳氣吞酸,口苦口粘,肢體倦怠,大便溏幹不定,脈象弦滑,舌淡苔白厚膩。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煎煮兩次,取汁300毫升,早晚各服150毫升。 【加減】治療中應根據病情輕重及兼證酌情加減。兼見食積者加焦三仙、雞内金、萊菔子以消食導滞;兼見瘀血者加五靈脂、紅花、檀香以活血化瘀;兼見肝氣郁結者加柴胡、白芍、郁金以舒肝解郁;兼見嘈雜、吞酸者加煅瓦楞、烏賊骨以和胃制酸;兼見脾胃虛弱明顯者加黨參、白術以益氣健脾;兼見氣滞明顯者,加廣木香、砂仁和胃行氣消滞;兼見濕熱較重者酌加茵陳,栀子、藿香、黃芩、蒲公英以清化濕熱。
【名方】肝達舒方(毛德西)
【組成】人工牛黃2克(沖服),黑米30克(包煎),郁金10克,生黃芪15克,三七5克,生山楂15克。
【功能】清肝解毒,舒肝達郁,益氣養陰。
【主治】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凡表現為面色少華,脅痛腹脹,身倦氣乏,納呆泛嘔,或見黃疸,或有腹水,或肝脾腫大,舌暗脈弦,證屬肝髒氣陰虧損、熱毒内蘊、痰瘀互結者,可選用本方治療。 【用法】水煎服,1日1劑,分兩次煎服。現已制成膠囊劑在臨床作用。 【加減】腹脹納差者,加生炒麥芽、炒萊菔子以健脾開胃;脅痛綿綿者,加金鈴子、炒白芥子以通絡止痛;黃疸者,加茵陳、生大黃以清化退黃;舌紅苔少者,加北沙參、柏子仁以養陰柔肝;舌苔白膩者,加生苡仁、冬瓜皮以利濕解毒;舌苔黃膩者,加龍膽草、山栀子以清解内毒;便秘者,加全栝樓、草決明以寬腑活瘀;肝積硬變者,加鼈甲、龜版以軟堅化積;有神昏或出血傾向者,加服犀黃丸或牛黃清心丸以清肝涼血醒神。
【名方】豢龍湯 (施奠邦)
【組成】羚羊角4克,牡蛎12克,石斛10克,麥冬(青黛少許拌)5克,南沙參12克,川貝(去心)6克,夏枯草5克,丹皮5克,黑荊芥3克,薄荷炭3克,茜草根6克,牛膝6克,茅根15克,藕片五大片。
【功能】清熱養陰,降火止血。
【主治】肝炎、肝硬化早期肝肺邪熱上沖,以緻鼻衄、血色鮮紅、心煩口渴、目紅目赤、舌苔黃、脈數,并對澳抗陽性者有較好的轉陰效果。
【用法】水煎沸後,再用文火煎半小時左右,取汁服下。1日1劑,水煎2次。 在臨床使用時,方中藕片可改用藕節炭,以加強止血之功。白茅根宜用鮮品,如無茅根,亦可改用茅花,止血之功亦佳。
【名方】砂半理中湯(宋孝志)
【組成】清半夏9克,制香附9克,高良姜9克,炒枳殼9克(或炒枳實),砂仁9克(打碎)。
【功能】理氣散寒,和胃止痛。
【主治】胃脘近心窩處疼痛,泛酸嗳氣,或吐涎沫,脘腹脹滿,痛引脅背或胸中。舌質淡紅,苔薄白或白膩,脈沉弦或弦緊。
【用法】用砂鍋加水至浸沒藥材,水面超出藥材5分。砂仁打碎後下,每劑煎2次,日服1劑,分2次服。 服本方痛止後,可用5~10劑共研細末,每服6克,溫開水調服,日1~2次,以鞏固療效。 【加減】本方為治療胃痛的基本方劑,臨床可根據病情辨證酌加藥物。(1)肝胃痛症:見胃痛連脅,攻撐作痛,呃逆嗳氣,苔多薄白,脈弦緊。治療将香附加至12克為主藥,餘4味藥量仍為9克。若口苦吐酸,為膽火較盛,可加生栀子6~9克;脅痛較重者,可加川楝子9克。(2)心胃痛症:見痛引胸中,心悸氣短,舌紅苔薄白,脈寸尺俱微,動見于關。治療将高良姜加至12克為主藥,餘4味藥仍用9克。若大便色黑即與小腸火有關,可加焦栀仁3克。(3)脾胃痛症:見胃脘疼痛,脘腹脹滿,神疲乏力,食少納呆,舌苔白膩,脈緩或大,治療将炒枳殼(或炒枳實)加至12克為主藥,餘4味藥仍用9克。(4)肺胃痛症:見胃脘疼痛,肩背拘急,痰多咳嗽,動則氣少,舌苔白膩,脈寸微關緊尺沉,治療将清半夏加至12克為主藥,餘4味仍用9克。若兼大便幹燥或不通,為大腸有熱,可加大黃2~3克。(5)腎胃痛症:見脘痛及腰,腰酸小腹脹滿,行則佝偻,舌苔薄白,脈沉弦或伏。治療将砂仁加至12克為主藥,餘4味仍用9克。若腰酸小腹脹甚,可加沉香末(分沖)2克;同時有小便不利者,可加肉桂末(分沖)2克。若中焦痞滿,上下不通,這是兼有三焦症狀,可加黃連2~3克,肉桂末(分沖)2克。
【名方】止瀉湯 (宋祚民)
【組成】藿香10克,蒼術6克,茯苓10克,防風6克,烏梅3克,焦山楂1.5克,黃連1.5克,炒白芍6克,甘草3克。
【功能】健脾止瀉。
【主治】大便洩瀉,一日數行,瀉下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或形如蛋花,或為黃綠色泡沫便,或作嘔吐,不思飲食,腹脹尿少,舌紅或淡紅,苔白或膩,脈濡滑。
【用法】水煎,每劑煎兩次,每次煎15~20分鐘,兩次共煎取120毫升,混勻,分3次空腹溫服。 【加減】患兒若有表邪低熱者可加蘇葉3克。嘔吐者加蘇梗6克。咳嗽者加苦梗6克。尿少者加滑石塊10克。瀉不止加伏龍肝15克,炒扁豆10克,炒苡米10克,或诃子10克,甚者加米殼1.5克(不滿半歲小兒不可用)。治療小兒病應注意護養胃氣,保存津液防止液脫。如瀉止,而二、三日内無大便,切不可使用通下藥,以免重傷胃氣,遺患無窮。應待其胃氣複元,則大便自通。服藥期間應忌食生冷油膩硬物,或強行給食。宜多飲稠米湯,代替飲食,以養胃生津。
【名方】清上溫下調中湯(孫洽熙)
【組成】雲茯苓10克,炒白術10克,炒杭芍10克,黃芩炭10克,制首烏10克,廣橘紅10克,炒杏仁10克,法半夏10克,生龍骨10克,炒杜仲10克,白蔻仁10克。
【功能】健脾和胃,理氣降逆,疏肝升陷,清上溫下。
【主治】納差運遲,脘腹脹滿,胸悶痰嗽,眠差口苦,腰痛體倦。
【用法】每日1劑,水煎3次,共取汁500毫升,早晚分服。 【加減】胃病,改黃芩為粉丹皮10克,改杜仲為川郁金10克,加炒元胡12克。燒心泛酸,加烏賊骨15克。潰瘍便血,加三七粉3克(沖服)。大便稀軟,改首烏為上肉桂4克。萎縮性胃炎,加桉樹葉10克。胃痛不止,加炒山藥30克。眩暈,加明天麻10克、煅牡蛎15克、焦山栀5克。頭痛,加雙鈎藤15克。高壓偏高,加夏枯草10克。低壓偏高,加茺蔚子15克。血壓偏低,加廣藿香10克。大便稀軟,改首烏為上肉桂3克,加炒幹姜4克。膽結石,改橘紅為炒枳殼10克,改杏仁為全栝樓10克,改杜仲為川郁金10克,改龍骨為炒元胡15克,加川楝子10克、北沙參30克、焦山栀6克、赤丹參20克。合并膽囊炎,加半枝蓮12克、廣木香4克。貧血,改黃芩為當歸身10克,改首烏為上肉桂4克,改橘紅為廣陳皮10克,改龍骨為柏子仁15克,加紅人參10克(另煎)、鹿角膠10克(烊化)、山萸肉20克、雞内金10克、補骨脂12克。肺熱口幹,加北沙參20克,畏寒肢冷,加生黃芪30克。紫癜,加紫浮萍10克、赤丹參15克,改杭芍為炒赤芍10克。經漏經多,加炒蒲黃20克。白帶清稀,加炒芡實30克。腎炎,改白術為建澤瀉10克,改黃芩為粉丹皮10克,改龍骨為蘇澤蘭20克,加車前草15克、冬葵子15克、炒芡實30克。尿閉腫劇,加木防己10克。發熱口幹,改冬子為北沙參30克,加青浮萍10克。咽夾性腎炎,改冬葵子為焦山栀6克,加山豆根10克。紫癜性腎炎,改冬葵子為赤丹參20克,加紫浮萍10克。心悸,改白術為粉甘草10克,改黃芩為生地炭15克,改龍骨為川郁金10克,加炒元胡10克、柏子仁15克、北沙參30克、赤丹參20克、白茅根10克。胸痛胸悶,改杏仁為全栝樓10克。尿黃腿脹,改茅根為車前草15克,加焦山栀4克。肺心痛,改橘紅為廣陳皮10克,加川貝母10克、山萸肉20克。風濕性心髒病,改茅根為車前草15克,加雞血藤15克。心肌炎,改元胡為桂元肉15克,加西洋參10克(另煎)。月經不調,改黃芩炭為全當歸10克,改龍骨為炒元胡10克,加赤丹參15克、棕榈炭15克、車前草15克。月經前錯,加炒蒲黃20克、炒蓮房20克。月經後錯,加川郁金10克、焦山栀5克。少腹冷痛,加炒
【名方】益中活血湯(孫鹹茂)
【組成】黃芪20克,肉桂6克,吳萸10克,丹參15克,乳香6克,沒藥6克,川芎6克,三棱6克,莪術6克,生蒲黃15克,烏藥10克,百合12克,甘草6克。
【功能】補氣溫中,活血散瘀,消腫生肌護膜。具有消除胃粘膜的腸上皮化生、防止組織細胞癌變、促進萎縮的固有腺體再生等作用。
【主治】萎縮性胃炎。
【用法】将上藥用水煎兩次,每次30分鐘,每日1劑,早晚各1次分服。 【加減】若胃陰虧虛,内熱耗津傷絡者,宜養胃陰,酌加沙參10克、麥冬10克、石斛10克、玉竹12克,去肉桂、吳萸;若肝郁氣滞,宜加疏肝理氣之柴胡10克、白芍10克、香附10克;氣虛偏重者加黨參20克、山藥10克;納呆者加焦三仙各10克。
【名方】疏肝和胃飲(譚日強)
【組成】當歸10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枳實6克,栝樓10克,薤白10克,法半夏10克,陳皮5克,甘草3克,蒲公英15克,煅瓦楞10克。
【功能】疏肝和胃,制酸止痛。
【主治】消化性潰瘍。
【用法】上藥每劑煎兩次,第1次用清水250毫升浸藥,先用武火煎沸,再用文火煎成100毫升,取汁溫服;第2次用水200毫升,文火煎成100毫升,去渣溫服。 【加減】嗳氣打呃者,去柴胡加旋覆花10克、代赭石10克(布包煎);流涎吐酸者,加左金丸3克(吞服);胃内灼熱者,加炒栀仁10克、淡豆豉10克;痛引脅肋者,加玄胡索10克、川楝子10克;疼痛劇烈者,加炒蒲黃10克、五靈脂10克;嘔血便血者,加炒茜根10克、烏賊骨10克。
【名方】鎮痛健胃湯(唐成德)
【組成】烏賊骨12克,尖貝母8克,黃連8克,廣木香9克,高良姜8克,甘松12克,沉香5克,香附12克,陳皮12克,金鈴子9克,延胡索9克,半夏12克,五靈脂9克,乳香9克,沒藥9克,建曲15克,谷芽15克,麥芽15克,甘草3克。
【功能】鎮痛健胃,活血行瘀。
【主治】慢性胃炎、潰瘍,十二指腸炎、潰瘍所緻胃脘疼痛。症見痛引胸脅,呃逆反胃,泛酸嗳氣,脘腹脹滿,胃中嘈雜,食欲不振,舌淡紅或紫,苔薄白或滑膩,脈沉弦。
【用法】上方藥物中烏賊骨、尖貝母、沉香研為細末分次與湯劑兌服,餘下藥物水煎,每劑煎3次,每次煎15~20分鐘,煎取藥汁混合勻,分3次空腹時口服。 【加減】本方是唐氏數十年臨床中用于治療胃腸病的自拟方,應用時随病情辨證酌予增減藥物,收效甚好。如大便幹燥難解者加槟榔12克、栝樓仁15克,理氣潤腸通便;大便稀溏、腹部痞滿不适者,加吳萸8克健胃鎮痛;胃酸多者,加瓦楞子20克制酸解痙止痛;脘部痛甚加白芍15克緩急止痛;胃熱盛嘔吐者,去良姜、甘松,加代赭石15克、石斛15克降逆清熱,使其胃氣下行,胃熱散解為和。
【名方】養胃理氣湯(田玉美)
【組成】丹參15克,沙參15克,炒白術12克,白茯苓12克,陳皮10克,法半夏10克,炒棗仁12克,厚樸12克,鹿角霜10克,砂仁3克,山楂12克,建曲12克,延胡索2克。
【功能】扶脾、理氣、活絡。
【主治】身體羸瘦,食少體倦,脘腹脹痛,或嘔或痢,胸脅不适,舌質暗淡、苔白。如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部分膽道、胰腺等疾病。
【用法】每日煎服3次,空腹溫服。 【加減】胃病呃逆、噫氣不除者,加煅赭石30克、沉香3~6克;痛連脅者加白芍15克、郁金10克;泛酸者去沙參,加煅瓦楞子15克。禁忌:忌生冷、油膩、辛辣之物。
【名方】虎蛇療肝湯(萬文谟)
【組成】虎杖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貫衆15克,太子參15克,白術10克,桑寄生15克,秦艽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藿香10克,茯苓10克,益母草10克,郁金10克。
【功能】解毒利濕,調肝理脾。
【主治】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或其他肝髒疾患,凡有濕熱蘊遏,肝脾功能失調的證候,均可選用本方。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加減】以上為成人1日量,應用時可随年齡及證候變化有所增換。如正氣不足,可選加黃芪、淫羊藿、沙菀子等;陰傷者可選加首烏、女貞子、枸杞子等;腹脹者可選加廣木香、枳殼、腹皮等;齒衄、鼻衄者選加茅根、小薊、旱蓮草等;瘀血較甚者可選加桃仁、土鼈蟲、五靈脂等;脾虛便溏者可選加炮姜等。在解毒藥中還有龍葵、垂盆草、敗醬草等,亦可選用。
【名方】涼血活血降黃湯(汪承柏)
【組成】赤芍80~100克,葛根30克,丹參30克,茜草30克,丹皮15克,生地15克。
【功能】用于急性肝炎病程超過1個月及慢性肝炎、肝硬化之重度黃疸(血清膽紅素>171)。臨床見症:口咽幹燥,小便深黃而自利,便幹,皮膚瘙癢抓後有出血點,鼻衄,齒衄,肝掌,蜘蛛痣,舌質紫暗,舌下脈增粗延長,肝脾腫大等。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兒童酌情減量。 【加減】血瘀血熱雖為主證,但因這類病人病機複雜,證型多變,故宜加減運用。有心下停飲(胃脘振水聲)加桂枝15克、茯苓30克;有中焦虛寒者加幹姜15克;有陽明腑實者加生大黃(後下)10~15克,元明粉(沖服)2~4克;有皮膚瘙癢者選加牛蒡子、浮萍、連翹、薄荷各10~15克;有汗閉者加麻黃6~9克;有嘔吐者加生姜10片或姜半夏15克;有夾濕熱者加黃芩15克、茅根15克;有出血傾向或血漿白蛋白降低者加三七粉(沖服)3~4克,水牛角粉(沖服)3~4克;有冷球蛋白三聯征(瘀斑、關節痛、疲勞)者重用茜草、豨莶(各30~45克)。
【名方】八珍益胃湯 (王樂善)
【組成】黨參15克,焦術15克,茯苓20克,甘草15克,當歸15克,川芎15克,熟地20克,白芍1.5克,黃芪50克,苡米2O克。
【功能】補氣養血,生肌益胃。
【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用法】水煎服。早晚各1次。 【加減】凡遇嘔血或便血者要重用白芍;年老體弱者要重用黨參,嘔吐較重者加竹茹;胃脘劇痛者加川楝子、延胡索。
【名方】健脾益氣養肝方(王翹楚)
【組成】黃芪15克,黨參15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甘草6克,黃精15克,沙參15克,麥冬10克,枸杞子15克,白芍15克。
【功能】健脾、益氣、生津、養肝。
【主治】急性病毒性肝炎恢複期、慢性病毒性肝炎,由于肝病日久,脾虛失運,肝陰受損,纏綿不易恢複者。
【用法】上藥共煎,每次煎得藥汁100~150毫升。早、晚各服1次。 【加減】黃疸尚未退淨,谷丙轉氨酶仍不正常,濕熱餘邪未清者,加金錢草、車前草、大黃以清洩濕熱、利膽退黃;有肝郁氣滞證候者,加柴胡、郁金、枳殼,以舒肝理氣;肝區疼痛甚者,加金鈴子、延胡索以止痛;有肝陽擾心者,心情急躁易怒,夜寐不安,心慌,夢多,則加龍骨、牡蛎、珍珠母、五味子、酸棗仁、夜交藤等,以平肝、甯心、安神。
【名方】解毒清熱湯(王旭)
【組成】金錢草30克,柴胡10克,黃芩15克,葛根15克,白頭翁20克,金銀花25克,秦皮10克,黃柏15克,黃連6克,甘草6克。
【功能】解毒、清熱、祛濕。
【主治】潰瘍性結腸炎、急性膽囊炎、胃十二指腸炎、急性胃腸炎,屬熱毒挾濕者。
【用法】水煎早晚(或飯後半小時)各服1次,或頻服。亦可用30~50毫升保留灌腸。 【加減】舒肝利膽加栀子、川軍;化石和胃加雞内金、神曲、麥芽;脘腹疼痛加白芍、木香;熱毒盛加公英、連翹,重用雙花;發熱口渴加生石膏、天花粉、知母;濕熱内盛加薏苡仁、車前子、雲苓;腹脹加厚樸、枳殼、大腹皮;惡心、嘔吐加半夏、竹茹;脾胃虛弱加黨參、白術、山藥;大便膿血加仙鶴草、石榴皮、馬齒苋;裡急後重加炒山楂、大黃、槟榔。注意事項:解毒清熱湯适用于熱毒挾濕諸證,藥多苦寒,用量以中病即可,不可過量久服,應随其變而加減用之。如因毒熱内盛胃氣上逆,症見幹嘔或吐者,可先以小量頻服,待不嘔吐時服如常法。如系潰瘍性結腸炎多見于急性發作,毒熱内盛期腸粘膜呈急性充血、水腫、糜爛、潰瘍、出血,采用保留灌腸時,藥量宜小,可每次10毫升逐漸增至30~50毫升。若開始即用量大,不利于減輕症狀,這是與其它證型的慢性結腸炎不同之處,必須注意
【名方】健脾和胃湯(王祖雄)
【組成】太子參10克,蒼、白術各9克,茯苓15克,炙甘草3克,法夏9克,陳皮9克,木香6克,砂仁6克,蔻仁6克,厚樸6克,佛手片9克,香橼皮9克,川芎6克,丹參15克。
【功能】健脾和胃,兼理氣除濕化瘀。
【主治】現代醫學所稱的淺表性胃炎,而症見食納減少,食後胸脘脹悶或疼痛,兼見呃逆,脈緩弱,舌淡苔白膩者。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加減】如患者見舌紅、口幹、便結者去蒼術加玉竹、石斛、生白芍、火麻仁;見苔厚膩、口粘、便溏者,加藿香、佩蘭、苡仁、煨诃子;兼食滞嗳氣、腹脹者加神曲、山楂,麥芽、大腹皮。
【名方】康胃除幽湯(危北海)
【組成】黨參15克,黃芪12克,白術12克,吳茱萸4克,黃連12克,黃柏12克,大黃6克,厚樸12克,白芨9克,三七粉3克。
【功能】健脾和胃,行氣降逆,清熱利濕。
【主治】脾虛氣滞,兼挾濕熱蘊結之證,症見胃脘痞滿,灼熱疼痛,嘔吐嗳氣,泛酸燒心,惡心欲吐,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紅苔白,脈弦而滑或數等,臨床多見于慢性淺表性或萎縮性胃炎發作期或消化性潰瘍之活動期病人。
【用法】每日1劑,頭煎二煎藥液合并約300毫升,每天3次,飯後1小時服,其中三七粉不入煎,而随煎液沖服。以3個月為1療程。
【名方】潰瘍愈合散(巫君玉)
【組成】黨參10克,生黃芪10克,川貝10克,三七2克,白芍10克,烏賊骨10克,生甘草10克,元胡8克,川楝子10克。
【主治】上消化道潰瘍。當患者脘痛、吞酸等症伏嚴重而妨礙飲食時,應先加用湯劑控制,待痛感基本穩定後服用本方,以省湯藥煎煮的麻煩,連服2個月為1個療程。禁忌:服藥期禁忌酒、辣、生、冷、硬性食品,潰瘍愈合亦需飲食調理,心情愉快,以免潰瘍複發。
【用法】上藥同研細粉,以兩指研擦時應無粒感(過90目篩)。每日3次,每次4~6克。 【加減】血虛患者可加丹參15克;患者有熱可加黃連6克;胃陰虛者可用北沙參30克,石斛15克煎湯送服,此兩藥量少則效差,若打粉則效果不理想。
【名方】潰瘍止血方(粉) (謝昌仁)
【組成】潰瘍止血方:黃芪15克,太子參12克,白術6克,炙甘草5克,當歸6克,白芍10克,阿膠珠10克,地榆炭10克,側柏炭10克,烏賊骨12克,煅龍牡各15克。潰瘍止血粉:烏賊骨三份,白芨二份,參三七粉一份。
【功能】健脾益氣,養血止血,和營定痛。潰瘍止血粉:收斂止血,活血化瘀,制酸止痛,生肌護膜。
【主治】上消化道出血,不論便血與吐血,尤以潰瘍出血療效最佳。
【用法】潰瘍止血方以水二碗,約1000毫升左右,煎煮濾液約350~400毫升,每日一劑,每煎二次,早晚頻服。潰瘍止血粉以烏賊骨、白芨、參三七粉按比例合制共研極細末,每次5~10克,每天2~3次,溫水服下。 【加減】若肝郁氣滞,暴怒傷肝動血,則宜加疏肝和血之郁金6克、焦栀6克、當歸6克、赤芍10克、丹皮6克、牛膝12克,去益氣生血之品如生芪、太子參等;熱郁氣滞和降失調、久病傷絡者可清中止血,加炒川連3克、橘皮6克、姜夏10克、炒竹茹6克、茯苓12克、甘草4克;胃陰虧虛、内熱耗津傷絡者宜養胃陰,酌加沙參12克、麥冬10克、川石斛12克、玉竹12克等,去生芪、白術。
【名方】散瘀消癥湯 (謝兆豐)
【組成】鼈甲30克,穿山甲10克,牡蛎30克,丹參20克,紅花10克,三棱10克,莪術10克,木香10克,玄胡10克,蟅蟲10克,柴胡8克,赤白芍各10克,陳皮10克。
【功能】行氣活血,散瘀消癥。
【主治】慢性肝炎遷延不愈而引起的早期肝硬化,肝脾腫大,質地變硬,兩脅刺痛,拒按,胸腹脹滿不欲食,面色暗黑而滞,皮膚出現蜘蛛痣,舌有瘀斑,脈沉弦等。
【用法】每日一劑,每劑煎兩次,早晚分服。
【名方】消化複甯湯 (徐世紀)
【組成】竹茹10克,蒼術15克,柴胡10克,黃芩9克,枳殼12克,郁金10克,延胡索12克,白芍20克,山楂15克,蒲公英20克,車前草15克,谷麥芽各15克。
【功能】寬中理氣,調和肝膽,健脾和胃,平衡升降。
【主治】膽囊炎、膽石症,膽心綜合征,膽汁返流性胃炎等消化系病證。證見脘脅痛脹,不思飲食,嗳氣吞酸,大便幹稀不一,小溲偏黃,口苦,苔薄或滑膩或質紅少苔,脈細弦等。
【用法】每日1劑,水煎兩次,共取汁400毫升左右,分3~4次服下。 【加減】濕濁不化,阻滞中焦,脘悶納呆,去白芍、黃芩,加川樸花10克、綠梅花20克、建曲12克;濕邪熱化,胃脘飽悶,大便不通,去白芍、山楂,加生軍6克、蒲公英30克以清熱導滞、通腑暢中;見有頭昏、心悸等症,去柴胡,加葛根15~30克、合歡皮30克、棗仁20克以益胃升清,調和心脈,改善供血,甯心安神;膽汁返流而緻口泛苦水,去柴胡、黃芩、山楂,加葛根15克、代赭石12克、川連3克以鎮逆和胃,順應其氣。所用葛根、赭石旨在降中有升,升中有降,使膽胃之氣順行其道,轉為常态;出現黃疸,加茵陳15克以淡滲利濕、利膽退黃;舌紅少苔,重用石斛30克以益胃養陰,護救化源。至于其他消化系病證,隻要分析準确,辨明寒熱虛實,主方加減亦可起到藥投病瘥之功。禁忌:禁食油膩肥厚之品,少進辛辣煎炸生冷之食,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過度勞累,以利病情早日解除。
【名方】健脾疏肝飲 (顔亦魯)
【組成】蒼白術(各)9克,桂枝3克,茯苓9克,厚樸6克 郁金6克,木瓜6克,谷麥芽(各)12克,姜半夏9克,甘草3克,青陳皮(各)6克。
【功能】健脾燥濕,疏肝理氣
【主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用法】每日煎服2次,空腹溫服。
【加減】黃疸加茵陳30克、山栀6克;右脅脹痛加姜黃5克、白芍9克;尿少加豬茯苓(各)15克。預防肝病複發,每月服藥七帖,或原方制丸常服,可鞏固療效。
【名方】養胃和中湯(楊少山)
【組成】太子參15克,川楝子10克,吳萸1克,雞内金10克,杭白芍15克,元胡10克,川石斛15克,綠梅花10克,生草5克,炒川連3克,蒲公英20克,佩蘭10克。
【功能】養陰清熱,和胃止痛。
【主治】胃陰不足挾有郁熱之慢性萎縮性胃炎。症見:胃脘灼熱隐痛日久,纏綿難愈,嗜雜似饑而不多食,或嘔惡泛酸,口幹或口苦,大便秘結,脈弦細,舌質偏紅少苔。
【用法】每日1劑,水煎兩次,取汁約300毫升,早中餐後兩小時分服。 【加減】胃炎表現複雜多樣,臨證應注意随症加減。如胃脘脹悶痛甚者加柴胡、炒枳殼加強理氣止痛;嗳氣頻繁者加八月劄、九香蟲降氣和胃;泛酸者加烏賊骨、煅瓦楞子制酸和中;舌紅少苦、口幹明顯者加北沙參、麥冬、玉竹生津養陰;大便幹結者加火麻仁、全栝樓或制軍清潤通便;胃鏡檢查提示HP陽性者加紅藤清熱解毒。服藥同時注意飲食調理,忌生冷、辛辣厚膩之品。
【名方】胃舒湯(楊澤民)
【組成】黃芪2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良姜3克,黃連3克,陳皮10克,元胡10克,姜半夏10克,煅瓦楞30克,甘草3克。
【功能】益氣溫中,和胃瀉火,活血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證屬寒熱夾雜,且有胃脘疼痛、嘈雜、脹滿、嗳氣、惡心、嘔吐的患者。
【用法】每劑煎兩次,頭煎一碗(約300毫升),分别于上下午二餐之間(上午九點、下午三點左右)各服半碗(約150毫升);二煎半碗(150毫升),晚八點左右服下。 【加減】寒偏重者,加良姜5克;熱偏重者,良姜減量或去良姜;便秘加生大黃3克。十月内曾有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去桂枝,良姜改炮姜,加生地榆30克。
【名方】養陰建中湯(姚奇蔚)
【組成】北沙參30克,桑寄生20克,玉竹20克,青黛10克,淮山藥30克,白芍10克,石斛30克,焦山楂30克,浙貝母10克。
【功能】養陰建中。
【主治】胃痛、胃脹、嘈雜、灼熱、口幹苦、舌質淡紅、無苔或少苔、脈細軟,表現為肺虛肝熱、胃陰受傷、胃陰不足型之患者。
【名方】益氣建中湯 (姚奇蔚)
【組成】桂枝10克,白芍10克,甘草3克,大棗3枚,黃芪50克,太子參30克,淮山藥30克,黃精20克。
【功能】益氣建中。
【主治】胃痛、胃脹、喜暖喜按、遇寒加重、口淡不幹、四肢欠溫、舌質淡、苔薄白、脈遲或緩,表現為中陽不振、肝升無力、胃陽不足型之患者。
【名方】竹茹清胃飲(姚子揚)
【組成】竹茹12克,蘆根30克,公英15克,枳殼10克,金石斛10克,煅石膏15克,寸冬15克,薄荷6克,白芍12克,甘草6克。
【功能】輕清涼潤,理氣止痛。
【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偏熱者,胃脘輕痛,咽幹口苦,舌紅,胃無大熱,服清胃散(湯)太過者。
【用法】水煎300毫升,早晚分兩次飯前口服。每周服5劑。 【加減】胃脘痛甚者,重用芍藥、甘草,加玄胡15克;胃及十二脂腸潰瘍者,加兒茶10克、瓦楞子粉15克,去石斛。
【名方】培土理氣湯(于爾辛)
【組成】黨參15克,焦白術9克,茯苓30克,神曲15克,炒谷芽10克,炒麥芽10克,焦山楂10克,車前子10克,地枯籮30克,八月劄30克,烏藥9克,降香15克,鼈甲30克。
【功能】健脾、理氣、兼能理水。
【主治】肝癌中期,不能手術、放射治療者,尤宜于癌竈小而彌散、肝硬化嚴重、肝功能不佳者。
【用法】本方煎後,一般應1日4服,甚或可代茶,經常啜用。 【加減】肝癌上腹脹特甚可加枳實、川樸;腹水可加重理水諸藥;黃疸可加入清化濕熱藥;肝痛甚可加入延胡、青皮之類。腹部癌塊明顯時,可以本方與其他治法,如放射治療、動脈栓塞治療等綜合應用。古人說,輕可去實,豈可因本方之輕而忽之耶!
【名方】健脾益腎湯(餘桂清)
【組成】潞黨參10克,炒白術10克,補骨脂l0克,菟絲子10克,女貞子15克,枸杞子15克。
【功能】健脾益氣,補腎培本,抗癌。
【主治】胃腸等消化道惡性腫瘤及各種中晚期癌症有脾腎不足見證者。由于患者術後接受化療及因手術損傷、藥物毒性造成全身與消化道的反應,造血與免疫功能的抑制,更加重脾腎虛虧。本方可控制術後癌瘤的複發和轉移,增強患者抗病能力,提高生存質量與延長生存期。
【用法】水煎服(或制成沖劑沖服)。 【加減】惡心嘔吐劇者加清半夏10克、竹茹10克、橘皮5克;便溏腹瀉者加焦苡仁15克、诃子肉10克;血虛加當歸10克、雞血藤15克;氣虛嚴重者加白人參6克;脾腎陽虛明顯者加吳萸10克、仙靈脾10克;同時進行放化療者可加用丹參10克、紅花10克、川芎10克、石斛10克、花粉10克。
【名方】加味五金湯(俞慎初)
【組成】金錢草30克,海金沙15克,雞内金10克,金鈴子10克,川郁金10克,玉米須15克。
【功能】清利濕熱,化結排石。
【主治】肝膽結石、尿路結石,以及肝炎、膽囊炎、腎炎、腎盂腎炎、膀胱炎等。
【用法】水煎服。 【加減】膽石症應加枳殼6克、樸根6克、元明粉12克(後入)。尿路結石症應加石葦12克、貓須草12克。大便通者減去元明粉
。【名方】三九胃泰沖劑(喻方亭)
【組成】三丫苦、九裡香、兩面針、廣木香、雲苓、白芍、生地、丹參等。
【功能】清熱祛濕,消炎止痛,理氣除脹,養胃益腸。
【主治】肝郁脾虛、濕熱中阻、氣滞血瘀所緻的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食道炎、十二指腸炎等。
【用法】每次1~2包,每日2~3次,溫開水沖服。15日為1個療程,一般連服2~3個療程。
【名方】加味烏貝芨甘散(袁家玑)
【組成】三七粉30克,烏賊骨30克,川貝30克,白芨30克,黃連30克,甘草30克,砂仁15克,延胡索30克,川楝肉30克,佛手30克,廣木香18克,生白芍45克。
【功能】柔肝和胃,調氣活血,制酸止痛,止血生肌。
【主治】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病(肝胃不和)、胃脘痛、泛酸、嘔吐、黑便、嘔血等症。
【名方】安胃煎(袁正剛)
【組成】蒲公英30克,生白芍10克,生甘草6克,紅花8克,徐長卿12克,陳皮8克,大貝母12克。
【功能】安胃、甯痛、散結。
【主治】胃脘痛、滞脹納呆屬氣滞絡阻者(慢性胃炎、胃窦炎)。
【用法】共研為極細末,每日早、中、晚飯後各吞3克,連續服用3個月至半年。 【加減】口幹、舌苔黃、脈弦滑者加制川軍5克;口淡、舌苔白或滑、脈平或緩者加高良姜4克。
【名方】疏肝利膽湯(章真如)
【組成】 柴胡10克,枳殼10克,赤芍10克,甘草8克,木香10克,黃芩10克,黃連6克,熟軍8克,内金10克,郁金10克,川樸10克,山楂10克。
【功能】疏肝理氣、利膽通便。
【主治】肝膽濕熱導緻之脅痛、脘脹、口苦、口幹、食納呆滞、惡聞油膩、時作嘔吐或嗳氣不止、大便秘結,甚則惡寒發熱、出現黃疸、脈弦、舌暗紅、苔黃膩。
【用法】一日服一劑,水煎二次,分服。 【加減】脅痛較甚者可加玄胡、川楝子;大便秘結甚者,熟軍改用生軍;個别患者大便稀溏去熟軍加藿香;嘔惡嗳氣甚者加法半夏;消化不良加炒二芽;苔黃厚膩加金錢草;惡寒發熱加銀花、連翹;黃疸出現加茵陳、山栀。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宜清淡飲食,勿吃過分油膩食物,即高蛋白、高脂肪類食物以及不易消化食物等。
【名方】溫陽健胃湯(張繼澤)
【組成】潞黨參15克,炒白術10克,白芍10克,炒枳殼10克,高良姜5克,陳皮6克,法半夏lO克,川桂枝3克,木香5克,炙甘草3克。
【功能】溫運脾陽,健胃和中。
【主治】胃脘痛屬于中虛氣滞型的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及十二指腸球炎。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 【加減】食欲不振去黨參,加炒山楂、雞内金;大便稀溏木香改煨木香,加炒神曲;睡眠欠佳加熟棗仁、夜交藤。
【名方】消食散(張介安)
【組成】厚樸200克,内金、陳皮各60克,建曲、槟榔、二芽、茯苓各100克。
【功能】行氣消積,導滞和胃。适應症:納呆,嗳腐吞酸,腹脹腸鳴,口渴喜飲,手足心熱,頭頂汗多,夜寐不甯,大便幹結或便溏不爽,舌苔白厚膩。
【用法】以上群藥,按質分炒,共研細末,瓶裝備用,開水泡服,1歲以内,每次5克;1~3歲,每次10克;4~7歲,每次15克;7歲以上每次20克。每日2~3次。或以上諸藥,取常量煎服,每日1劑。 【加減】兼有風寒咳嗽者,加蘇葉、姜夏;兼風熱者,加銀花、連翹;兼暑濕者,加藿香、佩蘭;兼發熱者,加地骨皮;口幹甚者,加石斛;口臭,加生石膏。
【名方】安中湯(張鏡人)
【組成】柴胡6克,炒黃芩9克,炒白術9克,香扁豆9克,炒白芍9克,水炙甘草3克,蘇梗6克,制香附9克,炙延胡9克,八月劄15克,炒六曲6克,焦谷芽12克。
【功能】調肝和胃,健脾安中。
【主治】脘部脹滿、疼痛、口苦、食欲減退,或伴嗳氣泛酸、脈弦、細弦或濡細、舌苔薄黃膩或薄白膩、質偏紅。
【用法】水煎,分2次,飯後1小時溫服。 【加減】疼痛較甚,加九香蟲6克;脹滿不已,加炒枳殼9克;胃脘灼熱,加連翹9克,或炒知母9克;嗳氣,加旋覆花9克(包),代赭石15克;泛酸,加煅瓦楞15克,海螵蛸15克;嘈雜,加炒山藥9克;苔膩較厚,加陳佩梗9克;舌紅苔剝,去蘇梗,加川石斛9克;便溏,加焦楂炭9克;伴腹痛,再加炮姜炭5克、煨木香9克;便結,加全栝樓15克,望江南9克;腹脹,加大腹皮9克;X 線示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加鳳凰衣6克,芙蓉葉9克;胃粘膜活檢病理示腸上皮化生,加白花蛇舌草30克;腺體萎縮,加丹參。
【名方】人參鼈甲湯(張林)
【組成】白參20克,當歸、川芎、茵陳各25克,姜黃、郁金、丹皮、赤芍、茯苓、雞内金各15克,鼈甲、土鼈蟲、柴胡、青皮、白術各10克,甘草5克。
【功能】活血柔肝,健脾益氣,軟堅消痞。
【主治】肝硬化,以肝血瘀阻為主。
【用法】将鼈甲、内金搗碎先煎半小時,再兌入其它藥,慢火兩煎,取藥液300毫升,分兩次空腹溫服。 臨床應用:此方雖然長于肝血瘀阻之臌脹,但因肝硬化病因、各期病機症狀各有不同。所以臨床應審因辨證,加減用藥,他還主張内外合治,藥食并用,綜合治療。如症見濕熱偏盛,黃疸,便秘者:重用茵陳,加闆藍根、大黃、枳實、垂盆草、桃仁。寒濕困脾,腹瀉肢冷者:加肉蔻、附子、炮姜。肝脾腫大者:加黃精、神曲、山藥、甲珠。脘脅脹痛,痞硬拒按者:加元胡、木香、砂仁、川楝子;也可用以大黃、龍爪菊、垂盆草、紅花搗制的“大龍垂紅膏”敷患處。體壯水盛者:酌用以甘遂、大戟、芫花、木香、黑白醜研制的“逐水散”棗湯服;或用“吹鼻散”(苦丁香、冰片)。脾腎陽虛,腹水及周身水腫重者:酌減姜黃、郁金、土蟲等,重用白術,加澤瀉、蝼蛄、豬苓、大毛、桂枝。肝腎陰虛,氣血失和,血小闆減少,熱傷脈絡而緻吐、衄、便血者:酌減姜黃、郁金、丹皮、土蟲,加廣角、仙鶴草、茜草、三七、生地。失血過多者:加黃芪、伏龍肝。轉氨酶高而不降者:加萊菔子、丹參、五味子等。大三陽久不轉陰者:重用白術、白芍;加雙花、大青葉、白花蛇舌草。腹水不盡,血漿蛋白低、球白倒置,貧血,肝功能異常者:加用“升蛋白散”(黃芪、黃精、白術、琥珀、白參、三七);配用藥膳食療“鯉魚紅豆冬瓜湯”(鯉魚、赤小豆、冬瓜)。肝硬化早期、恢複期水消體虛者:配用“肝藥”(紫河車、藏紅花、紅參、茵陳、土蟲、姜黃、内金、郁金、三七制蜜丸)調之。
【名方】針灸治痢方(張濤清)
【組成】天樞(雙),下脘,關元,足三裡(雙),神阙。
【功能】通腸導滞,清熱利濕
【主治】大便膿血,量少次多,腹痛,裡急後重,或下痢時發時止,日久不愈,苔膩,脈沉數。
【用法】前四穴進針得氣後,施以撚轉提插平補平瀉手法。腹部穴位針感向四周擴散,下肢穴針感向上下傳導,留針30分鐘,在留針期間每隔10分鐘行針1次。神阙穴隔鹽大艾炷(每艾炷用艾2克)灸2壯。一般每日1次,若大便次數在五次以上者,每日上、下午各針灸1次,連續治療5~9天。慢性痢疾以艾灸為主,即下脘、神阙、關元穴隔鹽艾灸3壯,天樞、足三裡針刺,施以補法,每日1次連續7~14日。 【加減】發熱加大椎、曲池;腹痛劇烈、小便短赤者加三陰交針刺。
【名方】腸結湯 (張天僑)
【組成】炒萊菔子30克,紫蘇9克,川芎2克,當歸9克。
【功能】行氣活血,通腸導滞。
【主治】腸中有結,梗阻不通,便秘腹脹,不得矢氣,或伴嘔吐。
【用法】水煎服。 【加減】可先用萊菔、蔥頭炒熱外敷臍腹;嘔吐加玉樞丹1克,妊娠嘔吐用生姜、半夏、桑寄生;痛甚加蘇合香丸1粒;舌苔厚加枳殼、厚樸;生冷積滞發病者加公丁香、幹姜;有腹部手術史腸粘連病史者加徐長卿、黃柏;疝氣加柴胡、烏藥;蛔蟲加烏梅、花椒兼香油灌服;感染中毒加牛黃至寶丹1粒;氣虛加黨參、升麻;津虧加石斛。
【名方】參苓赤白止瀉湯(張學增)
【組成】黨參10克,茯苓10克,赤石脂15克,白術10克,補骨脂10克,肉蔻10克,蓮肉10克,椿根皮15克。
【功能】健脾補腎,澀腸止瀉。
【主治】腎陽虛衰,脾失健運,大腸不固緻洩瀉經久不愈者(腎脾兩虛之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
【用法】浸泡20分鐘,文火煎30分鐘,取頭煎二煎合并,日分早晚兩次服。 臨床應用:本方對虛寒型急、慢性腹瀉标本兼治,平穩有效,如進3劑不能顯效加诃子12克、石榴皮15克;洩瀉緩解腹痛仍著者加炒粟殼10克;納呆惡心者加砂仁10克、草蔻10克;洩瀉向愈仍面色蒼白、怕冷、四肢不溫者加制附子6克、炒幹姜10克;洩瀉雖愈而見口、鼻、咽幹燥、目澀者加麥冬12克、枸杞子10克。本方用于小兒患者藥量酌減。
【名方】降脂理肝湯(張雲鵬)
【組成】澤瀉30克,決明子30克,丹參10克,郁金10克,海藻30克,荷葉10克。
【功能】化痰活血,降脂理肝。
【主治】脂肪肝,高脂血症。
【用法】浸泡半小時後,水煎半小時,日2次溫服。 臨床應用:經CT、B超或肝穿刺證實為脂肪肝或血化驗為高脂血症但無臨床症狀者,可用本方。如脅痛加延胡索15克。腹脹加八月劄20克。善太息加佛手10克,玫瑰花3克。心悸加靈芝10克,蓮芯6克。脾大加地鼈蟲10克。大便不暢加生大黃6~18克(後下)。舌尖紅加連翹20克。舌質暗紅加水蛭10克。苔膩加佩蘭20克。甘油三脂高加萊菔子20克,皂莢3克。谷丙轉氨酶升高加垂盆草30克,六月雪30克,或龍膽草10克。膽紅素升高加田基黃30克,赤芍15克。γ球蛋白升高加當歸10克,黃精10克。此外要提倡合理膳食,适度活動。忌酒,低脂飲食。
【名方】新加建中湯(張志雄)
【組成】桂枝9克,白芍18克,炮姜6克,炙甘草6克,大棗7枚,生苡仁15克,紅藤15克,敗醬草15克。
【功能】溫中補虛,緩急止痛。
【主治】胃脘痛,悠悠不适,喜暖喜按,腹脹,嗳氣,納呆,嘈雜等症(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
【用法】(1)水煎服,日服2次,每次150毫升。(2)按方劑組成的比例,依法制成沖劑,每袋9克,日服3次,每次1袋,沖服。 【加減】脘痛連及兩肋加香附9克,舌苔厚膩加蒼術9克、川樸6克,便幹苔黃加制大黃6克,口幹舌紅加生地10克,便溏加炒懷山藥15克,神疲乏力加黨參10克、黃芪10克,泛酸加煅瓦楞15克。
【名方】香姜紅糖散(張志遠)
【組成】廣木香50克,幹姜350克,紅糖120克。制法:先把木香、幹姜碾為粉末,然後和紅糖調在一起,混合均勻。
【功能】溫中健脾,理氣止痛。
【主治】脾陽虛弱,腹中隐隐作痛,每日瀉下3~5次,呈半水樣便,久而不止,服附子理中丸或痛瀉要方鞏固不住者。
【用法】此為1個療程之量,每次口服10克,白水送下,3小時1次,日用4次,連服13天。如嫌辣味過濃,可改為每次5克,1個半小時1次,日服8次。【加減】本方十分平妥,無任何毒性,一般不予增減,可根據病情需要加入随證藥。如食欲不振用砂仁5~9克,氣虛無力用人參粉3~8克(沖),大氣下陷用炙黃芪15~21克,陽虛較重用熟附子9~15克,心悸不甯用桂枝7~12克、茯苓9~12克、炙甘草10~18克,小便短少用澤瀉8~16克、豬苓9~15克,精神易惹、怒則腹痛用炒白芍12~20克,每日以水煎湯分四至八次送服此散。
【名方】中和湯(張子維)
【組成】山栀子10克,胡黃連10克,生牡蛎15克,槟榔10克,焦三仙各12克,生甘草6克,白扁豆12克。
【功能】清熱平酸、消食理氣。
【主治】嘈雜吞酸、脘腹痛脹(近世所稱之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均有良效。
【用法】上藥水浸透,水3碗,煎取3碗,分兩次服,日進1劑。 【加減】中氣不足、氣短無力者入黨參15克、白術12克;大便色黑,胃及十二指腸有潰瘍形成者加入雞内金10克、海螵蛸15克;腹脹者加入枳殼13克、青皮13克。
【名方】老人便秘方(趙恩儉)
【組成】黃芪30克,銀花20克,當歸20克,白芍20克,麻仁20克,肉苁蓉20克,厚樸3~10克,酒大黃3~10克,威靈仙10~15克(以上用量可根據症狀稍事增減)。
【功能】益氣養液、潤腸導滞。
【用法】水煎服日1劑,酒大黃不後下,此方可連服一段時間,待大便調順再停藥。 【加減】(1)大便連日得暢,可減免酒大黃。(2)便燥嚴重加玄明粉3~5克沖入。(3)氣虛重加黨參20克。(4)腹脹重加木香10克。(5)腰腿酸軟加杜仲10克、牛膝10~15克。
【名方】健運麥谷芽湯(趙芬)
【組成】麥芽30克,谷芽30克,雞内金15克,山藥15克,黨參15克,甘草5克。
【功能】健脾和胃,複元益氣。
【主治】凡内傷、外感而有健運不及、髒腑功能低下者,均可配伍對症之藥應用,單用能
增進食欲。
【用法】加清水超過藥面1寸(指一般藥罐)浸泡1小時,然後置火上煎熬,沸後繼沸5分鐘即可,不宜久煎。 【加減】如傷風感冒加香蘇飲合用;傷風咳嗽加三拗湯合用;脘腹脹滿、大便溏薄加平胃散合用,如此類推。
【名方】化滞益胃湯(趙國岑)
【組成】大黃12克,白術10克,牽牛子10克,枳實10克,厚樸10克,木香10克,砂仁10克,槟榔10克,甘草5克。
【功能】化滞益胃。
【主治】胃脘痛(脾虛胃滞型),脘腹脹滿,胃脘不舒或隐痛,嗳氣納差,大便不暢。舌苔薄膩,舌質淡或略暗或有瘀斑。
【用法】上藥加水500毫升,浸泡20分鐘,文火煎至300毫升藥液,飯前溫服。1劑如法煎服3次,1日1劑。 臨床應用:若胃痛甚可加甘松、元胡;胃酸灼熱加煅瓦楞子、吳萸、黃連,甘草量加倍;兼有兩脅脹滿或疼痛者加柴胡、川楝子、元胡;大便溏加炒山藥減槟榔;惡心重者加姜半夏、姜竹茹;食欲不振加雞内金、炒麥芽。急性腸炎、水瀉、腹痛及老年脾胃虛弱者不宜服用。
【名方】軟肝縮脾方(趙紹琴)
【組成】柴胡6克,黃芩10克,蟬衣6克,白僵蠶10克,片姜黃6克,水紅花子10克,炙鼈甲20克,生牡蛎20克,生大黃1克,焦三仙各10克。
【功能】行氣開郁,活血化瘀,軟肝縮脾。
【主治】早期肝硬化,肝硬、脾大。
【用法】上方每周五劑,每劑煎取500毫升左右,分2~4次溫服,服3個月後改為每周3劑分服維持。禁忌:忌食辛辣、油膩諸物,要求以清淡素食為主。附注:堅持每日早晚散步各1小時,使肢體微勞,精神放松。 【加減】胸脅滿悶,喜歎息,脈沉而滞,氣郁顯著,加佛手10克、香附10克;厭食嘔惡,脅脹不舒,舌苔白膩,濕郁為甚,加藿香10克、佩蘭10克、姜半夏10克;心煩失眠,急躁易怒,舌紅起刺,火郁之象,加川黃連6克、丹皮10克、龍膽草3克;嗳氣頻作,食後脘堵,積滞明顯,加保和丸10克,沖服;腹壁青筋暴露,肝掌、蜘蛛痣等特征明顯,舌有瘀斑,血瘀之征,重用鼈甲、牡蛎各30克,加莪術6克、三棱6克;或配服鼈甲煎丸1丸/日;形體消瘦,神疲乏力,脈象沉細軟弱,虛象為主,當區别氣血陰陽之偏重,酌加補益之品;氣虛者,舌淡,脈虛,加白術10克、太子參6克;血虛者,唇臉色淡,脈細,加阿膠10克;舌淡苔滑,脈象濡緩,中陽不足,加幹姜3克、吳茱萸3克;舌尖紅绛,少苔且幹,下焦陰虧,加生地20克、枸杞子10克、女貞子10克。
【名方】升提舉陷方(鄭魁山)
【功能】(1)穴位:中脘,梁門(雙側),足三裡。補中益氣,升提舉陷。(2)穴位:中脘,天樞(雙側),氣海,足三裡。培元固本,升陽舉陷。
【主治】(1)穴位:中脘,梁門(雙側),足三裡。治胃下垂,胃小彎位置在髂骨嵴聯線1.5厘米以下。(2)穴位:中脘,天樞(雙側),氣海,足三裡。治胃下垂,胃小彎位置在髂骨嵴聯線4厘米以下。
【用法】(1)穴位:中脘,梁門(雙側),足三裡。用1.5寸28号毫針,用壓手進針法進針後,中脘向下斜刺透下脘,梁門向下斜刺透關門,足三裡用補法,留針10~20分鐘。(2)穴位:中脘,天樞(雙側),氣海,足三裡。用1.5寸28号毫針,壓手進針後用補法,天樞向下斜刺透外陵,氣海向下斜刺透關元,留針10~20分鐘。
【名方】育陰養肝湯(鐘一棠)
【組成】生地15克,白芍20克,枸杞子20克,女貞子20克,制首烏20克,丹皮15克,丹參20克,茜草15克,炙鼈甲或龜版20克。
【功能】育陰養肝,化瘀消症。
【主治】早、中期肝硬化。症見脅肋隐痛或不舒,脘腹脹滿,頭暈神疲,納少咽幹,面色晦滞少華,舌嫩紅,苔少,脈弦細。
【用法】每劑煎二汁。頭汁用冷水2碗約1000毫升先浸泡20分鐘,再煎至大半碗約300毫升;二汁加水600毫升左右煎至300毫升,下午2~3時、7~8時分服。 【加減】兼肝郁不舒者加郁金10克、蘇梗10克;兼有腹水、苔膩者去生地,加苡仁30克、茯苓20克、澤瀉20克;有牙宣鼻衄者加地榆30克、槐花15克;尿赤口幹加青蒿10克、石斛15克、麥冬15克;大便不實者去首烏加葛根15克、荷葉6克、山藥20克;便秘則加栝樓仁15克;精神萎頓、血三系偏低加黃芪30克、當歸25克;乙肝三系不正常者加大青葉30克、晚蠶砂(包煎)15克;腹脹甚則加枳殼6克、槟榔20克。
【名方】潰瘍散(周建龍)
【組成】炙黃芪20克,烏賊骨10克,延胡索10克,炒白芍10克,煅牡蛎15克,炒白芨10克,廣木香10克,炒白術10克,五靈脂10克,炙甘草10克。
【功能】健脾調中,止血活血散瘀,制酸和胃。
【主治】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症。
【用法】(1)上藥加水400毫升,煎50分鐘,取汁200毫升。二煎加水300毫升,煎取汁100毫升。兩煎混合後分兩份,早、晚飯前溫服150毫升,每日服1劑。此法用于疾病早期。(2)上藥按用藥比例加倍。打粉,早中晚飯前溫水送服,每次5克。或裝膠囊,每次5克,每日3次。 【加減】應根據不同的患者臨床随證加減。氣滞甚加川楝、香附、陳皮;虛寒甚加桂枝、炮幹姜;血瘀甚加丹參、乳沒;郁熱者加黃連、丹皮;嘈雜甚可加百合、石斛。
【名方】溫腎固腸湯(周夕林)
【組成】補骨脂20克,葫蘆巴20克,炮姜炭10克,姜川連4克,煨木香10克,上肉桂4克(研末沖服),赤石脂30克(布包),炒粟殼6克,川軍炭5克。
【主治】久瀉久痢,久治不愈,包括慢性結腸炎、直腸炎、潰瘍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等。
【用法】水煎服。 【加減】肛門灼熱,加白頭翁20克、槐花10克;形寒肢冷,加熟附片10克,先煎;肛門墜甚,加升麻20克;粘液挾血較多,加三七粉6克、烏賊骨30克。
【名方】舒肝化癥湯 (周信有)
【組成】柴胡9克,茵陳20克,闆藍根15克,當歸9克,丹參20克,莪術9克,黨參9克,炒白術9克,黃芪20克,女貞子20克,五味子15克,茯苓9克。
【功能】舒肝解郁,活血化症,清解祛邪,培補脾腎。
【主治】各種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脾腫大、肝功能異常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頭煎二煎藥液相混,早、中、晚分3次服,亦可共碾為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日服3丸。 【加減】有濕熱征候或瘀膽現象的,方中茵陳可重用40~60克,以利于清利濕熱,再加赤芍、栀子,是出于祛瘀利膽的目的。虛羸不足嚴重的,偏于陽虛酌加淫羊藿、仙茅、肉桂以溫補腎陽,偏于陰虛酌加生地、枸杞等以滋補腎陰。對于肝硬化代償失調,血脈瘀滞,陽虛不化所出現的腹水,根據“去菀陳莝”、溫陽利水的治則,在重用補益脾腎和活血祛瘀之品的基礎上,尚須酌加理氣利水之品,如大腹皮、茯苓皮、澤瀉、白茅根等,如此标本兼治,有利于腹水消除,恢複肝髒代償功能
【名方】滋胃飲 (周仲瑛)
【組成】烏梅肉6克,炒白芍10克,炙甘草3克,北沙參10克,大麥冬10克,金钗石斛10克,丹參10克,炙雞内金5克,生麥芽10克,玫瑰花3克。
【功能】滋養胃陰。
【主治】陰虛胃痛。
【用法】将上藥放入容器内,加冷水浸過藥面,15分鐘後即行煎煮,煮沸後改用微火,再煎20分鐘。濾取藥液約300毫升服之。
【加減】口渴較著,陰虛甚者加大生地10克;伴有郁火,脘中燒灼熱辣疼痛,痛勢急迫,口苦而燥,渴而多飲,加黑山栀6克、黃連3克;舌苔厚膩而黃,嘔惡頻作,濕熱留滞在胃者加黃連3克、厚樸花3克、佛手3克;津虛不能化氣或氣虛不能生津,津氣兩虛,兼見神疲、氣短、頭昏、肢軟、大便不暢或便溏者,加太子參10克、山藥10克。
反流性食道炎丁香6克,麥冬30克,豬肚1個。洗淨豬肚,納上二藥于肚内,縫合後煮至豬肚爛熟,喝湯吃豬肚,分次吃完。每周1~2次。有健胃降逆,減輕反酸燒心的作用。
上消化道出血大黃100克,車前子30克,地榆20克。水煎3次後合并藥液,分4~6次服完,每日1劑。一般服藥3~4劑即可治愈。
膽囊炎蘆根160克,水煎代茶飲。一般服藥3劑後症狀明顯減輕,繼服7日,症狀消失而愈。
消化不良吳茱萸30克,丁香6克,胡椒30粒。共研為極細末,儲瓶内備用。使用時,每次用藥粉1.5克,調入凡士林适量敷臍部,每日換藥1次。一般敷藥1~2次後可痊愈。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