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食 > 正文

香辛料調味料比例詳細解說教程

食品夥伴網旗下工業化餐飲聯盟是餐飲及餐飲供給側的管理者、研發生産技術人員的學習交流社區,提供系統有價值的餐飲食品技術知識,定期推出會議培訓活動,并提供技術難題解決和供需對接服務。


常見香辛料配料概述


1、十四香

配料:大料、花椒、桂皮、丁香、胡椒、陳皮、木香、山奈、白芷、茴香、良姜、甘草、肉蔻、砂仁等十四種名貴天然香料。

用途:炒燒葷素、 涼拌菜 、湯類、 腌制各種醬菜、肉制面食、 風味食品等。

2、十四香炖肉料

配料:花椒,茴香,良姜,大料,白蔻,丁香,桂皮,肉蔻,木香,陳皮,香葉,辣椒,幹姜,白芷。

用途:将調料放入紗布,加食鹽,醬油,味精,炖牛,羊,豬,雞,鴨,魚,等各種肉類。

3、咖哩粉

配料:胡椒、姜黃、番椒、 茴香 、陳皮

用途:咖哩牛肉、雞肉、土豆等。

4、姜粉

配料:姜塊,姜片,姜末

用途:本品适用于家庭,飯店用來炒,焖各種菜肴,也可用來調拌涼菜,腌制各種醬菜等。

5、燒烤料

配料:孜然,芝麻,辣椒,蘇籽,味精,精鹽

用途:本品适用于燒烤海鮮、牛、羊、雞、鴨、魚、火腿 和其它飛禽走獸。

6、花椒粉

配料:大紅袍花椒,青棵麻椒 用途:本品适用于制作白肉,麻辣豆腐等各種熘炒菜,也可用制做臘味品,腌制食品,肉食品,等均可使用

7、美味椒鹽

配料:花椒、芝麻、碘鹽、味精、雞精。

用途:用于腌漬、蘸食及油炸食品,選料考究、風味獨特。

8、孜然粉

配料:新疆特産純天然孜然

用途:用于燒烤各種具有新疆風味的食品,亦可制作各種小吃,風味獨特,芳香宜人,祛勝除膻。

9、調餡料

配料:大料、 白芷、 桂皮 、良姜、砂仁 、白蔻、茴香、 幹姜、甘草、丁香、花椒 、胡椒、草果、肉蔻等。

用途:本品可廣泛用于調制各種葷素餃子餡,包子餡,餡餅,餡食,也可炒燒葷菜,涼拌菜,燒烤腌制各種肉制品和及面食,湯類和各種風味小吃。

10、炖肉調料

配料:姜片,白芷,香葉,陳皮,花椒,丁香,大料,肉桂,桂皮,茴香,山奈,山楂等。

用途:将炖制的肉類放入鍋中,放入醬油,大蔥,食鹽及本調料包即可炖煮,也可炖制排骨,砂鍋肉,和做火鍋底料。

11、白胡椒粉

配料:優質白胡椒

用途:本品加入各種湯,馄饨,面條,餃子餡,肉制品,煎,炒,烹,炸等。

12、五香粉

配料:大料、花椒、桂皮、陳皮、 茴香 、丁香 、幹姜。

用途:本品适用于蒸雞、鴨、魚肉,制做香腸、灌腸、臘腸、火腿、調制餡類和腌制各種五香醬菜和各種風味食品。

13、炖雞鮮

配料:花椒、大料、肉蔻、豆蔻、丁香、胡椒、砂仁、桂皮、幹姜、甘草、荜菝、陳皮、枸杞、大棗。

用途:炖制清湯雞、紅焖雞、辣子雞、燒雞、清蒸雞等禽類、肉肴的制作。

14、炖魚鮮

配料:花椒、大料、肉蔻、胡椒、砂仁、幹姜、枸杞、大棗、 茴香 、香葉、良姜等。

用途:清炖、紅焖、清蒸等各種魚類的制作


各調味料的作用


我們烹饪用的調味料大緻可以分為:液體調味料、固體調味料和辛香調味料三種,下面把各種調味料的作用分别為大家介紹一下。

1、液狀調味料

料酒:調味作用主要為去腥、增香。

醬油:可使菜肴入味,更能增加食物的色澤。适合紅燒及制作鹵味。

蚝油:蚝油本身很鹹,可以加糖稍微中和其鹹度。

沙拉油:常見的烹調用油,亦可用于烹制糕點。

香油:菜肴起鍋前淋上,可增香味。腌制食物時,可加入以增添香味。

米酒:烹調魚、肉類時添加少許的酒,可去腥味。

辣椒醬:紅辣椒磨成的醬,呈赤紅色黏稠狀,又稱辣醬。可增添辣味,并增加菜肴色澤。

甜面醬:本身味鹹。用油以小火炒過可去醬酸味。亦可用水調稀,并加少許糖調味,風味更佳。

辣豆豉:以豆豉調味之菜肴,無需加入太多醬油,以免成品過鹹。以油爆過色澤及味道較好。

芝麻醬:本身較幹。可以冷水或冷高湯調稀。

蕃茄醬:常用于茄汁、糖醋等菜肴,并可增加菜肴色澤。

醋:烏醋不宜久煮,于起鍋前加入即可,以免香味散去。白醋略煮可使酸味較淡。

鮑魚醬:采用天然鮑魚精濃縮制造而成,适用于:煎、煮、炒、炸、鹵……等等。

XO醬:大部份主要是由諸多海鮮精華濃縮而成,适用于各項海鮮料理。

魚露:魚露除鹹味外,還帶有魚類的鮮味。故潮州菜烹制菜肴,廚師多喜歡用魚露,而不用食鹽。

需要提醒的是,魚露于清代中葉始創于澄海縣。制作的主要原料大多為公魚和食鹽。先将公魚拌入食鹽腌制,經一年以上時間至公魚腐化,再加進鹽水進行水浴保溫約15天便成鲑,再經過一個星期浸漬,濾去渣質便成色呈褚紅色的味道鮮美香醇的魚露。食用魚露與胃癌死亡率之間存在顯着正相關。

2、固态調味料

鹽(低鈉鹽):烹調時最重要的味料。其滲透力強,适合腌制食物,但需注意腌制時間與用量。

糖:紅燒及鹵菜中加入少許糖,可增添菜肴風味及色澤。

味精:可增添食物之鮮味。尤其加入湯類共煮最适合。

發粉:加入面糊中,可增加成品之膨脹感。

面粉:分為高、中、低筋三種。制作面糊時以中筋面粉為區。用于沾粉油炸時則具著色功能。

甘薯粉:多用于油炸物之沾粉。亦可作為芡粉。

生粉:為芡粉之一種,使用時先使其溶于水再勾芡,可使湯汁濃稠。此外,用于油炸物的沾粉時可增加脆感。用于上漿時,則可使食物保持滑嫩。

小蘇打粉:以适量小蘇打腌浸肉類,可使肉質較松滑嫩。

3、辛香調味料

蔥:常用于爆香、去腥。

姜:可去腥、除臭,并提高菜肴風味。

辣椒:可使菜肴增加辣味,并使菜肴色彩鮮豔。

蒜頭:常用之爆香料,可搭配菜色切片或切碎。

花椒:亦稱川椒,常用來紅燒及鹵。花椒粒炒香後磨成的粉末即為花椒粉,若加入炒黃的鹽則成為花椒鹽,常用于油炸食物沾食之用。

胡椒:辛辣中帶有芳香,可去腥及增添香味。白胡椒較溫和,黑胡椒味則較重。

八角:又稱大茴香,常用于紅燒及鹵。香氣極濃,宜酌量使用。

幹辣椒:可去膩、膻味。将籽去除,以油爆炒時,需注意火候,不宜炒焦。

紅蔥頭:可增香。切碎爆香時,應注意火候,若炒得過焦,則會有苦味。

五香粉:五香粉包含桂皮、大茴香、花椒、丁香、甘香、陳皮等香料,味濃,宜酌量使用。


五香粉和十三香基礎理論概述


五香粉和十三香是廚房常見的複合型香辛調味料。五香粉亦稱五香面,而十三香則是在五香粉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五香粉和十三香都具有氣味芳香持久的特性,不過後者的風味比前者還要濃郁。兩者入肴,均可起到賦香添味、解膩增鮮、除腥去膻的效果。

市面上售賣的五香粉和十三香,各自的配方和口味都有一些差異,但所使用的主要原料,基本上是由八角、桂皮、丁香、山柰、木香、小茴香、陳皮、甘草、白芷、豆蔻、砂仁、高良姜、幹姜、白胡椒、花椒等組成。

這些調料的香味各具千秋,例如,小茴香氣味濃郁鮮香,适合用來烹制蔬菜及豆制品;木香用于湯菜,可使湯味清香;白芷、八角、豆蔻用來烹調牛羊肉,可以去膻增鮮;肉桂、花椒、陳皮、幹姜粉用來熏肉,可以增香解膩;而肉豆蔻、丁香用于熏雞、鴨,也能增添風味。

在批量制作五香粉和十三香時,要注意以下事項:

1、對選用的香辛原料進行真僞鑒别。

2、對各原料進一步檢驗,如發現原料含水量過多,則必須分别置日光下曬幹,然後再放淨鍋裡小火慢慢地焙制,或者是放幹燥箱以低溫風幹等方式做幹燥處理。

3、再分别放入粉碎機當中打碎,原則上是越細越好。

4、取粉碎後的香辛原料按照配方比例準确地稱量,全部放入攪拌機中混合均勻,取出後再次進行檢查。在具體的操作試驗中,也可按配方中的比例适當增加或減少各種香辛料的用量。

5、最後放入容器内密封保存。

6、也可以先将幹燥後的原材料按照配方比例準确稱量後混合,再進行粉碎、過篩、分裝等操作。但不論采用何種方式,運用何種工藝制作,都必須準确稱量,以使産品的風味保持一緻。

五香粉因配料不同,它有多種不同口味和不同的名稱,如麻辣粉、鮮辣粉等,是家庭烹饪、佐餐不可缺少的調味料。五香粉的基本成分是磨成粉的花椒、肉桂、八角、丁香、小茴香籽。有些配方裡還有幹姜、豆蔻、甘草、胡椒、陳皮等,用來代替在當地比較貨源較少的香料。

在南方,普遍會用桂皮和橘皮來代替丁香及肉桂。不同的配方亦對各種香料的比例有不同的搭配。主要用于炖制的肉類或者家禽菜肴,或是加在鹵汁中增味,或拌餡。五香粉一般用于腌、泡肉類。包肉粽, 炒糯米時 , 加些五香粉,肉粽就會味道十足。

在食用五香粉方面,由于其味濃,宜酌量使用,一般2~5克即可。五香粉香味濃郁,有辛辣味,還有些許甜味,主要用于調制鹵水食品和燒烤食品,或用做醬腌菜的輔料以及火鍋調料等。

五香粉也有一些飲食禁忌。五香粉有油脂滲出并變苦時不能食用。孕婦在懷孕早期不宜食用,否則容易引起腸道幹燥、便秘。

五香粉的配方比例及做法如下:

配方一:桂皮、山柰各70克,丁香、豆蔻各120克,砂仁600克;

配方二:桂皮120克,山柰440克,丁香220克,豆蔻、砂仁各110克;

配方三:八角、桂皮、五加皮各100克,丁香50克,小茴香、甘草各300克;

配方四:八角、花椒、桂皮、白豆蔻各500克,陳皮1500克,草果750克,砂仁1000克;

配方五:八角520克,桂皮70克,山柰100克,甘草70克,砂仁40克,白胡椒30克,幹姜170克。

配方六:大料20g,幹姜5g,小茴香8g,花椒18g,陳皮6g

配方七:大料52g,桂皮7g,山柰10g,白胡椒3g,砂仁 4g,幹姜17g,甘草7g

配方八:花椒20,大料20,小茴香10,桂皮10,丁香8

配方九:砂仁60g,丁香12g,豆蔻7g,肉桂7g,山柰12g

自制五香粉做法:

1、按所需用量稱重備好材料;

2、分别把它們放入料理機,八角和花椒較多,需要單獨打碎,其它的幾種可以放一起研磨

3、用超細研磨功能機器磨成細粉;

4、磨好的每種材料都有過篩;

5、篩除較粗的再用料理機研磨一遍,并再過篩;

6、最後過濾剩下的粗末不再加進去了,但也不用扔,可以用來煮五香茶葉蛋或鹵肉等。

7、過篩後的粉充分拌均勻即可。

十三香的配方比例如下:

配方一:八角、肉桂各100克,小茴香300克,花椒110克,砂仁、幹姜各60克,肉豆蔻50克,草豆蔻、陳皮、丁香、高良姜各40克,山柰、木香各30克;

配方二:八角160克,花椒200克,白芷100克,山柰、肉桂各80克,肉豆蔻、砂仁、丁香各40克,小茴香、陳皮各60克,木香、高良姜各20克,幹姜120克;

配方三:八角200克,肉桂100克,小茴香120克,幹姜、山柰、肉豆蔻各80克,砂仁70克,草果60克,木香、高良姜各50克,陳皮、丁香各40克,花椒30克;

配方四:八角350克,花椒、小茴香各100克,肉桂90克,丁香、砂仁各80克,高良姜50克,木香、肉豆蔻各40克,草豆蔻、陳皮、山柰各20克,幹姜10克。

配方五:花椒5份,幹姜4份,肉桂3份,良姜2份,八角1份,山奈1份,小茴香1份,豆蔻1份,陳皮1份,白芷0.5份,木香0.2份,丁香0.1份,大料1份。

配方六:八角17,丁香3,花椒17,砂仁3,小茴香15,高良姜5,桂皮12,山萸2,草豆蔻10,草果3。

配方七:陳皮30,小茴香23.5,花椒+椒柄8,桂皮5.5,八角5,草果3,幹姜3,高良姜3,砂仁2.5,山柰2.5,木香2,孜然2,甘草1,丁香1,大米粉5,食用鹽3。


如何正确用好蔥、姜、鹽及味精


(一)怎樣用蔥

蔥是作菜時最常用的一種調味作料,用的恰到好處,還是有些不容易的。如“清炒雞蛋”,将少量蔥放油鍋内煸炒之後,倒入調好味的蛋液翻炒幾下出鍋,即可收到鮮香滑嫩的效果;如果把許多蔥直接放入蛋液,再入油鍋内翻炒,其結果不是蛋熟蔥不熟,就是蔥熟蛋已過火變老,色彩不明快,味道也欠佳。因此,以蔥調味,要視菜肴的具體情況、蔥的品種合理用蔥。

1.根據蔥的特點使用

蔥一般咱們家庭常用的蔥有大蔥、青蔥,它的辛辣香味較重,在菜肴中應用較廣,既可作輔料又可當作調味品。把它加工成絲、末,可做涼菜的調料,增鮮之餘,還可起到殺菌、消毒的作用;加工成段或其他形狀,經油炸後與主料同烹,蔥香味與主料鮮味溶為一體,十分饞人,如“大蔥扒雞”、“蔥扒海參”即是用大蔥調味。

青蔥經油煸炒之後,能夠更加突出蔥的香味,是烹制水産、動物内髒不可缺少的調味品。可把它加工成丁、段、片、絲與主料同烹制,或擰成結與主料同炖,出鍋時,棄蔥取其蔥香味。較嫩的青蔥又稱香蔥,經沸油汆炸,香味撲鼻,色澤青翠,多用于涼拌菜或加工成形撒拌在成菜上,如“蔥拌豆腐”、“蔥油仔雞”等。

2.根據主料的形狀使用

蔥蔥加工的形狀應與主料保持一緻,一般要稍小于主料,但也要視原料的烹調方法而靈活運用。例如“紅燒魚”、“幹燒魚”、“清蒸魚”、“汆魚丸”、“燒魚湯”等,同是魚肴,由于烹調方法不一樣,對蔥加工形狀的要求也不一樣。

“紅燒魚”要求将蔥切段與魚同燒;“幹燒魚”要求将蔥切末和配料保持一緻;“清蒸魚”隻需把整蔥擺在魚上,待魚熟揀去蔥,隻取蔥香味;“汆魚丸”要求把蔥浸泡在水裡,隻取蔥汁使用,以不影響魚丸色澤;“燒魚湯”時一般是把蔥切段,油炸後與魚同炖。經油炸過的蔥,香味甚濃,可去除魚腥味。湯燒好去蔥段,其湯清亮不渾濁。

3.根據原料的需要使用

蔥水産、家禽、家畜的内髒和蛋類原料腥、膻異味較濃,烹制時蔥是不可少的調料。豆類制品和根莖類原料,以蔥調味能去除豆腥味、土氣味。單一綠色蔬菜本身含有自然芳香味,就不一定非用蔥調味了。菜肴用蔥很有學問,但使用蔥時一定要注意用量适當。

(二)怎樣用姜

姜是許多菜肴中不可缺少的香辛調味品,但怎樣使用,卻不是人人必曉的。用得恰到好處可以使菜肴增鮮添色,反之那就會弄巧成拙。

我們在烹制時會經常遇到一些問題:如做魚圓時在魚茸中摻加姜蔥汁,再放其他調味品攪拌上勁,擠成魚圓,可收到鮮香滑嫩、色澤潔白的效果。若把生姜剁成米粒狀,拌入魚茸裡制成的魚圓,吃在嘴裡就會墊牙辣口,且色彩發暗、味道欠佳。

又如在燒魚前,應先将姜片投入少量油鍋中煸炒炝鍋,後下魚煎烙兩面,再加清水和各種調味品,魚與姜同燒至熟。這樣用姜不僅煎魚時不粘鍋,且可去膻解腥;如果姜片與魚同下或做熟後撤下姜米,其效果欠佳。因此,在烹調中要視菜肴的具體情況,合理、巧妙地用姜。

1.姜絲入菜多作配料

烹調常用姜有新姜、黃姜、老姜、澆姜等,按顔色又有紅爪姜和黃瓜姜之分,姜的辛辣香味較重,在菜肴中既可作調味品,又可作菜肴的配料。新姜皮薄肉嫩,味淡薄;黃姜香辣,氣味由淡轉濃,肉質由松軟變結實,是姜中上品;老姜,俗稱姜母,即姜種,皮厚肉堅,味道辛辣,但香氣不如黃姜;澆姜,附有姜芽,可以作菜肴的配菜或醬腌,味道鮮美。

作為配料入菜的姜,一般要切成絲,如“姜絲肉”是取新姜與青紅辣椒,切絲與瘦豬肉絲同炒,其味香辣可口,獨具一格。“三絲魚卷”是将桂魚肉切成大片,卷包筍絲、火腿絲、雞脯肉絲成圓筒形,然後配以用澆姜腌漬的醬姜絲,還有蔥絲、紅辣椒絲,加醬油、糖、醋溜制即成。味道酸甜适口,外嫩裡鮮。

把新姜或黃姜加工成絲,還可做涼菜的配料,增鮮之餘,兼有殺菌、消毒的作用。如淮揚傳統涼拌菜“拌幹絲”,它是把每塊大方豆腐幹切成20片左右,再細切成比火柴棒還細的幹絲,用沸水浸燙3次,擠去水分,放入盤中,上面再撒放生姜絲,澆上調味而成的。幹絲綿軟清淡,姜絲鮮嫩辣香。

2.姜塊(片)入菜去腥解膻

生姜加工成塊或片,多數是用在火工菜中,如炖、焖、煨、燒、煮、扒等烹調方法中,具有去除水産品、禽畜類的腥膻氣味的作用。火工菜中用老姜,主要是取其味,而成熟後要棄去姜。所以姜需加工成塊或片,且要用刀面拍松,使其裂開,便于姜味外溢,浸入菜中。

如:“清炖雞”,配以雞蛋稱清炖子母雞,加入水發海參即為“珊瑚炖雞”,以銀耳球點綴叫做“風吹牡丹”,佐以豬腸叫“遊龍戲鳳”,添上用魚蝦釀制的小雞即為“百鳥朝鳳”等。在制作中都不可不以姜片調味,否則就不會有雞肉酥爛香鮮、配料細嫩、湯清味醇的特點。

姜除在烹調加熱中調味外,亦用于菜肴加熱前,起浸漬調味的作用,如“油淋雞”、“*燒魚”、“炸豬排”等,烹調時姜與原料不便同時加熱,但這些原料異味難去,就必須在加熱前,用姜片浸漬相當的時間,以消除其異味。浸漬時,同時還需加入适量的料酒、蔥,效果會更好。

3.姜米入菜起香增鮮

姜在古代亦稱“疆”,意思是“疆禦百邪”之說。姜性溫散寒邪,利用姜的這一特有功能,人們食用涼性菜肴,往往佐以姜米醋同食,醋有去腥暖胃的功效,再配以姜米,互補互存,可以防止腹瀉、殺菌消毒,也能促進消化。如“清蒸白魚”、“芙蓉鲫魚”、“清蒸蟹”、“醉蝦”、“炝筍”等,都需澆上醋,加姜米,有些還需撒上胡椒粉,擺上香菜葉。

姜米在菜肴中亦可與原料同煮同食,如“清炖獅子頭”,豬肉細切再用刀背砸後,需加入姜米和其他調料,制成獅子頭,然後再清炖。生姜加工成米粒,更多的是經油煸炒後與主料同烹,姜的辣香味與主料鮮味溶于一體,十分誘人。“炒蟹粉”、“咕喀肉”等,姜米需先經油煸炒之後,待香味四溢,然後再下入主配料同烹。姜塊(片)在火工菜中起去腥解膻的作用,而姜米則多用于炸、溜、爆、炒、烹、煎等方法的菜中,用以起香增鮮。

4.姜汁入菜色味雙佳

水産、家禽的内髒和蛋類原料腥、膻異味較濃,烹制時生姜是不可少的調料。有些菜肴可用姜絲作配料同烹,而火工菜肴(行話稱大菜)要用姜塊(片)去腥解膻,一般炒菜、小菜用姜米起鮮。但還有一部分菜肴不便與姜同烹,又要去腥增香,如用姜汁是比較适宜的,如前面講的制作魚圓、蝦圓、肉圓及将各種動物性原料用刀背砸成茸後制成的菜肴,就是用姜計去腥膻味的。

制姜汁是将姜塊拍松,用清水泡一定時間(一般還需要加入蔥和适量的料酒同泡),就成所需的姜汁了。

生姜在烹調中用途很大,很有講究,但不一定任何菜都要用姜來調味,如單一的蔬菜本身含有自然芳香味,再用姜米調味,勢必會“喧賓奪主”,影響本味。俗話說:“姜是老的辣”。烹調用姜不應選用新姜,老姜的味道更濃香。

(三)怎樣用鹽

鹽在烹調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人們常将食鹽的鹹味稱為“百味之王”,“一鹽調百味”。鹽在烹調中的主要作用是調味和增強風味。烹調加鹽時,既要考慮到菜肴的口味是否适度,同時也要講究用鹽的時機是否正确。

學術理論認為,人的味覺可以感覺到鹹味最低濃度為0.1%~0.15%。感覺最舒服的食鹽溶液的溶度是0.8%~1.2%。因此制作湯類菜肴應按0.8%~1.2%的用量掌握。而煮、炖菜肴時一般應控制在1.5%~2%的範圍内,因為這些菜肴食用時常和不含鹽的主食一同食用,即下飯的菜,所以加鹽量應該大些。

鹽在烹調過程中常與其它調料一同使用,使用過程中幾種調料之間必然發生作用,形成一種複合味。一般說,鹹味中加入微量醋,可使鹹味增強,加入醋量較多時,可使鹹味減弱。反之醋中加入少量食鹽,會使酸味增強,加入大量鹽後則使酸味減弱。鹹味中加入砂糖,可使鹹味減弱。甜味中加入微量鹹味,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甜味。鹹味中加入味精可使鹹味緩和,味精中加入少量食鹽,可以增加味精的鮮度。

此外,食鹽有高滲透作用,還能抑制細菌的生長。制作肉丸、魚丸時,加鹽攪拌,可以提高原料的吃水量,使制成的魚丸等柔嫩多計。在合面團時加點鹽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面的彈性和韌性。發酵面團中加點鹽還可起到調節面團發酵速度作用,使蒸出的饅頭更松軟可口。

在烹調中掌握用鹽,大體有以下三種情況。

1.烹調前加鹽

即在原料加熱前加鹽,目的是使原料有一個基本鹹味,并有收縮。在使用炸、爆、滑餾、滑炒等烹調方法時,都可結合上漿、挂糊,并加入一些鹽。因為這類烹調方法的主料被包裹在一層漿糊中,味不得入,所以必須在烹前加鹽。另外有些菜在烹調過程中無法加鹽,如荷葉粉蒸肉等,也必須在蒸前加鹽。燒魚時為使魚肉不碎,也要先用鹽或醬油擦一下。但這種加鹽法用鹽要少,距離烹調時間要短。

2.烹調中加鹽

這是最主要的加鹽方法,在運用炒、燒、煮、焖、煨、滑等技法烹調時,都要在烹調中加鹽。而後是在菜肴快要成熟時加鹽,減少鹽對菜肴的滲透壓,保持菜肴嫩松,養分不流失。

3.烹調後加鹽

即加熱完成以後加鹽,以炸為主烹制的菜肴即此類。炸好後撒上花椒鹽等調料。

(四)怎樣用味精

味精是一種增鮮味的調料,炒菜、做餡、拌涼菜、做湯等都可使用。味精對人體沒有直接的營養價值,但它能增加食品的鮮味,引起人們食欲,有助于提高人體對食物的消化率。另外,味精中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還具有治療慢性肝炎、肝昏迷、神經衰弱、癫痫病、胃酸缺乏等病的作用。味精雖能提鮮,但如使用方法不當,就會産生相反的效果。

1.對用高湯烹制的菜肴,不必使用味精。

因為高湯本身已具有鮮、香、清的特點,味精則隻有一種鮮味,而它的鮮味和高湯的鮮味也不能等同。如使用味精,會将本味掩蓋,緻使菜肴口味不倫不類。

2.對酸性菜肴,如:糖醋、醋熘、醋椒菜類等,不宜使用味精。

因為味精在酸性物質中不易溶解,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鮮味的效果越差。

3.拌涼菜使用晶體味精時,應先用少量熱水化開,然後再澆到涼菜上,效果較好(因味精在45℃時才能發揮作用)。如果用晶體直接拌涼菜,不易拌均勻,影響味精的提鮮作用。

4.作菜使用味精,應在起鍋時加入。

因為在高溫下,味精會分解為焦谷氨酸鈉,即脫水谷氨酸鈉,不但沒有鮮味,而且還會産生輕微的毒素,危害人體。

5.味精使用時應掌握好用量,并不是多多益善。

它的水稀釋度是3000倍,人對味精的味覺感為0.033%,在使用時,以1500倍左右為适宜。如投放量過多,會使菜中産生似成非成,似澀非澀的怪味,造成相反的效果。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嬰兒食品暫不用味精;成人每人每天味精攝入量不要超過6克。

6.味精在常溫下不易溶解,在 70℃~ 90℃時溶解最好,鮮味最足,超過100℃時味精就被水蒸氣揮發,超過130℃時,即變質為焦谷氨酸鈉,不但沒有鮮味,還會産生毒性。對炖、燒、煮、熬、蒸的菜,不宜過早放味精,要在将出鍋時放入。

7.在含有堿性的原料中不宜使用味精,回味精遇堿會化合成谷氨酸二鈉,會産生氨水臭味。

8.有關雞精:雞精不是從雞身上提取的,它是在味精的基礎上加入助鮮的核苷酸制成的。由于核苷酸帶有雞肉的鮮味,故稱雞精,不過雞精比味精更鮮。從衛生角度講,雞精對人體是無毒無害的,但在烹調時,如果加入過多雞精,則會破壞菜肴原有的味道而影響口味。雞精因含多種調味劑,其味道比較綜合、協調。

來源:餐飲俱樂部,轉載須注明此來源。

提醒:文章僅供參考,如有不當,歡迎留言指正和交流。且讀者不應該在缺乏具體的專業建議的情況下,擅自根據文章内容采取行動,因此導緻的損失,本運營方不負責。如文章涉及侵權或不願我平台發布,請聯系處理。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