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霧滿攔江
(01)
唐朝時,有兩個非常厲害的大臣。
一個叫姚祟,一個叫張說。
姚祟做過兩任宰相,張說則做過三任宰相。
兩人同朝為官,輪流任相,相互之間越看對方越不順眼。都認為對方,不是個好東西,必欲撲殺此獠而後快。
就這樣結仇了,不死不休……不,死了也不休的那種仇。
後來,姚祟要死了。臨死前他忽然想到張說,心裡叫一聲:
慘了,我死後,張說必然滅了我全家,哪怕留一個喘氣的,他也不會甘心。
哪咋個辦呢?
姚祟躺在病榻上,把兒子叫過來,密授兒子家人活命之策。
(02)
姚祟死了,張說急忙登門,來瞧瞧仇家的死樣,也好開心開心。
他一進來,姚祟的兒子就迎上來,把他迎進一間雅室。雅室裡,放着許多張說最喜歡的珍奇古玩。看到這些東西,張說頓時就走不動路,一個個的仔細把玩起來。
姚祟兒子趁機上前,說這些寶物,都是父親臨死之前,吩咐送給張說的。
張說大喜,就接受了下來。
緊接着,姚祟兒子立即呈上筆墨,說父親死前吩咐過了,一定要請張說給他題寫墓志銘,請張說馬上就寫。
張說真的不想寫,寫了還怎麼報複?可是剛剛收了人家的珍奇古玩,不答應替人家寫墓志銘,好象有點說不過去。
無奈何,張說隻好硬着頭皮,寫了起來。
(03)
離開姚祟家後,張說突然醒過神來。
糟糕,我上了姚祟那死貨的當!
連墓志銘都替他寫了,以後還怎麼下毒手報複他的家人?
不行,這墓志銘我得追回來。
于是張說派人回去,對姚祟兒子說:不好意思,剛才那啥吧,那個墓志銘,有幾個字寫錯了,拿回來重寫一下……
萬萬沒料到,姚祟的兒子回答說:哎呀,你看你怎麼不早說,那墓志銘,已經送到石匠處,鑿雕在墓碑上了……
這麼快就鑿好了?
值此,張說才醒過神來。
完了完了,我被死姚祟給套住了。他早知道我喜歡珍奇古玩,所以送這東西給我,讓我不好意思不寫墓志銘。而且他知道我寫了之後,會反悔要追回墓志銘,所以我這邊剛剛寫好,他那邊已經立即命人鑿好,讓我想反悔都來不及……
已經替他寫了墓志銘,這就等于向姚祟示好,然後再去暗算他的家人,這事,怎麼想都感覺别扭……
沒辦法,看來我隻好做個善良的大好人,放過姚祟家人了。
張說想。
(04)
這個故事,叫死姚祟算計活張說,流傳很廣的。
之所以流傳廣,是因為它隐含着一個深刻的技法:
如何巧妙的利用人性,讓對方做個善良的大好人。
當然,世上之人,個個都是大好人,但他們未必對每個人友善。
西方有個很流行的小故事,說是有個小朋友,名叫湯米,從幼兒園回來,臉上青一塊紫一塊。
媽媽問他:湯米,是誰把你打成這樣?
湯米哭着說:是尼克,他恃仗着自己個頭高,故意欺負我。
……唉,兒子在幼兒園挨欺負了,這可怎麼辦呢?母親想了半晌,想出來個好主意,就精心的做了隻超好吃的蛋糕,交給湯米,說:兒子,到了幼兒園,把這個送給尼克,和他做朋友吧。
湯米拿着蛋糕,去了幼兒園,當天尼克果然沒有欺負他。
隔日,湯米從幼兒園回來,後臉上傷得更厲害了。
母親吃驚的問:兒子,你不是給了尼克蛋糕嗎?他怎麼還打你?
尼克他……湯米哭着說:他又想吃蛋糕了。
如果你想獲得對方的友情,單純示好,有時候不會起效果。
就如這個小故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樣,熊孩子尼克,被湯米的媽媽培養成了一個小壞蛋,形成了一個直線式條件反射——隻要狠狠的揍湯米一頓,就會有美味的蛋糕吃。
現實中,許多壞人就是這樣煉成的。起初他們也是色厲内荏,虛張聲勢恐吓或傷害對方,但他們立即在第一時間,獲得了獎賞。從此他們就形成了思維定勢,隻要行使暴力,就能夠讓對方恐懼而屈服,就能夠獲得獎勵。就這樣他們一直沿襲這種行為模式,最終把自己弄成了壞人,正常世界已經放不下他,隻好裝入監獄裡。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讓人成為好人呢?
至少,姚祟算計張說的法子,是可以借鑒的。
——先讓他做點好事,用好事成本拖住他,讓他舍不得丢棄好不容易積攢的好人成本,不好意思撕下臉皮做惡人。
(05)
我們曾提到過一個案例,一個女孩子,擠破腦殼考上了公務員,不算什麼油水單位,但好歹可以歇下心來。
可是沒想到,部門中有個年紀略大一點的女同事,不明原因的看這女孩不順眼,開始是橫挑毛病豎挑刺,再接下來開始在背後嘀咕女孩,穿小鞋上眼藥,各種辦法層出不窮。女孩在單位沒有人脈背景,完全是束手無策。
無奈之下,女孩鼓起勇氣,開始研究這名不友善的女同事,發現對方特别喜歡唱當地的一種地方劇。于是女孩精心準備後上門,聲稱自己也喜歡這種地方劇,特來請教,并表示要拜對方為師……對方起初很是驚訝,但很快就被自己喜歡的唱腔征服了,精神抖擻的唱了半個晚上。
從此以後,兩人的關系大為改善,女同事轉而成為了女孩的保護神,主動出面替她争取各種福利機會,此前如坐針氈的環境,頓時變得溫暖如春,讓女孩獲得了極大的上升空間。
(06)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一個人的人格構成,是由此前的經曆、習慣、品味、偏好及經驗彙聚而成。成長過程中每一次與外界互動,都在悄然修改并構成當事人的心智模式。
一個所謂的壞人,必然是由此前的一連串損害行為而構成。而當事人之所以難以悔改,隻是因為他每次的惡習流露,多半都獲得了外界環境的支持。我曾見過一個溫和的男子,聽人說他年輕時也是個暴力狂,婚後無可自控的出手打老婆。他第一次動手時,妻子隻是驚訝的看着他,等他第二次動手,妻子伸手從枕頭下掏出柄雪亮的菜刀,照暴力狂丈夫摟頭就剁。當時丈夫大駭,急忙逃避,妻子圓瞪怪眼,一言不發繼續狂砍,迫得丈夫飛逃出門,被妻子追出幾百米……此後,這位丈夫在妻子面前,頓成善良溫和的小綿羊。可見人的惡習不是改不了,隻是因為外界的強制力量,遠未突破他的惡習承受極限罷了。
惡人是由一系列惡行構成的,好人則多半沒什麼說得清楚的行為。姚祟的辦法,是否能徹底扭轉人的心性,這個是有疑問的,但如果按他的路數,誘導對方開啟好人模式,對方再回頭确實有了難度。
但這類事,也不可一概而論,至少反例也是有的。
(07)
春秋時代有個故事,有個叫中行文子的大臣,失罪于國君,不得不率衆出逃。途中經過一個縣城,縣城裡有個人,此前對中行文子極為友善,送了他許多珍貴禮物。大家都以為中行文子,肯定會投奔他。
但中行文子卻說:此人以前送禮給我,不是向我示好,隻是因為我手中有權力罷了。現在我失罪在逃,他為了讨好權力,肯定會捉住我獻給國君的。
于是中行文子經城不入,飛速逃走。
果然,此前送禮給中行文子的人,追出城來,抓捕中行文子。但中行文子逃走了,此人截下了後面的兩輛車,獻給了國君。
——這個故事,實際構不成我們理論的反例。當事人取媚中行文子,本質并非是對中行文子友善,而是為隊手中的權力。但,現實中的人,很難區分别人究竟是對自己發自内心的友善,還是另有所圖。所以古人又有句話,叫得志時考驗自己,失意時考驗朋友。總之人性是極不穩定的,不能夠鑒識對方的真實用意,就會做出錯誤的判斷。
(08)
經常聽有人說,為什麼我做了好事,卻不得好報呢?
這種感歎,多是無病呻吟。一來,許多人所謂的好事,實際上是很可疑的,當事人另有所圖,卻以為别人看不出來。二來,就算是真的好事,也分做給什麼人,如湯米挨打後拿蛋糕給尼克,隻能換來更狠的暴打。千萬不要用所謂的好事,獎勵惡的行為,這不過是在為自己的人生培養惡人而已。
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引導别人也做好事。曾有一個女孩問她父親,我喜歡一個男孩子,怎樣做才能讓他來追我?
父親回答:讓他買個甜筒給你。
女孩:然後呢?
父親:然後再買個甜筒給你。
這位父親實則是位人性大師,要想赢得别人好感,主動示好,未必能赢得對方的積極反應。最好的法子,就是讓對方在你希望的善行上投入。他所做的事兒構成了他人格的一部分,這在經濟學上則稱為沉沒成本。人格也好,成本也罷,人總是被自己的付出固化,并随着繼續的累積越來越難以改變。
——你可這樣誘導别人,但必須要及時的給予積極回饋。否則,如果你将别人對你的好,視為理所應當,那麼你就應該記住。人們每付出一分,心裡都在記下一筆賬,并形成一種心理預期。而當這種預期越積越厚重,卻始終得不到良性反饋之時,人性就可能走向相反的一面。
人性如水,其性溫涼。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定要最大的善意待人,引導别人做好事,同時對别人的友善付出,給予及時回饋。這樣你才會赢得一個充滿溫情與快樂的小環境,也才能不再滿腹委屈不停抱怨,不會再說什麼好人沒好報之類的屁話。
有話要說...